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有关皮影戏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皮影、道情与环县道情皮影戏渊源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皮影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中国皮影、道情与环县道情皮影戏渊源,该文是有关皮影戏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中国皮影和皮影戏和环县类硕士论文范文.

皮影戏论文参考文献:

皮影戏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史 虹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甘肃 环县)

[摘 要]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产物.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非遗”工作实践,试就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略作探讨.

[关键词]皮影;道情;环县道情皮影;民间艺术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陕、甘、宁三省(自治区)交界地带,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生息地之一.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多样,多风、少雨、干燥,日照充足,气候温凉.粗犷苍凉的高原风貌,偏远恶劣的地理位置,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伟大的革命传统,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传承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这种反映劳动人民感情、鼓舞民众反抗外敌入侵和讴歌劳动人民同自然做斗争的思想,通过道情皮影这一文化载体表达出来,历经一代代道情皮影艺人的不断、传承、改进和创新,最终成长为陇东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一、皮影戏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所用的人物、道具、景物等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一门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亦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属于傀儡戏剧种.皮影戏究竟起源于何时,民间说法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以前的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

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

晋代《搜神记》记载: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应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广德神异录》载:“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彩灯变出,亦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艺的产物.

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称:“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影戏有三贾三伏.”并列举南宋时期的影戏名家:贾震、贾堆、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尚保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佑、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兴(女流,黑妈妈).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著《茶香室丛钞》记载:“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传,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1953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墓室壁上绘有8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与今日所见孝义藏明代纸窗影人极其相似.

明代文献中存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太平清话》载:“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民,当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3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领导权的战争 ——楚汉相争的史实:”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宋代不仅已有皮影戏,而且很发达,并有专门从事皮影的名家.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纸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以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皮影戏应是源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发展分流于明清.

二、道情

道情相传源于唐代布道的道曲,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界对道情起源的探讨,一般追溯至唐代的道曲和道调.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说:“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道曲、道调出现于唐高宗时期,是高宗崇道措施下的产物,玄宗时形成.

至迟在南宋时期,唱道情已出现于宫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7载:“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初一日,宋孝宗车驾过德寿宫,与太上(宋高宗)同至飞来峰看放水帘.这时众人听见,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3,亦沿袭此记载.南宋杭州小厮儿说唱的道情,宋孝宗称之为鼓子词.可见道情与鼓子词有很大相近或相同之处.

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

“情”乃道情表现的重要内容.道教提倡“以无情度有情”,道家之情乃无情之情,是拯救众生摆脱尘世,跳出轮回之苦的至情、大情.道情所传达的就是这种离尘绝俗、无情无欲的思想.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即道士之冠,转指道士),是道家所唱的道教的.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解释,云:“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

唐代的道曲、道调,宋代的法曲道情、鼓子词,都是早期道情的表现形式.后来又吸收社会上流行的词调、曲牌等,成为道士们布道化缘时所唱的宣传教义的艺术形式 ——新经韵(又称道歌),内容多为修仙劝善及“二十四孝”故事.明清以后,道情已完成与各地方言结合,形成地域特色,逐渐发展成为广受文人墨客、乡贤居士及普通百姓喜爱的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以论理说教为主的云游道士外,也逐渐产生了以演唱道情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和班社.演唱曲目也不再限于道教题材,而成为表现民间生活的大众艺术.

根据四川大学教授张泽洪在《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考证,认为道情在流传过程中分化为两系,一系为诗赞体,主要流传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诗赞体道情是宋代道情风格的继承,宋代唱道情吸收词牌、曲牌,形成演唱的新经韵,民间又称之为“道歌”.诗赞体道情包括三类:一是湖广道情,二是四川竹琴,三是江浙赣闽桂说唱道情.它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句式为主.另一系为曲牌体,主要流传北方,流传在各地的道情声腔与其他曲艺、戏曲形式或地方民歌小调融合而形成了诸多不同风格的道情戏或新的道情曲艺形式.如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曲牌体道情也包括三类:一是北方说唱道情,二是皮影道情 ——今陕甘戏曲道情,三是陕晋豫鲁戏曲道情.

三、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

环县道情皮影戏无疑是我国道情皮影艺术中重要的一支,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戏剧艺术之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口传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形式.它是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以皮影作为主要表演道具的傀儡戏剧种,属戏剧范畴.但是,对于其起源、流播分类及特点等研究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确切定论.历史上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记载文献几乎没有,清版的《环县志》对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只字未提.故而,要探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渊源问题,只能通过皮影艺人的民间传说调查,具有相似属性戏剧的渊源状况调查以及大概流传途经的文献搜集来佐证.

环县之地,秦属北地郡,隋代置环州,宋元时期长期为少数民族政权所管辖,明代改为环县,是匈奴、羌、戎、狄等多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交错融合之地.环县县城北部的萧关、秦长城遗址、大量的烽火台等古代军事遗迹,以及至今仍保留有铺屯寨等带有古代军事性质的地名,足以证明这里曾经地处边关.自明代以后,虽逐渐安定下来,但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生活困苦等诸多因素长期存在.因此,没有环县道情皮影戏这样文化层次深厚、艺术氛围浓烈,又具有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的孕育土壤.

通过对与环县道情皮影戏相似的艺术形式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记载对比,可以发现,环县道情皮影与河南灵宝皮影道情、陕西的关中道情、长安道情相比,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其在皮影造型、表演,音乐结构、唱腔以及剧目唱词等方面也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山西大同音协原主席武艺民先生曾著有《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对全国道情的分布、特点、起源及流传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环县(陇东)道情也进行了归类,归其属于陕西关中道情的“乱札道情”,属于板式体.但由于其本人并没有亲自到环县环县考察,仅仅参考20世纪50年代邸作人、高士杰整理的《陇东道情》做出了某些结论,其说法有些道理,但不完全令人信服.陕西关中道情是陕西的戏曲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土高原东部渭南、华县及秦晋交界地带、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长安以西地区,以秦陇川原皮影最为盛行.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清涧道情》主编郝震川在考证陕西清涧道情的渊源与形成时,认为清涧道情受山西临县道情、晋北道情、陇东道情影响最大,认为陇东(环县)道情为西凉调、凉腔.另综合其他一些因素,笔者认为环县道情的起源应该属陕西关中道情西凉调的一个分支.但关于其流传、发展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汇总,此文为关于中国皮影和皮影戏和环县方面的皮影戏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皮影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清华学者:中国老龄化、少子化比预想的严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发表文章指出,未来中国人口最大的挑战就是老年人口负担 2020年平均5 9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一个老人,到2050年平均2 7个劳动年龄人.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美国孩子和韩国孩子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如同服务员,如果家中有老年人,那么老年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年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

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以环县图书馆为例
摘要本文以环县图书馆为例,探讨了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设意义、现状和实现方法, 提出了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地方文献;数字化;元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