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类论文范文检索 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实现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实现,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类论文范文资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媒体和教育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1.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2.后勤学院,北京 100036)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与多领域的融合研究和融合实践的深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引领功能、追随功能、浸润功能和融合功能,其要求我们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做到弘扬主流价值、汇聚共同理想、融入社会生活、创新技术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价值;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9-0073-05

作者简介:刘征(1978-),女,郑州人,后勤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龚大庆(1973-),男,吉林人,后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教育.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演变,通过对传媒生态的影响而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积极调整姿态,提升自身与时代的融合度.具体到教育功能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充分借助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优势,深入挖掘时代内涵,弘扬主流价值,汇聚共同理想,将理论教育真正融入现实生活,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教育实践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跃升.

一、弘扬主流价值实现理论教育的引领功能

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1]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功能在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弘扬主流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受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束缚,分散的新媒体人通过网络平台联成一体,“用户中心”取代了“权威中心”,主流价值的传播不再是一个受到少数精英阶层把持的、定向的、有限的过程,原来以灌输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不再适用,受众能够接收到更多信息和观点进行思考与选择.这冲击着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解构了原来的单向传播方式.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自主地选择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主动弘扬主流价值,从而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使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协作奋斗.

其实,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去中心化”特征,不意味着传统话语权的完全消失,更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然被边缘化.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坚持弘扬主流价值,就会在百花齐放的思想超级市场中,继续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独领,在分散的自主宣讲中汇成一股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反之,如果在新媒体意识形态领域放任自流,社会思潮就会出现没有主流价值引领的多元化,最终危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此,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思潮的自组织性加强主流价值理论的引导.新媒体思潮具有自组织性,引导和利用这个自组织性,就能够促进主流价值理论的推广.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是有灵魂的知识社群,思想在不断碰撞中发展.自主发展的思想理论在深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自组织现象,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自动地向主流价值方向发展.列宁说:“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这句话描述的就是这种自组织现象.在新媒体领域,虽然有些正确的理论宣讲有时候反而被群起而攻之,但一旦事实证明真理站在了少数人这边,大多数人就会转变观点支持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只要不断引导民众深化思考,就在民众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成为处于引领地位的理论.理论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自组织现象,这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牛顿从物理学领域,莱布尼茨从哲学领域自由探索,在没有互相影响的情况下都发现了微积分理论.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自主性的教育平台加强了接受理论教育的自主性,理论发展的自组织现象被加强,这会不会促进主流价值理论实现其引领功能呢?从历史经验上看,只要出现自由辩论的“新媒体时代”,并且科学理论工作者引导民众深化思考,就会出现多元思潮纷纷转向科学的主流价值理论的自组织发展现象.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虽然必然出现多元思想并存的局面,但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加以引导,经过自由讨论,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深化,多元思想就会自发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教育平台,在公众曲折地自我教育与互相影响中引领主流价值方向.

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元教育团队促进主流价值理论的正本清源.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专业限制,将话语权交付到更广大的群众手中,这更加有利于我们接近真理.在新媒体时代,分散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兴趣的新媒体人各自从不同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家的广泛关注中被解读得更加全面和准确,有利于主流价值理论正本清源,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正确地引领社会思潮.为此,我们应当善于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多元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团队,把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团结在一起,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本清源,从而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理论教育民众.一是利用多元教育团队防止主流价值理论的片面性.长时间里,个别权威学者掌握着话语权,权威学者虽然学术水平高,但精力有限,只能出于个人偏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选择性解读,许多理论内容被忽视,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片面性.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团队是多元的,更多的理论内容被更多的人关注,人们能接触到的理论内容越来越多,视角越来越多样化,这有利于防止片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利用多元教育团队防止对主流价值理论的错误解读.新媒体时代,网民的数量不断上升,其中不乏熟悉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网民,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来自各地区、各行业的新媒体使用者可以通过同一个平台进行交流,会让无意或有意的理论“忽悠”者越来越少.比如,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微博的出现,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让许多打着权威幌子的错误的理论解读无处遁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言论受到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监督,一旦言论不实,马上会被指出.这有利于减少谬误,接近真理.三是利用多元教育团队防止非主流价值理论冒充主流价值理论.当前社会,各种非主流价值理论如历史虚无主义等,日夜充斥在网络之中,蚕食着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同时,其不科学的部分也往往打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干扰了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团队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会自发地批判和清除冒充的主流价值理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汇聚共同理想实现思想活动的追随功能

