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关于海口石山火山群相关论文范例 与海口石山火山群:书写万年传奇孕育璀璨文明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海口石山火山群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海口石山火山群:书写万年传奇孕育璀璨文明,该文是关于海口石山火山群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火山群和石山和孕育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海口石山火山群论文参考文献:

海口石山火山群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传奇杂志论文书写格式模板论文书写格式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火山,对于人类来说,一直都是神秘又让人畏惧的.火山喷发,带来的必然是天塌地陷、地动山摇,顷刻间周遭可能皆夷为平地,然而自然界的巨大灾难,也会为后世造就震撼的地质奇景.

策划等于 尹英希

本刊综合报道

记者等于 陈瑞婷 潘筱曼 刘妍妍

摄影等于 潘家泽 陈瑞婷

火山,对于人类来说,一直都是神秘又让人畏惧的.火山喷发,带来的必然是天塌地陷、地动山摇,顷刻间周遭可能皆夷为平地,然而自然界的巨大灾难,也会为后世造就震撼的地质奇景.海口石山火山群地区就是这样的奇观.

海口石山火山群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西南约15公里,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火山类型齐全、多样,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海口石山火山群都有着难以掩盖的光芒和魅力.作为海南火山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口石山火山群用一夕生命抒写了万年传奇,孕育出了独特的火山文明.

听地球讲一个万年的故事

据说六千多万年前,海南岛和大陆是相连的,之后的地壳运动,让相连的部分塌陷,海水侵蚀,形成古琼州海峡.海南开始孤悬海外,成了永久的遥望,成了地球上一道难以再弥合的伤口.伴随着塌陷和海峡形成,火山开始喷发,海南岛北部的大片地区在慢慢扩大.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先有火山喷发,地壳深处的熔岩露出地表,再接着发生了塌陷,琼州海峡形成.先塌陷还是先喷发,难以下定论.但这两个说法,都说明海南岛的今日,曾和火山喷发有着很深的关系.

当岩浆喷射而出,天空壮丽,其色赤红,世界改变了,多少年后,这些红色在时光的漫长变化中,生长出浓郁的绿色.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一路驱车,触目所及是满目苍翠的绿色.可是,谁能想象得到,在万年之前,这里曾经是火山频发、熔岩流淌的不毛之地,是一个火之岛!现今,海南岛北部地区有火山100余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6座.地质学家考证,这100多座火山在第三纪、第四纪地质年代中,共计喷发了10期共59回次,使琼北地区成为我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最强烈、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琼北火山群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火山群.以海口马鞍岭火山口为中心的108平方公里火山口及火山熔岩地貌被划为国家地质公园.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有完好的火山地质地貌、火山矿产与能源、火山文化和火山生物群落.它靠近政治经济中心,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尤甚于西部儋州、临高一带,形成了低调内敛的个性,有着被浓郁植被覆盖的特色,与儋州一带的原始粗犷截然不同.

海口火山区域一千平方公里的群落聚居地,被称为羊山地区,即琼北火山地区.在民间有一个说法,石山镇放养的黑山羊称为远近闻名的美食,是因为经常吃火山森林中的灌木叶子.从那时起,“羊山”便被叫开了.

走进火山村:一个火山石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进程中,羊山人和火山岩互相依存,羊山人因地制宜,利用火山赋予的一切尽其所能地生存下来,形成了独特的火山岩古村庄,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山文化.美丽的火山、神奇的熔洞、完美的生态、古朴的人文,这就是海口羊山地区丰富的火山资源和火山人文景观.

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羊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羊山古村,走进火山石构建的世界,感受独特的风俗人情.羊山古村,古道弯弯,古木森森.在那人迹罕至的古村,在那火山丛林的深处,掩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掩藏着很多宝贵的文化富矿.

荣堂村:千年古村落

说起火山口,在我们80后的记忆中,是学生时代春游首选的地方,那时老师们总说,那是海口地势最高的地方,我们总是无法理解,为何是地势最高?在后来的地理书籍中,渐渐了解到,那是千万年前火山爆发而遗留下来的产物.

历经万年沧海,曾经使得大地一片狼藉的火山爆发区,变成了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独特的火山喷发遗迹、神秘幽深的火山熔岩隧洞、遍地覆盖的热带原生植物,还有那些完完全全用黑灰色的火山岩搭建起来的古村落.

