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主题:大学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2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本文是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服务体系和智慧和就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构建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5月,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实现‘智慧就业¨’.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易于接受并使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传播手段,对于就业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这种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现实中落后的就业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的声音,反映了问题的核心.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在大数据、物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就业的思维理念,着力构建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回应和满足这种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智慧就业的学术梳理与内涵 智慧就业作为专有名词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阈不足三年.因此,有必要从智慧就业诞生的历史脉络进行学术梳理,以明确其内涵.

1.智慧就业的学术梳理

学界普遍认为智慧就业的概念源于智慧地球.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倡把新一代的IT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达到“智慧”状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智慧地球非常重视,将其提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从此智慧地球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学者们将智慧地球的研究分解为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医疗等十几个领域,但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最重要、最综合的应用.[1,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智慧政府是前提和必需,继而研究在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治理等智慧政府建设领域展开.2015年,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建设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智慧就业作为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2015年12月,首届中国高校“智慧就业创业”论坛在北京举办,标志着智慧就业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

纵观学术演进,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从智慧城市到智慧政府,再从智慧政府到智慧就业,智慧就业的研究是一个从主干到分支,从概念到具体,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学者们充分肯定了智慧就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其是现代政府和高校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并对其构架、功能等进行了蓝图式的展望.但由于智慧就业诞生不久,相关的成果在研究层次、研究深度、成果数量、系统性、实践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的空间.

2.智慧就业的理论内涵和拓展

关于智慧就业的内涵,学者们主要从理论构架和功能平台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在理念构架方面,有学者认为,智慧就业是将就业服务各个资源要素由原有的独立状态整合成有机整体,将平面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处理为立体丰富的有效信息,达到就业创业服务公开均等、公平普惠、公益高效的最大成效[;,,或者认为智慧就业是以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通过监测、分析、整合、推荐、智能响应等手段有效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供相关就业服务”,,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就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业态模型.在功能平台方面,有学者认为智慧就业是根据个体求职意愿,为其自动匹配、实时推送就业及相关服务信息,实现了求职者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或者认为智慧就业是集互联网、触摸终端屏、户外电子屏、数字电视以及现场招聘会五位一体的永不落幕的电子人才市场,求职者“在家里、在社区、在市场”都可以自主求职就业.[‘,还有学者对智慧就业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高校智慧就业中心的概念,认为智慧就业中心是高校就业部门的智能化平台,覆盖就业教育、就业管理、招聘服务、数据分析全过程,是就业部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全面进化.‘’,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分析得出,学者们对于智慧就业的内涵界定和功能的描述有较大重合,基本达成三点共识:一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载体;二是在功能上实现招聘求职、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就业服务的全覆盖;三是智慧就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求职者轻松、充分、高质量就业.基于同样的原因,现有的对于智慧就业的研究更多是宏观上的描绘,尚未深入、系统的展开,非常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领域的具体研究.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由高校开展的,以直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目标的,覆盖招聘求职、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服务系统.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厘清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实证的研究方法.

首先,使用文献分析法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初选.以“大学生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服务”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 CNKI)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导入N-Ⅵvoll进行文本分析.在文献资料中将描述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现状与问题的文本进行编码成自由节点,并对描述相近的节点进行合并和归类,按照就业服务的类型整理出现状与问题.然后,根据文献梳理结果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使用访谈法实现对现状和问题的复选.本研究根据简单抽样原则对10个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10所高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10名大学生和10个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并将访谈文本导入N-Ⅵvoll进行分析.对访谈文本按照开放、关联和核心登录进行编码,分别形成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与问题两个树状节点结构.最后,根据访谈文本分析的结果,编制《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状况调查问卷》,使用调查法对现状和问题进行细化.调查采用简单抽样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性别、年级、专业、学校层次等因素,利用EnableQ调查问卷系统对吉林、山东、武汉、浙江和广东五省24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619份,回收率64.47%.根据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结合访谈文本分析,归纳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高校都能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基本就业服务,但就业服务范围狭窄,服务内容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梳理近五年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的要求,就业服务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就业市场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咨询指导与帮扶服务和就业管理派遣服务等四个方面.调查显示,97.12%的大学生所在高校都围绕这四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就业服务,每个方面开展最多的服务依次是校园招聘会组织服务、通过就业网提供招聘信息服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讲座和就业签约管理服务.但是,大学生对高校开展就业服务范围的满意度只有17. 81%.以50%大学生选择作为阈值,问卷调查显示学生非常需要但高校没有开展的就业服务依次是就业信息与智能推送服务(79.19%)、校园招聘会数据分析(73.62%)、用人单位认证与诚信评价(69.15%)、远程求职服务(64.37%)、签约合同法律咨询与援助(62.42%)、生涯与职业倾向测评(57.31%)、朋辈就业指导与互助(52.33%)、生涯发展与求职档案(50.08%)(见图1).