新媒体时代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通过汇聚共同理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时代,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民众自觉接受,必须使民众愿意组织起来为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而被民众所接受.思想活动的追随功能是指思想活动能够跟踪社会思潮而与时俱进,从而促进科学理论随之不断地向前发展,而这样的理论体系必然为民众所接受.在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新的理论教育环境,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共同的理想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和风格,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够汇聚人们与时俱进的共同理想、满足时代的理论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活动的追随功能.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通过汇聚共同理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时代,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民众自觉接受,必须使民众愿意组织起来为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而被民众所接受,与自然科学等科学理论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否有效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无论其是否符合民众的期望,都能够在被科学实验证实后为民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的规律必须在人的主观行为中才能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想必须有信仰者为之奋斗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参与是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规律的条件.普列汉诺夫说,“月食是客观规律,没有人为阻止月食或促进月食而组织月食党,但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组织革命党.”[2]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使被教育对象由学说进到行动,由理论进到实践,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让民众信服.民众能够接受并实践的理论是符合民众的当前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为满足民众的理论需要,不断汇聚民众的共同理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具有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还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媒体时代,能够使民众组织起来行动起来的理论必然是能够及时汇聚民众的共同理想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人们之所以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一个理论,是因为这个理论体现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通过不断汇聚人们的共同理想发展自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必须响应和汇聚人们的这样的共同理想,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

其次,在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需要汇聚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共同理想.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汇聚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种共同理想是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共同理想.也就是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汇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把党、国家、民族、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的最大合力.

汇聚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追随和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在新媒体时代,同一个国家民族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使用共同的语言在网络平台上交流,民族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汇聚民族共同理想的理论才能对整个民族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不能忽视民族的共同理想的影响力.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和近代历史的屈辱感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经历中形成的共同体验和共同心理,在此心理基础上产生出来共同的对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烈渴望.既然已经有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那么只要我们用实践充分地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发展中国,那么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意见是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的.在这种社会心理的作用下,只要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充分体现民族的共同理想,就能够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也因汇聚和追随了的民族的共同理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而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汇聚时代的共同理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追随和体现与时俱进的民众愿望.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创立了列宁主义;我们党对不同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创立并发展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媒体时代,要汇聚时代的共同理想,就要与时展同进步,切实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把握住时代精神,体现与此相应的与时俱进的民众愿望.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相应地,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世界物质文化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汇聚时代的共同理想不能离开对世界物质文化水平的考察.

汇聚大众的共同理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追随和体现最大多数民众的愿望.中国人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到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再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集中到一点,就是把老百姓当作人的“上帝”和力量源泉.在新媒体时代,我党要汇聚大众的共同理想,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诚地关注人民的期待,真情地解决人民的要求,真切地满足人民的愿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反映到理论创造中.当前,就要紧紧抓住诸如如何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加强基层建设等问题,深入思考,就其中的民众的共同理想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后,汇聚了共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为民众所追随.“‘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人们所追随,是因为其汇聚了民众的共同理想,代表着民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求相结合,从而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理论互动,不同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汇聚成共同的认识,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不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新的风格和新的理论内涵,及时汇聚民众的共同理想,成为更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实现理论教育的追随功能.