海口市西边的秀英区石山镇,位于琼北火山群的中心地带.在这里,火山口周边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建成了“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我们的目的地荣堂村距离这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穿过一条已经建起现代小洋楼的水泥路后,在荣堂村村民钟凯的引领下,我们走向这座全部由火山岩石搭建起来的神奇石头村,开启了这趟探寻火山文化之旅.

其实在来之前,记者脑海里曾经浮现过很多火山古村落样子的画面,想象着应该就是一些石头和杂草交错在一起的老房子罢了,当记者正式踏入古村那一刻,幽静带着些许神秘的色彩,那种探寻的心情更甚了一些.

荣堂村是一个历史超过800年的古老村落.“靠山吃山”,数百年来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火山石,建成了这座石头村,墙壁、道路、院墙、墓地等.一进到村里,村门口的太古仙门孤独地耸立在村边,据了解,该门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那时村民们建造了该门后,就请了一位文人来给该门提名,有了原先的“大古仙门”,但后来村民们又请了一名学者来看,学者表示“大古”不好,随后在“大”字底下加了一点,变为“太古”,太古仙门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仰望这座石门,那种苍凉、雄浑的气势让人过目难忘,这也是一件火山石的杰作.

记者在村里每走一小段路,就会发现路边随处可见雕刻着字的石头,钟凯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产物,叫做“石敢当”,也是颇具神秘色彩及研究价值的.钟凯说:“那时候村人每每随便找一块火山石,在上面均刻上“石敢当”三个字,就能当成神灵一类来进行祭拜.传说这块石头,能够保境安民,目前东南亚一代很多的学者都在对它进行研究.”

经过一番艰难的爬低登高,映入眼帘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一座座的石房掩映的绿树之中,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仿佛在讲述它们经历的风雨沧桑.村落里杂草丛生中的一条条的板石小路,颇有曲径通幽的意境,它们记录着这里祖祖辈辈的足迹,依稀可辨古村的真实存在.

据钟凯介绍,村子里的每一栋房屋都有一段历史,几乎都是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钟凯说:“老房子几乎都是用蜂窝状的火山岩一层一层堆叠而成的,蜂窝状的火山岩石满身都是气孔,建造的房子不用任何粘合剂却非常牢固.”古时候人们的智慧让记者感叹不已,在不借助现代外力的作用下,能建造这些经历风雨屹立百年不倒的房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搭建”.据了解,这些火山房在下雨时,蜂窝状的火山岩石尽情吸收雨水,雨水也不会飘进房子里,烈日下,它不仅散发水分,而且还能起到隔热的作用,所谓冬暖夏凉.

沿着荣堂村西侧一条小道,穿过长长的一段草丛,记者来到卧龙洞.这个洞因由多段溶洞洞穴组成,而且洞中有洞,又被叫做七十二洞.走进卧龙洞仅20几米,天空便露出,呈现一个圆形的火焰坑,坑内树木繁茂.再走入一个洞口,才见到据说可容下千人的巨大洞厅.抗日战争时期,附近居民为躲避日本鬼子追杀,曾经逃至此洞中藏身,得以逃生.

在古村里走一遭,发现石头建筑依然屹立,风景依旧还在,但荒芜人烟,只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房前的台阶上,默默等候着极为稀少的游人的到来……一路与我们随行的钟凯是荣堂村的老村长,也是盆景艺术家,对火山文化颇有研究.钟凯表示如今村里人大都已经搬迁到新村,留下的是一些老人,他作为一个不算老的村民却也一直固守在这里,研究盆景文化、石山文化、建火山文化博物馆……他对这个淳朴的村庄充满感情,用自己的方式固守这里的一山一石,一树一景,他希望这些历史的灿烂不要被人为地涂鸦,他希望让大家感受到的是不失本色的火山文化.

美社村:文明生态村里的古文明

在距离火山口地质公园不远处,美社村是石山镇另一个文化古村,始建于唐代.来到美社村,给记者的感受就是相比于荣堂村,美社村的原始气息不如荣堂村的浓厚,更趋向商业化一些.站在美社村村口,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小洋楼,火山岩石屋比较少,只剩下一些留守的老人还住在石屋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街道代替了过去坑坑洼洼的石板小路,来游玩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随处可见各种旅游团,还有农家乐等.

再往村里走,记者来到一片空地上,树荫下有许多石凳,村民们经常坐在树荫下乘风聊天.在石凳的不远处,有一座百年古碉楼——福兴楼.

