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作家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略论当代傣族作家中的双语创作现象类论文范本

主题:作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略论当代傣族作家中的双语创作现象,本文是作家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跟傣族作家和双语创作现象和略论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当代护士杂志当代青年投稿青年作家杂志社

摘 要:双语作家的出现,是少数民族文学对于环境变异的适应结果,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少数民族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主体民族汉族与各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融频繁,在主流文化主导下傣语文学创作被边缘化,无法面对市场化、全球化的冲击.在此过程中当代傣族作家中出现了使用汉语文和本民族语文或只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家.并通过试图这一个案的梳理达到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双语作家;傣族;趋势;局限

作者简介:板永明(1979-),男,傣族,云南盈江人,文学硕士,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学.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03-036-02

傣族是我国较早就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傣族的知识分子们就用傣文记载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叙事文学作品,用傣文来书写和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少数民族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主体民族汉族与各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融频繁,在主流文化主导下傣语文学创作被边缘化,无法面对市场化、全球化的冲击.在此过程中当代傣族作家中出现了使用汉语文和本民族语文或只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家.本文对这一创作现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和分析,并通过试图这一个案的梳理达到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趋势和规律.

一、新时期双语作家的出现及发展趋势

这一代傣族作家中,由于出生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创作知识,随着民族地区汉族人口的增长及与汉文化交流的日夜紧密,越来越多的傣族青少年,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操两种语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阅读人口的文学阅读方式渐渐趋向汉语文,这是当前傣族双语环境面临的具有思考意义的一个发展趋势.阅读人口的文化心理往往会影响作家的价值取向,傣族双语作家的出现是傣族文学发展的必然,是当前文化交流的要求,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必备条件之一.因为傣族双语作家们能够通过汉语吸收世界上和国内各兄弟民族的文学财富,通过汉语来与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建立文学联系.汉语作为“共同语”的作用在当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傣族的这类双语作家,能用两种或操两种语言用一种语言来写作,他们不再像自己的前辈们(歌手们)那样,作品创作还要别人帮助整理和翻译,而且他们能通过交流、借鉴等渠道在前辈们不曾触及过的小说、散文领域进行大胆尝试.他们不仅打破了傣族文学创作题材风格的限制和傣语文的创作形式的单一.而且他们作为汉语写作的傣族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把本民族的心声更为真实地传达给其他民族读者,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民族作家难以替代和不能替代的.这里所提到的双语作家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如果从本质上严格界定的话,这类作家必须会用两种文字进行创作的,但现实中的“双语作家”还包括这两类作家:一类是操双语但用母语写作;另一类是操双语但用非母语写作.这两类作家在这批傣族作家里的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尤其后一类.这两类作家算不算双语作家,是否可以独自成为一种类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少数民族文艺评论家关纪新和朝戈金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双语问题时认为“自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是双语公民而非双语作家,但考虑到非写作语言对作家获取信息、扩展视野上的作用,考虑到对作家思维机制的内在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之下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或隐或现表现出来的带有某种规律或倾向的特色,把他们作为我们研究对象之一,也不是没有道理.”[1] 这一观点,即从一种广义上的双语作家来研究这两类作家,这样更利于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双语创作规律.

双语创作现象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傣族文学创作中都比较活跃.有的作家能用两种书面文字进行创作;有的则只能用母语创作;有的则用汉语创作,从当前创作情况来看,前一类作者一般占多数.从整体上看用汉语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力比较大些,而用母语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则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圈子和区域里.因而从发展势态上来看汉语创作相对比较有活力.为了培育和扶持傣族双语作家的成长和壮大,繁荣傣族新时期文学,两个傣族自治州都创办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如西双版纳文学刊物《版纳》以傣、汉两种文字的版本发行;德宏的《勇罕》则是傣文类的民语文学刊物.此外,《版纳报》和《德宏团结报》都用傣、汉两种文字刊发,其中的文艺专栏为双语作家们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这些刊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傣族双语创作的发展,为一批批新的双语作家成长提供了锻炼和显露头角的舞台.

