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宣言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宣言》的历史智慧方面论文范本

主题:宣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宣言》的历史智慧,本文是宣言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宣言》和历史智慧和智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宣言论文参考文献:

宣言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摘 要:《宣言》自发表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这种影响力源于其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智慧.通过在大历史的视野中结合具体的历史要素来对历史辩证地进行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撕下了罩在资产阶级历史观身上的虚伪面纱,宣示了资本主义的短暂性.通过将大历史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即置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上,他们打破了历史的异化外观,将历史还给了人自身,从而使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现实的力量.通过提出科学的历史观,即科学地阐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他们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无论是宏大的历史视野、现实的历史感还是科学的历史观,其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对人的终极的历史关怀,表现为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批判以及对未来的积极科学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宣言》便是要体会其中的历史智慧.只有每个人深刻地理解历史与人的关系以及历史交付于人的使命,我们才能现实地承担起责任,从而,未来才真正是属于我们的.

关键词:《宣言》;历史智慧 ;科学;人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02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05-05

今年是《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70周年.作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作为“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宣言》自产生以来持续不断地对历史进程产生着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源自于《宣言》所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这种理论处处闪现着唯物史观表现出来的历史智慧.时间的流逝并没有丝毫削弱这种历史智慧的力量,恰恰相反,前者证明了后者.可以说,这种历史智慧在不远的和遥远的未来投下了明亮的光,照亮了从过去通往将来的路途.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再到东方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皆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启发,受到了这种历史智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便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今天,重新研读《宣言》的科学内容,重新体会《宣言》的历史智慧,对于我们把握当下并开出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宏大的历史视野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便已具有了“大”的历史视野.人们倾向于认为,历史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易逝性,就其本身而言要低于具有恒常性的自然.因此,历史被看作是自然的一种表现,被看作是自然史.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似乎凸显了一种“大”的视野,但这种“大”并不真正地属于历史,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自然的.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世俗化进程的展开,历史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了.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与人相关的世俗史.历史终于可以依靠自身来自由地想象自身了.由此,近代西方思想家乐于从历史整体本身来思考历史的规律、机制、模式、途径和未来.但是,这种“大”的历史视野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精神的想象之中的.换言之,这是一种基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一点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黑格尔认为,历史的过程不过是“绝对精神的狡计”.尽管黑格尔在整体的视野中考察了历史,但其所设定的绝对精神使历史最终封闭在“绝对精神”的范围内.即使后来的费尔巴哈高举唯物主义的大旗,但其在历史观领域的唯心主义性质始终被保留了下来.如果将历史还原为自然,历史便脱离了人的活动而成为与人无涉的存在,成了一个异己于人的外在世界.如果将历史还原为精神,历史便成了脱离人的物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条件的存在,成了一个空中楼阁.固然,以前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大”的历史视野,但由于它们将历史与人的活动割裂开来,自然也就将历史固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阉割了历史的可能性、开放性和未来性.显然,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一切理解为流动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宣言》的首要目的是阐明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即致力于共产主义革命,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在整个人类史的高度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众所周知,整体与部分总是相依而在.整体需要部分的充实,而部分离不开整体.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是倾向于在部分中看部分,即在资本主义的历史范围内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秩序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是在整体中看部分,认为资本主义不过是大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态,它必然让位于人真正实现发展的共产主义.在他们看来,从整个人类史的进程来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凭借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消灭了过去时代那些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确立起暂时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这种发展与矛盾是并存的.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始终是难以克服的,这集中表现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它自身创造的“掘墓人”.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的解体.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由此,《宣言》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打破了资产阶级思想家鼓吹的资本主义是永恒的社会制度的幻想.

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也意味着将历史的诸多关键要素整合起来并在它们的辩证关系中来考察历史.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在一般层面上包含了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客观层面上基于历史事实主要抽离出了生产力(包括与生产力相关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主观层面上基于历史事实主要抽离出了无产阶级(包括与之相关的阶级斗争).《宣言》的第一部分内容的两个关键概念便是生产力和无产阶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单个要素的作用,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才是他们最终要强调的.因为正是客观层面的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主观层面的阶级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才使得历史进程表现出连续性和断裂性.这种理论抽象似乎是非历史的方式,但在他们看来这恰恰才是历史的方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4].换言之,理论的抽象必须基于历史并从历史过程开始,只有这样,抽象才不是脱离了历史的空洞,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理论表达.

