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声音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刘欣玥:在不该呼喊的时候发出声音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声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刘欣玥:在不该呼喊的时候发出声音,本文是声音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刘欣玥和声音和呼喊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声音论文参考文献:

声音论文参考文献

刘欣玥

刘欣玥,1990年生,广东广州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杜克大学东亚研究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现当代中国文学,20世纪听觉文化,从事中国当代小说批评.

1

以诗人身份转向小说创作,相比于近十年的诗歌功底,蒋在写小说的年份并不长.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小说新人.新人所携带的充满不确定的独特灵光,让人对他们在经验、语言或形式上的新鲜感和异质性,天然地怀有某种期待.蒋在的小说创作始于其在加拿大的留学阶段.在异国求学、生活的见闻与思考成为蒋在写作小说的主要素材来源.因此再有的论者看来,可以归入海外留学生文学的范畴.这种融合了异国、校园与成长等多重经验的写作,在蒋在的作品里表现为新世纪的一代,在全球化视野中对于身份、文化冲突的再观察,以及对普遍人性的陌生化考量.经验与题材的跨国界性,构成新人蒋在区别于许多同龄人写作的第一印象.

蒋在的小说起于一种对陌生、嘈杂的,价值多元涌现的生活的观察,它首先是对于“看见”的再现.“看见”及其引起的惊奇,或许也是其小说背后的言说之一.从2014年发表的处女作《叔叔在印度》就可以得见:印裔女孩娅姆是“我”的室友,从她在印度的叔叔,到已经取得加拿大国籍的娅姆,自由恋爱和种姓制度的桎梏从未松动,这令“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了另一个民族阶层秩序的严酷.在蒋在迄今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加拿大的温哥华和斯阔米什小镇是一再出现的地理坐标,校园、宿舍、教堂与街区扮演了大部分故事的背景,这让蒋在的创作呈现出某种可供整体阅读的一致性.而在她笔下登场的人物,则多少都带有明确的身份标签,除了印裔加拿大女孩娅姆,还有泰国女孩波特(《举起灵魂伸向你》),牙买加女孩法塔(《虚度》),美国白人教授和他的犹太妻子(《街区那头》),等等.人物身份的多元和驳杂,传递出作者对于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和文化议题的浓厚兴趣.但在一些时刻,“看见”也仅仅止步于“看见”,因未能提供更多对于人心的复杂洞悉,不免给此类故事留下浅尝辄止的遗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种种外部的身份、价值、区隔的探索最后或隐或显地会回到“我”处.蒋在为他人的故事做细致入微的旁观者,从不过分卷入,却始终伴有幽微的内心独白.这种将自己“包括在外”的方式,为蒋在的异国故事搭建出一种距离感.这距离丈量着一个中国女孩在异域他乡小心翼翼的自保姿态,却也在黑暗中,支起一面面返照自身的镜像.与孤独、隔膜或归属感的较量藏而不发,成为蒋在小说的一股内在力量.波特、法塔乃至娅姆,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我”的镜像,也都可能帮助蒋在对个体及自我存在的思考通向别处.

但是种种文化与价值碰撞出的矛盾喧哗,很多时候只是故事穿上的外衣.在阅读蒋在的过程中,有两个主题因为一再浮现而显得耐人寻味:其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二,是在情感或事件中发生的错位.它向我提示了另一条进入蒋在小说的路径:重要的不是她“看见了什么”,而是“为何看见”.在我的理解中,紧张与错位,构成蒋在决定素材时的核心关切,也落实为她为故事选取的结构方式.相较之下,多元文化下的价值冲突,只不过是蒋在触及这一核心的一种方法.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从父女(《街区那头》)到父子(《前世今生》),从大学宿舍(《叔叔在印度》《举起灵魂伸向你》)到做礼拜的教堂(《回不去的故乡》《虚度》),再到大学里的精英团体(《举起灵魂伸向你》),即使是按而不发的那一种,也让蒋在的小说始终存在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戏剧性潜力;而所谓的“错位”,则表现了蒋在对于人在不确定性面前的无力感和荒谬感的理解.无论是叔叔之死与娅姆对于印度的天真向往(《叔叔在印度》),因为肤色产生的对生父的多年误认乃至报复(《街区那头》),抑或是“我”在对斯图尔特教授的单恋中最终发现教授与室友的秘密(《举起灵魂伸向你》),蒋在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对种种落空、误会、意外纯熟的驾驭能力.借助情感、想象与事实的错位,她有耐心,亦有自信让小说在结尾的真相大白中迅速跌入荒诞的深渊.