傣族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双语作家的出现,这也是这一时期傣族文学显著的特点.当然这里的双语作家是指前面所论述的广义上的双语作家.双语作家的出现有着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统一的社会政治机体中文化的趋同性.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治体制必然存在一种主流的文化,这必然会带来一种文化的整合效应,这种现象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多少都会发生.这一现象表现在民族之间的壁垒在逐渐打破,文化的差异在缩小,交流和彼此渗透逐渐频繁,不同文化开始不断地碰撞和融汇,文化由异质趋于同质.这种趋同走向在语言上就表现为双语人群及人数的增加,这一过程的最终演化的结果是大语言对小语言的吞并,出现了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的消亡,或变成一种死的语言.相反,一些强势文化主张下的语言集团膨胀壮大.双语作家会随着这一过程由出现、增多到减少而最后消失.所以,双语作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历史在一定时期中的产物.我们知道文化趋同会导致审美趣味的趋合性.自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一直出现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如作品主题、体裁、题材、样式、风格等诸方面都与作为主潮的汉文学有着相似化,我们阅读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时,里面的主旋律让熟悉汉语言文学的读者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作品里面颂扬、讴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描绘新旧事物的对立和斗争等等.整个傣族当代文学始终没有离开这个规律.第二就是受众面问题和所谓的文学圈子的反响问题.用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作品由于本民族人口基数及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限制,受众面比较窄,作品往往很难达到较好的认同水平,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作家的创作积极性.文学作品发表后,必须有相应的文学评论及主流文化的认同.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主流文化难以接纳,反响力就弱,因此,打破这种局面已成为当代傣族文学创作的一个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新时期双语作家的作用及创作局限

双语作家的出现,是少数民族文学对于环境变异的适应结果,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少数民族双语作家的创作涉及对两种语言或两种语言以上的驾驭能力,而且还必须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思维的转换,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跨越不同思维定式和文化心理的能力.说通俗点就是熟练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把本民族真正的感情世界和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对一个民族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描绘,本民族语文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本民族语言更能自然、贴切和充分地反映这一民族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要让他民族的读者了解自己民族的精神世界,双语作家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懂自己民族的东西,因而他们更知道怎样的文学表达才更能接近自己民族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双语作家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作家是这个民族的代言人”.生成双语作家的现实土壤依然还存在,从双语创作对民族文学的促进作用的角度来看,双语创作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但毋庸讳言,要做成功的双语作家,傣族作家必须能够娴熟地驾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同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傣族这一代的双语作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少数民族的双语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接受了他民族的语言的同时而又丧失了自我的表现,这是值得深思的.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信息符号,不同语言的真正差异在于不同文化语境下概念构造的不同.双语作家们必须学会借鉴另一种语言中对自己有益的成分,从而丰富自己的表达.而一味地模仿,试图以此赶上“时代潮流”,从而进入“主旋律”,这不仅不可取,而且是有害而无利的.这样的经历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如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和叙述语言上如法炮制了反思“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表达.这种跟风似的简单摹仿导致作品中民族特质的消失,作品中没有表现出本民族千百年所形成的独特的认识事物和描述事物的方式及民族的审美感受、民族的美学理想.这批傣族双语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在艺术语言上用汉族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特有的风格.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文学的艺术语言表达上,而且在主题、人物塑造、结构安排、情节发展等方都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注释:

[1]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1]关纪新、朝戈金:《多重世界的选择——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2]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3]岩峰、岩温扁等:《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4]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批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山茶》编辑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本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作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傣族作家和双语创作现象和略论相关作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当代书法创作中篆体隶用现象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书法的创作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 当代书坛创作,在遵循笔法、变化结构、经营章法的前提下,两种书法的互换被反复尝试,就篆隶而言,更具有可能性 笔者就隶书书写对篆书借鉴的可能进行探讨,结合当.

当代唐楷学习和创作的深入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854(2018)06002602自汉末以降,楷书承庙堂之余绪,历三国两晋,又南北纷繁,统隋唐而成法 在唐代的大一统、大融合下,无束缚、无畏惧的时代气象影.

中国当代新潮音乐创作以谭盾和瞿小松的创作为例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大批中国音乐创作者开始走出国门,接触世界的音乐和文化 文化的交融使得作曲家们跳出以往的创作范式,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就像是混血儿一样,将中国传.

当代玉雕艺术创作与评价导向
内容提要近年来,玉雕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行业导向、审美趣味、创作思路仍需继续探讨 当代玉雕艺术的创作和评价,既要重视材质美,更要关注作品中的艺术性;虽然纯艺术化是当代玉雕艺术的一个创作方向,但更应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