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国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凌叔华:跳出民国的新女性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民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凌叔华:跳出民国的新女性,该文是民国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凌叔华和新女性和民国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民国论文参考文献:

民国论文参考文献 新经济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新闺秀派”代表作家

凌叔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享誉文坛,评论家常将她与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相提并论.

尽管经历过如火如荼的五四学潮,凌叔华的兴趣显然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父亲是有名望的书法家,她不时跟随父亲与齐白石等一起作画或观赏名画、聚餐.就读燕京大学外文系期间,她也常和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绘画.聚会的理由有时很有趣,比如在凌宅的一次雅集,就以庆祝苏东坡诞辰为由头.

凌叔华很早就醉心于写作,1924年由周作人推荐,她在《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此后陆续有小说、散文问世.1925年发表于《现论》的短篇小说《酒后》是凌叔华的成名作,赢得许多名家夸赞.后来她又有《绣枕》《花之寺》等一系列作品引起文坛瞩目,不到四年就发表了20个短篇.评论家视她为“新闺秀派”代表作家.

在以胡适、徐志摩为中心的精英文化圈内,凌叔华和林徽因等是为数不多的女性成员.1924年泰戈尔访华,她俩都随行.凌叔华邀请泰戈尔、齐白石、胡适、徐志摩、林徽因、陈西滢等到家里作客,吟诗、绘画、奏乐,其乐融融.泰戈尔曾私下对徐志摩评价,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成为凌叔华丈夫的陈西滢,16岁赴英国求学,1922年获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大外文系教授,那时年仅26岁.1924年底,胡适、徐志摩、陈西滢等欧美留学归国的学者创办著名的《现论》周刊,陈西滢在“闲话”专栏撰写的时评、杂感颇受好评,后来集成《西滢闲话》.朱自清曾赞以“论事明澈”“思想细密”.

据凌叔华的独女陈小滢回忆:“父亲与母亲的结识,说起来母亲主动的成分似乎多一些.”陈西滢收到凌叔华的信,邀请他去干面胡同的家里喝茶.他带着好奇心赴约,在胡同里绕来绕去走了很久,揣测这位女学生怎么会住在这么大的宅子里,是寄人篱下吗?“父亲敲门进去,先是门房带着他走了一段,然后有一位老妈子出来接,又走到一个院子里,再出来一位丫鬟,说‘小姐在里面’,把父亲吓了一跳.”两人很快恋爱.不知情者或许以为,这是一介家世寻常的寒士,攀上了名门望族的小姐.实际上,陈西滢当时作为留英博士、北大教授、知名作家,本身即独具魅力.此后,凌叔华的多数作品由《晨报副刊》转向陈西滢所在的《现论》,数篇小说经他编辑问世.

两人1926年结婚,胡适证婚.凌叔华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一度在母校义务担任助教.1928年初,她的第一本小说集《花之寺》由新月书店出版.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她的第二本小说集《女人》,后来再版多次.女作家苏雪林撰文夸赞这两部小说集,说凌叔华的笔调冷静闲淡却不乏力度,有凄清冷艳的诗情,且写景状物浸透画意.苏雪林有点为好友抱不平:“惟以所写多中产阶级生活及家庭琐事,读者或以其不合时代潮流而加以漠视,所以她现在文坛的声誉反不如那些毫无实学只以善喊革命口号为能的作家们之啧啧人口.”

旧式豪门望族中的“小十”

鲁迅曾因女师大事件与陈西滢等激烈论战,将后者骂得狗血淋头,但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颇为客观地选入了凌叔华的《绣枕》,称她的小说“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高门钜族的精魂”.后来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给了凌叔华足够的赞赏:“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在一个过渡时期中中国妇女的挫折与悲惨遭遇,她却是不亚于任何作家的.整个说起来,她的成就高于冰心.”

凌叔华小说的取材,与她的身世有关.父亲凌福彭1895年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后来担任过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要职,精于词章,酷爱书画.凌叔华在家里十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自然不那么受重视.但是六岁那年,因为偶然的机缘,她的绘画天赋得以显露,从此得到父亲偏爱,为她延请名师授课,带她去宫里看画,画桌上摆满父亲给的文具,令姐姐们十分艳羡.她的老师里,有替慈禧太后的宫廷女画家缪素筠.民国时期,跟父亲交往频繁的辜鸿铭、齐白石等也指导过凌叔华英语或绘画.

凌叔华的自传体小说《古韵》,用一个小女孩不谙世事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写得清淡隽永.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变革的时代,革命党、清帝逊位、民国肇始、袁世凯、五四运动……但是,大时代的滔天巨浪基本被作者隐至幕后,活动在《古韵》前台的人们,通常以家常面貌登场.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凌福彭及其同事、好友,仅以父亲、长辈的身份出现.书中露面更多的则是旧式豪门望族中的女性:有的温婉柔顺,有的聪慧灵秀,也有的泼辣或工于心计.

