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散文类有关论文范文 与故乡的原风景(散文)有关论文怎么写

主题:散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6

故乡的原风景(散文),本文是散文类有关论文怎么写与[标.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概论论文风景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文

秋风起时秋风落

北京的初秋,依旧热.只不过没了伏天的溽热和潮湿,多了一些明亮,花草也是渐次有了秋天才会有的娇俏和色彩.秋分过后,秋意越来越浓,早早晚晚都凉清透,薄薄的云层幻化出各种形态.炊烟远起,丝丝缕缕,有日常的光芒,也有光阴的馨香.秋天的风与人与自然有着最默契的相逢和最深情的懂得,总是可以抽离出万物百脉中最干净最清冽的那一部分让人珍惜和相守.

大半个九月依旧匆忙,所不同的是多了一分宁静,多了一份愿意放下一些琐碎事物的心情.或许,秋天了,生活和心境都需要一些沉淀来丰满内心的格局,自己之外的热闹终究会散场会离去.挑挑拣拣之后,恍然间觉得只有那些沉积在我们内心深处,能够感知到温暖的,在生活的琐碎缝隙之间所遇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

早起,整理园子里的花花草草,用手机放了轻音乐《太极》,没有填词的曲子,听起来纯净悠远,有说不出的好.进入九月,花草渐渐开始凋落衰败,真的感觉秋风是一把不见寒光的剪刀,今天落下,番薯花萎去好多花瓣,明天再来又摘下几朵栀子花.看着这些,心里陡然地生出一丝怜惜和不舍,草木之心是一份懂得,自然本性更需要爱护.于是,在滑过额头的秋风里修剪了栀子花多余的枝条,给桔梗花重新绑了支架,摘去了铜钱草倒伏的黄叶子,也给吊兰换了漂亮的花盆.目光里生长在园子里的香菜,萝卜,月季花以及那些匍匐在菜地边缘上的紫叶草,每一盆每一簇仿佛都在努力成就自己的成熟和沉静.想来,秋风虽无情,草木却有心.

童年记忆中,这个季节新疆的山村秋风秋雨已经有了清凉,田边小溪也更加澄澈.白杨树,沙棘,红柳,骆驼草都有了秋天里最美的样子,穿夏装的机会也已经不是太多,一天三换衣,是平常的事情.赶上阴天下雨,落下的已经不仅仅是秋凉,更多的是一家人或者四邻五舍烧红了炉火,围坐在一起磕瓜子喝酽茶的农家乐趣.屋子里炉火通红,屋外却还是秋天的景象,地里的麦子已经像小山一样一垛一垛静静地码起来,等着日出天晴时摊到打麦场上翻晒干了碾出粮食来.玉米的籽粒已经成熟,一根根棒子饱胀着挂在玉米枝杆上,沉甸甸地在风里晃来晃去,玉米叶子还有微绿色,等霜冻之前才会齐齐整整地被割倒.玉米粒留够了生畜饲料剩下都可以卖出去,玉米秸杆晾干之后码在草棚上,冬天的时候粉碎了拌了麸皮也可以喂牛羊.还有向日葵,记忆中都是几亩甚至几十亩连片种植,七八月的时候,花色最盛.大片大片的在视野里蔓延,那种赤金的黄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仿佛季节能够给人的喜悦与满足都在那些花瓣里.到了九月,向日葵花色渐疏,一个个花盘渐渐有了籽粒成熟后的分量,早早晚晚不再随着太阳追逐方向,而是默默地低下头等待成熟和收割.庄稼地里收割过的麦茬一排排一行行地阔出去,秋雨飘过之后滋生的小草在秋风里挥舞着嫩绿的小叶子,东一簇西一簇地长在金黄的麦茬中间,像在一块金色的地毯上绣了无数绿色的花朵.天边有白云,远处有转场途中的牧羊人赶了羊群放牧.

晚间,整理一篇写山水草木的文章,无意间想起风物这个词,突然间觉得在秋天里体味它的含义会多出一分生命的厚重和沉着.如暗夜里落下的秋风,所到之处薄的碎的尘埃就像我们的痛苦和烦恼一样都会被吹起来,然后慢慢散去.那些真正沉淀下来的泥沙,仔细看就会发现有一部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光芒和热量.有一句话一直比较流行: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也有眼前的苟且.而这一份苟且却是每个人最真实的生活,是不需要被别人点赞的部分.

