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佛教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芥川龙之介《尼提》中的佛教因子探析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佛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芥川龙之介《尼提》中的佛教因子探析,本文是佛教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跟芥川龙之介和《尼提》和佛教因子探析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高中华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芥川龙之介文学佛教思想研究》,(编号:16C1325);吉首大学“学成返校博士科研资助经费研究项目”:《芥川龙之介文学与佛教研究》(编号:jsdxxcfxbskyxm201601).

摘 要:《尼提》被誉为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神圣的愚人系列”的最后作品,亦是研究“芥川文学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之作,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对《尼提》中佛教因子的探索,有助于了解在传统与现代转型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文学研究亦富于启示意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尼提》;佛教

作者简介:潘贵民(1980-),男,湖南宁乡人,文学博士,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及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3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的卡夫卡”、“日本最后的文人”.[1]1-2芥川学贯东西,既受东方佛教文化的熏陶,又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芥川一生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却较多地关注其与基督教的关系,对“芥川文学与佛教”问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芥川对佛教充满复杂的情感,在与其基督教题材作品数量不相上下的20余部佛教题材作品中,既有对佛教的正面描写,亦有对佛教的鄙视,但更多的却是对佛教的怀疑.尤其其笔下的僧人形象,常是不遵守清规戒律,抑或肥头大耳的丑恶形象.但芥川晚期作品《尼提》却一改之前对佛教所持的否定态度,描述十分圆满,值得关注.

一、《尼提》及其出典

《尼提》初次刊登于《文艺春秋》(1925年9月),初刊本《湖南之扇》(文艺春秋社,1927).作品描述了中部印度舍卫城中一名叫尼提的除粪工,某天下午跟往常一样背负粪器走路,得知释迦牟尼朝其走来,感觉羞耻,故特意避让.但七次避让却七次碰见如来,没有退路的尼提在如来的劝说下出家.后来,尼提专心听法,获得“初果”.间宫茂辅在1925年9月5日《读卖新闻》评价:“仅可见‘概括的技巧’”.渡部芳纪在《第八短篇集<湖南之扇>》(《国文学》,1977年5月)中评价为清新有趣但没有分量.浅野洋在《芥川龙之介事典》(明治书院,1985)中论及尼提,认为与观念胜利的知性风貌不同,可以确定这是另一个芥川所喜爱的人物,有必要思考与所有以“神圣的愚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的关联性.[2]406从对该作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芥川对尼提皈依佛教过程描述颇为详细,重点突出了佛教的包容性与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释迦牟尼的“佛法不分贵贱”之声,令人印象深刻.

《尼提》主人公尼提是芥川最喜爱的人物之一,作为他“神圣的愚人”系列中最后的人物,芥川对其充满期待.该作品有深刻的典据渊源,其中《法苑珠林》被认为是其重要出典之一.《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作者为唐代释道世.全书一百篇,以佛经故事分类编排,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概述佛教思想、术语、法数等.书中广引佛教经论进行说明,是一部汇集佛法教义精华的重要典籍.确切地说,芥川《尼提》所出典为《法苑珠林》卷九十四《秽浊篇第九十四》.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贫人.名曰尼提.极贫下贱.常客除粪.佛知应度,即将阿难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担粪出城.而欲弃之.瓶破污身.遥见世尊深生惭愧.不忍见佛.佛到其所广为说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文亦同).(中略)佛告王曰.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暂有患.懒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以是因缘.流浪生死常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3]982

