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语文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语文教育:跨世纪的文化和其拯救路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语文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语文教育:跨世纪的文化和其拯救路数,该文是关于语文教育相关硕士论文范文跟信仰和路数和跨世纪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语文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跨文化交流论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跨世纪的语文和语文教育得不到国人应有的价值认同、情感依赖、道统承传和信念守持,陷于令人忧惧的文化深处.具体表现为学生厌而不学、家长放而莫管、教师倦而欲悔、学校管而失敬、社会责而无度.其形成导源于人们对母语文化地位、修习价值的扭曲认知,同时也关涉语文固有的学科属性、课程特征及授受方式;实质是认识选择滞后、教育功能错位、社会信仰缺失.如能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导引教育者、受教育者采用下列策略予以有序对治,另有相关社会措施与之配伍,则有望化解危机,求得转机,恢复生机,使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得以重新确立:一是深信敬师奉道尊重语文之要义,二是确解返本归真修习母语之门径,三是笃行养德开智服务生活之正道,四是实证度人自度共享利乐之良果.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化;深信确解笃行实证;语文教育信仰

[作者简介]蔡正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天津300280)

跨世纪的语文和语文教育(乃至本民族其他人文学科及其教育)得不到国人应有的价值认同、情感依赖、道统承传和信念守持,陷于令人忧惧的文化深处.作为史上鲜有其匹的文化怪象,该危机不啻折射语文及其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且在更广场域聚焦映现社会、团体、个人信仰、信念、信义、信誉及中国社会应得信任,社会团体之间、个人之间应有信任等人类精神文化要素在当代中国的多重缺失,暗示文化软实力提升勿寄望过高、立根不固,经济、社会发展须增强后劲、谨防变数.其发生未必囿于语文及其教育自身的历史宿命和社会信仰、信念等的无可挣脱的文化定数,却无疑是社会剧烈转型阶段时尚向传统持续发飙、流俗把风雅轮番围剿所招致的现世果报.那么,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文化到底呈现何种状态?现已达到什么程度?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可从什么地方下手给以处置?对此,笔者身处教育一线,怀揣未泯良知,特作二十年冷眼察考,且在影响可及范围,以“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等课题之五轮系列探索、实践回应所处文化窘境,积累解困经验,凝聚改良策略.兹粗陈所为所思,以求唤起业内外普遍的危机意识,引发难题的足够兴趣,讨得改变危局的建设性措施,最终令拯救有望,危机不续.

一、征候间观气候——语文教育

跨世纪文化状态素描

语文和语文教育跨世纪文化攸关受业学生与其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五个方面.

(一)学生:厌而不学

目下,以中学生为主的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语文并非出于本愿,而是应付差事,即应付持名次或是希求升学侥幸如意,此外就是应对来自家长的督查催逼和亲邻的询问关注,为家长及自己保个面子.应付、应对之中,压力大于动力,苦趣多于乐趣,心思缓于行动,发奋囿于发困,发愤近于发疯.成长环境的幽闭、学习形式的单一,同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多彩严重悖逆,本已令学子心情烦闷、饶有抵触,而世风的浮华、人心的功利则又诱使他们过早识破了世俗社会公然贱视母语和母语教育的玄机奥秘,带着拜物崇利的超前“成熟”和对数理化生与外语学科、课程优势文化地位的本能景仰,在诸多课程和各类作业里面挑肥拣瘦、投机渔利.于是,痴迷外语推崇数理蔚成风气,而拒不预习课文,勉强背诵名篇,拖交欠交作业,在语文课上抢抓机遇硬作其他课业等,就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学情或厌学群体的惯常行为.语文及其教育,正遭受某些学习主体空前绝后的冷遇和挤兑!

(二)家长:放而莫管

孩子拜物崇利,家庭的价值导向可想而知.因为家长是孩子人生的首任导师,孩子的心理选择、行为取舍同他们不可能没有关系.一些家长凭着自己阅世有年的练达精明,透过孩子心底和社会表皮准确、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行情资讯,于是稍加斟酌断然决定,摒弃语文,抛开政史,不惜“放血”,不怕受屈,用足节假、使够招数延请名师良师辅导孩子补习或预热重点科目.当然,平时在家看守孩子自学和督查其作业,也照例睁眼闭眼区别运作:目光导航定位准确,焦点“访探”数理世界,英格力士更先搜索,化学、生物岂敢忽略;至于语文,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在不少家长心里“大约”就像祥林嫂那样“的确死了”,因而在孩子面前无需藏着掖着,其所表态度一如最广大鲁镇居民对待阿毛的故事那般“烦厌”、冷漠.

(三)老师:倦而欲悔

默默承受在各科教师里数一不二的T作重负,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且又偏偏身处谷底,遭遇“危机”,语文教师身心俱疲、痛不可支,是业界最灰暗最凄凉的从业群体.[1]但从孔老夫子那里发端遗传给他们的忧患意识、担当品质和他们身上作为硕果仅存于当今时代的殉道热情及履职惯性,由这一切汇聚凝成的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却注定让他们倦而无悔、痛而不悲,在冷屁股面前继续热脸相拥,不懈耕耘.因为他们坚信,学科和课程的特点规定了他们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人类灵魂首席]_程师方队——艰苦卓绝付出的努力,不但有助于学子塑造思想道德、打定精神底色,且能影响相关家庭亲族友朋的文化品格和整个社会的价值选择与理想求索,其意义非同小可.

不过,倦而无悔、痛而不悲,仅仅是语文教育界同仁的一厢情愿,受这种崇高职业感情支配或可印证这种感情的日常教育实景却在客观上隐隐发酵绵绵释放生涯悲情,在持续冷却赤子们的颗颗热心,它所延续的是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标本的语文教师“先忧后乐”的蜡烛叙事,诉说的是他们不被理解信任尊重的时代悲剧.而最大的悲剧竞在于,语文教师只顾倦而无悔、耗生玩命,换得的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少慢差”与不“费”——不肯费时费力费心.久而久之则让其中的信念不贞、守持不坚者倦而欲悔、择枝高飞,尤其是让某些有心混饭、无奈人行的年青从业者春蚕欲死、烛心成灰,且难保不引发群体性连锁反应.设身处地而论,遭受技术主义绑架后戴着镣铐“偏偏”起舞的语文应试教育本身难令杏坛精英逸兴遄飞,而物质化、可算计化的教育关系又风化剥蚀其信念*,消解着神圣师道的人文关怀功用.因此,面对倦而欲悔者的取舍进退,除了酌加七分批评,还须补偿三成同情.

