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文例文 和基于主体间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类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基于主体间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课程教学和基本原理方面论文例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价值引导,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①.但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冲击下,学生的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诉求下,主体间性作为主客之间一种全新关系的理论,突破了这一课程的固有教学视角,为其重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路径指导.

一、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教育

“主体间性”又称为“交互主体性”,是著名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最先提出来的,是对“主体性困境”的消解,即要承认“一个与‘自我’并存的‘他者’”②,而且二者之间互为主体.随后,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分别从各自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主体间性”面对的领域愈发广阔.在国内,对主体间性思想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的文学领域.进入21 世纪,这一理论逐渐受到教育界关注.

所谓主体间性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包括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在、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交往对话关系”③,从而达到主体间的认同和共识.

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借鉴,对这一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全新师生关系构建均产生重要影响.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课堂教学改革

在当今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毋庸置疑的主体,承担教学实施全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表现为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表演的是“独角戏”.在教学方式选择上,教师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大多单调、空洞,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浓厚兴趣.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主体,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则表现为严重不足,他们没有也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程,甚至与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冲突.产生这种现象,一是因为受教育者没有真正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对其人生的重要意义;二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组织方式限制了他们的主体性发挥.两大重要主体间的不平等、不和谐,终究发展成“教学相长”渐成空谈,师生之间“貌合神离”.究其根源,实为教学过程主体间性的缺失.

基于主体间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方式,应重点关注师生主体间的平等,将学生当作和教师平等的教学主体,赋予学生主体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这是因为,作为社会上思想极为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接触外界的途径和手段灵活多样,他们渴望表达自己,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拥有巨大的潜在主体性发挥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首先改革传统“尊师重教”思想,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认真听讲上,更重要地体现在对课堂知识积极合理的反思上,表现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上,表现在其课堂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上.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改革,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将“因材施教”演变为对学生口味的一味迎合,而忽视自身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教师、学生主体间的共同努力,实现主体间的全面平等沟通与交流.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分析

基于主体间性,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首先要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专业课重在知识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是对大学生哲学思辨精神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所以,一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

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对社会热点的融合.教师应充分发挥与教学资源的主体间性,源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向社会寻找灵感,引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形象,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从空乏的说教回归到生活实践本身,从而让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变得自然合理.

最后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主体间性强调师、生平等主体间的“交流”,而“交流”的基础则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方法、问题特设法、专题讨论法等方式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学过程的学习讨论中,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主体性的外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马克思主义本科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课程教学和基本原理方面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彰显文化意识?
郑忆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摘 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文化意识”,关系到其能否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找到国家民族新发展的自我认同之基……根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劳动和实践范畴辨析
徐月云(万年中学 江西 上饶 3355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思想发展历史中涌现出的最为优秀的思想成果之一,它有效的将唯物论以及辩证法统一起来,是一种极为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同时马克思.

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我们党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并且善于从哲学高度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党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