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主持人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服务类外景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塑造探析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主持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服务类外景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塑造探析,本文是关于主持人相关论文范文检索跟个性塑造探析和服务类和外景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持人论文参考文献:

主持人论文参考文献 交通类期刊医药类期刊国家级教育类期刊机械类杂志

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最早启用主持人的电视节目类型,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这类节目已经面临着再一次的发展机会.在这新的一轮发展中,外景摄制成为了流行趋势,主持人的作用得到大幅的提升.在泛娱乐化节目的潮流下,如今服务类外景节目也十分讲究主持人的个性塑造.

作为一种主持人高度介入的电视节目模式,服务类外景节目大多提倡主持人真实体验,真实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让观众对其所传达的信息更感兴趣.

笔者从2008年开始接触美食外景节目《厨星高照》,在这档节目中,笔者不仅是主持人,还承担了制片人的任务,对于整个节目的设置、拍摄、制作等各个环节都介入.并且在2010年打造了属于这个栏目的主持群——美食兄弟连,开始着手研究主持人在外景服务类节目的作用和个性的塑造.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得该节目成为浙江广电集团的品牌节目,也使得美食兄弟连成为了在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持群,诸多兄弟频道对这档节目主持人的个性打造颇感兴趣,前来取经交流.当然在打造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少同行前辈的指导和支持.

一、生动的口语描述主持人个性彰显的基本要素

生活服务类节目,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种节目模式或者节目形态的划分方式,而是根据节目内容、节目主题进行的类型划分.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袁婧华在其著作《电视节目模式创意》中所写的这个关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观点,笔者认为比较贴近时代.在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语言塑造上,需要符合此类节目的服务性、信息性特点.而外景类型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更需要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完成一项项的体验任务,并将感受体会,用生动、传神、精准的词汇向观众传达,这是一种即兴的口语表达.实际上,主持人在这类节目中代替所有观众在完成体验,他所传达的信息中,一具有普遍性,二具有引导性.因此能否在语言上激起观众的共鸣,成为主持人的表述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

即兴口语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达形式.在运用中,表达过程经历了内部语言阶段、扩展编码阶段和传送、反馈阶段.

在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中,我们通常比较注重有稿播音,研究播音中的备稿、创作技巧、表达规律.但是在服务类节目的外景摄制中,快节奏的制作模式之下,编导能提供的只是前期踩点所得来的有限信息.在真正拍摄过程中,主持人的串词,需要通过现场的沟通、实际的查勘,是真实的体验所得来的广泛信息,再进行重新梳理、调整直至表达,而切入点通常是一个个的局部细节.这一切基本都是在现场一气呵成.它的准备工作不再是局限于播音范畴,更多的是综合表达.

比如笔者主持的《厨星高照》节目,是一档行走于各地,通过主持人的搜寻,展现一个地方的美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节目.每周一期的节目量,铁打的主持人,流水的编导,五个编导轮流执导,分赴各地以及网络搜索采集信息,主持人则一站一站的接力主持.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决定了主持人无法全方位得到你所想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编导给予的只是背景资料和知识词条,对于美食的味道,环境的特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可能一致,所以不可能由编导面面俱到的提供.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美食节目主持人,最深厚的功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恰恰是对于口感的描述和评论.曾经有人总结过美食节目主持人最爱说的词汇就是:好吃、好好吃;再深入一点的就是:外酥里嫩、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十分Q弹.这些词基本成为美食主持人描述口感所必备的法宝.

可是在众多外景美食节目中,你所记得的会是谁呢?能报出大名的基本有蔡澜、詹姆士、欧阳应霁等寥寥数人.而他们的描述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台湾外景美食节目《爱玩客》2014年1月21日所做的杭州美食这一集中,来到名不见经传的传统美食——葱包桧的摊位.这葱包桧是杭州人恨害死岳飞的南宋奸臣秦桧而特别制作的一道传统点心,油条叫油炸桧,比喻把秦桧下油锅解恨.这个故事要是说起来会比较冗长,可是詹姆士简单几句,就生动不已,他说:“我刚看到没炸过的,就觉得饼皮包着油条,好像杭州人对秦桧也没那么恨,但是后来看到还要在高温的铁板上烤扁再吃,就觉得到位了.”你看,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道美食的原材料,葱包桧的来历,制作方式全部点到.而说到口感,他则说:“饼皮包着葱,还有油条被压扁,飘来的是油香,再到里面就是辣和甜的奇妙组合,咬到嘴巴是一种结棍,扎实的口感,搭配很舒服.”先看,再闻,后品,几个简单的形容词一组合,把每个细节都有所体现,立刻让这道传统美食的口感,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中间你所能体会到的是一种“走心”的真诚,真实体验后的真实反馈.

