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方面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海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实现路径以海南黎锦文化为例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海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实现路径以海南黎锦文化为例,本文是文化方面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黎锦和海南黎锦文化和少数民族类本科论文范文.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黎锦文化是黎族同胞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统一,折射和反映了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海南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手握黎锦文化资源富矿,有着文化致富、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和谐稳定的内在需求.但是落后的经济条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制约了海南黎锦文化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黎族同胞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结合海南旅游业发展黎锦产业是实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文化需求;黎锦文化传承与开发;经济发展;脱贫致富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7-0388-02

引言

文化需求,狭义的理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既定的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文化商品数量,是购买与购买能力的统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蕴藏着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当地村民除了渴望多彩的文化生活之外,对文化致富、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和谐稳定也有着强烈的意愿,这是种广义的文化需求.海南是一个以黎、苗、壮、回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省份,黎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重超过90%.黎锦文化是黎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载体之一.当前对黎锦的研究主要围绕黎锦产品的生产开发以及黎锦文化、工艺的传承,姚丹丹[1](2014) 分析了海南黎锦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认为应从现代化手段、现代工艺、宣传、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毛明星、陆娜等[2](2012) 介绍了海南黎锦的营销现状,提出微博营销的合理建议.梁玉美[3](2012) 针对海南黎锦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问题进行阐述,强调应结合海南旅游业宣传黎锦文化.本文则基于系统的视角,在分析海南黎锦现状的基础上,以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为驱动力,将文化需求的满足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实现民族贫困地区的全面、跨越式发展.

一、海南黎锦发展现状

黎锦是海南黎族民间的一种织锦,是黎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的众多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其制作精巧、色彩鲜艳、配色调和、图案花纹精美,浓缩了黎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作为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盛名于春秋时期,鼎盛于明清,自民国始步入下坡路.进入20 世纪中期以后,黎锦技艺渐趋衰落,濒临湮没与失传.黎锦的演化反映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轨迹,被称为中国纺织的“活化石”,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21 世纪以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黎锦文化申遗成功,并且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黎锦文化重新唤起世人的关注,黎锦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开始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议题.

( 一) 黎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黎锦的物质形态表现为黎幕、黎单、黎布、黎饰等黎族棉纺产品,而其制作过程中的棉( 麻) 纺、染、织、绣等技艺,甚至图案、花色、制作工具、颜料等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审美意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黎锦文化资源.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黎锦文化作为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申遗成功以后在国内外越来越引起重视,黎族同胞也逐渐认识到黎锦文化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通过对黎锦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工艺、制成品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进行产业化运作和实现价值增值.

在黎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生产和销售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海南黎锦的制作极为繁杂,做工非常精细.而且真正的黎锦精品是采用纯手工制作,一件好一点的成品耗时达8-15 天,甚者长达数月.导致手工黎锦的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几年,虽然有些企业通过工艺改良,采用机器流水线生产,产量上去了,但是相比纯手工制作,很多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海南黎锦的销售一开始只为同村内交易,一般是当节假日需要时,找同村“绣手”制作.随着黎锦知名度的扩大和农村的宽带进村,村里的部分年轻人开始通过网上销售黎锦.自海南黎锦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录”之后,对海南黎锦的关注开始由国内走向世界.在政府的主导下,一些企业抓住机遇,将黎锦文化与旅游融合,进行产业化运作.搭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巨轮,黎锦文化得以扬帆出海,走出国门.

( 二) 黎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黎锦文化是黎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综合反映了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的方方面面.黎锦文化的传承既是物质文化的传承,更是蕴藏其中的非物质文化的延续,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了黎族同胞传承黎锦文化的意愿,使得长期以来海南黎锦制作技艺以家庭为单位,自发地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自发的以血缘为主的传承方式有效的保证了黎锦技艺的原生态,但是由于其传播范围窄、生产规模小,而且过程难以用文字的形式加以存储, 家庭成员的离世或者意外变故往往致使技艺失传,黎锦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和濒临断层的危机.

近年来,随着黎锦文化内涵被不断深挖,黎锦的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黎锦技艺申遗成功之后,海南黎锦的知名度得以极大提高,黎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意愿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海南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推动黎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如政府扶持下设立的黎锦传承村以及相应的黎锦技艺传承馆、传习所,学校开设的黎锦技艺课程和设立的的黎锦协会,民族传统节日举办的大型黎锦传承活动和歌舞剧的演出,企业与政府、学校合作建立的黎锦展示厅、展示栏等.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完善对于海南黎锦传承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通过努力,海南黎锦传承的状况得到改善,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学校、黎族同胞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传承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海南黎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外来文化的冲击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地处偏僻,物质条件相对落后.民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习俗,成为集体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渐便利的交通条件与高度的信息化水平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生活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依附于其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4].外部环境改变了,文化本身随之发生变化.民族地区居民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吸引,逐渐淡化了传统的风俗习惯、淡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黎族的青年一代,向往城市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纷纷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相对贫瘠的土地.留在家乡的青年人追求时尚、潮流的现代服饰,难以沉下心来学习古老的黎锦技艺, 黎族同胞自发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逐步被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的需求所超越.黎锦非物质文化作为典型的“活态文化”,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世,如果新一辈的传承人无法及时补充,就会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危机.