(四)学校:管而失敬

过去的语文教育曾是阶级斗争的顶级附庸,受到权力过度垂青,而后来伴随世事变迁则不保其特异地位,早已沦落为应试教育流程中遭技术演练牢牢操控的末等傀儡.在一些中小学印发的工作计划等准文件里曾有此类应时表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高考成绩是学校的荣辱录,我们要坚定不移狠抓升学率.但语文偏偏不争气,总是找不见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各类统考联考比拼中,总是同对手拉不开考分距离,令学习者无戏,监护者无语,教育者无奈,管理者无计,一切只好按学校框定的流水作业线如故运作、循环往复:下达指标,检查教学,组织考试,排列名次,分析成绩,明确差距,重申指标,督促落实……因各地各校的管理者大抵偏好宏观调控且大多享有理科出身,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到底存有几分陌生或缺少一点热忱,故领导语文“分数革命”或者心不在焉,或者力不从心,或者敷衍应景.其中,有些高姿态者当着语文教师的面谈到语文,虽只字不提语文的改良措施和创新可能,却尚能顾及对方专业感情,总是如彼那般草草评述语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有的隐性功能,令闻者动容、信心回升.而那些低调务实的管理者则会直言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无甚区别.让闻者听来虽感实在却不亲切,求道悟道明道证道的信心顿然受挫,甚而至于还会追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

(五)社会:责而无度

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不少人已然失去对语文、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的应有理解和起码尊重,除非起草加T民事诉状、评优材料、会议讲稿及时尚标语等,某些群体或个人无心无力捣腾,要特请语文教师代为劳动,总会十二分热情地赞颂“您”是龙的正宗传人有德有能,赞颂之中既有求人的七分真诚,也含客套的五成生分.而赞前颂后,则言行无常、态度矛盾:有时对你冷眼相向、不睬不问;有时却过度起兴、变味“尊重”,即以君子般的德能标准品评你的言谈举动,如有未合即作探问或加贬损.有时你任课班级的学生言行违规、其他学科命题陈说不清,都可能联想归咎于语文这一人文教育龙头学科兼基础学科的拖累.更不得不提的是,《北京文学》于世纪之交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文化讨论,猛力揭批当时教材、教法和测试方式等的所谓“荒谬绝伦”,客观上占有我国上一轮基教课改的催生之功,但其文学气质裹挟科学品质,情绪多于理性,判断不尽公允,而“误尽苍生是语文”之类骇人怪声,则将国人对语文的质疑责难引向巅峰,使拨乱反正之后艰难更生的语文未愈旧伤,复添新痛,难去垢辱,长留疤痕.

一、客观外论主观——语文教育

跨世纪文化成因探析

(一)文化地位:无可奈何花落去

百年以来,母语和母语教育历经激进文化剥蚀、左倾政治蹂躏和跨世纪商业大潮冲击,早已道统不振、流风尽失.而之后,国人因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强调科技功用等观念长期主导,受科技推动经济显性作用直观影响,受国际科技竞争撬动军备竞赛、助长政治博弈态势深刻刺激,在认知倾向、舆论导向、用人取向、投资走向等方面有明显的重理工(科技)、轻文史(社科)性质.延及中小学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则i现无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颁课程方案等,任由外语课开设向小学低年级、低龄学生扩张,中学学时分配任由外语、数学压倒语文,物理、化学逼近语文的盲动逆动现象.这一切从历史文化语境框定扇面,从现实的管理决策立制层面和文教部门执行界面及社会舆论宣传台面,翕然决定了母语及其教育社会文化地位的“居低不上”,导致其长期陷身谷底、挣脱乏力.

(二)修习价值: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文化教育的重科技轻人文等相表里相一致,膜拜西方,皈依物质,注重实利,轻忽道义,并任由本民族负面文化沉渣泛起,一切向钱财看齐,向权色“靠谱”,尽最大可能追求感官享乐、满足物欲,早已蔚成风气,化为流俗,且呈有禁不止、暗流涌动之势.受其影响,学生及家长普遍追风赶浪、急功近利,只挑选学习演练见效快,在中高考当中增分多的数理化生及外语课程狂学猛“补”,却无意冷静考量语文等本民族人文课程的修学对于健全人格、完善人性、安顿人心所发生的深刻启蒙意义和终极关怀价值,同时也罔见母语文化地位伴随国家经济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长及孔子学院渐多而在全球不断回升的不可逆趋势,相反,却要把当下的考分、排名同隐约之中似可预见超验的某种锦绣前途、潜在官职乃至大把美钞外币对号联系.于是,语文及其教育蹈人史上最不堪最尴尬的犄角之地,发生严重文化,已没有太多人愿意相信她的社会功用,承认她的文化意义,体证她的生命旨趣.

(三)学科属性:横看成岭侧成峰

就学科角度看,汉语文是我们国家和汉民族要求学习者以汉字汉语为符号系统学习运用国语即汉民族共同语的知识门类,[2]它既属载道之“器用”,又含被载之“道”“业”,在史上承载、诠释了儒学等国内汉民族思想文化,也传递、宣说了域内外其他民族思想文化,自觉地将载道传道弘道作为己任,广受儒释道三学尤其是儒学深刻渐染.而在选择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时则整体呈现更多靠拢佛、道,满足直觉感知,推重灵性体悟的心理走势,涂抹了知识取法经验,思想不拒玄幻,陈说偏好浪漫的自然主义、理想主义及神秘主义色彩.[3]而在具体学科知识层面,对同一概念的界定,对同一知识体系的建构,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常众说纷纭、歧见百m.这些特点容易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如镜花水月,易见难得.想学却无从着力,不学也无碍大事.于是只好勉强应付.

(四)课程特征:轻拢慢捻抹复挑

以上述学科性质,以汉字象形表意,汉语朦胧叙事,汉文学艺术多喻象寄托、重感性悟证,汉民族思维突出综合与辩证倾向的几重特点为基本依据,[4]语文建构了自己的课程系统,从教师角度说就是以语文修习经验和语文知识为媒介,主导学生培育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系统实践活动,从学生角度说是涵养言语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人格的修习实践过程,[5]具有即时选择、动态生成、个人体验和通过读诵、涵泳、体悟来品文鉴美、怡情养性、感物穷理的实践特征.语文课程拒斥工具思维、责任*,远离技术主义、市场逻辑,体现人文关怀、信念*,强调质性领略、诗意品鉴,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6]据此可以认为,处于理想状态的语文修习是一种相对自由宁静的心性品德涵养,是在诗性、慧性、德性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下享受民族美丽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培育美好心性品德和培育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幸福能力”的自觉自在过程,而不是紧张匆忙的知识累加或刻板功利的技能演练,其“至道”在于淡化欲念而非渴求名利,要旨在于涵养心性,开阔心胸,放飞心智,妙趣在于从静观默想、长歌低吟当中“游目骋怀”、松身“放心”,自觉不自觉地习得语感,学得语词,晓得语义,悟得语法,赢得语用.而语文教育,既是教者与学生合建心桥、共振心律、妙传心语、和鸣心弦的精神生命互摄同生过程,更是学生在教者引导帮助下承道德之恩、受文化之益的心灵的文化、诗化、净化过程,关键是学生自育,根本是育心.