从电视镜头而言,你所看到的服务类节目,还是以美食节目为例,许多运用的都是食材、烹饪过程和美食的特写镜头,运用细节的感染力来让观众达到咽口水的程度,这是一种诱惑.而与之相匹配的的主持人描述,自然不能是走过场的陈词滥调,你必须把你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到的每一点感受都用最恰当的词汇予以表达.比如辣,四川、云南、重庆、湖南都吃辣,可是就这几个地方你如果都用一个辣字,或者火辣、很辣都只是隔靴搔痒.作为主持人你可能要细致的观察,然后寻找脑海中储备的形容词.四川的辣,通常都会和花椒结合在一起,无论是香气还是口感,你在辣的同时一定会感受到麻,而且由于辣的触觉在舌头的前部,所以你第一步感受的一定是辣,然后是挥之不去的麻味,此时镜头中,一定是翻滚的油花,跳动的花椒粒以及红艳艳的辣椒,画面和有声语言马上得以融合.如果你是到了云南,那么你会发现他们喜欢把辣椒揉碎掰烂,渗透到食材的每一个部分,那是无法躲避的一份辣,极具刺激,而且喜酸的西南饮食习惯,会让他们把辣和酸融合到一起,这两种味道在嘴巴里的化学反应是很奇妙的,最终你会发现初入嘴的那么浓烈的辣会在酸味的化解下变得柔和很多,产生更多的鲜美味道,令人欲罢不能.如果主持人在描述中,抓住这些细节予以放大,那么在画面的配合上,可信度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主持人的形象也随之树立.

与演播室节目不同,外景节目的场景是在生活的原形中,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真实客观的存在,主持人描述的物体或叙述的事实就在这个环境之中.而服务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有效信息,为观众服务.基于这两点,服务类外景节目主持人在口语表达中,要提高句子里的含金量,少说无信息的废话、套话.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必须精炼,尽可能说短句子,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许多主持人在节目现场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感受,而不顾旁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愿意继续倾听.尤其在现在的外景节目制作中,泛娱乐化成为流行趋势,有的主持人喜欢把录棚内综艺节目的一套拿来,设置许多所谓的“梗”,铺垫所谓的笑点.可是这一切忽略了观众对节目期待的初衷,比如美食节目,观众希望主持人找到公认的、有代表的,能勾起人们食欲的美食店铺;旅游节目,观众希望主持人可以带领他们欣赏秀丽风景,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而健康节目的观众,希望主持人可以把更多养身知识带给大家.简而言之,信息是第一位的.

人的大脑对于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记忆?简单、易懂、碎片化、形象的,这些都是容易被记住的信息的特征.以此来对照,主持人的表述当然是越清晰、越简单、越生动,越能被观众所记住.这也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最大的不同.

笔者在主持《厨星高照——临海有故事的美食》一集中,当说到当地的传统美食糟羹时,首先想的第一点是为什么要介绍它,这是瞬间引起观众的兴趣点,我找到的理由是,这是当地人正月十四吃的美食;接下来就是对它的第一印象,我只找了一个点,就是它如同大杂烩,把肉末、青菜、淀粉都烩到了一起,似乎很简单;而当品尝时,会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肥膘肉末给予了它的油润、菜末给予了它的清香、香菇丁给予了它的鲜美……真是不可貌相.这些是临时草拟的书面表述梗概.而在实际录制时,根据所找的结构只分为几句话:“据介绍,这就是当地人每年正月十四必吃的美食,当年戚继光在这里抗倭取胜后,正月十四,穷苦的老百姓拿出了所有家里的食材,熬了这个,犒劳将士们.这也让这道美食成为这个城市的代表之一.”

