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疾病防治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郭航远: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康三位一体新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疾病防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郭航远: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康三位一体新模式,本文是疾病防治方面论文范例和郭航远和心血管疾病和三位一体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疾病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疾病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人人常道:“祝你早日康复”,这既是对患者的一种美好期冀,也是对医者医术医德的信任与肯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第三医学”学科,成为了人们病后“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预防基础薄弱以及患病年龄年轻化的三重压力,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急性期的救治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疾病后续的预防和康复管理并没有做好,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和高费用治疗,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给社会及家庭带来负担,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无限的痛苦和生命危险.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病分会副主委、浙江大学绍兴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兼医学院院长郭航远教授,接受我们的本期访谈,与我们畅谈“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策略,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

【院长自述】

人文医学:我之生死观

“人”字一撇一捺,上顶天、下立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出生的时候紧握两只小拳头,仿佛在说“我什么都要”,但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撒开双手、两手空空,仿佛在说“我什么也带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逃脱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因为死神时刻在冥冥之中窥视着我们,在爱怜与希望、落叶与寒风、不舍与无奈的夹缝间守候着我们.生命,作为在这个蔚蓝星球上的一个存在和灵性,仰望着星空、背负着沉重、耕耘着灵魂、渴望着超脱,坚韧地肩负着生的使命和责任,在坚强与骄傲、坦然与释然的眼神中矗立山顶、独立自强.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种浪漫的死亡观是对视死如归的诠释.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这种平常的死亡观是循环往复的注释.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淡无奇、从容不迫,既没有泰山般的沉重,也没有鸿毛般的轻浮.只有敢于、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磨练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我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直面死亡的勇气.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对生命质量提出了新说:“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也就是说,生命质量即健康地活着.“生得好”是指五官端正,而且应没有疾病,尤其是没有遗传性疾病.“活得长”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病得晚”就是要保持健康的体魄,让疾病晚点来.“死得快”就是身患疾病的时间要短,这样既可减少痛苦,又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以前医疗技术相对落后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多数老年人能顺其自然,安详离世,寿终正寝,我们见到的常常是这种“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祥和.现在的医疗技术高度发达了,只要不是绝症,完全可以依靠各种手术、器械、药物去延长老年人的生命,最后还可动用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电击除颤、心肺复苏等生命支持系统去抢救濒死的病人,似乎死亡越来越困难了,通往天堂的路越来越漫长,但此时我们再也见不到自然的安乐死,常常见到的是低质量的生命和生命的痛苦,见到的是濒死者的恐惧、生者的痛哭流涕、医者的无能为力.在濒死者面前,人性的安慰见不到了,医学的目的被歪曲了.长寿本是幸福快乐的象征,但对于低质量的人来说,长寿是一种惩罚,是一种痛苦.医学再发达,疾病也不可能被彻底消灭,长生不老只是个传说.疾病与健康、死亡与生命相生相伴、难分难解,死亡是无法抗拒的.善待生命,快乐人生,健康地活着,安详地离去,这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愿通往天堂的路,多一些坦然和释然,多一些从容和尊严,少一些痛苦和恐惧.

我们应敬畏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生命进程.在生命与死亡这些自然规律面前,医学必须承认其局限性,必须承认其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优生、良活、安死,医疗的目标也绝非是延续体征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真正有尊严、有质量的生命.在不能保障其生命质量、无法维持生命应有尊严的情况下,使用医疗手段去和死神争夺生命,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违逆,也是对救死扶伤这一医学任务的误读.“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不要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离开”,这才是尊重生命,这才是医学的本能.让生命免受骚扰而安静地离去,这才是对生命的真正敬畏.

医院(hospital)是从hospice 演化而来的,而hospice 有两层含义,一是“小旅舍”,说明医院的功能是让患者睡好、吃好,外加一点点有限的医疗服务;二是临终关怀(hospice care),说明“生命预嘱”和“安宁疗护”也属于医学的范畴.我盼望,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当自己老去濒死之时,能够享受到更加人性、人文的照顾、帮助和关爱,而不仅仅是获得医疗技术的救治.

生命是个过程,死亡是必然的结果,但人生轨迹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色彩和温度.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所畏惧.“热爱生命吧,因为活着很短,死亡很长.”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人生,生命沉思,沉思生命,以死悟生,以死惜生.