由上述引文可知,芥川的《尼提》与《法苑珠林》此篇虽在人物、情节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出入.二者的异同如下:在主人公方面,《尼提》只出现了尼提、释迦牟尼、给孤独长者三位人物,而《法苑珠林》还有如阿难、波斯匿王等人物;故事所发生的场所均为舍卫城,尼提所从事的亦是除粪工作,内容亦有释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但度化方式不同.在《法苑珠林》中,释迦牟尼与阿难去尼提住所度化之,尼提担粪出城,瓶破污身而不忍见佛,后释迦牟尼使阿难至河中洗净,广为说佛法,尼提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国人及国王闻听其出家而心生忌恨,后在释迦牟尼的教化下醒悟.在《尼提》中,芥川对释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进行了具体描述,主要突出释迦牟尼在路上经过七次特意相遇使尼提皈依佛门,最后修得初果,而对其他事并未进行描述.《尼提》的此番安排,既来源于佛教文献《法苑珠林》,但又不拘泥于该文献,进行了文学式的再创造,但作品中的佛教因子并未因此而减少,甚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此外,日本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之《长者家净屎尿女得道语》亦被认为芥川从中作了参照与借鉴.《今昔物语集》为日本平安末期作品,为佛教故事集.杉浦明平在《今昔物语》中认为《今昔物语集》是在歌颂释迦牟尼等佛教功德的大方针下,经过众多人员历经相当长岁月编纂而成的说话集,是一部描述自释迦牟尼诞生以来中国、印度等地的佛菩萨、高僧、信徒的难得一见的行为或逸闻之作.该作品取材于印度、中国的佛典,其中本朝部二十一卷中有一半是关于佛教传入日本、《法华经》、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佛教相关的说话集,是前面天竺部、震旦部的延续.[4]相对于《法苑珠林》,《尼提》与《今昔物语集》之《长者家净屎尿女得道语》出入较大,与其说《尼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倒不如说参考了《今昔物语集》要准确得多.

二、佛度有缘人

作品主人公尼提虽为“舍卫城里最穷、也是离身心洁净最远的人中的一个”,但仍获得了释迦牟尼的度化.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尼提七次避让释迦牟尼,最后在释迦牟尼“雷音召唤”下皈依佛教的情形,从中可见佛教所述的“佛度有缘人”的问题.

《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5]272周广宇《佛度有缘人》一书以朴素的事例详细论述了佛与有缘人度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6]有慈《与佛有缘:佛度有缘人》以故事的方式论述了众生与佛缘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结佛缘等.[7]佛门著名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更说明了佛度有缘之人的深刻道理.佛法中的“有缘人”,指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之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佛说阿弥陀经》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8]3

此处经文道出了佛度众生须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亦即佛教所指有缘人为“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这种人“有缘”遇到佛法,因有“善根”而能信奉,再加上有“福德”而肯依佛教导修行.“尼提”是否为佛教所言“有缘人”?又是如何被佛陀所度化?

尼提作为舍卫城中除粪的下等人,属城中最穷人一类,所从事的是又脏又累的活,但尼提任劳任怨,虽然自认为是“下贱的人”,但却具有善根与福德.尼提在路上偶遇释迦牟尼时,就能一眼断定其身份,颇具眼力.如文中有“这时从对面走过来一个托钵和尚.尼提一看到这个和尚就发现今天碰到了一个不得了的人.这个和尚看上去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从他眉间的白毫和蓝绿色的眼睛可知,他肯定是在邸园精舍的释迦如来”[9]566这样的描述.尼提之所以七次避让如来,亦有缘由.他满怀对释迦牟尼及佛教的敬意.尼提认为自己身份低微,所从事的工作不洁净,怕玷污如来金身,因此才决定数次躲避.文中写道:“尼提在如来面前背负粪器,自己也感到羞愧.他怕万一在如来前失礼,就仓皇拐到其他路上去了”、[9]567“我是个下贱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和您的弟子在一起”[9]568等,均表现了尼提对佛教的敬意.另一方面,释迦牟尼对众生满怀怜悯心,他锲而不舍地七次去感化尼提,哪怕是一个最下等的除粪工,如来也要度化之.文中“动了如此慈悲心的如来忽生一念,决心运用平生法力,要把这个上了年纪的除粪人也度为自己的弟子”[9]567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作品对释迦牟尼度化尼提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尤其突出了尼提的“下等人”身份,显示了佛教的包容性,“佛度有缘人”的表现内容,说明了作品与佛教思想的深度契合.

三、涅槃正果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10]897佛教认为,经历重重贪、嗔、痴等方面的考验以及灾劫磨难,最终领悟佛法的深奥内涵,面对诱惑心不动,面对威胁善心不改,可以称为“修成正果”.

