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戏剧相关论文如何写 与张咏华的戏剧人生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戏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张咏华的戏剧人生,该文是戏剧相关论文如何写与张咏华和戏剧人生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人生的意义论文文学和人生杂志人生十六七杂志戏剧文学杂志

文/张久仲

春天的一天下午,我来到位于西安市西一路的西安易俗社.阳光懒懒地洒在小院里,红漆的门庭有些破败,这里是鲁迅先生5次看戏,并题赠“古调独弹”的地方.我来这里采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咏华.

“ 娃碎声大, 是块好料子!”

张咏华(原名张永娥)1940年出生在长安内苑乡鸭池口村.因家境贫寒,她一岁多时,母亲无奈含泪将她留给奶奶,去给大户人家喂养孩子,后来奶奶又将她寄养到姑母家.姑母爱看戏,她经常跟着一起逛戏园子,耳濡目染,回家竟能哼唱几段,还能模仿花旦做些“穿针引线”动作,竟也像模像样.

1949年秋季的一天,9岁的张咏华在姑母引荐下,报名参加易俗社考试.她凭着一段《断桥》清唱惊呆了在场考官,老师们频频点头,说:“这娃碎(小)声大,是块好料子!”复试时唱了《三回头》一段,老师们都说“好着哩!”她遂成为新中国成立易俗社招收的第一批女学员(第14期).按易俗社规矩,由社长高培支给小永娥更名为张咏华,从此,她的人生道路改变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入学,随即进入基础训练.早6点起床开始练功,晚9点休息,吃饭外全天练功,非常艰苦.张咏华的过人之处是勤恳踏实,自尊好学,她每天提早两小时练功从未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仅一年时间,她就脱颖而出,成为全科首席花旦(兼正旦).

1952年的一天晚上,易俗社在人民剧院演出《白蛇传》,陈妙华演许仙,李箴民演青蛇,年仅12岁的张咏华则担纲饰演主角白素贞.这场演出,台下坐着几位特别观众,有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张咏华饰演的小白蛇赢得周总理等领导赞许.在广大戏迷中她还获得“小白娘子”昵称.她14岁时饰演的貂蝉也很成功,特别是她俊美的扮相、饱满厚实的唱腔,把一个忠诚、仁义的美貂蝉活脱脱展现在观众眼前.全本《貂蝉》在西安连演60天,场场爆满,观众排长队买票看她的演出.是白素贞、貂蝉这两个角色拉开了她艺术人生的帷幕.

古调新声,老路走出新意来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如建筑地基至关重要.张咏华娴熟地运用这些程式表现人物,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尤其以《走雪》和《庚娘杀仇》中的表演最为人称道.

《走雪》是秦腔传统剧目,也是一出考验演员表演水平的戏,其中小旦的“扑跌”“扎裙翻舞”“折腰翻身”等表演,颇有特色.剧中的曹玉莲一会是“裙边儿挂住路边草”,需折腰收裙;一会是“青丝又挂枯树梢”,须伸手摘发.张咏华通过对曹玉莲逃难途中遇到种种艰险及遇险时的不同表现的展示,刻画金少女善良、聪明、懦弱,还带有几分娇气的性格特征.除了动作表演,她还善于运用眼神表达情感.剧中,面对仆人曹福相助,曹玉莲眼神中流露出对仆人的感激之情,但这种感激又掺杂着男女有别的娇羞和无奈.见梅鹿,遇猿猴,眼神中表现出惊奇万分;“挂裙边”“钩青丝”,目光中则多了几分嗔怒,恰当地表现了千金小姐未谙世事的怯懦和娇态.这些表演,给《走雪》增添了独有魅力.1956年,16岁的张咏华藉此剧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此剧在1991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赴京演出获得特别荣誉奖.

作为秦腔女演员,张咏华在继承前辈优良唱腔基础上,于激昂豪放的唱段中发挥女性自然、细腻、柔和优势.在《庚娘传》“杀仇”一段中,她运用这一优势,把尤庚娘这个“女中丈夫”的形象塑造得游刃有余,将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秀才娘子,知书达理却遭受迫害的形象刻画得丰满、动人,引起台下观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1958年,这部戏被灌制成唱片,作为易俗社资料永久保存下来.1982年,张咏华扶持20岁的女儿惠小平担纲《庚娘杀仇》主演,在西安市青年汇演中惠小平荣获演员二等奖,张咏华荣获荣誉奖.