也正是因为植根传统、不失本真的语文教育较少近代教育偏重知识的胎记和当代生活追求实利的印痕,其实践过程如文火煲汤,像中药祛病,似小口品茗,费时长,见效缓,回头勤,但求润物无声,不图立竿见影,故而不幸充任应试教育的时荐祭品,为“急得利益者”所诟病,沦人不屑于学生、家长、社会的尘芥堆.

(五)授受方式:有情却被无情恼

倦而无悔、痛而不悲诚然代表了语文教师的基本从业状态和主流感情,足值全社会因奉献者安慰,替苟活者羞愧.但语文教师中的倦而欲悔及烛心成灰者毕竟后浪前推、前浪弗坠,让人在展望民族文化前景时乐观之中尚存忧心.当然,无视学科、课程特性,有规律而不循,不能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当中机动抢拼、赢得突围的现实窘境,却也在严肃拷问一些语文教育者的知性灵性,正所谓勤而不慧、活该受罪.换言之,学生对语文丧失信心并且失敬,是因为教育方式和过程本身叛道离经、枯燥无味,根本违逆其心音:贪讲不怕厌听,听来顿感闹心,万望识趣闭嘴;读书实乃读题,题海波谲云诡,堪比罪臣行吟.正所谓:笑渐不闻声渐消,有情却被无情恼.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任凭你如何满怀真情、无怨无悔、品正德馨,但你教育者尚且勤而不慧甚至不会,那学生修业又焉能如愿遂心?说到底,学生不愿学语文或学得没劲,在较大程度上恰是受功利主义、工具理性双重支配的学校强力导控的授业之师败了他们的浓浓雅兴,是强袭校园、不堪拦截的社会流俗在摧折其文化生命.

三、哲理下悟学理——语文教育

跨世纪文化实质*

(一)认识选择滞后:感性湮灭理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集体思维的结晶,由母语孳乳、承载并维系.而对于作为民族文化之本的母语所持有的态度、表达的情感和借母语符号系统认识、思考世界的方式及由此塑造的价值体系,则反映民族文化的自觉状态与成熟程度,决定文化命运的盛衰兴替.

我们虽然在史上产生了堪比昆仑之巍巍诸子,生产了一如烟海之浩浩经史,但认识世界、陈述命题,习惯感性考察,偏好直觉认知,长于援例举证,疏乎逻辑辩驳,质朴当中凸现情绪,粗放之内短缺理智,极少能一跃二升化归灵明,更多则三沉四潜沦人物性.[s]从同语文及其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学体式的滥觞、流变轨迹中亦可清晰看到,一种从抒情诗中勃然起兴、快然交合、隆然孕育、鼯然委地并猝然早熟的东方感性(诗性)文化,付出的代价其实也正是早衰,而早衰的症候不是文化自身贫血,而是龙的传人钙锌两缺.缺钙缺锌的征候又先后反弹畸变,朝两极示现.一极在不倦诠释臣妾人格:意识鲜有主体,言说不避模糊,行为多所驯服.另一极则顽强宣示争斗意志:说话不经大脑,动怒诉诸拳脚,轻理不轻刀.百年以来军事变乱、政经变幻云翻雨覆,文化运动、文化革命风狂火急,拿来主义片面演绎,文明输出鲜见辙迹,既见证了曾经深重的民族生存危机,更暗示着乐中有忧的文化发展前途.我们就像断魂的离人、弃家的逆子,已远远涉人不归之路,屡屡抛却民族命脉之所系——文化*,生生疏离文化*之载体——汉字汉语.

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觉知,基本囿于作感性、理性切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固然难如某些圣者那般破除无明、消弭分别,达到白他不二、物我不二、色空不二,但至少应该超越感性、理性框定,享有可能的灵性认识.灵性和理性都是对感性的超越,但超越的方向、实质正好相悖.灵性本然突发或从感性m发,远离或淡看尘杂俗务,挣脱知识羁绊,从而指向光辉澄明的无上之境,是回归生命本性的妙津,本性里蕴含无量智慧.理性从感性出发,打破官能觉知的素朴,涉人符号推导的繁冗,用自己和他人从经验中提炼的知识建立关于世界的认知体系,断无智慧可取,体系里除了堆砌知识,只是艺术、技术、法术、方术、权术、心术等诸术的排列组合而已.灵性应是我们世俗社会认识及思维共同追求的“最爱”,只不过它难敌滚滚物欲、滔滔、炎炎权欲交替冲击,灵光一闪,稍纵即逝,非庸常之人所能幸遇,不得已只可降而求其次——理性或理智.但也不可轻率断言,理性绝对高于感性.比如部分借“身体经验”,以直觉和顿悟方式呈现的感性认识,虽未抵达灵性之境,但其深刻程度却远超理性.

(二)教育功能错位:“实用”压倒灵性

少儿较成人简单无知,是坏事,也是好事.简单无知,除表示阅世尚浅、认识不足,也暗含遭俗情污染最少、保纯真天性良多的积极意义.而以语文教育、艺术教育为光辉代表之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神圣使命恰在于通过爱心和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学艺术来护养、培育人生命中蕴含的慧根,提升人身上原有的灵性,使人达到头脑清明、思想洞明、品节详明、行为严明、生活光明,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灵性得以逐步升华,向着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目标有序渐进,人的思想境界、道德面貌和智能状况等不断改善,有利于增强T作效能,促推生涯发展,提高幸福指数;同时,经灵性提升而得以成就良好素养之公民,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按照特定行业、专业要求担责尽职,既展现优雅文化风采,又发挥高超职场技能,也就意味着教育由灵性提升之原发功能,派生并达成了助人增强谋生能力、满足社会政经需要的延伸功能.[9]

只不过,灵性促人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是缓慢、潜在、隐蔽的,故它对生涯发展的根本意义极易遭人忽视,教育灵性功能对实用功能的决定作用也得不到整体认知.而当前以语文教育为典型的人文教育所以陷于文化之中,处在实际运作层面的基础教育尚未根本挣脱重技术演练、考分比拼,轻人文滋养、心性涵育的僵硬应试格局和庸俗应景机理,正是因为人们在迷惑之中颠倒了教育灵性功能和实用功能的不同层次,过分突出了教育的派生功能.这是在社会资源严重短缺、无暇进行合理交换的跨世纪背景下,钱物崇拜挟持T具理性合围封杀天赐灵性的无序无明选择,是文明曲折演进过程中的一场人性浩劫.