图1 大部分学生需要但高校没有开展的就业服务

2.高校已经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在内容、质量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服务内容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如招聘信息更新不及时(60.21%)、招聘信息虚假或不完整(58.71%)、就业指导内容与市场相脱节(55.30%)和就业指导案例陈旧(53.29%)等.在服务质量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精准度和专业性不足.如校园招聘会数量不足(61.63%)、招聘信息数量不足(58.28%)、校园招聘会招聘岗位匹配度低(56.92%)、招聘信息匹配度低(55.31%)和就业指导专业性不强(50.00%).在服务方式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方式落后和效率低下.如就业信息服务方式单一( 77. 29% )、就业签约流程繁杂周期长(65.19%)、就业指导服务缺乏互动(53.36%)和就业帮扶效果不明显(52.91%)等(见图2).

3.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不足,存在人员、经费、场地等不达标,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一方面,早在本世纪初教育部就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次强调“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经费.2009年起,教育部开展“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即就业工作50强高校)遴选,在相关的文件中对人员、经费、场地等保障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教育部更是一再强调要切实做到高校大学生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然而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高校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未能落实国家文件的相关要求.并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也持续增加,高校即便严格落实国家文件的相关要求,也仅仅是达到了“及格标准”.以场地问题为例,相关文件规定校级就业服务专用场地面积≥0.15m2人,按最低标准计算的场地很难满足就业服务过程中对信息发布、洽谈、面试、咨询和签约等全部功能的要求,从而导致场地功能不足或场地局促等问题,影响就业服务效果和体验.另一方面,同一所高校开展的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例如,招聘会上对用人单位的宣传与就业咨询指导时有差别;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签约派遣服务重复采集大学生基本信息等.

图2 大学生就业服务,在内容、质量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上,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多数高校虽然已经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了最基础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但与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深切期盼相比,在服务范围、内容、质量、方式、保障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这些问题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三、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智慧就业的提出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2015年以来,伴随着智慧就业理论研究的兴起,一些高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机构都进行了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本研究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基础、要素组成、运行机制和构建策略四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进行构建.

1.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智慧就业的研究都集中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域,能否将其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需要从理论上论述其可行性,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

(1)数据科学的蓬勃发展 数据科学是使用科学方法从数据中获取知识的科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提出和发展,数据科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海量、高维、高价值、高增长率等特点,通过数据获取、整理和清洗、特征提取、模型构建、知识发现等过程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大数据技术是智慧就业的基础理论之一,正是有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与提取,就业才得以“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技术为智慧就业提供“灵魂”.大数据采用分布式云存储保存数据,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数据基本都是单机存储的传统数据,且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因此,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就是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从单机存储到云存储,从分散到集中,从简单到高维,从低价值到高价值,从工具平台到智慧决策的过程.高校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先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功能实现为原则,小范围整合形成中等规模的就业数据,即就业中数据.雾是更贴近地面的云,所以这种小规模的数据整合的存储形式称为雾存储.而后,随着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建构的深入推进,逐渐将就业中数据整合成就业大数据,并最终实现服务体系智慧决策相关功能(见图3).以就业帮扶为例,通过对校园招聘会参会信息、就业网登录信息、招考报名信息和升学信息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筛选出既不参加招聘会,也不登录就业网,还不参加考研或其他招聘考试的大学生,并将其假设为潜在的就业困难群体,从而把就业帮扶前移,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图3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中就业