福兴楼是美社村中的一座百年古碉楼,是美社村的标志性建筑.福兴楼又叫“龙楼”,墙体是由大块的火山石玄武岩砌成的,古碉楼为五层结构,大约有20米高,福兴楼是采用火山居民的砌筑方式筑成的,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建筑方式,它采用传统的垒石工艺,村民们把一块块几百斤或上千斤的石头打磨,然后依形就势,巧妙地垒起来.在以前,建设技术十分落后,在没有建筑机械的帮助下,完全依靠人力砌筑,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据了解,“福兴楼”建于清末民初,当时是为了防盗匪,村民们集资修建起了这个碉堡风格的建筑.在抗日战争年代,福兴楼曾经作为村民抗击日军的碉堡.1939年夏,美社村民据守碉堡,英勇抗击日寇.1948年,琼崖纵队战士爬上碉堡,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直到今天,福兴楼的外侧墙面上,还清晰可见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弹痕.福兴楼不仅是碉堡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还记录了美社村村民英勇抗击日寇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光辉史迹.这座由火山岩垒就起来的古碉楼,经过了战争和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在福兴楼旁边,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庐舍——暖心庐舍.暖心庐舍是一间简陋的石头屋,里面安放着“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两块石匾,为村里老幼提供御寒之所,供村民烧火取暖,度过严冬.美社村的村民、火山文化研究者王建平告诉记者,早先的暖心庐舍是路人的歇脚地.美社村的村民专门准备很多柴火,在气温下降的时候给过路人烧火取暖.如今,过路人没有了,但是到了冬天,村中的老人还会围聚在暖心庐舍烧火取暖.“烧火取暖”这个习惯从2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会发现每家每户的庭前院后,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水缸,王建平打趣念到:“嫁女不嫁金,不嫁银,数数谁家檐前缸多就成亲”.石山镇美社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数缸订婚.了解后才知道,石山镇地区因为位处火山岩地带,火山爆发导致地势高,火山石岩层比较厚,土地稀薄,渗透性强,留不住水源.在这样的条件下导致了当地用水困难,水缸就成了最好的蓄水工具,不少屋前摆放着很多水缸.买缸本身是一件很耗费钱财的事情,家中的水缸多,就代表着家境殷实.所以,水缸是石山镇地区不可或缺的宝贝,它象征着财富.而现在有些家里姑娘要嫁人,先要看看男方家里的水缸数量多不多,姑娘的嫁妆往往也是两只水缸.

对于在荣堂村里土生土长的王建平来说,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羊山人用水难的问题.王建平说:“以前家里兄弟姐妹较多,一家人洗澡都是排队轮流共用几瓢水一起洗澡,人用过的水就留给牛喝”.因此,为了缓解用水难题,老一辈人就开始在村里挖井,随着村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井深度也由最初的30米到后来的60米.虽然如今生活富裕,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那一份童年记忆始终长留于心.

说起如今村里的大变化,其实王建平也颇有感慨,原先村里都是老房子,如今都住上了小洋楼,这一切的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经济富裕了,生活质量提高、环境的优化了,更多的是火山文化让国内外的游客所熟知.

三卿村:“深藏闺中”的火山古村

说起海口的火山口,对于许多人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但是就在离火山口公园不到10公里,拥有800多年历史且有浓郁火山特色的三卿村依然“深藏闺中”,等待游客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即便在2014年11月底,海口三卿村已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卿村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建村历史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宋代,整个村庄建在一个天然的火山熔岩流台地上,石筑的石门堂屋,天然熔岩流形成的村巷、石垒的篱笆、火山岩石磨、盆碗……是一个火山岩石构成的世界.全村120户共500多人,火山民居保留较为完好的达上百间.

三卿村崇文尚武,村口的碉楼——安华楼就是历史见证.记者走访三卿村发现,一到村口,就可以看到建于民国的“安华楼”,约四层楼高的安华楼由火山石干垒而成,外墙做了简单的水泥批档.被认为是村子标志性建筑的安华楼曾在当地抵御日军侵略时做作了贡献,安华楼的墙体上依旧可以看到弹孔的痕迹.

在三卿村最高楼——安华楼的旁边,则是用当地火山岩石堆垒而成的古石门,正面镌刻“豪贤门”,背面为“三星拱照”.据介绍,古石门的建于光绪年间,由人工堆垒而成.