世界之外,天地壮阔,世界之内,自己的天地同样也需要安静坦然地善待和完善.秋风起时秋风落,落在花草上是一季枯荣,落在浅溪上是一程清澈,落在茶盏上是氤氤寂静,落在心瓣上便是缕缕乡愁.秋风起时秋风落,是四时规律,也是一种心灵轨迹.季节至此,回忆也好,日常烟火也罢,有收获,有失去,有增补,有放弃,随风起落,懂得,珍惜,就是好.

来自味蕾的记忆

北京的天气,七下八上的月份里雨水相对比较多,再加上伏天长夏的暑湿,一个忙字让很多事情模糊又黏腻,分不出好与坏,轻与重.好在立秋了,除去中午,早早晚晚的凉意祛了暑热也爽了心情.

立秋了,天气慢慢凉快下来,好多事情做起来都有了理由,比如吃饭这件事.同学,朋友,同事三三两两三天两头就要聚一聚,美其名:贴秋膘.

人总是感觉自己的身体缺少免疫力,药补,食补,千方百计地补.但是对美食和关于吃的记忆却没有免疫力,而且永远不可抗拒.

因为内心遵着一分信仰,作为少数民族菜系的羊肉,一直是我被好友同事邀请时的盘中餐,碗中饭.于是,涮羊肉,烤羊肉,炖羊肉,炒羊肉一样一样换着吃.做法虽是百般变化却总是让我觉得缺少点什么,只能一次又一次重复那些感谢的话,心里早已是山山水水地想着从小在家乡吃顺口的手抓肉.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肾.暖中补虚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益肾气,养肝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总之,好处多多.多数人都知道羊肉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古时称羊肉为羝肉,羯肉.在北京,吃羊肉,多数时候是在寻找一种来自异域的感觉.因为北京人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大部分还是比较注重传统和简单的.油条,豆浆,烧饼,炸酱面远远比摆了火锅涮羊肉来的实在和方便.

在新疆,吃羊肉,是家常事,是饭,也是菜.十多岁的时候,数九寒天的日子,羊肉相对低一些,父亲偶尔会买一只已经宰好并且收拾干净的整羊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驮回家.剔下的后腿肉,肥油少,母亲会切了薄片,加葱和青辣椒炒了给我们吃.西北人的口味基本都是偏重麻辣,加了辣椒,再放一些花椒粉和盐进去,羊肉的膻腥味儿也除去很多,吃起来有说不尽的爽口.那时候,凡事都简单,炒菜也没有那么多调料,简简单单两三样,做出来的饭食一样味美无穷.

一只羊除去剔下炒菜吃的肉,剩下的部分多数都是炖着吃.父亲在厨房地上铺一块干净的布,把余下的羊肉放在上面,然后用斧子垫在小木墩子上把整只羊一块块地拆解开.母亲已经在灶上的大锅里加了水,等着父亲把羊肉块放进去.母亲炖羊肉都是凉水时肉下锅,灶下用木柴烧火.等锅里的水慢慢有了动静,在表层浮起一层白沫时,母亲就用汤勺把那一层含着油脂的泡沫一勺一勺舀出去.水完全烧开时放几瓣大蒜和少许盐进去,然后慢火炖.那时年纪小,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总是觉得等待吃肉的那个过程很漫长.要看着父亲坐在窗下把两茶缸滚烫的茶水慢慢喝下去,母亲手里的鞋底儿又锥出来好多密密麻麻的针脚.

慢火细炖后熟透的羊肉捞出来之后,被母亲放在大盘子里端上桌.小盘子里放了盐面儿,我们洗了手围着饭桌各自拿了肉块抹了盐面儿吃,饭和菜都是羊肉,吃得贴心贴肺.父亲说,吃羊肉必得就了生大蒜才有味道才过瘾,吃完了多喝酽茶才不会积食在胃里.那时候吃炖的羊肉,完全不晓得手抓肉这个说词,一块一块的肉码在盘子里,筷子是奈何不了它们的,用手抓着吃,只是必然.

时光变迁,人在变,观念在变,好多事物的存在都有了新的说法和理由.比如买羊肉这件事,现在买一只整羊回家慢火细炖几乎只是一个幻想.遗憾之余便也有了替代的招数,一只羊,可以各取所需的吃.

周末,买了羊排回家,仔细清洗之后,烧了开水焯一下,祛油腻.热锅放少许的调和油,取姜片小辣椒入锅翻炒数秒后加羊排进去,继续翻炒至收尽渗出的汤汁时加少量的老抽炒到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加姜片,葱段,蒜瓣儿和适量的花椒,桂皮,大料,香叶进去,盐可以晚一些放,太早放肉质会老.最要紧的是一定要记得放料酒除膻腥,最后加一些温水做肉汤慢火炖熟.当然,出锅前如果觉得肉色浅可以再加一些生抽补色,还会增鲜味儿.现在炖羊排吃羊排,做法,吃法,都是改良款,从羊肉到调料,到心情,都是.