三、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科学理论的浸润功能

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融入社会生活.据研究,“自2009年中国政务微博问世以来,政府部门开办微博的热潮延续至今,在网络这个舆论阵地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政能量’.”[4]在科学理论教育宣传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浸润作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许多内容比较深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浸润功能通常是通过“意见领袖”实现的.虽然意见领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的特有产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凭借着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平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爆发.意见领袖不仅能够影响周边群众,也能够影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其在科学理论与社会生活之间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意见领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和过滤环节,扮演着信息与一般受众之间的“中间人”或者说“摆渡者”的角色,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传达,而是经过自身加工处理过的升华性的再表达与再传播.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民众并不经常接触甚至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即使学习了一些基本理论,也不知道在其生活中如何应用.在一般情况下,出现一些社会现象后,意见领袖如果能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其作出解释、评价,就能为群众在行为上作出导向.民众从不同的意见领袖的各种解读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生活.应当指出,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并且意见领袖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地位的升降、社会参与频率的增减、人员背景的改变,等等,这些都可能促使此时此地此事的意见领袖成为彼时彼地彼事的被影响者.通过这些环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社会生活的浸润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科学理论教育中合理地解释社会现象.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出现后,民众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现象的问题.这时,意见领袖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的关于新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依据科学理论进行解释,而后以微型传播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他们经常运用的加工与解释的方法有生发引申、客观复述、裁减回避等,如果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在这些加工与解释中就会渗透进相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然后相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影响和教育着民众.对社会现象如何解释?这些解释加工到什么程度?选用何种方法解释?这取决于意见领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取决于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三道防卫圈.一般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意见领袖做出的解释往往最令人信服,浸润影响力也最大.

在21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思潮也层出不穷.为了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深刻阐述了党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5]后来,这些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释对民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在科学理论教育中及时地扩散社会讯息.许多社会讯息有时候只能到达所欲传播对象的一部分,再由这部分人把讯息传给他们周围——最普遍的大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作为意见领袖,要对信息加工后予以再传播和再扩散.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们不会对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也有兴趣给予再扩散,而是仅对传播中有意义的信息予以再传播,而这个讯息是否有意义往往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判断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对社会讯息的扩散功能不是录放机式的功能,其对社会讯息的扩散要经过两道程序,一是选择,二是解读.这两道程序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而打上了深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烙印.

三是在科学理论教育中有效地指导社会行为.意见领袖对自己先期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与阐释、扩散与传播,正是为了支配、引导追随者或被影响者的态度和行为.传播学认为,具有不同威望的意见领袖发挥支配、引导功能的情形也不同:威望程度中等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威望程度极高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解决信息传播中的重要问题.意见领袖要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的无主见、存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有时,意见领袖的意见能够支配他们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做和怎么想.意见领袖的追随者或被影响者的社会地位愈低、面临的信息愈多、处理信息的能力愈差,就愈加没有主见和自信心,也就愈容易接受意见领袖的咨询和参谋,他们甚至希望凡遇事都能有人主动上门来帮他们出谋划策,权衡利害,拿定主意.

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成为意见领袖之后,就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教育过程中引导社会行为.2016年9月,新华出版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养老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精选新华社播发的系列稿件和相关评论,集纳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行业人士的精彩论述和背景资料,分10个专题汇编成《十个怎么办:民生热点面对面》这本通俗读物”.[6]这是一个典型的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指导社会行为的尝试,里面包括了许多适用于新媒体的阐述,对民众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创新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实践的融合功能

教育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从现实来看,理论教育有时并没有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实践成果往往没有及时融入理论教育,教育者与实践者的互动也不够理想.教育与实践长期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是在传统的技术手段条件下实施教育的理论主体与接受教育的实践主体相分离造成的必然结果.借助于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把教育与实践重新连结起来,使理论教育与实践行为变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理论教育能够及时反馈实践成果,并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一是通过模拟现实,实现在实践情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之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手段难以摸拟现实,课堂教学、开会宣传、谈心渗透、典型报告、解读报纸等形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融合.新媒体技术可以自由地使用图文声像等多样化的形式,创造了通过模拟现实提高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技术条件.“计算机模拟现实,让人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神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造成新鲜清晰的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7]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模拟现实生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家能够在实践情境中体验和接受科学理论.

