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一带一路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中国特色外交类词汇的现状与翻译问题以一带一路为例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一带一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中国特色外交类词汇的现状与翻译问题以一带一路为例,该文是一带一路有关论文范文与外交和词汇和翻译相关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机械类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摘 要伴随时代的进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外事外交方面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因此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外交词汇的翻译是一种严谨的应用翻译,本文通过分析外交类词汇翻译水平并不完善的现状和中国特色外交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匹配的译法的问题,笔者最后得出可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导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考虑英语习惯用法的结论.这样既能使跨文化交际达到的双向平衡的目的,又能彰显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的对外活动.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and Translation ofDiplomatic Vocabula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原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an Example // ZhanYuku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s, China is more closelylinked with other countries. Developments in foreign affairs anddiplomacy are also flourishing and hence many words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re gradually moving to international stage.The translation of diplomatic words is a rigorous applied transl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resentsituation of imperfect diplomatic vocabulary translation and that itis difficult to find a completely matched translation in diplomatic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that foreignization can be taken as the dominant strategy oftranslation and consider English idiomatic usages as well as keep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will not only make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achieve two-way balance, but highlight the unique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Chinese foreignactivities.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vocabulary;translation

1 引言

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致力于与别国友好往来,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直在国际舞台中保持着充满神秘强彩的国际形象.虽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起来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但在发展上中国完全不落后,更像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都能体现出这种力量———源源不断地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词汇是最基本也最能体现语言活力的要素,这些词汇为外交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吸引着更多国家的目光.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体现着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历代领导人的智慧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精华.温家宝在谈到如何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时,提出要“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1].但是目前我国在政治外交翻译方面还未建立一个成熟的体系,对外交类词汇的翻译“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稍加改动会造成词义的改变以及尚未统一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结果出现词语错译和漏译、句子不通顺和文章逻辑不严谨等问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在外交界掀起了千层浪,国际社会也纷纷把视线转向关注中国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该如何英译的问题.翻译质量的好坏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塑造中国形象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政治立场,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我们需要拿捏好翻译的严谨性和分寸感,不断修正翻译中词汇混乱的问题.

2 中国特色外交类词汇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国家政府外交部需要通过外交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宣传,人民群众也需要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来了解时政信息.外交类词汇频繁使用在外交公报宣言或与别国谈判,召开记者发布会,需要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场合.而中国特色外交词汇融文化民俗、人文精神和社会现象于一体,是最具我国文化特征的代表,可以体现出国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这类词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精练和概括,体现在外交词汇上如“开放包容”、“互利共赢”、“腹地发展”等四字词语,是很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这些词汇都是经过归纳和概括,字数虽少却能在含义上表达出更为细腻的层次,无需赘述便可以传达出我国外交的观点.二是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也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词语是前进的动态的,如“区域一体化”、“命运共同体”、“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词语上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等语”,这就引发外国受众对中国的联想,也要求译者必须深刻理解在中文里这些词汇的内涵,仔细推敲把握好政治分寸来完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表达,凸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三是包罗万象,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文化的反映,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网络环境等领域,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定向调控”,弥补社会救助体系空白的“临时救助制度”,互联网新业态快速成长下产生的“创客”,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增长的“智慧城市”等.这些词汇涵盖了多个领域,体现出中国独特的国情风貌、政治主张和社会现状等.四是口语化,互联网的发展也在推动着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因为很多在网络上引起人们关注的词汇也会运用在外交当中.比如央视英语网把在国外疯狂购物的中国人称为“海外中国消费者”(Chinsumer),华尔街日报也刊登过给外国人留以深刻印象的出手豪放去置业、买金的“中国大妈”(Dama),中国日报英文版还专门介绍过常年居住在城乡结合地区的“蚁族”(antizen)等.

3 我国目前外交类词汇的翻译现状及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和对外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外国媒体如美国影响最大的两份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都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2].国外媒体也密切关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研究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的翻译问题上中外媒体也倾注了很多精力,中国翻译协会和有关单位也曾举办过宣传中国特色词汇英译问题的研讨会,如“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和“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等.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3].可以看出目前翻译的服务重心也逐渐向中译外转变,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但就中国特色外交类词汇的翻译现状来说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特色外交类词汇翻译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无法查询先例,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有些译法难免不准确.如“山寨”这个词既可以指物质层面的盗版克隆,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山寨文化”.译法也是五花八门,常见的“cheap copy”或者“copycat”,还有“cloned”,“rip-off”,“knock-off”等口语化译法.最恰当的英译是“shanzhai”,这种译法最能体现出中国式山寨的内涵.其次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来源于民间带有口语化色彩,这些情况使得译者的工作变得难做也加大了翻译难度.中国在外交中使用的稿件很多都是中文稿,在英译后也是充满了汉语的思维,使外国听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不解.如在口语中我们称某些高手或能人为大大,在英译时有两种译法“uncle”和“Dada”,与之相对应的是外媒常把习大大译为“XiDada”或“Uncle Xi”习伯伯透露出亲切与幽默.但这种译法十分直白,不能体现出我们的尊敬.还有“黑孩子”就是口语化的超生的黑户口的孩子,应该译为“ off- the- book babies”,但很多译者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想成是肤色黑的孩子,这也考验了译者的知识储备.最后关于外交类词汇的参考资料为数不多,缺乏权威理论支持,无法用于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外交词汇的一大特性是“新”,在一些重大的发布会上国家领导会根据情形制定一些新的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的新词,如“一带一路”、“筑梦空间”、“经济走廊”等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新词在推广方面困难重重.