凌叔华笔下的20世纪早期官宦家庭,庭院深深,帘幕重重,其间有父母的慈爱,姐妹的情谊,游戏的欢乐,学画的痴迷,跟花匠、保镖外出游玩的新奇,当然也有家长里短、飞短流长.这些喜乐愁烦说来都是杯水波澜,但那个柔弱小女孩“小十”的一颦一笑都惹人怜爱,所以读来颇牵动人心.

因为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的引荐,凌叔华与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有过书信往来.伍尔芙鼓励凌叔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生平,现在我们读到的《古韵》(《AncientMelody》)就是从英文版译成中文的.伍尔芙特别建议凌叔华:“在形式和意韵上写得更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写得越细越好.”她显然采纳了伍尔芙的建议,加之《古韵》起初是面对英国读者写的,确实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和古风犹存的细节:古都北平的雍容淳厚与南方繁华都市广州的富庶绮丽,各具风味;父亲新姨太太进门的仪式与大哥一丝不苟、程序繁复的传统婚礼迥然不同;义母、义父飘逸绝尘的琴技以及精致的生活方式,有悠远的士大夫气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花工李大伯已经退休,但他的花房依然如仙境般迷人,李大伯对花木的痴迷又代表着一代名工匠的境界.那是一个遥远的、混杂了典雅蕴藉与愁云迷雾的世界.凌叔华的笔触疏淡清逸,像她那些寥寥数笔勾勒的梅兰竹菊、春水秋山,轻描淡写却神韵毕现.

凌家姊妹并不“婉顺”

如果说《古韵》让我们饶有兴味地旁观了凌叔华的童年、青少年时代,还有清末民初的生活场景,魏淑凌的《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则展开了更宽阔的画面,让人看到那一代知识女性漫长、丰富的人生.

魏淑凌是凌叔华妹妹凌淑浩(艾米)的外孙女,人类学博士.《家国梦影》既有作者作为华裔美国人追溯家族渊源、奥秘的好奇与执拗,又探究了这对逞才使气的姐妹之间微妙的、有和睦有竞争的复杂关系,也跟踪了民国初期知识妇女特殊的处境与命运——她们的幸运与困境,如鱼得水与步履艰辛.从书中可见,凌家姊妹并非鲁迅眼中的“婉顺女性”.

凌淑浩是凌家最小的女儿,从小古灵精怪,能言善辩,喜欢女扮男装骑马.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高才生,1925年参加清华大学的考试,从500名考生中胜出,成为五名获得奖学金的女生之一,怀揣回国后办一家妇女诊所的梦想,赴美留学.毕业后她嫁给自己的老师、在国际药理学界享有盛誉的陈克恢博士,他后来是伊利·李利制药公司的首席药物研究总管,曾任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名誉主席.凌淑浩独自或与人合作完成30多项药理学研究后,回家相夫教子.她精通厨艺园艺,投身股市,不时穿着考究的高领丝绸旗袍,华丽典雅地在当地女子俱乐部发表演讲,介绍“孔子的哲学”“中医的历史”.她一生都为自己能独立主宰命运、处于控制地位而自豪——在一个并不看重女子学业的旧式家庭里,自己决定学什么、在哪里学;她总是成绩优秀地通过所有考试;不顾父母反对坚持出国留学;在婚姻中一直保持经济的独立性;在华人还饱受歧视的年代,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叔华、淑浩的生母李若兰是父亲的第三房太太,只养大几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在旧时代未免底气不足.出现在凌叔华《古韵》里的母亲,性情温良贤淑,内敛退让.凌福彭的元配冯夫人早已去世,另外几房姨太太有的刚烈,有的粗鄙,明里的纷争与暗处的交锋此起彼伏.波澜迭起、复杂紧张的人际关系,注定让孩子们小小年龄就得承受许多莫名的困扰.

幸运的是,姐妹俩都有过人天赋.凌叔华以绘画和写作才情,凌淑浩以投身医学的,引起父亲的特别关注.成年后她们都以才华横溢成为女性翘楚,两姊妹也有机会自主婚姻,避免了像姐姐那样嫁给高官或富商家庭的不成才子弟.

凌叔华小时候,叔祖曾经告诉她,科举虽然废止了,但等到她长大,各种考试都会对女子开放.所以她多次梦想,能像成为进士的父亲那样去应试,“如果考取了,我妈得有多高兴,那时没人敢再说她没有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叔华和淑浩都“考取了”,她们在皇帝废黜后的新时代,以类似“金榜题名”的方式,实现了令母亲扬眉吐气的夙愿.