总是想起来刚毕业的时候去亲戚家做客,好客的主人特意炖了手抓肉,大块大块的肉码在面盆里.旁边的小花瓷盘子里放了盐面儿和大蒜瓣儿,知道胃接受不了,那也壮了胆子羊肉就大蒜吃下去两块,胃里火烧火燎的感觉出来时,还感觉没吃够.主人待客热情周到,一碗热热的酽茶很及时地递了过来,三九天,满屋子都是热气,早就忘了屋外已是大雪纷飞.

山水人生,人生山水,山水之外的人生,需要用时间慢慢去领悟慢慢懂,人生之内的山水,却需要时时刻刻回味和珍惜.有朋友说:如果时间能够倒退,一切也就没有那么珍贵.但是,我想说,吃吃喝喝是日常,也是人的本能与本分,任何时候,美食,和关于美食的记忆,都弥足珍贵.

父母在,游必有方

习惯养人,日常养心.懒惰,是一把看不见刃的刀,天长日久,就会疏远很多值得我们紧握和拥有的东西.比如对爱人的包容,对植物的热情,还有对父母亲人的问候.很多时候,发现一些事情渐行渐远时肯定都有它必然的原因和轨迹.

端午节,是母亲的生日,我想起去年回新疆探亲时的情景.父母,就在眼前,三年未见面,他们似乎在相见的那一瞬间,才有了白发,有了皱纹,有了老年斑,有了蹒跚的脚步和低沉苍老的声音.曾几何时,我以为,父母还是年轻的,健壮的,也还是严厉的.可是,拥进我怀里的分明是两个孩子,时光匆匆,我已为人之母,孩子,已是心上最柔软的一部分.在记忆里,一辈子笃信伊斯兰教的父母给予我的教育,对于内心感情的表达方面,都是节制的,羞怯的.哪怕是心里怀着深深的想念,或者浓得化不开的血缘之爱,此时,也唯有拥抱来得实实在在,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转眼又是一年,因为匆忙,回家看父母就成了一种美好的奢望.

记忆中,父母从来都不过生日,生日那天也依旧操劳忙碌,并没有什么喜悦的表情.即使我们姊妹问起来哪天是他们的生日,他们也只是说记不得了,或者就说是麦子黄的时候,杏子熟的时候.小时侯,对季节变化没有多少概念,只知道几个小孩子相跟着疯跑.渐渐长大后,上学,工作,结婚,离开家,离开父母,好象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聚少离多也成了一种常态.每每在暗夜里想起来也只是给自己找借口,总是想着等忙过这一阵儿,等做完这件事儿,一定回家去看看父母,好好的陪陪他们.但是,这些自欺欺人的借口总是又被新的借口代替,归根结底都是被一个忙字代替.

每天早起晚归,生计之外也忙里偷闲地在一些安静的时光里伺候花花草草,早早晚晚都记得收拾屋里屋外,尽量的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接近一份安闲与温暖的状态.每当此时,就会想起远方的父母.孔子在《论语》的《里仁》篇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想,离开父母十多年,孔子这句话一直都是我和父母之间不言自明的默契.当初离开父母,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人,一张,只为一个人,父母能够同意我离开,自有他们开明的远见和不忍心.而我,也是因为有了父母的这份宽容与理解,这么多年,虽有磕磕绊绊但也是认真自信地一路走下来.有欢欣,有幸福,也有无法回避的失落,但时刻也不会忘记怀揣一份接近完满的心意,努力着,坚守着,珍惜着.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走多远,父母和血缘亲情都是根.但是,无论走多远,只要父母在,每迈出一步都会感觉到父母投射在我们背后的目光.有了这一份殷切又厚重的期待,自己做事也会注意分寸和方式方法,也因此在心里多了几分感动和踏实.人到中年,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对父母的体谅和理解也多了几层,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把所有想说的话没有选择地都告诉父母.现在和父母通电话,更多的时候学会了倾听和安慰,学会了容忍自己把一些本该告诉父母的事情默默地咽回去,默默地自己承担和承受,渐渐地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七月,园子里的花草越来越茂盛繁密,一叶一枝之间一些花红落,一些草色深.每天除去上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伺候这些植物上.和花草相处久了,人的内心就会在这种无声无息的陪伴得柔软且有韧性,生活的寂静平淡也是一天浓似一天的渗进骨质里,就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一样,深深浅浅都会有各自的冷暖和尺寸.小时候,因为家里都是女孩子,妈妈每年都会在园子的边边角角种几棵凤仙花.那时候居家生活不是太宽裕,很多时候,天色暗下来时妈妈才会从生产队收工.回到家,还要给一家人蒸玉米面馒头,馒头上了蒸锅等待熟的这段时间,她就会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我们姊妹每人包一只红手.玉米面遇了水就粘稠,妈妈给我们包红手的时候还能看见一片一片的面渍粘在她的手背上,映着昏黄的灯光,像一条一条的伤口结了痂.等馒头熟了出锅的时候,我们姊妹已经每人举着一个包好的小拳头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着妈妈递馒头给自己吃.吃完了馒头就上床睡觉,做梦都在想着明天早晨起来一定要比一比谁手心上的红颜色好看.现在想想,我喜欢种花种草的习惯,在本性使然之外,更多的也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追随.或许,快乐和好的日子,反刍的时候才会更香更醇.人生在世,在年岁渐长的时日子里,才能真正懂得和悟出旧时光里面真正蕴涵的味道.正如我每年都要在园子里种两排凤仙花一样,它们的存在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草木.观赏与种植,只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延续,更深更浓的意义都在我的内心和骨髓里,那些沉积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只有小心翼翼呵护,才能让它们拥有真正的温度和分量.父母在,可远游,但是,无论在哪里生活与行走,都必须要有偶尔的浅层相伴和持续的深层相守.家长里短,各取心安,陪伴不是相见,而是时时刻刻都懂得让父母放心,省心,每时每刻都记得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走的端端正正,每一件事都尽量做的平顺而有意义.