(三)社会信仰缺失:物欲填充心灵

就历史而言,国人有“迷”有“信”,但其“信”不坚,并“无特操”.曾有道德信仰,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将所有信仰对象变为世俗世界的_T具.概言之,存在先天性“精神贫血”的“尚物质”倾向是中国国民性的深层底色.而“鲁迅绝望”的关键原因也正在于“在国民性教育或改造的问题上,未能超拔到人性层面,未能从现实的国民性跳跃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1 0]从现实来看,我们早已在路线盛行时期,将各类宗教打入迷信,判作“唯心”,将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划归封建残余一并肃清,对其精神功能予以简单否定.后来,改革开放逐渐兴起并最终演成大势,市场经济相继引入且运行不断深入,思想领域随之开禁,舆论宣传为其造势,观念形态荡动不居,既呈一片生机,又现满目杂芜,在惝恍迷离之余,人们不得已拨开“浮云”,抛却“乱花”,重新向古圣西哲寻求精神援助,国学热、尊孔读经热、崇古复旧热、崇洋迷外热、全盘西化热,热热相继,异构同质,均共同见证着社会信仰在当代中国的严重缺失,返照出人们灵魂世界的空前贫虚.然寻来寻去,似未能识得放之古今而皆准的永恒真理,更未能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于是,有些人毅然不弃心中理想信念,有些人默然践履传统*道德,有些人惘然抱守某些旧有思想,有些人杂然尊崇一拨民间信仰,有些人木然怀揣种种小农意识,有些人茫然投合滚滚域外思潮,有些人悄然行持现代实用主义,有些人则欣欣然倒向新牌唯“物”主义——物质至上、心为形役,倒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拥人低俗腐朽的“三唯空间”苟且混世——唯利是图,唯权是追,唯“妹”(*)是从…….既然社会意识(及人们精神状态)早已如此明变暗易,则处其下位的母语教育信仰衰之又衰,难以为继,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发生危机合情亦合理.而我们从天赋良知和教育者本分出发,尝试择取因应措施,在青少年心底重塑文化信仰,延续龙传脉系,实属知难而进,勉力为之,其良苦用心几人能知?

四、实践中见实效——语文教育 跨世纪文化化解对策谫论 鉴于上文述及的语文和语文教育跨世纪文化状态及其成因与实质,笔者不惮学浅才疏,在此郑重倡言,要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圣哲洞见和母语教育传统里面汲取智慧,激发灵感,重新为语文教育问津探路,好使文化信仰、道德信仰的宝贵种子有缘植入代表民族复兴网梦希望和国家发展后继力量的青少儿语文修习者认知、情感和意志世界深处.

在儒家看来,人之为人,仁爱为本;保本去恶,“积善成德”,则可“神明白得”,“圣心”白备.释迦牟尼佛发现,人的本性当中即已具足智慧,只有内心清净方可开发受用.老子认为,纯真无欲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只有恢复到纯粹自然若婴儿一般的心理状态才能领悟“道”的真谛.同时,儒释道三家还揭示,明道是养德的根本依据,养德是明道的必然归宿,明道养德事关人生幸福,而培福增福,成就终身幸福,抑或改造命运,根本还在本心而非才具.

从先秦到“五四”之前,母语教育怀抱儒雅之风,襟带旷达之气,以*道德化民淳俗.她所奉行的“诗教”,推崇孔孟儒学,追求诗化人生,提倡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涵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文质彬彬”的君子精神;而其“文教”则强调通过学习“古文”形成文道统一、文从字顺的文风,造就具有忧患意识、洒脱性情的文士学人.[1I]

修行养德崇尚存诚葆真、清心寡欲,入境证道(证果)不靠研判推理,端赖直觉顿悟;学语习文妙在语感体认、整体领悟和性灵、器识、才情等的综合涵育,拙于知识求证、逻辑分析.采用诵经持戒、忏悔改过、调息、行善布施等基本修行方法,[12]可希冀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或与天地同在、不老不死,期望减少或超脱生命痛苦,进入理想天地;通过欣赏名著、写作诗文等语文修习基本途径,可望挣脱不甘忍受的现实困扰、生活限制,去寻求和创建心驰神往的审美世界以满足内在的自由快乐之需,并借以涵养美好德性,增进人生幸福.二者层次悬殊,境界迥异.但认知方式略同,重感不重理,重修不重学②,化零碎感知为整体妙悟;修习特征如一,唯心性不唯才识,以道德统摄事功;修习目标近似,为得乐不为受苦,旨在超度(超拔)人生现实.

古时人心厚道、民风淳朴,且圣贤辈出、大德不稀,除受社会经济特征和生活方式等塑造之外,主要原因恰在于*道德教化的推动和民间普及曾给予人们总体积极的价值引导和相对充分的心灵滋养,在于普施社会、深人人心、惠及万类的*道德教化和以孔孟儒学为基本教育内容且与由圣贤大德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群体(即向善好德群体)之修行实践含有上述趋近特征的传统语文教育为之奠定了心性道德基础,形成了精神力量堪比宗教的道德信仰.同理,我们在此祈愿将语文及其教育提升恢复到文化信仰高度,也正是着眼于本色当行的语文教育同传统的道德教化、修行实践和传统学校(官学、私学及书院机构等)儒学教育的密切关系,着眼于语文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在语文的教育、修习过程中可望逐渐养成的一种庄严正大情怀——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的及早生根、因地萌芽、沐风开花、如意结实.简言之,这一信仰蕴含的文化建构与生命发展旨趣是,对母语承载、代表的汉民族核心文化及其教育产生高度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情感依赖、忠实的道统承传和坚定的信念守持.

信仰可分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等类,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属于文化信仰.但就文化(属概念)与道德、语文(均为种概念,而道德处于文化核心)的关系,就语文(载道之器用)与道德(器用所载之道体)的关系,就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的终极追求(涵养美好德性,成全人生幸福)而言,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的本质乃是道德信仰.

同时,白2009年9月迄今,笔者组建研究团队,直面“危机”情境,历经廿载时光,先后主持完成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立项课题“高中语文自主式教育改革实验”(首轮)、甘肃省“十五”计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自主式教育改革实验”(第2、3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重点课题“走出母语教育所处文化困境的高中语文自主教育研究”(第4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重点课题“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第5轮)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等课题的系列探索、实践,从中创建信念自树、心性自养、行为自理、资源自求、管理自治和评价白持的语文“六白”修习范式,有效被试学生语文修习信念不坚、态度不端、用力不勤、收效不明等难题,促其显著提高综合素养和语文成绩,并使同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引用系列成果之天津大港、甘肃武威、广东中山等地的多所学校学生广受其益.下面阐述的就是作为该项研究基本成果的语文“六白”修习范式中与本文主要论题“语文教育跨世纪文化化解对策”全面吻合的“信念白树”等环节的实践操作及理论思考.