“但是看起来真的很一般唉,跟色香味完全沾不上边,很像是剩菜剩饭熬成的大杂烩!这会好吃吗?我们来尝尝看!”

“原来这些食材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肥膘肉的加入是为了吃起来更加油润可口,汤头变得很醇厚.不要小看这青菜末,里面的清香,就是靠它了,还有那个香菇,鲜得来!好吃!”

这三段,每一段都是最简单句式的组合,中间没有太多逻辑词语的连接,但是在表述过程中会有从感兴趣到失望到惊喜的一波三折的感觉,所谓主持人的节奏,也就得到了展现.观众在收看过程中完全跟着主持人的不断捕捉的信息点往下走,那么这个主持人的形象在他们心里还会印象不深吗?

二、同期声和解说的相互统一有助于主持人个性凸显

在传统的节目中,主持人负责现场的主持部分,而解说词则交由编导或者撰稿人,根据后期剪辑的粗编片子需要,另行撰写,再交由专门的配音人员,后期灌录合成,当然,也有部分片子为主持人自己解说,但稿子基本由编导提供.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模式,至今仍在沿袭.而这样的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把服务类外景主持人本已打通的主观体验角度打破了,换一个人声进行解说,势必是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点评或引述.从主持人个性塑造上来说,这个部分是减分的.会造成现场和解说两张皮.

当代电视的发展,主持人的镜头语言十分重要,电视镜头语言分为画面语言、解说词、同期声三种电视语言,电视镜头语言是一种最能代表电视具象直观的特征和最能吸引受众的表现形式.

在笔者担任主持人和制片人的《厨星高照》栏目,就参照境外外景服务类节目的模式,由主持人以第一视角的角度,对粗编片的画面进行无稿解说.对于解说的定位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它是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主持人把在现场未能详尽说完的信息,在解说部分予以延续,对于画面之外的信息予以补充,最终让成片达到现场和解说的角度一致、语气一致、声音一致,逻辑顺序一致.呈现的作品完全是由主持人所主导,编导的设计在里面不露痕迹,也使得主持人的个性得以更好的凸显.

笔者主持的《厨星高照》于2011年,曾在四套《远方的家》节目中进行二次串编后播出.同样的片子,同样的结构,可由于一个是主观式的解说,一个是重新稿解说,两个版本呈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在南京的一集.开头两位主持人因为各自所要找的南京代表菜发生争执,引出两人兵分两路搜寻的节目串接逻辑线.在主持人解说版本中,当两人分道扬镳之后,接的解说词是:“年纪不大,脾气不小,小子,你以为我真的就会输给你吗?我可是早就做好了准备.”后面接的就是笔者找到了南京最出名的板鸭店.短短几句话,却已经把双方的角色、性格、轻而易举的点出来,把搭档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和笔者的倚老卖老不服气这个点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把这比赛的味从一开始就确立了.

而在重新配音版本为:“晓杨和付琰各不服气,分头行动,晓杨首先找到的据说是最能代表南京特色的鸭肉料理,他会先得一分吗?”两者一比较,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在主持人人物个性的凸显上,明显后者弱了不少.因为旁观者的观察总是过于冷静,对于主持人心理的解释依然会隔着一层纱,难以深入.

相对而言,无稿解说更接近影视制作的人物内心的画外音独白,主观性更强,情绪也能得以更好的展现.但是对于主持人的要求相当之高,除了口语表达的清晰、准确之外,逻辑思维相当重要.服务类外景节目的拍摄往往会因为拍摄地的限制而单家跳拍.为了后期剪辑方便,通常会在拍摄时模糊时间线、空间线等逻辑关系.但是在后期剪辑时,编导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整理出一条主线,重写串接环节.主持人看到画面时,首要就是清晰理解编导给出的逻辑线,在解说中运用技巧手法,串接起一个个环节,让原本简单的过渡变得有生命力.