故乡的声音

故乡的声音,中年时听,才会有滋味儿.年轻时听故乡,眼睛是不会完全闭起来的,心也是静不下来的.入耳的风声雨声都是软的酥的,手一掰就会断掉,过去的日子嚼在嘴里也不筋道.

中年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安稳的时光,有了儿女,烟火一粥一饭都是香的.如果,恰恰又是辞双亲离兄弟姊妹去了远方,那相望的风景里必定少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一场夜雨,早起,秋风送爽的感觉来的妥妥贴贴.立秋,成就万物,一年之中最澄明的季节来了.时光匆匆,又是一年,又到了秋天.隔着窗,脑海里枝枝蔓蔓都渗出家乡的记忆,那些久远的事和物仿佛都化做檐下稀疏而落的雨水,滴滴清脆,声声入耳.薄薄的青色,是天空,向着远方.回望近处的幸福,这些年,好象懂了些许光阴的美,只是,不管什么时候,童年的那些记忆,都像春光的扉页一样,翻开了,就放不下.或许,距离,让一些美,更美,也更纯粹.曾经的苦和愁肠,有些是成长,有些是忘记.每到暗夜,回忆,就像阳光下的蒲公英一样,一朵,一朵,又一朵地开起来.一直喜欢一种奔波行走的姿态,像花朵,需要穿越季节,才能成就自己的美.而真正有意义的远离只有在中年之后,才能沉淀和感知到生命中真实而有价值的那一部分.离家乡越远,离亲人越远,记忆的色彩也会越浓.

这个季节,在家乡,在那个孕育了西北风与干渴,还有倔犟和豪放的土地上,天山积雪绵延着千万里的清凉.新疆八月份的气候,早晚清凉,午时温度慢慢升高,高温辐射下,山上的积雪就融化的快,一个上午,聚少成多,顺流而下,就能装满一条河.记忆中,家乡的山沟里,我和小伙伴们院前房后的疯跑玩耍.偶尔得了父母给的零钱,就去合作社里买一毛钱一个的泡泡糖,买了又不会吹泡泡,看别人吹起来的泡泡大到破裂之后贴在鼻头和嘴巴上,也开心的不得了.笑过之后,几个小伙伴脑袋对脑袋蹲在大榆树的阴凉下,把粉色的糖纸折叠成小蝴蝶,然后用狗尾巴草做个结戴在小辫子上相跟着回家去.渐渐长了年岁,开始上学,每天出门时总是感觉脚下的路坑坑洼洼不好走,不管晴天还是阴天,一年四季都是各有各的泥泞,就像这个山沟里每一户人家的光阴一样,各有各的难肠.两山夹一沟,山山水水都被挤在一起,遇到刮风的天气,南风北风卷着腥黄的尘土,在山坡上竖起一根大柱子,一圈一圈地在半空中旋转.有鸟被绕进圈子里,一晃就看不见了,等随着烂草叶子和尘土落下来的时候,翅膀都不齐全.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姐姐总是说旋风是鬼,不吉利,要用镰刀砍了它的腿才对,我听着就害怕.