二、现实的历史感

如果脱离开历史进程,脱离开人的活动,宏大的历史视野也只能沦为唯心主义的见解.比如,青年黑格尔派抓住“实体”“自我意识”“类”“唯一者”等纯粹的范畴来解释人类的普遍史,结果无非论证了概念、宗教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为了在大历史的高度现实地把握历史,马克思将自己的思想建立在深厚的、现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历史被理解为人的历史,进而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集中批判了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他看来,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共同缺陷在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对象.进而他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这一著名命题.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将这种实践观扩展到历史领域.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个前提是经验事实,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加以确认的.将历史同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联系起来也就意味着将历史理解为人的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上帝、自然或精神的产物.而由于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因此历史便不再是一个僵死的和无序的过程.换句话说,人可以根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和创造历史.这样一种实践的历史观处处体现在《宣言》中.在讲到资产阶级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把资产阶级看作是一个直观对象,而是透过“感性活动”来加以考察的.他们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革命性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历史的开创、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等等.总而言之,“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7]而正是这种成就也产生了新的人的活动的需要,即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所以,他们讲道,同机器大工业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不仅进行工业大生产,而且自诞生之时就开始同资产阶级作斗争:成立反对资产阶级的同盟、保卫工资、起义.无产阶级在其发展壮大中不断意识到自身,由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最终,以往由人的实践创造的历史再次经过工业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而被新的真正属于人的实践所取代.由此来看,整个人类历史表现为人的实践不断展开的过程.

历史叙述被建立在历史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严格反对脱离开历史事实而对历史进行任意的想象.阅读《宣言》的一个深刻感受便是,它更像一本历史学著作,因为它的每个讲法都严格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而且都可以在现实的历史中观察到,或至少是可以在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找到.比如,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考察是同市场、工厂手工业、蒸汽、机器、商业、铁路等等诸多历史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对无产阶级的考察是同工业、机器、贫困、资本、积累、联合等诸多历史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在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的思辨性和反动性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德国的社会主义恰好忘记了,法国的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8]也就是说,德国的社会主义的思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的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或不想去了解直接的现实条件.在1872年《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讲到了人们该如何去阅读《宣言》.“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这段话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对当时历史的考察是建立在过去的历史事实以及当时欧洲的工业发展状况和阶级发展状况基础之上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0]如果具体的条件和状况发生变化了,那么结论自然也就发生变化.正因如此,他们反复提醒读者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了,不应教条主义地加以对待.

三、科学的历史观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便详细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关于唯物史观的意义,恩格斯将其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相提并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式以此为基础而且必须通过这个基础获得解释.恩格斯在1883年《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简明地概括了这一核心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2]

《宣言》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3]意识的内容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使颠倒的意识也来自于颠倒的世界.由此来看,在19世纪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都是一定条件下一定阶级利益的表现和反映.比如,封建的社会主义表达的是法国和英国的封建贵族或僧侣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空想的社会主义表现的是无产阶级最初的革命本能.而这些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被取代或消灭,因为“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14].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看到了意识对于存在的能动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始终会受到存在的制约.正因如此,他们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重要性.在谈到无产者和人的关系时,他们指出,人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5].也就是说,先进的意识会促进革命实践,反之则不然.