曾经有专家对于这种模式,提出了一个“画外音主持”的概念,也就是说,除了现场的主持,主持人在解说词的重新灌录中,是对片子的再一次整理,对主持的再一次完善,有弥补,有升华,让节目的情绪点更统一,当然也使得主持人的个性更进一步的展现.

三、角色化定位有助于主持人个性的提升

“角色化”主持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以某种特定的身份与性格出现,用角色戏剧化的性格张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常这类节目形态犹如情景剧,节目中主持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极为普通的人物,从而使观众对该角色产生熟悉感,并对节目产生期待.

在服务类节目中的“角色化”主持,与这个概念中“角色化”主持有所相同,就是定位主持人的性格和身份,但也有不同,在外景节目中,老百姓越来越讲究看到真情实感的东西.因此,在服务类外景节目中,“角色化”主持实际上就是将主持人本身的身份和性格予以更进一步的明确,在节目中得以连贯的展现.他不用扮演,只需要把自己做得更彻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要求主持人更“专业化”的主持.

比如在旅游节目中,主持人定位成导游还是游客,或者背包客还是自驾游客;比如美食节目中,主持人定位为专业老饕还是厨师,或者吃客还是追寻美食的屌丝,这一切在主持语言的中都会有所区别.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以笔者熟悉的美食节目领域,蔡澜的定位就是一个和餐饮大佬很熟的资深食客,他代替观众去品评店家,给出推荐理由,他往往从一个食客的角度出发,讲述吃到的口感如何,与之前自己印象中的味道是否一致等.而前面提到的,从西餐厨师转行做主持人的詹姆士则定位为一名通晓美食制作的大厨.他对于美食的点评,通常会带到火候、刀工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制作手法比较注重.

一旦有了性格和身份的定位,就如同告诉了主持人是跑还是跳,是游泳还是骑自行车.主持人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设计自己的台词.对于节目来说,桥段的设计有了性格的依靠,变得更为合理和自然,剧情的矛盾冲突也能顺势展开.最终归结到主持人,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个性得以全方位的展现.

曾经有一期笔者的节目,搜寻的是咸口味的豆浆.由于受到网络上大部分非江南人士对于这种吃法的不理解的影响,搭档主持人在录制时表示了对这类吃法的惊诧.这看似并无不妥.但是这档节目的定位是立足浙江,放眼全球,主持人的定位是熟知浙江美食的美食侦探,是资深老饕为大家搜寻最好吃的美食店铺.以这样的定位,对于绝大多数浙江人都习以为常的咸豆浆,表现出惊诧,显然“戏份”过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会觉得主持人没见过世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去和浙江的观众讲述这道美食如何变态,如何夸张,只会引来嘲笑,主持人的信任度就打了折扣.但如果角色定位为外地游客初次来到浙江,那这个设计就完全成立.

因此,角色化的主持人的个性,需要主持人在不同期的节目中予以不断的强化和延续,千万不要角色模糊,忽左忽右,想什么性格就什么性格,最终让观众雾里看花,一片迷茫

“角色化”,也并非只是性格确立这么简单,在这样的性格之下,主持人需要说什么话,怎么和采访对象沟通采访,可能要做的还是在这样的身份设计下,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在采访中,如果没有相同领域的知识储备,双方拿什么来对你所要访问的事件或物体和对方进行沟通呢?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专业知识的储备,是让主持人在节目的主持过程中真正有话好说,轻松沟通,树立权威形象.现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于很多知识,人们可以轻松的通过手机或者iPad搜索查到.主持人当然也更难做,稍有差池,可能就会被观众抓到把柄.一个不专业的主持人,也许根本无法和个性打上等号.

四、高度介入式的体态语是主持人个性展现的辅佐元素

在外景节目的主持中,往往是在行进中完成.体验是这类节目主持人通常接触到的最主要环节,主持人势必要参与到某项或者多项活动中去,比如采摘食材、烧菜、包括品菜;或者体验游艺项目、体验某一种健康操……体验是一种行为,因此主持人除了有声语言的锤炼之外,体态语也成为服务类外景节目主持人个性塑造的重要部分.