4 如何应对外交词汇的翻译问题

在《中国崛起给翻译带来的变化———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看当今的翻译》演讲中黄友义教授说:“翻译永远像一个仆人,同时要服务好原文和受众两个主人.”使用英语的人在世界上覆盖的地域最辽阔,使用中文的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对于一直接受西方主流媒体影响的西方话语体系的受众来说,他们大多数人还在用古板的文化意识来定义中国,不理解我们习惯使用的表述方式.如何将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既准确又有针对性地翻译成英文关系到我们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

4.1 归化与异化策略下外交词汇翻译的对比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

在英译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时究竟是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一个值得译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放在外交中便是中国想留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印象给国际社会.西方国家通过归化或者异化过的文本来认知中国的时事新闻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这两种翻译策略均能实现有效的翻译.“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合作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旨在从文化上、心理上拉近我们和沿线国家之间的距离,唤起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4].伴随“一带一路”的发展,翻译中国特色的外交词汇的浪潮会持续升温,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需要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翻译工作量也会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作为高度概括凝练并具有政治色彩的缩略词,“一带一路”自提出之后便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译法.

4.2 归化策略下“一带一路”的英译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削减原语展现的文化背景,从而融入译文的文化,以此让读者产生阅读母语的感觉.读者若是能在读过归化翻译后的文章后不会发现这是经过翻译过来的便达到了归化翻译的理想状态.日本《外交学者网站》认为:“一带一路”与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颇有相似之处,意在将本国的资本、技术和能力出口至其他国家[5].在“一带一路”的归化译法是“China’s Marshall Plan”———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种译法存在争议,首先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而“一带一路”战略是诞生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背景下.其次在合作原则上马歇尔计划具有排他性,美国通过各种附加条件对欧洲进行渗透和控制;而“一带一路”战略是所有热爱和平、追求合作的沿线国家或区域外国家都可以自愿参与的.所以这种译法容易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的误差,媒体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二者的相似之处和明显差异.归化的策略在外交中也有体现,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部分演讲提到:“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季节,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译成:In this lovely season of earlySummer when every living thing is full of energy,Iwish to welcome all of you,distinguished guestsrepresenting over 100 countries,to attend this importantforum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eldin Beijing. 其中early summer 一词指的就是孟夏,外国人不理解何为“孟”、“仲”、“季”的排列,译为初夏就简单易懂.另外主席的“一带一路”对外演讲之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译成:A tall tree grows from a all seedling;and the building of a nine-story tower starts withthe first shovel of earth. 这句话通过类比的方式可以让外国受众产生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简言之,翻译要达到什么目的决定了要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张琳琳在《中美传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比较》中提出,为了达到更好的对外宣传目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最终发展趋势是由归化走向异化[6].

4.3 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导———“一带一路”的英译及用中国英语来翻译中国特色外交词汇

异化刚好与归化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归化侧重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异化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特色.韦努蒂更偏向于异化翻译,在他看来原文中最有价值的特色恰好就是不能被译文所表达的那部分.大多数媒体以异化策略为主导对“一带一路”进行英译,其中The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及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突出了“丝绸”和“路”两个关键词;Initiative 和Strategy 表明它有方针政策的含义.但strategy 一词多用于指战略,本身带有有很强势的气场,而“一带一路”是一条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战略纽带,并无侵略性含义.Initiative 一词着重体现的是倡议,比Strategy 和缓了许多,表明“一带一路”是对沿线国家地区的发展都有益的倡导性举措,因此在非正式场合下大都采取这种译法.直到2015 年9 月,国家才规定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R”,除此之外One Belt One Road(OBOR)这种译法用词与原文的四字格在形式上一一对应,是国内外媒体的首选,然而“一”对应英语单词“one”相当于一个限定词,无法表达出“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相比之下定冠词the 可以用于专指特定的什么人或事情,还有“最好的,最有名的”含义.所以把“一带一路”译成the belt and road(B&R)比one belt one road更合适.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与英语国家的接触频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将眼光转向了中国,从中国特色的词汇中获取新的灵感.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散发着“中国味儿”的词汇.李文中定义中国英语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7].比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译为energy cooperationthroug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de,“腹地发展”译为hinterland development,“ 经济走廊” 译为Economiccorridors,“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riginated in China,but it has delivered benefits well beyond itsborder.“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译为carryforward the spirit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of theSilk Road,“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其中“朋友圈”译为Our circle of friends.异化的翻译使“一带一路”中国文化的精髓很直接地进入到英语乃至各国语言中,成为特定的元素,西方国家被中国特色的文化吸引,增进了熟悉感以后会想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

5 结论

目前我国外事外交类的术语翻译水平仍不高,要想对外交流达到双向平衡应顺应异化的翻译策略,用产生于英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的中国英语进行翻译.此外译者要有责任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翻译的水准.在表达方式和用词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逻辑思维,在传达中国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利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解决理解方面的困难,同时不忘与其他国家共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让这些国家感受到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让人无法抗拒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综上资料:此文为一篇关于一带一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外交和词汇和翻译相关一带一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当有凌云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
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十九大会议上,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

从十九大报告读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从这份报告当中,全世界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继续昂首阔步,书写新的华丽篇章 未来的中国必将继续积极进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

一带一路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摘要自十九大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习式外交”逐渐成为舆论热词 中国外交工作的不断开展,代表着指导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外交政策已基本成型 因此,研究的外交政策已经成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