三卿村还保留了众多火山石古建筑,包括古火山石休憩台.古火山石休憩台是古时村民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的熔岩流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地形,保留了天然火山石的特点,铺上火山石板,成为村民纳凉议事的场所.

村内保存完好的5条古石巷,石巷有许多天然的熔岩流,有绳状、柱状、龟裂状等,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些石巷中行走,火山石路面已被磨的光滑.走进石巷,两边石墙上偶尔有探出的枝叶,点缀了村庄的生气.村子是高高的村墙,墙外是密密的林子.三卿村村组长王杰说,祖辈们的这种规划建筑设计格局,一可调节气候,二可防台风自然灾害,三可抵御外侵,四是木材为生活所用.

而最初出于保卫村庄安全目的出发在村庄四周用双层火山石干垒而成的古城墙同样也保存完好.据介绍,这把整个村庄围住,长约2000米,高约3米的古城墙是在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双手堆垒完成的.

穿梭在古朴的石屋、石巷中,令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恒古不变”与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像很多其他古村一样,这里看不到年轻人和孩子,只有几位老人在村口的祠堂里看着流年静静流逝,守着他们眷恋的家园.

火山文化 薪火相传

人与自然,在漫长的时光中一直是互相搏斗和征服的过程,在地质运动中,火山爆发的那一瞬间可以让天空阴霾、让土地颤抖,让无数的生命消亡.却又在漫长的沉寂期里,还以丰厚的回报.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石山人在这里开荒种地,用取之不尽的火山岩建造房屋、石具,在火山脚下安居乐业.如果说水、土、石是其千年期盼的物质滋养,那么儒、释、道便是其世代追幕的精神食粮.这种渴盼、追幕无时无处不在,扎根于蜂窝状的火山石里,萌芽于栗褐色的火山灰中.他们以此开创着璀璨的火山文化,薪火相传,演绎着特异的人文传奇.

火山与溶洞

从空中鸟瞰海口火山群,但见两座火山锥并峙,仿佛是一头卧地酣眠的巨驼,掩映在四周的热带雨林中,万年火山景观与热带植被交相辉映,构成以热带城市火山生态、火山文化为内涵的独特地貌.

火山是奇特的,再加上紧偎一座省会城市,则更是奇迹.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距海口市区不过15公里,这不仅是全国唯一,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公园保护区范围达108平方公里,横跨石山、永兴两镇,主景区马鞍岭位于石山镇,属典型的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址,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休眠火山群,拥有40多座火山.

此外,马鞍岭周边还拥有众多的熔岩隧道,譬如卧龙洞、仙人洞等,可谓洞连洞,洞套洞,洞里有洞,洞外有洞,洞开天窗,别有洞天,人称“七十二溶洞”,状其多也,惟集天经地秀于一身.溶洞一个个窈窕深邃,甚至有的延伸至海底,深不可测,让人欲进不敢,欲罢不能.

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不仅留下丰富多彩的火山遗迹,还为人们提供了特异的生活环境.群山之间,溶洞之中,生长着几百年的荔枝、龙眼、榕树、波罗蜜、非洲楝和榄人树,各种原生灌木丛争奇斗艳.其中,土沉香、见血封喉等,还被列为国家级珍稀保护树种.此外,多种经济作物与千姿百态的观赏植物,构成了颇具特色的亚热带火山农业景观.

古屋与古塔

在火山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火山石来建房子、造石塔,形成独特的火山文化.这些火山石建筑全部都使用干垒工艺,石与石之间不用水泥沙浆粘合,直接垒建而成.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原始的手工,把火山石打磨得特别平整,合缝紧密,有些连刀片都难播进去,让人称奇.这些石屋经久耐用,且冬暖夏凉,缱绻着久远岁月的诗意.这是石头构成的历史,石头切成的文化,厕身其间,我们仿佛回到了洪荒的远古,回到了石器时代.

石山镇荣堂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聚落,置身其间,哪怕满青藤的石屋、石墙,那泛着白斑的石砖、石梁、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残酷,诉说着村人的辛劳与坚韧.从外面看,一些石墙的外表平整,石块均匀呈不规则的形状;从里面看,石墙却凹凸不平.火山文化研究者王建平说,这样的房子才是真正的老房子,石墙里面不打磨,是为了节约成本.但有些石墙每一块石头都很整齐,那时后人改建的,有悖于村人勤俭节约的传统.