(一)为何要修习:深信敬师奉道尊重语文之要义

信为道源功德母.修行须建立自信,即相信自己本性纯洁,相信自己本性已遭染污,但只要去污还净、恢复本真,就可超凡人圣.但根据学生当下的心理、行为实际,就语文教育而言,我们则主要提倡他信——信道和信师.通过学理阐释和事实印证使学生深信语文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心仪母语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并听信老师教诲,生起诚敬之心.因为只有信道才能亲师,只有信道亲师方可自觉修习.信道求道其里,尊师亲师其表.道是体,师为用.提振师道尊严有赖恢复道统权威.总之,愿力从信念生发,动力由愿力凝聚,意志借信愿导控.信,在整个语文修习的逻辑结构中实为前导性制动要素.而信道信师、重道尊师愿望达成之时亦即语文和语文教育信仰重建、民族优秀文化复兴之日!

师生在人格上本当平等如一,过度推崇师道显然悖时违理.但学术文化地位的差异决定了学生首先应相信老师传授的真理,其次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文化觉悟.自以为是,以己为师,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大肆鼓吹实现自我,极易在人格上铸成偏执无可修复.学生对老师没有起码的人格尊重、道业抬举、T作支持,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精神导引、知识授予、生命爱护,遑论修养道德,只说成就学业,恐怕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

信又分为正信和迷信.修习语文须首先从以下方面设法教导学生建立正信,并能逐步达到深信.

1.从个体角度说,一要相信语文是最让我们真实受用的思维、表达工具.在日常学习、生活、T作中语言须臾不可或缺,语文的基础功用、实际功用、长期功用远非数理化等所可比拟.

二要相信语文是可供我们柄息的精神家园.语言与存在有同根性,作为个体存在方式具诗意体验特征.语言学习是个体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超越精神的孤立,“在诗意的语言引领下进入存在的场域,获得历史与文化的居住权与话语权的精神敞开与澄明的过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能够“把人类的精神从有限的肉体生命里拯救出来,把人类历史融会贯通成一个存在的整体”,成为可供人柄息的精神家园.[13]由语文忠实记载传扬的华夏五千年的人文传统和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大则护持国家、哺养民族,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危机,小则疗救个人精神病苦,尤其适合小病早医、怪恙特医、杂症巧医,奇迹般治愈困扰孩子煎熬家长的各类心灵顽疾.

三要坚信语文是帮助我们涵养美好德性、成全幸福人生的文化要津.语文教育本然蕴含和极力弘传的生命大道是:道德改造命运.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是表象的积累,而至诚网满的道德修为度人白度,立人自立,非但施惠他人,利益社会,且能令修为主体以德润泽身心,根本改造命运.与此相应,要破除对科技的迷信,深刻揭示其双刃属性.充分肯定至诚至善的人心对改良环境、塑造生活的能动作用,肯定面向信仰(信念)的守持和来自人文的关怀,乃是人类白远古以来在无边苦难当中顽强生存蕃息、幸免败宗灭种的根本原因.

2.从群体角度看,要相信语文应用是增进人际交往、密切社会协作的实践过程.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符号展开的交往实践过程”,其交流功能“是语言的根与源,是沟通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为基础的手段”.[1 4]语文以言语交往为*,将源于自我的生命感受抽象加工为文化符号,将得自他人的生命体验吸纳转换为社会知识,促进个体生命信号款款传人公共使用频道,逐步达成社会化目标.

3.从民族角度讲,要相信母语是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及增进全球华人感情的文化纽带.口操华语、笔书汉字,对于增强族群认同、推动文化联谊、促进国家统一等均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4.从社会历史角度言,要相信语文是化民淳俗的教化利器.学好语文、“通习”经史,不但可以“明德”,而且还能“亲民”,不但可以“修身齐家”,而且还能“治国平天下”.而弘传文道、促兴礼乐、开启民智、改良人心自古就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被提到“建国君民”、“鉴往开来”、铸“万世天平”的战略高度,向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高度重视.

5.从现代社会建设角度论,语文教育是培育公民素质的绝好途径.杜威说,“思想的原质都系建设在语言上面”.程其保认为,语文可“协助思想的进程”,是“思想进程的一个根本条件”.在叶圣陶眼里,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养成善于运用语文T具“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5]处于正向现代社会艰难迈进过程中的当代语文教育,必须积极吸纳并发展这些思想,利用人类语言同思想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把整个语文教育实践当作涵养现代公民语言文化素质与思想文明素质两种基本素质的世纪温床,缘人际沟通引导言语交往,借语言T具展开思想实践,由思想实践催生民治观念,以民治观念总缆公民素质,构架法治国度.

从较大程度上讲,政治的底色是现实、功利,政治宣传与教育的基调是说教、灌输.而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本性则与此迥异——好雨如约,当春发生,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经空有痕,落地生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诗人的一半是文人,文人的精华是诗人,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正是语言的艺术和语文教育的内容主体.作为“物质外壳”的语言是文学叙事的T具,作为“精神内核”的思想情感是语言承载的对象、文学发生的依据.诗贵含蓄,文讲曲笔,直H简陋空洞枯燥的某些教育教学表述承不住思想的厚重,载不动情感的丰富,引不起受教育者乃至教育者自身的足够兴趣,于是只好让位于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和与之血肉相连的语文教育.因此,要想培育公民素质,先须重视语文教育.

6.从未来发展角度观,要相信语文的文化命运必能顺转,语文是即将行运的文明骄子.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抬升,伴随莫言等获得诺奖的影响及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相信处在国语国文地位的语文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能重新受到国民确认、世人看重,中国语文等的交流使用也会像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一样达到国际通用水准.因此,在外国人学汉语持续升温之时,要及时敦促我们的孩子多吃土豆,多喝母乳,多生脑髓,多长眼力,具足钙质,切勿在事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塑造和国家文化安全保障的重大问题面前迷失自己、毁损民族,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行世平添“口实”.

(二)于何处修习:确解返本归真学得母语之门径

深信是确解的基础,确解又是笃行的前提.不解或不能确解,不能形成正知正见,不仅会影响后续知识的掌握,且影响科学实践,在德能培养、智力开发上剑走偏锋、误人歧途.因此,需引导学生明道达理,返本归真.

1.浅表层次的确解,就是逐步准确理解掌握各类语文常识,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专业根据.对业界划分不明、厘定不清的概念术语和知识体系,教者要善于参证众说、精选良见、形成己见,力避自己模棱两可、学生无所适从.要把知识条理化、统整化,以便学生将其有效纳入个人“图式”,吻合心理格局.

2.较深层次的确解,是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语文的学科与课程特点,植根传统经验,取法现代科学,悟得修习策略,把厌学难学乱学苦学悔学变为爱学易学会学乐学学会.即所谓明乎其道,达于学理,证诸技艺.具体来说要重视以下几点.