所谓体态语,是指一种非口头的交流(noverbal communi-cation),即不用语言的交际方式.它通过运用人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传递某种信息.体态语言不用声音作为媒介,但同样具有交际的功能.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使用体态语言比较多,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使用体态语言只是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方式.

而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也必须依靠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的辅佐,让所表达的内容更为生动传神.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相比,服务类外景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还有“高介入”的特点.一般节目主持人都靠眼神和手势就可以加强情绪的表达.但是服务类外景主持人是在近乎动态的主持环境下进行的.主持人往往会引领摄像机在行动中去体验项目.“动态化主持“的构成要素是语言和动作,这里的动作可以理解为“体态语”.

浙江卫视《爽食行天下——寻味中国年杭州篇》的拍摄中,曾经有一个环节是主持人去寻找江浙人过年必备的年货--酱腊肠.画面中所呈现的酱腊肠挂满了整个古镇沿河的屋檐下,十分诱人.按照以往的拍摄,也许主持人只需要描述下这么多酱腊肠的画面,然后品尝,说说口感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就算说得再清楚,对于观众的感染力还是一般.因为大多数人的兴趣点在于,香肠这样的食物,究竟是怎么把肉灌进去的,而江浙的酱腊肠又是怎么做到如此漆黑的呢?

在这个环节的摄制中,导演就安排了主持人体验酱腊肠的手工灌制.在录制时,首先,主持人拿起最主要的食材之一的肠衣,观众可以随着主持人一起,看到肠衣放在太阳下都可以透光,非常薄的一层,但是很有弹力.至于肉的部分,主持人参与剁肉环节,通过边剁边讲解,清楚形象地告诉了大家肉要剁多细,是不是很费力,要什么部位的肉最好等等;最后通过绍兴最出名的本地酱油——母子酱油拌匀在肉泥中,告诉了大家酱腊肠那么黑的原因.

当然主持人在制作工程中,对于动作还是有一定的设计.毕竟是初体验者.比如在灌肉泥进肠衣环节,主持人会略夸张地告诉大家,需要多小巧的手才可以游刃有余,自己的手太大显得笨拙,里面如何用手来判断灌多少肉是合适的,可以保证酱腊肠成品的有嚼劲.在边做边讲解中,略微夸张的体态语,使这个环节显得充满喜感,而信息的传达也变得更为直观和清晰.主持词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变得相当生动.主持人的形象活泼、阳光,个性得到了立体的展现.

当然体态语的运用必须合乎逻辑,合情合理.在运用过程中,体态语必须符合审美、符合自身的特点.要清楚地认识到,体态语是表达的辅助部分.不能本末倒置,有的时候,主持人刻意的添加体态语,超出了自己所能表现的范围,反而使得自己受到干扰,无法及时顺畅的进行语言表达,给人造成手忙脚乱的局促感,削弱了最终所要的效果,得不偿失.

所以主持人既要利用高介入的体态语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适当控制,避免弄巧成拙,让体态语过分夸张而影响主持.真正做到灵活主持,水到渠成的动态化主持.

五、造型的巧妙运用可以助力主持人个性的直观体现

主持人形象包装直接传达着一个栏目、一个频道、一个台的整体形象包装理念、审美感、美学意识,同时也直接影响观众的“视欲”心态,引起他们的视觉心理的审美共鸣.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视主持人的包装造型已不仅仅是美化人自身的艺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已经成为电视表达元素之一.电视服装化妆艺术是主持人性格最佳表现形式,是主持人内心的再度表现,是节目内容的重要提示.

所以在主持人个性打造中,在形象层面予以一定的标识固定,服装造型同样不能忽视.当然每一档节目的主持人在造型的考虑中,符合节目定位和主持人的气质定位和自身特色挖掘,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服务节目的服务性质已经将主持人的形象定位锁定在“生活”二字.也就是说,主持人的化妆、发型、化妆的整体造型,放在节目主持的背景之下,必须与环境相符合.而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亲民.因此整体造型是否亲民也是考量标准之一.