数据演进过程

(2)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将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拓展.而智能终端是一类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备,如读卡扫码设备、云摄像头、触屏机和智能手机等.严格的讲,智能终端属于物联网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数据科学为智慧就业提供了“灵魂”,那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就为智慧就业提供了“躯体”.在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中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服务呈现,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功能来灵活架设.以校园招聘会组织为例,就业宣讲场地可以安装视频直播终端,在用人单位许可的前提下,通过智能手机应用( APP)或就业网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大学生可以在教室、食堂甚至寝室里观看招聘会宣讲,并通过手机或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互动,从而决定是否投递简历或到现场参会.这种招聘会的组织方式在提高供需双方对接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场地不足或多校区办会的难题.

(3)互联网+大学生就业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大学生就业是智慧就业的核心理念,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的思维基础.在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只有将“互联网+”的思维理念与传统的就业服务相融合,才能达到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流程、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以就业签约服务为例,高校可以开发智能手机应用( APP),当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签约二维码,用人单位用手机扫码后确定签约,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后台完成审核、管理和实时统计等功能.同时,大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都可以通过自助打印机的生成传统的纸质协议.

2.要素组成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可以从功能、载体和关系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1)功能要素 在对传统的就业服务进行改进和整合的基础上,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按照服务的种类可以划分为四大功能要素.一是以供需智能匹配、信息精确推送、远程求职面试等为主要特点的招聘求职功能;二是以网上职涯测量、朋辈职涯社群、就业智能帮扶、就业创业微课等为主要模式的咨询指导功能;三是以网上签约、自助服务为主要方式的就业管理功能;四是以数据统计、多维分析为主要途径的智慧决策功能.

(2)载体要素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载体包括“一个中心、三个网络”.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决策中心,三个网络分别指以高校就业网为载体的传统互联网网站平台;以微博、微信和智能手机应用( APP)为载体的移动网络平台;以读卡扫码设备、触屏查询机、自助打印机和云摄像头等为载体的物联网平台等.决策中心负责数据处理与决策指挥,是服务体系的“中枢”;三个网络负责信息数据的采集、反馈与服务的呈现,是服务体系的“脉络”;在“中枢”与“脉络”间“流淌”的就是有价值的大学生就业数据.

(3)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是指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重要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大学生和高校的关系、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关系、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就业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因此在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传统的关系进行重构,以形成多维交织的新型协作关系,构成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动态架构,并突出高校的主体性和服务的主动性. 3.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成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规律,进而保持服务体系良性运转.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中有五种机制.

(1)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就业职能部门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与招生、培养等高校每部其他部门的横向联动.一方面,这是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本质要求.教育部多次指出,高校需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反馈机制,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完善学科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性机制.只有把大学生就业置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综合挖掘和深入分析相关数据,才能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动态需求,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指高校通过体系实现与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横向联动.大学生就业将高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特殊性决定智慧就业服务体系除了服务于学生就业外,还担负着社会需求的捕捉和高校形象的宣传等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也是在为高校办学服务.

(2)责任机制 指高校负责人、就业职能部门和学院在体系中的权力和责任归属.除了对服务范围和职责的划分外,责任机制更强调对就业数据的敏感.一方面,就业数据的准确和有效是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就业数据出现偏差,那么以此为基础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误或低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有必要制定就业数据标准,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就业数据来源的精确和有效.另一方面,就业数据中包含学生敏感隐私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蕴含价值.根据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高校必须确保这些就业数据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健全责任机制,对就业信息的存取和使用加以限制.

(3)协调机制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一个体系内部包含若干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相互影响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因此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来调解和引导这种动态的平衡,以达到良性运行状态.一方面,协调机制需要调解不同的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服务的范围进行界定,确保就业服务的既覆盖全面又不会叠加重合.另一方面,调解机制需要协调体系中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从而完成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协同创新.