关于“涅槃正果”,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最具代表性.释迦牟尼苦修六年仍未成道,后出苦行林.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悟出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释迦牟尼终于成就了菩提正果.前述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芥川曾进行过多次描述,如未定稿集“初期的文章”之“中学时代(一)”下的《释迦》.[11]《侏儒警语》之“佛陀”.[12]可见,芥川对“涅槃正果”的描述,并未限于《尼提》,但《尼提》无论从篇幅、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看皆比前述描述要形象生动得多.且看如下分析:

与尼提修得初果相对应,《尼提》中有诸多对佛教尊重与正见的表现,如作者在文中对释迦牟尼冠以:“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胜、光明无量、引导亿亿众生平等的能化”[9]566等称谓,并描述了舍卫国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等人对佛陀的归依心.“三界”指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三种迷惑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十界中六种迷惑世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此六者皆是众生轮回的道途,故称六道.“十方最胜”指全世界最美妙、最美好.“光明无量”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引导亿亿众生平等”则指将迷惑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平等地教化,引入佛道.“能化”指教化众生的佛、菩萨.芥川在文中称释迦牟尼为“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胜、光明无量、引导亿亿众生平等的能化”,足见其对释迦牟尼的敬意.

不仅如此,《尼提》还描述了释迦牟尼的“微笑”与“眼泪”.如“当然他的动机让如来不由得在脸上浮起了微笑.微笑?不,并不一定是‘微笑’.面对无知愚昧的众生,如来有其深如海的怜悯之情,他那蓝绿色的眼睛里甚至还溢出一滴泪水.动了如此大慈悲心的如来忽然决心想要运用平生法力,把这个上了年纪的除粪人也度为自己的弟子.”[9]295在这段文字中,芥川生动描述了释迦牟尼对众生的怜悯之心,表现了他普度众生的愿望.尤其释迦牟尼的“微笑”、眼中的“泪水”这样的描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另外,尼提与释迦牟尼之间的对话亦充满对佛教的理解.芥川将释迦牟尼的话语描述为“雷音召唤”,其内容包括“佛法不分贵贱,就像猛火会烧掉大小善恶一样”,[9]568显示了释迦牟尼的伟大与佛法的高深,“不分贵贱”在“种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当时印度,确是“雷音召唤”.此外,文中还有“如来举手,‘其手指纤长,甲如赤铜,掌似莲花’,其意为‘不要怕’”[9]568这样的描述,亦突出表现了作者对释迦牟尼的敬意.

以上有关释迦牟尼的描述,生动形象,且皆为正面描述,充分说明了作者此时对佛教的中肯态度.尤其在《尼提》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据经文记载,尼提专心听法以后,终于修得初果”[9]568这一结局,看似平常,却充满智慧.在芥川众多的佛教题材文学中,对佛教多有讽刺、怀疑,甚至诋毁,鲜有正面评价.这篇芥川晚年作品,却破天荒地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使主人公功德圆满,这在芥川佛教题材作品中是不常见的现象.

结语:

从《尼提》开始,芥川在晚期对佛教态度发生了较重大转变.《尼提》中的佛教因子亦表明芥川亲近佛教,拥有深厚的佛学修养.但在“现代”语境中,必须关注日渐走近的西方基督教,终究将自己迷失于东方与西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这是芥川的个人悲剧,对此问题的关注可以令我们更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生与宗教问题,这也许是芥川文学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在探求芥川及其文学,尤其探讨“芥川文学与宗教”这一课题时,不能忽视《尼提》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邱雅芬.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14.

[2](日)関口安義,庄司達也.芥川龍之介全作品事典[M].東京:勉誠出版,2000.

[3]释道世撰.法苑珠林[M].大正藏第五十三卷,第982页(中).

[4](日)杉浦明平.今昔ものがたり[M].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新版).

[5]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大正藏第十卷,第272页(下).

[6]周广宇.佛度有缘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7]有慈.与佛有缘:佛度有缘人[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8.

[8]宣化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浅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9]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10]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1](日)葛巻義敏.芥川龍之介未定稿集[M].岩波書店,1968.

[12]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芥川龙之介和《尼提》和佛教因子探析方面的佛教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钟嵘《诗品》借言批评方法探微
摘要在历史批评、比较批评、形象批评、摘句批评、本事批评及知人论世……通行的诗品批评方法论体系之外,还存在易被忽略的“借言批评”方法 本文通过对诗品具体条目具体分析,将&ldqu.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本自主阅读策略探析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本文试图探讨学生自主阅读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的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的内容丰富.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命运探析
摘 要十九世纪的西方各国已纷纷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被推翻,但旧的思想依然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作者描写现实生活时强调了习以为常、故步自封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沉重压制,这种压制使人的个性和生.

杜甫《春望》诗中国字释义再探
历来多数学者将杜甫名作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国”字解释为“国都长安”,今人偶有提出质疑者,认为应释作其宽泛义&mdash.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