很难想象在一个嘈杂的菜场,或者在某座高山的顶峰,出现的主持人是穿着美丽的晚礼服,带着精致的妆容,这会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至少在这样的造型之下,观众或者录制现场的群众是没有办法和主持人有自然的交谈,因为脱离于生活过于艺术化的妆扮已经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主持人自身也会觉得万分拘谨,更无从谈起体验式动态主持,腿都无从迈开.

但是,如果纯生活化的造型,怎么来体现主持人的个性?这就回到一个问题上来:主持人在这个栏目干嘛?什么定位?解决了这些问题,主持人的造型就不会显得很困难.

四套《远方的家》开展了诸如“北纬30度”、“边疆行”等一系列主题式专题拍摄,主持人深入到边疆,田间地头实地采访,展现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该栏目在开办之初就定位为旅游行脚类节目,合作的机构也是国家旅游局.因此,主持人在这档节目中的定位一直是背包客的角色.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主持人很少有华服出现,大多数都是与背包客呼应的冲锋衣、运动卫衣等,发型和妆面都是以最自然的状态出现.放在险峻山水或者乡村田野中,你会觉得一点都不突兀.而将几类固定款式服装的效果放大,让人记住的就是这个栏目主持人朴实、大胆、充满猎奇心的个性.

笔者主持的《厨星高照》也是行走于各地寻找美食的节目,在这档节目中每隔几分钟就会让主持人出现在人群之中,显得热闹,而主持人的许多环节设计也需要通过当地群众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栏目既要求主持人穿着运动系列服装,又要在小细节上夸大主持人的符号标识.比如笔者身材比较胖,栏目组为笔者准备的服装都是冲锋衣为主,大方,不显胖.颜色上,符合笔者活泼开朗的个性,基本以红色和橙色为主,块的运用在画面中也起到强调的作用.另外笔者出镜时都会戴一幅眼镜,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没有镜片.这副眼镜框的作用就是调整脸型.而且款式、大小和颜色,栏目组都为笔者准备一样或相似的,加深观众对这个眼镜胖子的记忆.最后总是会有一个超大的双肩包.这里面会出现环保筷、小的道具、各地搜罗的调料香料等等,犹如一个百宝箱.也会对某个录制地方的特色进行前期踩点,准备好道具放在包里,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拿出来秀一下.这些小细节的设计,贯穿在每一集的节目中,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形象认知,就从简单的外表深入到性格层面,服装、发型、道具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节目诉求相统一,在视觉上比较和谐,主持人自然会被观众接纳.

着重要提的是服务节目外景主持人的妆面.常常会发现许多服务节目外景主持人化着精致的大浓妆,可是就不如在演播室里看得那么舒服.我们暂且不说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化妆要求亲民.就说录制环境基本都在露天,靠自然采光.而且这和剧组拍摄的自然采光不同,它不会有时间和空间让你补光源或者打反光板,那么妆面就需要适应自然光.自然光不会像演播室那么完美,轮廓光、侧逆光、主光等相配合,它也不会那么的匀,所以当妆面太精致,讲究立体感、轮廓感,反而使得镜头上看起来妆面会是脏脏的.甚至肤色也会显得比较苍白或者不健康.因此在外景节目的妆面,讲究的是简单,薄、匀、透.只要将主持人的肤色调匀,接近自然肤色,并且遮盖掉明显的瑕疵,把五官轮廓的清晰度加以稍微的强化,就能在镜头前呈现出不一般的感觉.

六、“真实”是主持人个性之根本

无论是探究的服务类外景主持人口语表达的规律也好,还是主持人角色化的定位,包括主持人的服装造型.其共通性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就是“真实”.我们所探析的服务类外景主持人的个性,其实用这个词语去作为目标,一切都显得无比简单.

所谓服务,就是服务百姓,服务大众,主持人所传递的信息需要具有公信度.观众能够信赖你,跟着你的推荐走,那么这个个性就算树立起来了.

当下外部环境有着一些不良的风气,比如会有人出些红包,请某主持人在节目里夸大其词,多加溢美之词.拿了人家的手短,主持人在主持时很难坚持公平原则;再比如,现在电视台对于非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代言管理,也有所松动,不少主持人成为品牌的形象代言.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过去树立的形象、个性已经被人们所接纳,甚至被市场所接纳.但是如果主持人对自己代言的品牌不加审核,不考虑与自身已经树立的形象是否匹配,惟利是图,那么最终损失的,将会是主持人的人格.

