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重构的晚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陈立夫:重构的晚年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重构的晚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陈立夫:重构的晚年,本文是重构的晚年相关毕业论文范文跟陈立夫和重构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重构的晚年论文参考文献:

重构的晚年论文参考文献 立论文和驳论文

陈立夫的一生分前后两个五十年,前五十年,他是政治人物,甘心为蒋氏驱使;后五十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为两岸交流奔走.

范小方

陈立夫的一生复杂、坎坷,充满传奇色彩.早年,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并留学美国.回国后却跟随,反对.以他为首的中统局曾经疯狂地捕杀过地下组织.抗战期间他力主抗战,并主持教育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晚年,他热爱祖国,阐扬中国文化,拥护祖国统一,将自己的有生之年致力于统一大业.

他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发出邀请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1973年,陈立夫满怀热情,写了一篇呼吁祖国统一的文章,限于当时海峡两岸的客观形势,在香港《中华月刊》发表时,他用了化名“辜君明”(意即姑隐其名).

在文中,陈立夫说:“中国统一的真正实现,使世界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的.要使中国成为文化大国,为全人类所崇仰,帝国主义者无从破坏.”

1975年,陈立夫开始生出一种想法,他认为国共两党有过北伐时期和抗战时期合作的先例,那么,在海峡两岸隔绝了几十年后,为了国家的统一,国共两党也一定能够通过谈判而渡尽劫波,再度合作.

基于这一想法,陈立夫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发出邀请到台湾访问的信息.但当时中国大陆正进行“文化大革命”,因此,陈立夫的这一信息没有引起任何反馈.

虽然如此,陈立夫希望国共两党进行和谈的心情依然十分迫切,他写了《假如我是》一文,在香港的报纸上公开发表.他在文章中表示欢迎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

他特别希望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时期国共合作的先例,握手一笑,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肯定他的努力

1988年7月14日,陈立夫在“国民党第十三届评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联合三十二名“评议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共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

从提案中可以看出,陈立夫已经放弃了自己原来“以三义统一中国”的思想,首次肯定国共两党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经济合作互惠,消除敌对情绪,建立互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大业.

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后,立即在海峡两岸和海外侨胞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对这一提案表示赞赏,《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陈立夫等人的提案“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这种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侨胞也对这一提案表示肯定,他们纷纷撰文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些,使陈立夫深受鼓舞.此后,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谈话,表明自己对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他说:假如请他去谈一谈“如何以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的话,他一定去,但台湾的“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

“我从小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国文化统一论的提出,以及陈立夫诸多有关统一的言论,使他在海峡两岸关系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并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台湾媒体尊之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

对于“”,陈立夫坚决反对,他说:“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从小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要说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如果台湾有人宣布世界上有两个中国,我想事情一定会变得相当严重,不但我们的文化生命会立刻紧张起来,整个民族生命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一定会国无宁日.”他还说,“台湾的根在大陆,‘大台湾’再大也是弹丸之地,岛内被殖民统治的历史太长,尤其在日据时期,祖国文化几被摧残殆尽,数十年来,虽然吾辈上下辛勤耕耘稍有进步,然当今主事者甚至连对国族认同都发生问题,我还能指望这些人热心于文化认同?故以为中国文化之伟大复兴全赖大陆.”

“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

1991年2月20日下午,曾与郁达夫成“富春江上神仙侣”的王映霞由其女钟嘉利陪同,驱车来到陈府,穿过走廊,进入客厅,陈立夫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与王映霞谈起五十年前的旧事,十分兴奋.他说他过去曾见过,并和周恩来谈判商定了国共共同抗日的条件及宣言,但是没见过先生,不无遗憾.

这天,陈立夫格外高兴,他与王映霞谈了很多,当他知道钟嘉利是学数学的时候,感慨地说:“我少时非常喜欢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都是考满分的.”他沉浸于昔日工程师的旧梦中.

1992年9月5日,为了打开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首批大陆记者访问台湾,陈立夫认为此举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将非常高兴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

9月9日下午,大陆记者乘车来到台北陈立夫的寓所.陈立夫穿一身灰黑色西装,配着碎花领带,白皙而清瘦的面庞上浮现出微笑.他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与大陆记者兴致勃勃地谈起来,他说:“我和先生、周恩来先生的交往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北伐,要打倒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抗日,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国共两党当时目标一致,平等合作.现在,我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用中国文化迎接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目标更为伟大.我们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在文化、经济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

当问起他是否要回大陆时,陈立夫说:“很可惜我和先生没有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

太重的历史负担和太多的政治压力,让他无法回大陆看看

晚年陈立夫渴望祖国统一,思念自己的家乡.每次大陆亲友来访,都勾起他浓厚的乡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故乡犹如关山重重阻隔,相见亦难.陈立夫很少写诗,他在夫人孙禄卿的一幅画中曾有一首题款,云:“小村人好静,瀑声恰如雷,久听不复闻,是谓心不在.”诗中,裹挟着他日暮乡关的愁绪和梦入故里的乡情.

每年清明,陈立夫总要去为父亲和兄长祭扫坟茔.当他默默肃立在台北市郊观音山西云寺墓地时,看白云环绕,听松柏细语,就会想到自己家乡湖州城北门外的弁山,那里景色也是如此秀丽,满目苍翠.他暗暗祈祷:“但愿两岸的沟壑早日填平,或许还能携父兄的尸骨还乡.”

1992年9月29日,夫人孙禄卿逝世,陈立夫十分悲伤.孙禄卿与陈立夫相伴大半个世纪,相濡以沫,共同遮挡人生的风雨,“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陈立夫怀念夫人,徒自生出许多伤悲.他说:“内子葬观音山是暂时的,一旦水路交通恢复,即拟运回湖州与祖坟安葬在一起.”

1993年夏天,陈立夫的长子陈泽安应邀到大陆讲学,他非常希望父亲与他同行,陈立夫却拒绝了.但他对儿子去大陆十分关心,临行前反复叮嘱,要回老家看看,多拍些照片回来.儿子走后,陈立夫心事重重,寡言少语,时常在僻静处独自沉思.

陈立夫为什么不回大陆看看呢?后来,他谈了两个原因:一是他的近亲没有一个在大陆了,二是不愿添麻烦.他说,他的朋友如赵耀东、李国鼎,在台湾都是有政治地位的人,只是因为去大陆开了个国际经济会议,回台湾后,李登辉就不理他们了.是啊,太重的历史负担,太多的政治压力,让陈立夫“雪拥蓝关马不前”了.

(摘自《名人传记》)

总结,这是一篇关于陈立夫和重构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重构的晚年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重构的晚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曾担任向警予秘书的陈修良:解放南京的功臣
1949 年4 月24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这天清晨,一位身着旗袍、气质优稚的年轻女子,乘吉普车来到解放军35 军军部 当军政委向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介绍来人时,陈司令立即握着她的手说&ldquo.

陈立夫和西安事变读陈立夫口述历史
(一)回忆国共谈判,自然会谈起西安事变 陈立夫对夏莲荫女士说“张学良为自卑情结所苦 虽然蒋先生原谅他丢掉了东北,人们仍然称他为‘不抵抗将军’ 他需要显示,他是抗日的.

陈学俊:工程强国梦一世西部情
岁月如歌,从清晨走到黄昏,从黑发走到白发,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还是在成功辉煌的岁月,陈学俊院士都坚持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工程强国的逐梦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1919 年3 月5 日,陈学俊先生出生于.

陈香梅:白宫里的上海滩名媛
陈香梅是个传奇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国民党通讯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在上海滩名噪一时 她是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1972年,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