再大一点,十多岁之后都是住校,一个月回一次家.那个时候,父亲栽下的苹果树和杏树已经开始结果.苹果的品种叫冬果,现在想着应该是红富士之类的品种,十一过后来霜冻之前采摘最好吃,脆脆的甜,果肉醇厚.一只一只的苹果挂在枝头,阳光照射充足的半边是深红色,另一半是淡淡的红,风吹过时隐在绿叶之间晃动.苹果树高大,摘一个苹果对于小孩子来说,需要费一翻周折才能痛痛快快吃进嘴里去.相对于吃苹果,吃杏子就方便的多.印象中杏树枝干魁伟高大的不是特别多,这可能是和父亲栽种杏树的那一片地的土质有关.春天二三月份的时候,一树一树的杏花就开起来了,学校放假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站在山坡上极目望出去,村子里远远近近的人家谁家有杏树看一看杏花就知道了.杏花,先是深粉,后是浅粉,风吹过,会落下花瓣雨.几场花瓣雨之后,小小的杏宝宝就会眨眼了,杏树的枝条上也开始长出嫩嫩的小绿叶子陪着小小的绿杏蛋蛋一天天成长,直至用绿阴掩映等待它们成熟.

后来,上学,上班离家越来越远,每年园子里果木结果成熟的时候,父亲都会给我送一些到学校或者单位.杏子成熟的季节,每逢节假日就会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在午时或者晚饭后和妹妹们或坐或卧在杏树下闲聊,杏树下的地面因为有前几年的落叶一层一层铺盖着,躺在上面有说不尽的绵软,翻个声都能听见树叶撕撕拉拉的脆裂声.小妹妹最好动,拿了小瓷盆摘了杏子几个人分着吃,先吃完的就会抢别人的吃,很多时候,姊妹几个嘻嘻闹闹就是一个下午.吃完杏子剩下的杏核,都是随手扔在树下的落叶上.第二年春天,几场春雨过后,杏树底下的落叶层上就会长出一棵一棵小苗苗,嫩嫩的两个小绿瓣,是杏仁儿分裂繁殖出来的小生命,边缘上带着微微的红色,在薄薄的春风里寻着阳光生长.只是,不管怎样努力,终究大部分的小杏树苗都会慢慢枯萎掉.因为,它们的根只是扎在浅层的树叶下面,如果没有合适的阳光和雨水及时照耀和滋润,适者生存的机会总是不会太多.

许多烟火过往的痕迹都沉入心底,默默化做灵魂深处最厚重的泥沙,酸甜苦辣各有各的滋味.只会偶尔在一些寂静的*被月光或者远方的风声轻轻吻醒,然后,泛起层层涟漪给自己听.或许,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美好,就像每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自己选择的人生一样,走过,路过,都有其不同的好.秋天,是一个容易想念的季节,也是一个生命个体渐渐懂得沉淀和反省的季节.人到中年,不仅仅需要的是放弃,选择和面对的勇气,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过往的珍惜和满足.故乡,是成就一个生命,一颗籽粒的土壤,是它一生一世的养分.无论怎样分裂,离守,变化,内心的根基里永远都不能有对故乡,故土和亲人的挑拣和丢弃的理由存在.因为,关于故乡的所有符号,它们存在的分量都是无可替代,也是不能被替代的部分.

上文汇总,上述文章是关于散文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故乡的原风景和散文相关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终于拥有故乡(散文)
乐里是榕江县北部的一个古镇,母亲曾在此度过她的中学时光,并且结识了一位挚友老爱,她与母亲关系甚好,两人就打老庚,后来老爱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干妈 由于关系亲密,我们每年都会去她家看望她,而她家就在乐.

忧伤的西部,我回不去的故乡(散文)
青岛 雨 桦那年夏天去新疆,最想去看一条河,孔雀河 新疆有好多风光优美的湖泊水系 不知道为什么独独要去看孔雀河 我顺着孔雀河走向她的荒原深处 依如我想的一样,孔雀河的白天和黑夜一样寂静,日出和日落同样.

感受物语(散文)
主编您好,我这里有几位学生的作品,您看能用否如果行,可以按要求订阅刊物 我先将作品发您邮箱,期待您的回复 谢谢老师 假日无事,闲坐家中,见窗外湖面,风起微澜,远山重叠,镜湖如珀 取一顶草帽,着一袭长衫.

小满(散文)
湖北 张颢一年有四季,四季有二十四节气 春华秋实的轮回始于“立春”,待到“小满”之后,夏季的风扑面而来,世间万物呈现最热烈最奔放的姿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