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世界历史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相关论文范本

主题:世界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本文是关于世界历史方面论文范本与马克思和共同体和建构方面论文怎么写.

世界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世界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和人类生活论文论文路径如何写历史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格局、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等方面存在逻辑关联.因此,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倡导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关联;启示

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41-02

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提出的新构想、新理念.因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全盘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有效发挥世界历史理论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面外溢效应,形成良性互动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历史理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站在时展的前沿,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和脉络,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结合,审时度势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历史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现实物质生活世界对人的思考,形成了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宣言》《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等文章中,对世界历史理论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即世界历史是人类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相互交往而使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013年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了“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2],之后在多个场合先后六十多次翔实地论述了该理念的时代意蕴[3].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该理念积极探寻本国利益和他国合理关切的平衡点,以期在两国发展中互利共进.从经济到文化、政治、社会再到生态,从不同角度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逐渐构建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关联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囊括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对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强调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继承和创新,二者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

(一)构筑全球性和平等性相统一的安全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碰撞之下,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一种理念创新.其中倡导的全球性和平等性相统一的安全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路径,是在继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公平问题批判下重新诠释的当今时代所应该践行的新公平观.同时,这种伙伴关系需要用一种更加包容的观念来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利害关系,以试图寻求协调维护各方最大利益的平衡点.这既符合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关切点,也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与美好追求,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增添中国色彩和中国力量.

(二)宣扬包容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文明交流

马克思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思想所具备的方法论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倡导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兼具的文明交流方式,唯有以“世界的一般哲学”为理论前提,才能在包容互鉴中助推文明的进步发展,以打造文明共同体.同时,两者旨在让我们在对话与交流中超越“西方文化霸权”思想,增添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探寻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明交流的具体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各具特色和内涵的文明呈现形式都看作文明交流与互动的载体,将促进文明之间“美美与共”视为交流互鉴的动力,对于推动文明融合,架起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明基础与解决“文明冲突”,实现和谐共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相统一的生态体系

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侧重于将自然置于社会历史环境中,思考生态问题的社会价值,探寻人与人相联系的外在纽带.在马克思看来,唯有人与自然耦合共生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互促互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来源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把握和认同.

马克思与两人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都共同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意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交流、互动,对于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性.现阶段所提倡的生态体系理念既是寻找一百多年前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异化的现实之道,又是对马克思终极关怀的时代展望及其倡导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弘扬和传承.

三、世界历史理论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站在人类发展的全视角,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是人类社会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无疑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参照,对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既定轨迹运行,促进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借鉴意义.

(一)传播共同利益观,建构利益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利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交融的状态,这就要求各国之间要逐渐摆脱狭隘的一国利益观,努力寻求各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积极打造利益共同体.因此,各国要在把握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

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主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旨在以本国发展带动亚洲繁荣,以亚洲进步牵引世界经济复苏,在共同繁荣中实现国家利益的发展.中国以自身的发展和行动,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共享中国经济文明发展成果.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想要实现自己国家的发展也必须注意不损害别国的发展,在合作中凝聚共识,在互利中取得共赢,积极传播共同利益观利益,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二)筑牢国家权力观,建构政治共同体

马克思世界理论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发展以暴力为手段,疯狂掠夺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的现状.他指出发展较快的国家或民族总是想要“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各国之间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这种利益纽带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要给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

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使各国在交往中逐渐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单单是为了各自之间利益的交换和平衡,更重要的是逐步推动全球化特别是政治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倡导和谐文明的权力观和权力意识,建构现代政治共同体.世界各国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之时,要努力做到权责均衡、内外兼顾,注重措施的综合性,推动建立合作共赢、休戚与共、责任共担、包容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此过程中更要积极将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到实际行动之中,做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并积极努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正面外溢效应,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联动态势的形成.

(三)倡导多元平等观,建构文明共同体

马克思曾强调任何哲学都要同“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以“变成当代世界的一般哲学”,使其看待文明的方法具有世界历史性.而构建价值共同体就是要倡导多元平等的观念,承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和信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承认各民族共同享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并给予其合理的发展空间.

处于多元化和多极化并存的时代潮流之下,各种文明之间如何通过各自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擦出文明共建的时代火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繁荣、民族崛起和文化自信的道路中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在东西方相互学习中要尊重差异性,平等对待,兼收并蓄,包容共生,良性互动,碰撞出利于本民族发展的火花,为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四)树立生态发展观,建构生态共同体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生态问题既是关乎自然也是关乎人性存在基础的关键问题,而生态和国际安全问题也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问题.各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树立生态发展观,逐步建设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机制,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保持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中国在这方面已经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以实现生态社会的良好发展为目标,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发达国家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既为本国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负责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时代进程中,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重新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展脉搏并有效全球化难题,自觉把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3]石云霞.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7):76.

[4].携手构建合作共赢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本文结论:这是关于经典世界历史专业范文可作为马克思和共同体和建构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世界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全球传播秩序变革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分析
2018年5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下文简称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落下帷幕 当天,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社会各界人士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文化节游园会 据不完全统计.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论断,最早由同志在1985年提出的 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摘 要】在全球化问题频发的当今,各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共同解决问题,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此应运而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