重视口语表达,多组织言语训练.新课标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工具首先应指口头语言,其次才是书面文字.如此理解,反映的是生活语文的本来面目和语文及其教育服从服务生活的重心所在.

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快捷现实,是鲜活生动的言语行为过程,是实际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方式.其实践效应远超书面表达,且为书面表达母本,故应放在优先训练、重点训练的位置.课堂发言、专题讨论、班组演讲、热点问题辩论、课本剧演出、公众人物访谈、社区生活纠纷调节模拟表演、城乡建设场景实地考察等形式均可选择,口语训练要做到应机、灵活,不拘一格.

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性质也是交际.首先是在课堂上将交际进行到底,突出“人”“人文性”“动态”“过程”等要素,并按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让师生时时“在场”,处处“对话”,在多向互动中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1 6]

重视诵读,突出语感养成.诵读要义在于感染熏陶,过程在于涵咏体悟,妙处在于发声荡气、“游目骋怀”、△意拾趣、怡情润身.心态要放松,意态要超然,体态要舒展.可率性吟读,随缘记忆,在自觉不自觉中培养语感,放养灵感,涵养本色生命质感,而不强求对诵读内容的深度理解.

重视整体感知,反对应试演练中藐视传统、肢解文本的破碎阅读、烦琐分析.阅读对象提供的是作者生命的全息信息,举凡知识、器识,秉性、个性,文品、人品,成长背景、发展前景等,无所不包,均有透示,须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国人观察着眼宏观,思维崇尚辩证,待物讲究宽容大度,为文喜好铺张扬厉.若非整体感知,又何谈足够领略民族文化迥别于“那一个”的精神特质.

重视生活化读写,倡导个性式体验.课本选文是作者生活经验的记录,学生习作是他们青春履历的展示.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结果.为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清文脉、吃透文心,要提倡将心比心,“以己度人”,结合自身生命经验理解作家作品.“体验”是生命体认的最直接最深刻形式,出于自然,超乎理性,直达本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穷尽生命的意义和本质,才能内在而真切地置自身于个人生命活体,并与他人生命融合在一起.[17]当前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泉源,是摄取现代社会文化营养的膏腴之地和创生语言、艺术新品的希望之圃.学生要贴近现实,体验生活,以作人为作事导向,以作事为作文打底,以作文为作人作事描述样态、见证过程、整理心得.学生写作可不避粗粝,不反率真,切忌为赋新愁,为考高分,蹑足山阴古道,翘首峨眉金顶,故作博奥深沉.阅读欣赏也不刻意探求微言大义,而要激赏个性化认知.

3.说到底,最深层次的确解,是教学生懂得,语文教育,其实质就是心性品德教育.除了如数理化等课程那样要开发培育学生智力等一般心智外,语文教育尚须守持人文光烛,驱散灵台迷雾,照彻精神归宿,更加突出地承当帮助学生涵养心性、塑造灵魂之育人要务,堪称心灵教育的“钟灵”之育.[1 8]与此相应,经返归本真、提升境界,由语文学习蜕化演变而来的语文修习,则既是言语行为的习练、实践,又是言语素质、公民素质和心性品德素质的陶冶、涵养,以树立文化信念、端正修习态度为逻辑起点,以塑造美好德性、成全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三)如何来修习:笃行养德开智服务生活之正道

深信是动心发愿的过程,确解是动脑明理的过程,笃行是动身施道的过程.深信与确解都是为笃行所作的必要准备,而笃行,则是深信与确解的应然延续,是把观念形态转化为行为现实.应让深信与确解贯通青少年语文修习生活及人生整体.

1.笃行的根本环节,是修身养性.当代科研最新成果突破“物”与“心”的二元对立观念,揭示人的意念实质具备物质性质,以类光波形式在振动状态中客观存在,以超光速迅疾传播.实际上,人的精神既主宰自身肉体,也对周围环境产生能动影响.日本学者江本胜的著名“水实验”足证其理,尽得其妙,给“境由心生,境随心转”的古老哲学论断以现代具体科学的有力实证,其成果惊世骇俗.据此可以判定,在学生文化生命过程当中,求知事小,修身事大.求知开智只是一种服从服务性条件,其存在是为了识世界之相,明做人之理;毓德养善方为根本性目的,是为铸君子之志,成贤良之士.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言行、班组社团的交流场域等人际环境因素,无一不受学生生命态度、信念取向等“心”的要素的内在规定.“心”的向度、高度与“念力”决定人际交往阔度和行为演进长度.而理想的语文修习则可促人格发育,助才情飞扬,从根本上解决生命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问题.[1 9】

修身养性,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养真诚清净平等慈善之心.静下心来诵诗读书、习字作文,从中源源汲取人类旧有美好精神营养,并尝试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是修养过程,月上闭门思过、日出扬善纠错,怀抱清净之心深入觉解人生世相,平等对待天地万类,友善处理人际关系更是修身养性的心中应有之意和行中必由之路.心行不二,解行一体,修身养性不是单一纯粹的心性涵养,同时也是实在有序的行为历练、道德实践.心是行的精神先导,行是心的物质反哺.没有心做指引的行摇摆不定,没有行做回馈的心空虚无依.

在此须特别予以强调的是,针对当今代际情意冷漠,同侪关系疏离,亲子友朋同学交往普遍缺乏信任尊重,参与社会服务、公共政治文化生活往往没有足够热情的现象在青少年生活世界蔓延的状况,首先,要在语文课程实践中应机穿插渗透以“五伦八德”为代表性内容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顺应天道、修明人伦,用慕本追远式眼光重新认识人生,塑造自己,做到不忘本来,珍惜已来,慎待未来.其次,还可参考欧美经验,采取参与式、社团式、服务式、论辩式交往形式,突出开展公共协作和公民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发育生长公民意识、公民行动能力,养成公民意志品质、公共福利精神,实行公共关怀,救济校园弱势群体及社会贫困人群追讨权利,维护尊严,改善处境.【20]

真诚慈善等德性源自本性,符合自然秩序,超越时空限制,本为天赋人心之恒常秉性.学校并非名利场,不应以分数排名、钱物奖励等刺激学生、助推功利追求.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教会学生生于俗世但不媚于世俗,被现实围困却要为理想突围,要设法管控欲念,超拔身心,走向澄明.同时,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但知识和能力却不能直接升华为智慧.只有反躬白问,慎独自警,积善成德,毓诚至真,方能为通慧觅得唯一法门.慧从德生,福自德起.慧与德均可培福增福,慧德兼具,幸福裕如.而较之智慧,道德更是造福要素,存诚闲邪、养善救失,实为人生百年第一要著.

