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心理健康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心理健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本文是心理健康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职业素养和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职业素养提升对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改革,提出重新定位心理健康课的课程目标、以“职业普适—专业融合”为思路开发心理健康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内容等措施,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通用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心理健康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28-02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少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在走向智能化的时代,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以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的变化,从“职业人”的视角来说,“后工业”、智能化时代,机器换人、非常规任务的增多促使工人的知识、技能结构发生转换,操作技能的减少带来跨专业领域的普通素养需求比重上升.这就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要从原来主要关注岗位能力(硬技能)到现在更加关注通用职业能力,关注适合于任何职业、任何岗位、可迁移的通用职业能力、核心素养(软技能).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是立足工作岗位需求,聚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岗位迁移能力关注不够,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抗压耐挫折能力,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恰恰与“职业素养的软技能”的部分内容相吻合.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目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必修课,但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定位上都较模糊,缺乏“职业性”,与学生的专业融合不够,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作用有限,因此,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影响力不够.

(一)心理健康课程不受重视,学生对课程的体验不深.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但忽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和积累.心理健康课作为通识类课程,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作为必修课开设,但由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这门课程普遍没有得到重视,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不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缺乏必要的反思和领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尝试,导致学生的课程体验不深.

(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进程缓慢,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心理健康课作为基础类课程,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固守学科的完备性,讲究“大而全”,脱离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与专业、职业的对接缺位,与学生实际需求有距离,很难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导致教学满意度不容乐观.此外,目前的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本身也存在培养“缺位”问题.调查显示,主动翻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生比例很低,不足10%,期末丢弃最多的课本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这可能与教材内容偏理论性、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有一定关系.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心理健康课培养出有一定主体意识、生涯规划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元认知能力、耐挫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合格职业人”所需要具备的主要心理品质,强化高职学生自我正向评价,增进对职业的积极正向认识,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理念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总趋势.因此,心理健康课应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向的指引下开展课程改革,重新定位心理健康课课程标准和改革目标.所以,课程一方面要体现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惠及大部分学生,增进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其人格完善;另一方面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学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培养,以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健康课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原则应根据张大均教授等提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通过理论讲授,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理论讲述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通过实践课程,设计活动或情境,通过体验、反思和领悟,达到深化认识、改变行为、内化品质等目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同时,根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高职院校在搭建课程体系时要以职业标准为准绳,以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为最终目标.心理健康课程要遵循“公共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做到“心理课程、心理活动与专业融合”,构建符合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学习特点的,以“职业普适—专业融合”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各个专业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应该以“职业普适—专业融合”为思路开发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着眼于“自我认识—晓理导行—行为强化—反思内化—习以成性”等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五个环节,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互为补充,课程既注重文化素养和普适性基础能力培养,又注重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实际效果.

(一)以学生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基准,调整理论授课内容.根据建构主义“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理念,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应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以“学生需要够用”为原则,基于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开发来设计,以正向引导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活力为目的来调整授课内容.

强化学情分析,甄选恰当主题,保证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源情况、心理普查的数据、咨询中的共性问题、辅导员反映较多的问题等来进行学情分析,选择学生最需要和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话题,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做好普适类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炼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随着专业设置而分化,授课教师必须提前定期做好调研,了解专业群定位的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定义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据此设计出与专业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从而把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把抽象的普适的心理健康理论转化为形象的与专业融合的心理情境,增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升对学生的指导性,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产生的“内源”,聚焦与岗位对应的积极品质生成和内化,完成心灵成长,以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达到学习目标.

(二)与专业融合,开发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心理健康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和效果.实践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新生适应训练、班级各类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和顶岗实习等,本文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例,说明如何体现心理健康实践课程“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的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业普适”项目,如都有关于“环境适应”的项目,如有缘相识、个性名片、寻人行动、松鼠与大树等;关于“自我认知”的项目,如报告魔王、价值观拍卖、背后留言、我的柑橘、生命线、优点轰炸等;关于“团队协作”的项目,如信任背摔、信任之旅、车轮滚滚、有轨电车、同心圆、齐眉棍、心理健康操等;关于“生涯规划”的项目,关于“价值观”的项目,如我的五样、价值观拍卖等;关于“责任感”的项目,如不倒森林、护蛋行动等.

除职业普适类项目外,要注重学生的岗位需求,以专业群或专业大类为群体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活动.一是以人际沟通工作类型为主,如管理类专业.主要设计名字接龙、盲人旅行、我说你画、变形虫、驿站传书、盲人摸象等提升人际沟通和人际信任的拓展活动,设计急速60秒、达·芬奇等内部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的活动等.二是以力量工作类型为主,如机电类、建筑类、汽车维修类专业.主要设计能量圈、食指抬人等团队合作项目,设计牌建高塔、高空抛鸡蛋等技巧性项目.三是以创意工作类型为主,如动漫类、设计类专业.主要设计A4纸穿人、巧解绳结、七巧板、建高塔等提升创造性思维的项目,设计技巧报数等总结规律类项目和物品用途、自由联想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项目.四是以精细工作类型为主,如食品类、经济类.设计穿越电网、雷区取水、A4纸穿人等需要技巧和精细为主的拓展类项目.

如何使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公共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实现强化基础与服务专业的融合,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通用职业素养,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深入理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思维,服务于专业教学,整合和重组心理健康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构课程内容,在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中做出衡量与取舍,在课程和活动中以工作情境为重要载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

[2]陈宏艳,徐国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背景与思路[J].当代职业教育,2018(1)

[3]叶小明.“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4]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5]贺泉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7(3)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课题(20161C101);2017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172101)

【作者简介】贺泉莉(1983— ),女,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黎 原)

此文评论,本文是关于职业素养和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健康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芮梦霞【摘 要】云时代下大量数据的共享和学习媒介的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考验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着较好的运用价值,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运用项目化教学.

高职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技术应用效果实证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成为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载体 本研究尝试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高职心理健康课,选取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两个平行班共94名高职生组成实验组和对照.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徐联弟(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现状不容乐观,职业素养提升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需从树立职业道德、找准职业定位、唤醒职业意.

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和实施办法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其学生面临的行业背景、在校学习周期、职业素养要求……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寻求职业素养提升方法的同时,需要与行业、职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