(4)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就业服务质量控制的重要实现方式,通过对服务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来把握服务体系的运行状态,诊断服务体系瓶颈问题,以及衡量相关服务的效果和部门的贡献等.在对服务进行评价时,要根据服务目标、服务方式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式和方法.例如,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中的招聘信息智能推送服务,系统会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求职意向和浏览习惯等信息在招聘信息中搜索匹配,并将结果推送给学生,从而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一生一网”.对改服务进行评价的时要采用网上评价的形式,由大学生对信息推送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及时调整匹配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5)保障机制 指从体系内部和外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的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与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会出现前期建设成本和资源投入较大,但后期维护和发展成本较低的特征.以上文提到的就业帮扶服务为例,为了实现潜在就业困难群体的提前筛查,高校需要在服务构建前期购置读码刷卡设备、改造就业网并开发数据收集分析平台等.随着服务构建结束进入使用阶段,潜在就业困难群体会被数据分析系统自动识别并实时调整,与传统的依靠学院工作人员逐个筛查的形式相比,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后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低投入但高收益的过程.

4.构建策略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学生为本、运用现代技术、自动化处理、框架重构和学习型团队五个策略,五个策略关键词,即学生、现代、自动化、重构与团队的英文缩写契合了智慧就业英文中的ART(见图4).

(1)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需求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管理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体现在就业服务方面,就是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本.具体而言,在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是要精准把握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包括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对需求进行分析、整合和重设,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二是要把是否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动态地以学生需求变化来完善和改进就业服务.简单的说,就业服务从学生的需求中来,并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检验标准,“我给的就是你想要的”.

图4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图

(2)开发平台,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技实现就业服务智慧化 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平台的开发有三种模式:一是合作模式,即授权给科技企业开发和维护技术平台,高校就业职能部门负责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科技企业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开发周期较短.缺点是企业不会从深层次理解大学生就业,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反复沟通需求;平台开发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都较大,对系统进行微调也变得相对复杂;学生信息管理难度大,存在泄漏的风险.二是协作模式,即由高校内部的信息中心或数据管理部门负责平台的开发,高校就业职能部门负责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整合高校内部的数据和保障学生信息安全,但也存在一些需求沟通和后期维护的问题.三是独立模式,即平台完全由高校学生就业智能部门来独立开发和运行,这种模式的优点不言而喻,但对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来进行技术平台的开发和运营.

(3)升级设施,运用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就业服务的自动化处理 智能设备分为输入终端(如读卡器、扫码器和摄像头等)和输出终端(如自动打印机、信息展示屏和触屏查询机等).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架设要综合考虑高效、科学、方便和安全等多种因素.以采集参加校园招聘会学生数据为例,输入终端对学生身份的识别一定要迅速、准确,因为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往往人数众多,如果对学生身份识别的设备设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学生拥挤,甚至引发校园安全事故.同样,输出设备应尽可能设置在方便学生使用的场所,如在食堂或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设置触屏查询机,方便学生查询招聘信息等.

(4)框架重构,将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升级为网上智慧就业服务中枢 无论是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新设计,还是对利益相关群体间关系的重新界定,归根结底都是对整个服务体系框架的重构.服务体系的框架是所有体制和机制的总称,因此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高校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部分.这种框架重构的体现就是把大学生就业服务从“有形”转变到“有形”“无形”密切结合、互联互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打造队伍,构建学习型团队,实现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因素.智慧就业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依托数据科学和自动化服务也会把高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就业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学习型团队的打造提供时间和空间.一方面,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本身并不会产生“智慧”,“智慧”的产生是人将研究结论和成果赋予服务体系所呈现出的结果;另一方面,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营与维护都离不开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因此学习型团队的打造也是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服务体系和智慧和就业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校大学生学业预警教育体系构建与问题
摘要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业预警,它能够起到促进和预警作用,有效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本文针对学业预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这一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意见.

高校学生贫困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2011 年11 月2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宣布,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 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此后以2300 元为基准不定期调整,2016 年为3000 元 但由于家庭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群众文化建设
摘要通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策略,旨在提高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系;群众文化2015年1月15日、国.

民办高校艺术类公选课程的体系构建
摘要高校公选课开设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密切相关,目前民办高校师资力量和公办高校还有较大差距,且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公选课体系架构的道路,本篇文章通过一系列分析,论证民办高校艺术类公选课程体系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