【面对面】

记者: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心脏康复医学的研究,更是运用以预防为主的战略原则,实现着优秀医生治病救人的治疗策略,帮助诸多患者重返正常的健康生活.作为心内科中青年专家、医学科普作家,人文医学和心脏康复的积极倡导者,是什么信念让您坚定不移地从事人文医学研究,并致力于心脏康复医学学科的不懈探索呢?

郭航远院长:医疗的目的决定治疗的策略和方案.“上兵伐谋”,优秀的医生决定治疗策略,而不是具体的治疗方案;有头脑、会思考、善动手的人是医师,只知道操作的人是医匠.古人说,“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略以仓卒制,其略不可久;功以侥幸成,其功不可继.”治疗策略的确定比手术技巧和药物选择更加重要,好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手段都是在严肃的工作态度基础之上,以严谨的学风和快速准确的行动为支撑的.对于医院来说,或从医学的根本来看,治疗不是最终目的,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百姓的健康、守护民众的身心,使人少生病或不生大病,无病防病,已病防变.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手术,即使是微创、介入手术,对人体都是一种创伤或一种损害,也必将以患者家庭的经济、时间支出和公共医疗资源消耗为代价.治疗的成本很大,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价更大,而预防的成本很小.《易经》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早就为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预防为主”的战略原则,《》也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些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和“防重于治”的重要性.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是一样,预防为主的“非攻”“不攻”和“慎战”思想是人类保持健康和加强体质的主线,即使患上了疾病,对于有些疾病,特别是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的良性或功能性疾病,医生不必积极给予处理和治疗,对于某些晚期疾病也不必过度干预.

记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请您谈一下,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具体发病情况,以及何种原因所导致发病率的上升?应如何做到心血管疾病的规范诊疗与疾病预防康复?

郭航远院长: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近50年来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者占总死亡人口的百分比,已由1957年的12.07%上升到2001年的42.6%.据世界心脏联盟分析预计,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将增加50%,死亡人数将高达2500万人.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血管领域关于各种疾病的诊治规范相继出台,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在此新背景下,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一手抓规范诊疗,一手抓疾病预防康复的防治康三位一体新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以充分发挥现代医学科技成就的作用.但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较多问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危险因素到出现临床症状,这中间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以及近来为人们关注的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可看作是疾病的“上游”,有时在一个人身上可集中多种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危险因素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地存在,并向青少年发展.

我国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烟民高达3.5亿人,另有7.4亿人被动吸烟.而高血压患者2.7亿人,血脂异常2.0亿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超过1.0亿人,肥胖7000万人,超重者约2.0亿人.在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增加的同时,心肌梗死患病率与死亡率也在急剧增长.

虽然近年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遗憾的是,50%的患者从来没有症状和先兆,突然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意外的死亡,即使能够救治成功,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最后在慢性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活质量,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增加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2002年10月,WHO发表的题为“降低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生活”的世界卫生报告,明确指出:为了保护和促进全人类的健康,重点应该放在对重要疾病明确病因的预防.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慢性疾病可防可控,因此他呼吁加强心血管病预防,并进一步提出需要构建4条防线:第一条防线是防发病.第二条防线是防事件.第三条防线是防后果.第四条防线是防复发.成功挽救病人后,做好二级预防,防止再次梗死、减慢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等.值得关注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正呈现出快速年轻化趋势.以往认为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大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0~55岁壮年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30余岁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也偶有出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二十世纪末期及以后出生的人群,幼年起便接受高脂饮食、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适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推测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还会进一步提前,全面构筑心血管疾病防线已刻不容缓.而30~55岁年龄段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和残疾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巨大隐患,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另外,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而大于60岁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达28.3%,老年人同样需要积极调脂.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终身健康管理.预防要从青少年开始,主要是针对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强调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到中青年,30~40岁这段时间,最重要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和代谢指标的干预.对老年人,应继续危险因素的控制,加强健康管理,并实行终身管理.

记者:《》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请您为我们诠释一下如何做到未病先防、治未病?

郭航远院长: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前移战略”,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清代名医、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层含意: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记者:那么,请问治未病具体可分为几大主题呢?

郭航远院长:治未病的层次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这三大主题.