2.笃行的主体工作,是养成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生活质量.态度是学习的杠杆,习惯是学习的基石.杠杆要握正,基石必垫稳,且须常握不懈,一垫到底,直至能以积极态度引领正确方向,以良好习惯规范错误行为,以其二者合力培育性格,打造命运.

要从学生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从反映学习生活、体现学习生活质量的动态进程中完整领略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真正关注作为人的学生的成长,导引其内在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育过程取代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仅以考试成绩评判学习质量.

学习生活质量集中反映处在学习生活中的学生生命存在状况之优劣,可从主观感受、客观结果和现实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加以考察.主观感受指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内心体验、全面省察,表现为对学习生活价值追求的回馈程度;客观结果指学习生活给学生身心带来的主要客观变化;现实行为表现则是学生潜能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发挥状况,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满足内在发展需要的程度.

语文学习生活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人际交往和听说读写的全面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将潜能转化为实能,实现“社会孕化”.还要在资源竞取与潜能激发相结合的新制度化学习生活中,积极外化潜能,并高度集中兴趣所表现的生命动力,维持自主学习的生活状态,从而实质扩大资源受用空间,赢得充盈自得敞亮的内心体验.[22]

3.笃行的基本途径,是实施语文修习的“艺术+生活”建构.以经典艺术为文化原点,现实生活为实践起点,交际言语为生命基点,人的发展为目标落点,将旧有的对联、诗歌、绘画、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自然引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艺术沟通为主要路径的校园语文修习以及以语言修习为纽带、艺术创作为媒介的师生、生生及家校人际交往等方面,构成新的母语修习路线略图.其成图立意的基本指向是福泽少年心灵成长,惠及学子生涯准备,以语言自立立人,自达达人.[23]

历经在改革中艰难发展的30多年,我国积累了一定物质实力,正提起自信走向寰宇;同时,资本市场等的建立也提高了社会开放水平和公民自由程度.但须清醒看到,经济挑战增多、环境恶化加剧、就业几率降低等,却在给人们累加生存压力.对此我们惯于被娇惯宠溺的独生子女一代尚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和生存应对技能储备.而我们在课内安排以属对吟诗、诵诗咏赋、绘图生文、赏乐创言、演剧对话为代表的包括口语练习、应用练习、竞技训练在内的较多语文实践活动及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出于积极回应上述社会挑战的实际考量,是为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这些活动启示学生将躬身实践作为求取真知、验证学理、磨砺思品、完善人格、成全自我的根本途径,教会他们“在做中学”,在生活中学,彰显人格优势,练就立身本领,十分有利于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动口动手能力.[24】不过,我们组织语文修习的“艺术+生活”实践,首先并非出于学生直面未来社会、因应生存挑战的实用性、功利化考虑,不是做学生走向职业生涯前的技艺培训,而主要是将它视为学生言语生命活力诗意释放的美丽形式与自在过程.朱白清先生就曾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当然,心灵关怀也内在包含生存关怀,心灵关怀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生命的尊严感和价值感,“使得学生关于生存本领的追求成为他们生命精神的积极外显行为,并且合乎道德意义,从而使我们的世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经典文化表征语文绵延的龙脉,现代生活架设语文更生的温床,人际交往立体图示语文能力习得、学得、应用的孕育分娩和成长过程.百部经史与多彩生活(含绿色自然)为语文学子触动灵感、激发情致、获取素材提供丰富“本事”,为他们览物兴怀、因事缘情联属不尽“意象”.在典籍中与古人倾心对话,在生活中与他人亲密合作,在自然中与万物友好相处,是现代人挣脱无根状态的根本之举,也是学生有道发展、本色发展、恒久发展的应然抉择.要让学生深情回眸古典,热忱拥抱现实,向传统靠拢,向生活学习,多投身综合实践,在言语交际、经典诵读、文艺创作及风景观瞻等“艺术+生活”实践活动中磨练才智,磨砺思维,磨合感情,炼就德性.

4.笃行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学以致用、服务生活.知识的生产园地基本设在生活深处,生活演绎的语文世界尤其丰富;应用知识服务现实、回报生活是语文修习活动的天职,借助实践验证学理、创新知识是语文修习质量的内涵提高方式.

要活学活用,知行合一.首先,借语文修习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服务人际交往,促进关系协调,创造生活幸福.其次,用语言_T具忠实服务其他课程的学习,助其缜密分析问题,有效难题,准确表达命题.再次,通过语文修习的“艺术+生活”实践,提升言语交际水平,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学得求职谋生手段,形成立身创业原初技能,正面回应生存需要,前瞻服务生涯发展.再次,应用语文帮助解决家庭及社会问题,以语文的美丽弥合父母情感裂痕,弥漫亲友互助精神,以美丽的语文弘扬社区文明风气,伸张社会公平正义.

5.笃行的最高目标指归,一是学会坚守信念,增强内力,直面挑战,化解苦难,达成学习等方面生活的美满.二是学会度人立人,形成与他人和谐共处、诗意柄居的幸福能力.三是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类具足德能,长养浩气.

(四)修习蒙何益:实证度人自度共享利乐之良果

世路维艰,人生不易,中小学应试的煎熬远不是学子今生苦难教育的主修科目.仰仗语文教育信仰的伟力、历经解行相应的过程修习语文打定功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成人的困惑,减淡成长的苦厄,享受初获人生成功的快乐.

实证,就是从事实情况和切身体验中确证:深信不是盲从,确解不是误会,笃行更非妄为;深信确解笃行,非但能令语文修习者获益白度,且还利人济世,善莫大矣!

1.验事证理.即实实在在参验并享受修习语文的好处.具体说来,就是实际感受见证老实修习语文形成相应能力,给学习其他课程和参与日常生活实践带来的便利;具体感受见证学文习字、读经诵诗对于生命个体涵养心性、提升灵性、优化质性的深刻意义;具体感受见证修习语文在建设现代社会崭新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打造合格公民的无量价值.

2.援理悟道.在学理支持下深悟哲理,在哲理观照下明晓学理,令二者循环反哺、递相深入,且能生发慧性理趣,将学生款款导人青春及一生的敞亮天地.

要深悟文化生命所本之体和语文所载之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修文习艺,通慧开智,领悟宇宙人生真谛,理解道德、智慧、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道德修为是我们开启生命智慧、开济自身命运、开创未来福祉的惟一正途通途,而修为的要旨就在于仰善嫉恶、养善蚀恶、扬善戒恶,在于帮助他人、利益社会、奉献国家、造福人类、恒顺万物,其中蕴含群体意识、家国情怀、普世价值、生命信念;但若一味贪求私利,则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迷失自己.这是根本的自然法则,也是至真的生命铁律.