二是通过教学互动,实现受教育者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传统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传播模式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负责理论解读与理论创新,教育工作者负责把理论研究工作者解读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缺少直接互动,教育难以融入实践.正如前文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的感召下,应积极采取新的教育方式如互动式教学来改善、活化目前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但事实上,目前仍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把灌输曲解成教条式“一言堂”的灌输,使这种“灌输”失去了生动、活泼的科学方式.同时,灌输观念使理论家凌驾于实践者之上,两者缺乏双向影响和作用.这种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必然要遭遇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死气沉沉;一方面,一些国内新媒体经营的典范在微信微博上积累了数量惊人的粉丝,使得许多学者惊呼“狼来了”.实际上,新媒体条件下的理论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自媒体并非单渠道的自我表达,而是包含了一种对反馈的渴望,是交互式的即时的远程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参与及角色互换,传受双方反馈及时、互动频繁,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7]可见,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或者适应新技术手段,是完全可以提高教学双方的互动效果,把教育与实践融合起来的.

新媒体时代,在新技术手段条件下,在线开放教育必须以被教育者为中心,这是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被教育者一般是或者即将是实践主体,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理论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创新技术手段之后,将实现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理论教育.以校园慕课为例,一般认为,“慕课的主导方是学生,他们有权利选择学习或不学习.如果选择学习,则会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8]如果将慕课等在线开放教育模式推广到社会上去,理论教育就必然演变为以实践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育满足实践主体的过程,也就成了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

新媒体时代,随着自身媒体素养的提升,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彻底走出塔,开始认真研究新媒体条件下的宣传艺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地介绍向普通民众,这种平等的直接的交流方式有利于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新媒体为载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优势开展了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许多知名教师、教授和其他学者利用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在微博、博客中与民众进行互动,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现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是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有自己的实名帐号,并且策划了《开卷有理》栏目,其中推送的网络神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青年之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者开办了自己的微博帐号,枯燥艰深的理论在这里变得生气勃勃.这种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适合于年轻一代思想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是在新媒体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传播的一种积极尝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适应新媒体时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民族复兴、时展、群众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实现理论研究与新媒体条件下的宣传艺术的结合,通过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改善网络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宣传艺术的结合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通过宣传艺术的发展主动满足群众的科学理论需求和表现形式要求,满足实践的需要.

三是通过话语权转移,实现实践者为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不仅是教育融入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融入教育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实践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影响,也包括实践主体对教育的直接参与.从高校来看,在新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虽然通过制度以及角色来分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对固化,但是也并非永恒不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渗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高校学生知识累积和建构认知体系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话语权也都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将“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主要渠道的学生占731%,较2011年上升了31%.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主要活动”中,“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交友”占据了前三位.“微博”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据统计,599%的高校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比2011年上升了131%.此外,2015年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为422%,与学生资助工作、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915%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拥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852%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学校的新媒体公众平台,459%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9]可见,新媒体平台正日益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有提升的空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大青年对网络理论教育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受教育者基于网络的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活动比重也越来越大,在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最明显,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泛化,许多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开始通过网络来展现自己的思想.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逐渐对受教育的实践主体的交际体系以及知识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得实践主体不再满足传统模式上的“你讲我听”的理论灌输模式,有的加强了与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对话交流,甚至开始争夺话语权,成为泛化的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实践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会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而加强.当实践主体能够熟练地使用新技术手段后,他们在教育上的主体意识必将随之增强,实践主体将夺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实践融入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白奚.夫道不欲杂[N].光明日报,2016-07-29.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N].光明日报,2016-03-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查伟诚.Web20时代政务微博:从“政能量”到“正能量”——以“南京发布”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5]陈占安.关于学习《六个“为什么”》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

[6]《十个怎么办:民生热点面对面》编写组. 十个怎么办,民生热点面对面[J].全国新书目,2016,(10).

[7]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

[8]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责任编辑:闫生金】

此文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媒体和教育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媒体时代师范生思政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时代的定义目前,科学技术和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大学校园的生活中已经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数字或者网络技术组成的新媒体时代教育是师范类学生的主要影响源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

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
【摘要】自媒体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应当反映其话语表达的内在规律,着眼于构建主体、构建对象以及构建方式这一研究主线,以人的主体性、发展性为根本,探寻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规律性与合理性模式 本文根据自媒.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以学风建设为例
新媒体时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个性化特征愈加明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载体愈加丰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扬起创新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0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接受理论,从宏观接受过程、微观接受过程以及关于接受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