张咏华擅长小旦、正旦、正小旦、刀马旦.中年以后,她的戏路由“小旦”跨越到“老旦”.在“小旦”到“老旦”转型过程中,她颇费了一番心思.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冼夫人》.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俚族女首领.她高瞻远瞩,有勇有谋,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想在舞台上展示这位“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周恩来语)的风采,不仅是对张咏华,更是对秦腔演员的考验.在《冼夫人》这折戏中她力求将小旦的俏丽,青衣的端庄,刀马旦的洒脱及老旦的苍劲融为一体,着意刻画冼夫人这位忠君爱民的“诚敬夫人”形象.首先在步法上,既不同于老旦常用的台步,也有别于老生的步法,在老旦的平稳中融入老生的从容,青衣的端庄,小旦的几分俏丽则似有意点缀,又似无意带来,恰到好处,表现出人物既有饱经沧桑的凝重,又具人物特有的爽朗和慈祥.在唱腔上,张咏华反复斟酌,刻意求新,铿锵有力之处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旋律,高亢入云,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给观众带来美不胜收的听觉冲击;颤音拖腔则借鉴了当时正红火的邓丽君气声唱法,行腔灵动而不失秦腔韵味.这个创新成为易俗社唱腔设计的成功典范之一.冼夫人这个角色给张咏华的艺术生涯带来至高荣耀,1984年在陕西省首届戏剧节上荣获演员一等奖,电视台《九州戏苑》多次播放,颇受好评.

数十年来,张咏华塑造了100多个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除了上述代表作,还有《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红灯照》中的林黑娘,《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游龟山》中的胡凤莲,《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咏华已经唱红秦川,扬名西北,《游西湖》不仅献演于京沪,还在1981年随西安市秦腔访日演出团赴日本演出,享誉东瀛.几十年舞台实践的积累,张咏华形成了她自己独具神韵的典雅、飘逸、含蓄、洒脱的表演风格.

解不开的“易俗”情结小时候拽着姑母衣襟到易俗社看戏的情景,张咏华还时常忆起.直到她成了易俗社的主人,站在易俗社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地演绎她的艺术人生,她早已经把易俗社当成自己的家了.

张咏华的心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易俗社.“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下海赚钱的诱惑,戏为自己,自己为戏.”她记不得这是谁说过的话了,但她把这话记得牢牢的.退休后,经常有团体邀请她演出,都被她谢绝了,还有这样那样的比赛邀请她当评委,她去的也很少.老艺术家对待秦腔艺术的严谨态度,使她与现今社会有些格格不入.家门口的易俗社早已与自己血肉相连,她在内心已与“易俗社”三个字荣辱与共.每每走进这院子,她都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同时期的老艺人不多了,从易俗社创办之初,到易俗社最辉煌时期,大小剧目有500多本,那些线装的史料、唱片、名人题字等,已经成为易俗社宝贵的史料.“古调独弹”所成就的辉煌,已为世人所称道.

张咏华说,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秦腔、传承艺术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动的,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形可依,有据可查.口口相传的东西往往因传承人的逝世而消亡,正所谓“人在艺在,人死艺亡”,这是件很悲哀的事.从秦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天起,我就有一个心愿,用文字记录我的戏曲人生,把我心中的秦腔写出来.现在我每天坚持写作,床头柜、客厅茶几,都放着用废纸装订的小本子,灵感来了,就随手记下来,平时看书读报只要看见与秦腔、易俗社有关的文字,都剪辑下来.

张咏华怀着虔诚与庄重的心书写着她对秦腔的热爱、对易俗社的感情.写作过程中,经常有年轻演员来讨教,老夫妻俩就把自家四十几平米的小房子当舞台,一招一式地细心教授,把他们一生的艺术精华传授给年轻一代.张咏华退而不休,她已75岁高龄了,可她仍在排练场指导排戏.

张咏华在庆祝西安易俗社百年华诞时,终于出版了她的《艺海搏击六十年》回忆录.回忆录既反映了她一生从艺的心路历程,又为母社奉献了一份翔实的戏曲历史资料.在签字售书那一天,张咏华的眼睛闪动着喜悦、果敢和坚毅.从她的眼神中,我们看到“古调独弹”这块百年牌匾仍熠熠生辉!

括而言之,此文是关于张咏华和戏剧人生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戏剧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戏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张乐华:优雅是中国女性的人生必修课
她曾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却毅然投入到女性美育中 被媒体誉为“气质教母”的她曾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兰花 她愿用20年,静待中国女性的优雅绽放 张乐华博士是北.

张义华作品
张义华,号散斋、百忍堂,书画家、文化学者 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终身书画家 .

秋张:她是你人生路上只能错过的好姑娘
霍格沃茨大战前,伏地魔带着要杀人的怒火来到学校寻找哈利的踪迹 此时的哈利正在秘密地和前DA成员会合,他要寻找一件和拉文克劳相关的物品——那可能是伏地魔的另一个魂器—.

张国华:让我守西藏,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张国华是1955年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175名中将之一 革命战争年代,在强手如林、战将如云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张国华虽然打仗不错,战绩也颇佳,但在刘邓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中,还没有进入主力行列 但使张国华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