作为被试的2012、2016届同学捧读文化经典,践行传统美德,通过互助互励将语文修习信心不足等短板补齐,网满实现共同进步.其课外阅读均超过新课标规定字数,基本达到180万以上,除作文外,撰写读书笔记、生活周记字数各在3.5万和2万以上.从中还产生几名怀抱信念,心仪母语,能用文言流畅写作的稀有学子.作为2016届主要被试班级的文科七、八班,在2016年天津市高考中分别取得118.69分和114.92分的本校史上最佳成绩,两个班语文总均分(即本校文科语文总均分)116.8分,逾本校同届理科语文均分8.03分,分别超越市直属重点中学、市属重点中学文科语文均分3.34分和10.14分.这些典型成果给予我们的专业启示是:从铸造信念、端正态度做起,未刻意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而高分高能高升学率翩然而来、不请白至;相反,一味媚悦时俗、崇拜技术、谋求功利,则高分数高升学率偏偏有求不应、无缘获致,更遑论奢望可能享有的超常能力.正所谓,应时适播良种,竭诚浇灌心血,人与天道契合,不厌精勤稼穑,设若劳而未获,勤而无果,谬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思想.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_T程的意见》,首次将这JT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理论到实践做ILIJ全面部署.就国民教育方面而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各环节,贯穿各领域,构建以幼小中教材为重点的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等等.国家教育部门已组织修订中小学相关教材予以落实.

语文及其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作为思想内核的人类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T程的设计实施,对于启发引导教育界和全社会正确全面认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主要载体的汉民族传统书面语(文言文)及作为中华文化基本载体的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的载道传道弘道功能,认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与教化妙用,对于提高语文及其教育在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地位,增强其文化白塑力、思想传播力、精神影响力,抑或恢复其基本历史尊严,无疑具有从正面促推的积极意义和从侧翼带动的连锁效应,堪称百年一得的大好机遇,足值顺势借力,令人庆幸鼓舞——好戏终于启幕,精彩正待演绎.

而处在具体文化场域,处在学校教育教学文化下位的课程研究、实施层面之“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等的五轮探索、实践也初步证明,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如能清醒面对现实“危机”,有序遵循“深信一确解一笃行一实证”的拯救路数,在理论和实践中明确回答关于语文学科和课程“为何要修习”“于何处修习”“如何来修习”“修习蒙何益”等“四何”问题,并在实践后不断检验反思,则有望使其自身和受教育者均能清晰确立文化信念,切实践履成长愿景,矢志做到终生修习(研修),一门深入,非成“正果”,绝无休止.这或许正是语文和语文教育化解跨世纪文化、求得历史转机、重获蓬勃生机的可期境遇.当然,把准时代脉搏,用好改良策略,达成理想境界,非仅凭语文教育者、受教育者在主阵地上深耕祖传沃土、密植信仰种子、坚守文化圣业、远播绿色希冀所能成事,亟需全社会上下,亟需全社会最广大语文实践应用者巧借党和国家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时代东风,廓清迷雾,凝成共识,真诚聚力,持续给力,同襄盛举,共展宏图.

注释:

①本土同有的“争斗”与从西方先后引进的“斗争”“竞争”合流更生,彼此贯通.

②注重修行过程中的具体熏修、切实感悟,不只满足或停留于文本阅渎或口耳授受层面的文字(口语)辨识、义理认知等.

参考文献:

[1]蔡正学.青年受奖教师亚健康心理的组织导控与个人调适[J]基础教育论坛,2016( 21):35-37.

[2][5][11]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m版社,2006:11-14.

[3][8]蔡正学.盲教研伪教研真教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29):48-49+52.

[4]蔡正学.制度从校园生根公民素质由心底发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8):30-32.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7][18][19]蔡正学.语文教育从心做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50-52.

[9]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23-27+86.

[10]吴元发.超越国民性:教育的人性旨归[J]教育学术月刊,2014( 8):27-33.

[12]刘方华.浅析儒释道修行的方法[J]学理论,2011( 35):52-53.

[13][14]潘庆玉.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8(1):70-75.

[15]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14.

[16]陈俊江.“语文说”与“交际说”:“工具”内涵新解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12):5-7.

[17]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78-82.

[20]叶飞.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14.

[21]蔡正学.中小学教师:现存的精神状态与可期的世纪改良——基于知识、文化、道德的一线考察与多维研判[J]当代教育论坛,2017(4):25-37.

[22]唐荣德.学习生活质量:学生发展的本质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2(11):16-21+27.

[23].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02):18-21.

[2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5( 05):1-5

[25]陈尚达.生命关怀视阈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43-47.

Chinese Education : Cultural Brief Crisis and an Approach to its Re - establishment

Cai Zhen,gxue

Abstract: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over centuries Chinese education has been falling into a senous crisis of being distrusted and disrespected,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 disgust for Chinese learning ;parents- hands-off´attitude towards their children s indif´ference to Chinese study, teachers´ repentance for choosingChinese teaching as their profession due to weariness, supervision without good manners from the school side andover-critici on students from the society side. All those factors boil down to the distortion of the cognitive onChinese in terms of its social 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Chinese study, and they also relate to the nature and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urse itself as well as its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owever in essence, is the lack of social brief, lagged cognitive and choice of Chinese study and dislocation of education function. If the strength andwisdoru could be drawn froru ea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to guide educators adopt the following four measures ,whichmay be facilitated with corresponding actions from the society sid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proactively , people´s confidence in Chinese itself and Chinese teaching could be rebuilt up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ully coping withthe crisis could be expected. The four measures are as below:l. Faith: students- belief in educators and theirinstructions with heart and soul; 2.Understanding: the return to original nature of Chinese study and the explorationfor the truth; 3. Moral conduct: cultivation of virtue to serve life ;4.Verification: pursuit of the benefits for both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Cultural Crisis of Credit, Oriental Culture, Faith, Understanding, MoralConduct, Verification,Beliefin Educators Instructions

Author: Ca Zhengxue , Dagang Oilfield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Tianjin 300280 )

该文结论,上文是关于对写作信仰和路数和跨世纪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语文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评耿红卫《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和》
摘要耿红卫教授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书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揭示语文教育现状并提出教学对策 整本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用数据证明理论,用辩证的观点全面描述,内容真实可.

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
编者按 由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和成都六洲书院(筹)共同主办的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于2018年4月24日在成都隆重举行.

语文教育和文化宽容
应锁平(甘肃省临潭县第四中学 甘肃 临潭 747500)摘 要语文教育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性和阶段性的字、词、句以及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形.

《繁花》:上世纪6090年代的上海城市图鉴
(摘自中国青年报)当人们谈论繁花时,总有一个问题避免不了你喜欢哪个时代有人喜欢六七十年代的质朴,也有人喜欢九十年代的灯红酒绿 也许答案并非最重要的,正如温方伊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伤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