《宣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生产关系便会或早或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刚刚确立之时由于自身能很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而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如此巨大的发展就要求封建的行会制度即封建的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资本主义必然也会经历同样的遭遇.按照他们的看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生产关系如今已经不能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虽然资产阶级通过扩大市场和消灭生产力的方式来延迟自身的消亡,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根本矛盾始终无法得到解决.资产阶级用魔法呼唤出来的怪物现在反过来开始吞噬它自身,直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历史规律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

《宣言》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革命性作用.《宣言》第一部分一开始便通过考察过去的人类史得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6]这一结论.这种阶级斗争在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以极为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矛盾所导致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当人口的大多数沦为没有人的尊严甚至无法维持自身生存的无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来维持自身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时,无产阶级便会起来反抗整个制度.而无产阶级不同于如农民阶级、市民阶级、流氓无产阶级,他是最革命的阶级,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死亡就是斗争,而且因为无产阶级的状况是整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因此他必须解放社会才能解放自身.同时,资产阶级无意创造的世界市场使得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变成可能.这样,无产阶级革命便具有了现实性.可见,《宣言》对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分析也始终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展开的.

四、人性的历史关怀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历史考察的生产力标准,但他们绝非冷冰冰的思想家,对人世的苦难视而不见.在1867年致齐·迈耶尔的信中,马克思明确讲道:“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17]正是大多数人遭受的苦难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去思考一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实现的可能性.他们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充满了期待,而且一直为此目标而奋斗.但是,他们深知,如果仅仅停留在人道的层次上,理论终是无力的.所以,他们积极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阐明一种基于科学的理论,以期现实地实现人的解放.理论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因此,他们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才是一个理论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始终包含着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表现为对人之命运关切的价值维度和对历史客观规律强调的历史维度.正如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的,“《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18]

一方面,人的解放乃是一个必然会实现的理想.因为,人的解放事业乃是由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以往的一切历史都证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规律,因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资本主义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激化而走向灭亡.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无疑,人的解放的实现并不必然只是物质条件自动发展的产物,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严格反对将他们的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应该被充分激活.但是,不是任何人或任何阶级都能充分发挥这种能动性的.在他们看来,作为大工业的产物的无产阶级乃是最革命的.当无产阶级日益在大工业进程中组织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并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的时候,无产阶级的胜利便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确信的底气从根本上来自于事实的力量,来自于历史规律所给予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的解放这一理想又具有人性的温度.在批判资产阶级时,他们以冷静的眼光审视了资产阶级的一切.但这种冷静显示出他们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愤慨.资产阶级固然消灭了旧的“田园诗般的关系”,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19];资产阶级固然创造了所谓的文明世界,但它也创造了新的“野蛮状态”;资产阶级固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它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等等.显然,他们对于这个技术理性的世界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敌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这种敌意的社会根源.在《宣言》的第二部分,源于人性关怀的道德愤慨更是充分地表现出来.共产主义不是要消灭个人劳动所得,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这种私有制是基于雇佣劳动制和剥削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不是要消灭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而是要消灭独立性和个性的资产阶级性,因为这种独立性和个性仅仅属于资产阶级,等等.这些批判都指向了资产阶级把人不当人看这一客观事实,最终指向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价值关怀.而共产主义则必然会扬弃那些具有阶级性的旧事物,消灭那些压制人的一切旧关系,使人成为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

总而言之,《宣言》的历史智慧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科学解释和对人的价值关怀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学习《宣言》不仅要学习其中的个别内容和至今仍然适用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学习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智慧.要从一般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当下,只有如此,过去、当下和未来才能同时在场,未来也才能被我们看得更清楚;要将历史放置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如此,历史才不至于是一个对我们而言的单纯的美丽概念;要在历史发展的规律基础之上来考察历史,只有如此,历史才不至于是任意想象的历史;要在价值层面考察历史,只有如此,历史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历史和为了我们的历史.当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历史和人的关系时,特别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时,我们才可能现实地承担起历史责任,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未来不在他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综上资料,本文论述了适合《*宣言》和历史智慧和智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宣言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宣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引发世界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经典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
1848 年2 月21 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宣言》和中国人初心的契合点
浅析宣言与中国人“初心”的契合点郭秦帅(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中国是在宣言孕育下诞生的,她涵养着中国人,奠定了中国人的初心 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殷 伟(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本文将立足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白鹿原进行简要分析评述,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白鹿原这一优秀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从《宣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 1848年2月,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 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