第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和理念相吻合.包含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无病自调,重在养生强体、养生卸病.而因病而防,重在有针对性的预防.

第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有病早治(亚健康、亚临床调理),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时;先安未病之脏(临床并发症),是防在疾病未演变之时;病后止遗(临床后遗症);防疾病复发(临床发作性疾病).

第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记者: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在预防、临床规范治疗策略,以及防治康理念与战略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郭航远院长: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理念与战略已发生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改变:

第一,从针对疾病下游发展药物、介入与外科技术,转向重视疾病上游的预防,综合治理多重危险因素,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从针对疾病转向针对健康;

第二,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

第三,危险因素的干预从单一学科干预单一危险因素转为多个学科联盟,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

第四,从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心血管疾病全面防线的建立应从动脉粥样硬化入手,因为它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其上游是由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多重危险因素造成的.我们临床医生不仅需治疗疾病,更重要是我们应付出更大努力,抓好疾病的一级预防,注重治“未病”,综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应联合相关学科协同工作,在共同的平台上预防疾病,同时我们需与社区医务工作者密切联系,努力把心血管防治的规范措施转变成社区的卫生实践.

医学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成就,医疗技术进步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医学诊治新模式,在医学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临床医学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呼吁建立“两手抓”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康新模式:一手抓规范诊疗,一手抓疾病预防和康复,更加科学地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

心血管疾病是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结果,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后导致冠心病等,以及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发生,都是慢性发展的过程.因此,早期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给广大患者带来无法预计的收益;当疾病已经发生,我们应该规范化医疗诊疗,依据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更加科学地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因此,我们需“一手抓规范诊疗,一手抓疾病预防康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记者:作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病分会副主委,请您谈一下,应该如何科学有效施行心脏康复的管理与技术服务?

郭航远院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预防基础薄弱以及患病年龄年轻化的三重压力,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急性期的救治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疾病后续的预防管理并没有做好,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和高费用治疗,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困惑不良快速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

20世纪中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常规卧床6~8周,甚至更长.随后,鉴于患者长期卧床有胃肠道功能失调和情绪抑郁等并发症,Levine开始主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解除严格卧床,并提倡“椅子疗法”,认为对发病后1周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试行“椅子疗法”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到20世纪70年代,Wenger等的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及早床上或床旁活动是安全的,而且利大于弊,并总结了一套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完成了心脏康复的从静到动的转变,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从此心脏康复发展迅速,趋向于整体化管理和电子服务时代,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单纯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康复发展为所有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人群:

1.患者有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稳定性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病症的患者.

2. 曾经历各种相关的手术如心脏支架植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成形术、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等.

3. 存在至少两个危险因素,如胆固醇>5.5mmol/L、血压≥140/90mmHg、体重指数>30、超过35岁的男性、绝经后女性、吸烟或曾吸烟者、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脏病家族史、久坐少动者等.

第二,从单纯运动康复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全程管理服务与关爱.制定了适合心脏患者康复的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和戒烟处方.

1.药物处方:药物处方可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因此,药物的规范性非常重要,需注意3个要点:一是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因此良好的康复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类别,把握药物剂量;二是考虑药物副作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三是把握药物依从性,临床药师的参与可使药物处方更具科学性.

2.运动处方:心脏病的运动治疗如同药物处方需建立在疾病的正确诊断基础之上一样,开具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处方首先必须综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评估及危险分层,其中运动负荷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运动负荷试验方法有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后者更精确.通过负荷试验一方面可以观察患者在运动中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反应是否正常等,另一方面观察患者实际的运动能力,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运动处方组成包括: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和注意事项.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

3.营养处方:营养处方同样需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处方的总原则是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食物多样,粗细搭配,保证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控制钠盐、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心理处方:很多心脏病患者生病后,对自身的病情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所以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和患者情绪,做必要的相关心血管疾病检查,如果患者在询问筛查中有2个以上给予肯定回答,或发现其他心理问题线索,可有针对性进行躯体症状自评量表或PHQ- 9/GAD- 7或HADS量表评估,及时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5.戒烟处方:这是心脏康复过程中最应该被重视的环节,如果患者做完支架后不戒烟,效果将大打折扣,增加支架形成血栓的风险,所以心脏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必须戒烟.