而在社交软件微博里,应运而生的是一些所谓的大V客户营销公司,帮助企业搜寻相符合的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大V*,利用其在节目中所树立的权威性和数万甚至数十万粉丝量,进行广告贴转发合作,这种暗箱式的操作通常不易察觉,获利方根据被转发和被评论量来获取金钱回报.可是在金钱利益的往来中,消费掉的依然是主持人的公信度.

同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软件依托个人名义,展露的是主持人在生活中的另一面,这在主持人个性塑造中,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个人视角的观点、主持人生活一面的,让主持人的形象更为立体.

因此主持人要学会自律,使节目中的个性和生活中的个性有所统一,才能让观众信服.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心,节目中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有公正性,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受任何利益的左右而做随意倒的墙头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牢牢记住只有主持人用真实的态度传达真实的内容,才会有真实的回报.

个性的塑造不仅仅在节目中,还在于节目外主持人人格的塑造.只有当节目中的个性与主持人自身修养所融合,个性才会显等更为鲜明自然.

结 论

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电视媒体从目前来说,依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而这个老大哥在新形势下,开始了“低空贴地飞行”,把关注的角度更多地放到了民生上.服务类节目就属于这种形势下再度发展的节目类型.而这类节目的主持人高融合度特点,使得主持人个性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结合理论,认为服务类外景主持人的个性塑造必须由内而外.根据其自身亲民的特点,细究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用最细致的局部细节打动观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句传达信息,更清晰的角色定位,让主持人的表达有的放矢,个性塑造有据可依.与此同时,主持人的外在包装,服装造型,也要从设定的主持人个性出发,符合节目特质,符合主持人气质形象.当然,最根本的真实性需要主持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个性不是一个名词,也不是一个符号,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塑造,持之以恒.

从本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电视荧屏中,服务类外景节目类型日趋多样化,成为新闻和综艺之外的又一个大热门节目形态.而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并不多,并不深入,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实际需求的大量增加,今后在服务类外景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主持风格、各类不同类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语言表达规律等方面可以给予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①<http://wenku.baidu.com/view/becb8b1514791711cc7917d9.html>参考百度文库生活服务类节目.

②参考《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下 辛洁 《主持人的个性》.

③《电视节目模式创意》 袁婧华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155页.

④《中国播音学》 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307页.

⑤《电视节目主持人》 刘洁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⑥《电视画面电视语言的蕴意》王成群 记者摇篮 2006(4).

⑦《媒介研究》 李晓华 田智辉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

⑧《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主编:陈国强;石奕龙 浙江人民出版社.

⑨《主持艺术》吴洪林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⑩刘瑛 浅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设计[J/O L].播音与主持2006,(11):69-70.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

本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主持人本科主持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个性塑造探析和服务类和外景方面论文范文.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
赵 思珠海广播电视台,广东珠海 519000摘 要 主持人作为连接电视和观众之间的主要桥梁,肩负着传递信息以及信息剖析的主要责任,让观众对新闻事件有着一个清晰的认识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是作为一档独特的.

新媒体环境下生活服务类节目 之道
【摘要】新媒体冲击下,探索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或是助力电视媒体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 只有主动求变,主动融入,通过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和内容,用项目化经营提升产品力,提升内容的原创力,才能促进生活服务类节目的.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
【摘 要】本文对电视娱乐节目进行了概述和分类,并对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化主持风格的类别进行总结,分析娱乐节目主持人应如何塑造自身的个性化角色 【关键词】娱乐节目;主持人;塑造一、电视娱乐节目概述及分类.

如何把握旅游类外景节目主持人的节目定位
【摘 要】随着旅游节目的出现,它既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了解世界的,也为选择出行的人们做好了行前准备 旅游卫视的旅游看今天美食之旅、湖南卫视的湘女出行、广东卫视的逍遥游……,这些节目的火爆,外景节目主持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