除了古屋,用火山石建成的古塔也是火山地区的一大景观.儒符石塔在海口绕城高速公路的北边,距离石山镇以北约8公里处,也就是在琼山、澄迈古驿道上,源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是海南岛保存较好的古石塔之一.儒符石塔塔身全部用火山石干垒而成,造型美观大方,弧线优美,也是把佛教引入到火山地区的佛塔,又称“草鞋塔”或“涅槃塔”.

在石山镇的南边约8公里处的建新村委会,留有一座元代的石塔“云梯塔”.相传古时为鼓励人们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故而修建云梯塔.一方面作为道教的风水塔,一方面让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儒学仕子登塔祭拜,以求考取功名,青云及第,同时也警示后人,要用功读书,重视教育.

古井与水缸

在石山镇探幽寻胜,总会见到千奇百怪的古井和大大小小的水缸.那一口口隐藏在蓁蓁丛莽之中的古井,大多深井十几米、几十米;而那一只只大小不一的水缸,竟然成了村人子女们谈婚论嫁的筹码.

海口石山火山地区,因火山爆发,石头遍布,地表留不住水,缺水成为人们生存的一大考验.找水、挖井、蓄水,成为石山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古时凿井艰难,多是邻近几个村庄联合挖凿几年才能成功,规模宏大,有些水井从地面到井庭的台阶多达100多级,从井口到井底,少则20多米,多则四五十米深,井口用长石条和石板铺成,中间留有四个圆孔以方便打水.因为水来之不易,人们到井里打水时要先脱鞋,祭拜井神,再用拴好麻绳的水桶提拉,用肩膀挑着水爬上100多级的台阶,甚至要再走上一两公里的山路,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火山人取水困难,人们为了方便生活而研究储水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火山地区的先祖们就地取材,起初用火山岩凿成石缸、石盆等放在屋檐下接雨水,后来随着陶瓷业的发展,水缸受到青睐,成了当地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甚至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因此在火山地区,就有了“不嫁金不嫁银,数数门前水缸就成亲”的谚语.当媒人要了解男方的家庭经济状况时,只要到他家数数屋檐底下的水缸多少,就知道男方富裕程度.

此外,“嫁女送缸”也是一种习俗.千百年来,每当女儿出嫁时,女方父母有两次送水缸给女婿的习俗.第一次是女儿出嫁那年,春节过后的公期(海南地区的一种节日),外家的父母去男方家“吃公期”时,要购置一对大水缸,贴上红纸,装上米、肉、糖等,作为祝福送到女婿家,寓意以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富足之意;第二次是在女儿生孩子后的周年生日,女方父母再次送上一对水缸,表示对新家庭的祝愿,这就是独特的火山水缸文化.

美贯村有一口双眼古井,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古井旁,村民们摆放了百余口大大小小的水缸,成行列队,俨然成了水缸博物馆;在“水缸阵”后面,该村村民则打造了一口高十几米、阔五六米的大水缸,名之曰“天下第一缸”,并在其上绘图摹绘当年的取水情状.在此,水井、水缸折射着村人浓厚的怀旧念祖情结,凸显着村人存本感恩精神.

火山美食

火山爆发下的火山灰以及万年风化的火山岩构成的火山土壤,富含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加之火山泉水质极佳,为火山美食提供了良好的食材.利用当地火山特有的食材,辅以石头或砂锅等古老器皿进行烹饪食品,饮食清淡,注重药食养生,每一种食物都有故事.

早在远古之时,火山人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火山石放在柴火山加热,把狩猎得来的猎物放在上面烤熟,烤出来的食物色泽金黄,外酥里嫩,既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又保留了食材原汁原味的特点,这种石板烤肉在石山镇西北边约3公里的三卿村一直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石山黑豆腐,是火山美食中的一绝,有“无黑豆腐不成宴”之说.加工石山黑豆腐工艺复杂讲究.当地人用火山石磨,经一脱壳、二泡豆、三磨浆、四煮浆、五点卤、六压水等几道工序制作,烧豆浆时必须在老灶边上放一把刀,必须用晒干的黑豆杆做柴火,烧出来的豆浆才能做成好的豆腐.