( 二) 产业化程度不足

黎锦的生产、开发过程中引入企业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商业化、产业化的经营,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的不足,优化资源的配置.但是,黎锦开发需要的前期投资量大、回收周期长,私人部门投资积极性不高.而且,即使在政府的扶持下企业愿意经营黎锦,也仍然难以回避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权衡和选择的问题.传统的黎锦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使得不同的黎锦产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展现了织锦者个人的审美情趣与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是黎锦价值所在的一个方面.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难以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且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下,耗时长、效率低下,无法对接市场需求.如果为了单纯地迎合消费者或者游客的需求,在逐利的导向下,企业大量机械复制廉价商品,无形中会损害传统手工艺品原有品质,破坏黎锦文化中最原生态的部分,造成对黎锦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企业面临两难的抉择.这样一来,市面上的黎锦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必然做出逆向选择,从而使真正优质的黎锦手工艺不会轻易的出现在市面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被运用于黎锦编织技艺,企业通过工艺改良实现了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又能扩大生产规模,但离实现产业发展的道路仍然漫长.

( 三) 受经济条件制约

海南黎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一度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黎锦又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保持外界对黎锦持续的关注,需要在国内外媒体定期做大量的宣传;为了有效地对接市场需求,技术工艺的改良变得必不可少;为了有利于黎锦更好地传承,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开展黎锦技艺的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国家、省政府每年下拨的黎锦专项保护经费,多数都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聘请国内专家的开支上,真正用于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经费并不多.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资金本就紧张,能够投入黎锦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更少,针对黎锦手工作坊和黎锦企业也无力给出相应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海南黎锦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策略及建议

( 一) 政府加大投入,结合旅游发展黎锦产业

海南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应具备其独特的地域属性和文化韵味.黎锦是海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代表,若将其作为海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切入点,政府在推介旅游的同时,也起到宣传黎锦文化的作用,增大黎锦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价值.而且,作为旅游纪念品,需求量巨大,所需工人数多.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扶贫”政策,投入一定量的启动资金、出台相应政策.组织当地贫困黎族居民参加黎族织锦技艺培训,而后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使居民们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能参与到守护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一举多得.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力度,除了让国人更好地了解黎锦文化之外,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让黎锦文化搭船出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二) 发挥企业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传统的黎锦制作以家庭式手工生产为主,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黎族织锦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企业经营则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利润为导向,能够有效地整合人才、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改良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在保持黎锦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应当鼓励和扶持建立一批品牌企业,通过多种模式将黎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实现产业化经营,以增强黎锦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培养更多的黎锦技艺继承者、带动更多的当地村民就业,使黎锦技艺后继有人,民族地区村民脱贫致富.

( 三)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黎锦产业需要的投资量巨大,民族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政府资金紧张,私人部门鉴于投资回报周期长和投资风险而不愿投资,资金不足成为制约黎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模式)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该模式下,私人部门发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技术改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政府施展其有力的宣传优势,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宣传黎锦文化.私人部门完成前期资金投入及运营阶段的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黎锦文化.私人部门能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大的劣势,政府能弥补私人部门号召力小的缺陷,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进黎锦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5],黎锦文化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民族贫困地区的村民具有文化致富、传承本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内在需求,海南应当充分利用黎锦这一历史赐予国际旅游岛的宝贵财富,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在尊重黎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创新和产业化经营.在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脱贫致富、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以及民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姚丹丹. 海南黎锦的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

[2] 毛明星, 陆娜, 刘烁冰, 张雪娇. 海南黎锦微博营销[J]. 电子商务,2012(5).

[3] 梁玉美. 试论海南黎锦工艺及其传承[J]. 大舞台,2012(6).

[4] 韩馨娴. 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D]. 北京服装学院,2013(12).

[5] 邱溆. 云南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包容性增长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6).

作者简介:邱 溆(1976- ),男,湖南怀化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海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及实现路径研究”( 编号:Hnky2016-52).

上文点评,此文为一篇适合黎锦和海南黎锦文化和少数民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双语特岗教师专业化问题透视以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为例
摘 要 双语特岗教师作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质量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双语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匮乏、自主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定位缺.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问题与措施
(普洱市林业局, 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及多年参农村工作, 就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 如何找准产业, 如何争取社会各界资金、 项目、 技术支持……问.

电子社交平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基金项目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电子社交平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研究成果(2016YSY004) 摘 要电.

文化需求,比你想象的大
王珏 任姗姗 巨云鹏“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小朋友姜二嫚6岁时所作这首名叫光的诗最近很亮眼,它躺在孩子们的诗这本书里,与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