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艺术论文怎么撰写 和小语名师词语教学艺术探微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教学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小语名师词语教学艺术探微,本文是关于教学艺术论文怎么撰写和探微和小语和词语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教学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期刊大学生小论文范文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朱圣宏

词语是构成言语、文本的基本材料,很多词语在文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感悟,以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含英咀华,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仔细品味小语名师们的词语教学,发现他们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其目标均指向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表演——春江水暖鸭先知

【案例】孙建锋老师《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师:看黑板,跟我把“逃窜”写一写.

生:(书空──“逃窜”)

师:“逃窜”是什么意思?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

生:(“5─4─3─2─1”,倒计时中,学生蜂拥跑上讲台.)

师:我们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了表演一遍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认真地看一看,静静地想一想,争取一次表演成功!

生:(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师:(坐在学生中间)孙导演开始说戏了:“我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读巨人发脾气的话,台上的小演员们表演‘逃窜’.摄影师准备.开始.”

生:(话音落地,台上参加表演的学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向左跑,有的向右跑,有的抱着头跑,有的猫着腰跑;有的迅速逃到幕后,有的索性钻到桌子底下……舞台上的同学真的是在“逃窜”,台下,听课的老师笑声朗朗,掌声一片)

师:(迅速地走到讲台前,从讲台下、桌子下,把学生扶起来,此时,学生情绪激昂,笑声不断,场面热闹非凡)

师:这个学生至今还不敢出来,简直是吓破了胆.(说着,老师弯下腰把一个小男孩从课桌下面扶起来)(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把右手食指放在唇前,长长地“嘘”了一声,同学们迅速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逃窜”大概含有哪些意思.

生:“逃窜”,像箭一样逃跑.

师:强调速度快.

生:逃散.

师:怎样“逃散”?你们表演了,有体会的呀.

生:“逃窜”,抱着头逃,向不同的方向逃跑.

师:结果呢?

生:把自己隐藏起来.

师:我们锦田小学的孩子爱动脑,爱表现,爱总结.与老师一起合作,理解了“逃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与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创设出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相似”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将对词语的理解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式外化出来.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孙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逃窜”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演,作为特有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对“逃窜”词语的理解,然后运用自己的形象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在这一“情境还原”的表演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励练,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味盎然地表演、对话、提炼,对“逃窜”一词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一点点明晰,把握了“逃窜”一词的本义,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情趣.

二、追问——咬定青山不放松

【案例】支玉恒老师《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断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你(对刚才发言的同学)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上述课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水平的欠缺,对词语的理解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支老师凭借其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敏捷而灵活地点拨,通过一次次的追问,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步步紧逼,直至准确理解“浩浩荡荡”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在这一“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过程中,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学生既有了形象的感知,又有了理性的认识,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有了这样的引导,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得更加丰厚,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沉潜——此处无声胜有声

【案例】于永正老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词语作为深入语文思想情感的第一试脚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深入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有一种观点认为,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保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指向“言语表现”——说话和写话.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词语方可最大限度地增值.于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沉潜”下去——“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饱经风霜”一词不仅真正理解了,而且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鲜活起来,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对接,使词语的内涵更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拓展——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薛法根老师《卧薪尝胆》教学片断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你把“卧薪尝胆”的目的放在句首说.有新意.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1: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2: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3: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板书: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1: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2: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师: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教学中,薛老师没有将“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学习设置为一个孤立的教学点,而是将词语的理解和学生知识积淀链接起来,使词语的理解成为整个教学网络中的一个扭结点.薛老师悄无声息地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表层走向词语的深层,从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将词语的广度延伸再延伸,智慧的火花由此时时闪现.这样,具有活泼生命力的词语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不仅是其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其文化品质的养料.正如林茶居所言:词语是生活中被提炼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当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生命,成为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片灵动的叶子.

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它们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名师们在引导儿童“表演”、“追问”、“沉潜”、“拓展”中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绝妙,诠释词语的丰韵、博大和精深,点“词”成金,使语文课堂成为了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促进了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之芥.教学语言艺术[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4]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朱圣宏,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该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探微和小语和词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学艺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小村镇小学大班额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现实困境教育部下文规定,小学超过45人少于56人即为“大班额”,超过55人少于65人称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则称为“特大班额&rdquo.

对西餐菜肴的装饰艺术探微
改革开放后,西餐在中国餐饮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机会,虽然中国引进西餐的时间较长,但是在西餐菜肴的装饰艺术的研究发展上却相对较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对西餐菜肴在味道上的要求,对装饰艺术的关注.

大匠之门潘天寿艺术探微
今年3月1 4日是近代国画大家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又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潘天寿从传统中走来,面对西学东渐、反传统、竞时尚、中国画被视为落后保守的时代大气氛下,仍坚.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探微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主要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以及美感为目标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绘画、手工以及欣赏,都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重要形式 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能够让儿童从小接触美术作品,在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