沈从文1930年致朋友的信里写道,凌叔华画得不坏,人也顶好,“据他们说笑话,是要太太,只有叔华是完全太太的,不消说那丈夫是太享福了.”然而,人、事的外观与内囊,往往无法高度吻合.陈西滢估计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享福:凌叔华不屑于充当传统女性角色,婚后回无锡老家,她不愿像旧式新媳妇那样为老人端茶倒水,于是称病卧床;后来在欧洲,美国汉学家来拜访凌叔华夫妇,她觉得自己更有资格,遂不让陈西滢出面,使后者气得不行;凌叔华经常“告诫”女儿:“女人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绝对不能.”独生女儿陈小滢回忆,母亲对自己不太在意,她几乎没有被母亲抱过的印象.

陈小滢成年后,对母亲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局限能够抱以理解与同情,但她对宽厚大气的父亲显然有更多的敬爱,觉得有时略显迂执的父亲是“讲是非的人”,而“识时务”的母亲则是“讲利害的人”.

跃上新时代的潮头浪尖

1928年秋,陈西滢到武汉大学任职,凌叔华随之前往.虽然继续写作,但武汉文化气氛相对冷清,让她不免寂寞,更有只被看作某夫人某太太的郁闷.陈西滢给胡适的信里,很为妻子的处境不安:“她时时闷得要哭,我也没法子劝慰.”

1935年秋,27岁的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应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陈西滢之邀,来武大教授英文.他来自英国一个著名家庭,是画家凡妮莎·贝尔的长子,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则是他姨母.朱利安迅速堕入情网,狂热地爱上大他八岁的凌叔华.

凌叔华与朱利安前往北平,享受过一段陶醉之旅.她倾情携他领略古都胜迹、东方情调,结识中国的文化精英.绯闻在武大校园不胫而走.朱利安天生不相信一夫一妻制,并无结婚打算.凌叔华曾经怀揣一瓶老鼠药、一把蒙古刀子,以死相争,还扬言要吊死在他房里.(陈学勇《高门巨族的兰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那一刻,她变得有些像旧式家庭中那些非理性的、乖戾绝望的后院女人.

但是凌叔华最终选择重返家庭.朱利安1937年离开武大回国,随即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国际纵队.在马德里守卫战中,他驾驶的救护车被德国飞机击中,去世时年仅29岁.

朱利安去世后,凌叔华与她视为导师的伍尔芙仍有许多通信.《古韵》最初就是在伍尔芙亲切鼓励下动笔的,她希望潜心工作能让经历着战乱苦难的凌叔华减轻困扰.

时值中国最艰辛的抗战岁月,无论凌叔华他们身在武汉,还是随武大迁到四川乐山,诸多琐事也令人心烦意乱.日机密集轰炸,死亡阴影紧紧尾随,国土动荡,岁月困窘,未来堪忧,“雾罩江山云未开”.伍尔芙的建议显然正中下怀——用英文写一本让西方世界认可的作品,极其吸引渴望更大文学声名的凌叔华;跟伍尔芙通信,并在她的指导下写作自传,也能让她从纷乱、黯淡处境中脱身而出.

凌叔华1946年赴欧.陈西滢担任国民政府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任代表,在法国办公,她则待在伦敦.凌叔华笔下的闺中女子和知识女性,往往因受制于环境而窘迫、不安与不甘.如今,她迫切想要融入英国的文化艺术圈子.凌叔华比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艺术家更早被海外文化界熟悉——因为作品具备水准,她又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且有身在欧洲的地利.《古韵》1953年在英国出版后畅销,好评甚多,后来还被翻译成法、德、俄、瑞典文出版.她那些充溢中国古典审美趣味的绘画,曾经几次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地展出与销售.

凌叔华姐妹是民国早期女性中的幸运者,她们都有迥异于庸常女子的聪明好强,很早就确定了理想并勇往直前,顺势跃上新时代的潮头浪尖,不依附于声名显赫的丈夫.凌叔华走得更远,心气更高,又多一分艺术家的敏感,她饱尝战乱的辛酸和辗转异乡的漂泊感,在中国文化比现在边缘、冷落得多的半个世纪前,赢得了西方世界的认可,超越了自身的局限.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凌叔华和新女性和民国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民国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张国华:让我守西藏,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张国华是1955年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175名中将之一 革命战争年代,在强手如林、战将如云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张国华虽然打仗不错,战绩也颇佳,但在刘邓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中,还没有进入主力行列 但使张国华的.

抗战时期的美国援华: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利益”——放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来审视这两个字,很残酷,但却是最真实的 抗战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所有援助,都是与美国保护其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利益的考虑分不.

秘书眼中的谢高华:为官无私念心中有百姓
杨守春,义乌人,1951年8月出生 1978年5月,从义乌县上溪公社团委书记任上调至义乌县委办,从事文秘工作 1979年3月24日,在浙江日报发表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被誉为“义乌小.

常宝华:我就是为相声而生的
几个月前大病初愈的常老还和媒体开玩笑“我得了一场大病,这一下打掉了我5 0 0多年的修行啊!”谦和的老人这样评价自己“我创作过相声,我演过相声,但是我创作的作品并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