第三,从简单的住院期间康复发展为住院、门诊和社区的一体化服务.心脏病的全程康复分为三期:住院急性期(Ⅰ期),出院后强化康复(Ⅱ期:3~6月,可延长至9~12月)和Ⅲ期(家庭或社区).心脏康复的全程服务有些国家做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德国模式,有以下突出特点:心脏康复有立法保障;心脏康复有全员医保经费支撑;心脏康复必须由一定数量心血管专科医生做主导(Team Leader);Ⅱ期分为住院康复3~4周和门诊康复3~4月;Ⅲ期为患者俱乐部机制(Heart Group).每15~20例患者为一组,每组一位运动治疗师.患者每做一次Ⅲ期康复,医保付费6欧元.俱乐部还有一部分合理的患者会员费收入.目前德国有6600多个心脏俱乐部,服务对象达15万患者.德国心脏康复极重视职业康复,指导、鉴定和帮助患者回归工作、回归社会.一方面康复减少了反复住院和不必要的再次手术或支架植入,合理节约控制了医疗费用,另一方面,患者恢复工作后,社会和企业必须继续为其提供医疗保险,使康复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基于法律,在德国无法开展随机对照的心脏康复预后评估研究,因为法律不允许设对照组,心脏康复对预后改善的证据基于真实世界的大数据.目前国内正在推行医联体的试点,以后心脏康复可以参照德国的心脏康复模式,结合医联体的运行,推行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心脏康复体制.

第四,从单纯心脏康复提升为防治康三个维度.心脏康复要树立大健康和大康复的视野与顶层设计,服务人群应包括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和一级/二级预防、心血管高危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和血脂异常)和老年人群.将重治轻防的模式向预防为主、防治康合理布局转变.

第五,从心脏康复拓展为心脑肾的三个脏器的康复治疗.心脏、肺与肾脏疾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力衰竭患者的低心排量和静脉充血可引起肾灌注不足,导致肾衰;肾功能不全可加重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可通过若干机制加速冠心病发展,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尚未等到肾脏移植,就因高血压等原因而过早死于加速发展的心血管疾病.因为血液循环跟心脏和肺密切相关,也和运动密切相关,即“肺- 心- 运动肌群(加上循环)”.这三者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同理,无论其中哪一环节需要康复治疗,都应注意三者兼顾.所以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肺康复需要从全局出发,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以心脏康复带动肺肾康复,组成脏器康复体系这就是大康复理念.

在这些转变和提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医学会和康复学会的力量,推行防治康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医院行政领导如院长、科主任对心脏康复的认识和推动,尤其是住院急性期和出院后强化康复期的患者更需要借助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力量,医护一体把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做好.

另外,远程医疗、电子医疗,以及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化设备,可以构建起完美的物联网医疗体系.使心脏病患者在家享受顶级的医疗服务,解决或减少门诊心脏康复患者数据收集和随访的困难.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可穿戴技术即将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因此移动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给Ⅱ期、Ⅲ期的心脏康复患者带来全新的“智慧医疗”时代.

归纳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疾病防治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郭航远和心血管疾病和三位一体相关疾病防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郭嘉颖:自说自画
在上帝已死的年代,画画的理由无非两个悦人和乐己 悦人听起来很无私很正能量 但总不免让人担心凡是面子装的太多,里子就很可疑,少不得要谄媚 而要是画画的人天天忙着光给自己乐呵,吃瓜群众又不乐意,各种嘲笑、.

镇远:穿越千年的梦里水乡
文·张临军在贵州有这样一个地方,凡是去过那的人都会把它形容成一幅“山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美在其中”的水墨画卷 她清秀、宁静、端庄、典雅,犹如在小河边上梳妆.

老华侨郭丽丝:见证祖国从灰白到斑斓
文·图◎ 京根儿沾上油墨的一双手,重重地在“永不回来承诺书(印尼政府签发)”的文件上留下了印记,当手从纸上慢慢离开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的郭丽丝脑中还在萦绕着对于祖.

郭兰英:民族魂歌剧情
201 7年4月6日,广州飞往北京的C23109次航班在首都国际机场降落,一位老人缓步走下舷梯 当她的身影进入视野,我们一下子竟无法将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与脑海中那位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相对应.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