2

对蒋在刚刚起步的创作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回顾,是为了指出,无论是就题材、结构还是表现手法而言,《如果听到我尖叫》都称得上是蒋在的一次全新尝试.在这篇面目阴郁的新作中,蒋在暂时跳出了此前的“留学生写作”,第一次将笔触伸向中国和历史,用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回溯了一段发生在马场镇犯人的农场里的往事.围绕着一次引发意外的“火烧老鼠”事件,在农场这一浓缩了放逐感与罪感的文化象征的空间中,、暴力和死亡等经验,第一次密集地出现在蒋在笔下.虽然和以前的作品之间存在题材与经验上的差异(在习作阶段,小说新人对于任何素材、场景和形式的摸索和试验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和错位,作为蒋在小说的结构性部分,依然被延续到了《如果听到我尖叫》之中.但此时的紧张已经超越了心理层面的隔膜感,具象化为一种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体与暴力的极端体验.因为小说选取的“先锋”形式,《如果听到我尖叫》中的人物关系与情绪呈现出前所未见的临界状态,悬念的强度与浓度也遽然提升.随着“如果我的胆子大一点,杀了她呢?”的内心独白的第一次出现,弑杀母亲的冲动如同达摩利斯之剑,自始至终高悬于故事上方.

这是一个关于“罪”的故事:“什么是有罪?”“罪”被作为一个问题、一种不受人力控制的命运被抛出,随着那只燃烧的老鼠释放出它对于经验和秩序的破坏力,又在最后母亲的一声尖叫里变成一宗悬案.在这次饱含张力的写作中,蒋在对文字准确的掌控力是有目共睹的.在相当有限的篇幅内,蒋在不动声色地勾画出父母、母女与父女濒临崩溃的关系,并通过石头房子、茶园、监狱、停尸房、禁闭室营造出旷寥、冷峻、恐怖的童年气氛,成功将农场布置成一片藏污纳垢的文学飞地,与杀人犯在这里同样卑琐地生活.“在一切与罪有关的记忆里,茶树、山坡、深谷、禁闭室,阻隔了我们的世界,都是有罪的外衣.”在对于“罪”的凝视与思考中,“火烧老鼠事件”可谓全文的“文眼”:“那只着火的老鼠,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烧了很多年.他本来是想要我们看老鼠怎样跑到杨田身上去的,没有人可以想象一只燃起来的老鼠到处逃窜是什么样子.可是老鼠失控了,结果是一切没有按照潘四给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可以说,作为小说的核心象征,“着火的老鼠”是蒋在试图触碰罪、创痛与成人世界的切口.失控的老鼠与逃窜的火光,是对潘四“引火烧身”的残酷的嘲笑,但因为一个恶作剧而引发的杨田之死以及“我”的家破人亡,又何尝不是无辜者对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诘问?放火,杀人,陷害与自戕,构成孩童对于善恶、强弱、有罪与无辜等一系列法则的怀疑与追问,却最终在蒋在的叙述里连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的环带,关于“罪”的答案不知所终.

3

我读《如果听到我尖叫》时,不断被唤起阅读残雪《山上的小屋》和余华《现实一种》等先锋小说的记忆.虽然在蒋在这里,父母与子女之间最终并没有像《现实一种》那样发生骨肉相残的事实,但从神经质的叙事声音,到亲人之间的紧绷的仇恨与“血渎”情结,都很难让人对某种先锋的回响充耳不闻.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如果说在残雪和余华所在的语境中,以暴力、死亡情绪和破碎叙事为标识的先锋写作,是小说处理作者亲历的一段历史的方式,也是残雪和余华们曾经受到肯定的原因,那么要如何理解《如果听到我尖叫》中的暴力、死亡与?仅从小说的内部着手,我们很难真正找到如历史一般具体的抓手,去理解这样一种极端的、焦灼的情与仇的来源,甚或抵达背后的更深的意义(如果它真的存在).换句话说,除了一种抽象的、本体的理念、情绪乃至哲思,蒋在在小说里探讨的“罪”或罪感的意义究竟为何,仍然令人感到困惑.