火山人的信仰

火山人主要信奉道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大树崇拜、石头崇拜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特别是神灵崇拜,每个村都建有庙或者观,供奉各自崇拜的神灵.这些神灵不一定都是他们的祖先,而是道教或佛教里的一些神或中国历史英雄人物,如玉皇大帝、九天玄女、华光大帝、观音娘娘、班超、关圣帝君、冼太夫人、伏波将军等.而在每个村的村口,都有一座小小的土地神屋,屋内或放一个类似狗的石头,或神德神像,象征佑护村庄人畜财产的安全,又作为村民出远门的平安使者.当地人每要出远门,都要在土地神上香,让土地神保佑出入平安,并指点迷津,是村庄守护神.

神在人们的心中至高无上.逢年过节,人们都要举行重大的祭拜仪式,公期活动是火山地区一个重要的祭祀方式.每年春节过后,每个村庄都会有一固定的日期来举行,有些是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有些是龙抬头节二月初二,有些是一些神灵的祭日,每个村选定的日期都不一样.但在公期活动日,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排宴席,抬神巡村、过火山、演戏班,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款待亲朋好友,一年一度,热闹非凡.

遇上村里公期,幸运的话可能被当地居民邀请,吃到当地最具特色的石山乳羊和黑豆腐,拍到村里举行的拜公、过火山等民俗活动.

开发与保护:如何发掘火山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海口火山口群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的火山资源,这本是非常宝贵的旅游和历史财富.这也是石山火山口公园之所以能够成为是海南惟一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原因.当今,石山火山口公园已建造成一座富有特色的展示火山文化、生态园林文化和热带海岛文化的主题公园.这里造型独特的火山生态广场、气势恢宏的登山道、千姿百态的古树长廊、巧夺天工的云曲桥潭、知识丰富的地球科普馆、完整的火山喷发口遗迹,还有那纯朴的乡土风情、特色的手工艺品、诱人的山乡美食——石山壅羊等,使游客络绎不绝,留连忘返.

但目前对于火山文化的开发也仅限于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对火山口附近的古老村庄的文明和特色缺乏保护和开发,这些火山村落掩映在历史的长河中,鲜为人知,甚至寂静地衰败了.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有着这样的思考,类似荣堂村、三卿村这样的文物古迹、古村村落保存得较为完整,而这样的火山文化应该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去让更多的人熟知它.也许有人认为,荣堂村具备深入发掘火山地区人文旅游观光的潜力,可以打造成为文化生态保护的样板,成为海口旅游新热点.但是这样的旅游新热点会不会因此破坏了古村落的完整性?我们看古村落看的不仅是万年火山石造就的石头文化,更想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千万年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与现实的共生.

环境保护与开发,要和谐相处.火山遗迹已余万年,近乎一个永恒的存在,如果遭遇摧毁与破坏,长此下去,不仅是自然地质景观,人文历史景观等也都会遭到毁灭.所以,保护古村落是第一位.

传统古村落,何时再焕发生机?据了解,目前,石山镇对那一个个古村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文明生态村改造,以增强其文化内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三卿村是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古村的石屋石巷不再拆除破坏,保留原有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修复,让这些原汁原味的火山石古建筑,使其成为火山乡村文化旅游的重点.

此外,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配合特色民俗节日及八音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在这里充分体验独特的火山农耕文化.

据石山镇刘立武书记介绍,近年来石山镇创建了火山原生态石斛园、全省首家互联网农业小镇,还新修、拓建了多条火山景观路等——所有这些新建在建项目,无不是突出火山生境的涵养性、包容性,让来自八方的游客感受人与山的和谐、人与树的和谐,以及身与心的和谐.

汇总:上文是关于对写作火山群和石山和孕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海口石山火山群本科毕业论文海口石山火山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茅忠群:我们不做500强,我们要做500年
文,尹太白家族企业的产品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企业价值更是高达十几个亿,他本可以做个安逸的富二代,享受万人追捧的喜悦人生,然而他却宁愿从零开始创业,并且誓要用儒学来颠覆厨房 他不好烟酒也不打高尔夫,平生.

美国退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改革困境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这句美国诗人麦克利什的名言,镌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提醒世人和平理念之可贵 近日,该组织总干事博.

刘以林:一个创造传奇的人
刘以林是我在鲁迅文学院第四届文学创作进修班时的同学,那期进修班的办班时间是1988年的37月,短短的4个月,留下的却是长长的记忆 那个时候,刘以林的文学创作以写小说为主,偶尔也写诗 后来,刘以林就读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