当“我”重返曾经与父母共同生活过的农场,除了揭开家毁人亡的前尘往事,那把“在心里烧了多年的大火”,是否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我一直在想,这段以十年为跨度的倒叙,是否真的可以落实到哪一处即使是虚构的历史链条上.也许故事里的只言片语,曾隐晦地暗示了某种特定年代的气息,诸如农场、中队、拖拉机、禁闭室,又或是“打击报复”这样带有时代印记的话语.但些语汇就如鬼影一般破碎,蒋在对于小说是否存在另一层肌理,更多时候显得语焉不详.这多少也会令读者止步,以避免落得过度阐释的狼狈.无论如何,这把火没有燃烧出它原本可以达到的光热,这多少削减了一个故事的厚度.

小说中“着火的老鼠”的意象,让我想起曾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rianos)的《全球通史》中读到过他援引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 Waley)的一则“着火的猴子”的史料.将其与蒋在的小说放在一起,倒是另有一番趣味.史料说的是在战争期间,武器落后的中国人没有信心战胜英军的坚船利炮,于是有大臣建议,将一批猴子拴上鞭炮,点燃后扔到英国船只的甲板上.受惊的猴子会带着火焰四处乱窜,如果能碰巧撞到库,英国的战舰就能被瞬间炸毁.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在战场上实施,买来的猴子也在无人照管中死去.这样的一则逸事之所以有趣,当然不只是因为其本身的离奇,而是因为在这离奇背后能勾连出一连串复杂的历史意涵.如果抽离了具体的语境,无论是“着火的猴子”还是“着火的老鼠”,只能引起一种抽象的视觉的惊奇,而失去了其作为象征,触动人心,甚至回应更大的历史或社会结构的品质.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文学写作必须与历史挂钩,又或是必须用社会、历史、时代这样的大词为故事进行加码或点缀.只是我的确疑心,少了切身经验或历史感的熏浸刺提,这样具有先锋或实验味道的小说,是否会局限在想象力,模仿及技艺本身的层面,而失却了成为更复杂、困难的写作的可能.蒋在的小说创作才刚刚起步,不难想见,《如果听到我尖叫》只会是未来书写中国故事的一次开端而已.她所展露的才能和潜力是这样显见,令人不免产生更高的期待.在故事的最后,“我”的哭喊和母亲的尖叫(不知道是现实还是“我”的想象)叠加在一起,让我想起了蒋在2015年写的一句诗歌:“有些时候/在不该呼喊的时候/我发出了声音.”

在不该燃烧的地方放一把火,在不该呼喊的时候发出声音,我将之理解为小说精神的勇气、介入与冒犯,同样也是对新人蒋在未来写作的期许.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明全

上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经典声音专业范文可作为刘欣玥和声音和呼喊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声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刘欣:用看得见的心理学,从机场安检到心理溯源
Text 虞珺珺 Photo 刘凯 陈文1992 年,民航安检工作由边防部队移交给民航总局,民航安全管理体制由民航总局下属各机场全面负责 就在那一年,刚刚高中毕业18 岁女孩刘欣,通过社会招聘,考入.

刘銮雄:从工厂主到资本家的蜕变
1983 年,爱美高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得资金1 5 亿港元,应付爱美高的日常周转绰绰有余 刘銮雄决定将出口吊扇所赚的美元,投入到美国债券市场 工厂的日常运营,基本由其妻子宝咏琴和胞弟刘銮鸿负责 此时.

朗驰欣创:打造机器人新生态
珠海市横琴新区综合管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一次性投资最高、建设里程最长、覆盖面积最广、体系最完善的综合管廊,覆盖“三片、十区”,总长度33 4km,是广州大学城2 倍,上海世博.

刘以林:一个创造传奇的人
刘以林是我在鲁迅文学院第四届文学创作进修班时的同学,那期进修班的办班时间是1988年的37月,短短的4个月,留下的却是长长的记忆 那个时候,刘以林的文学创作以写小说为主,偶尔也写诗 后来,刘以林就读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