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通识教育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通识教育和相关教育的辨析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通识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通识教育和相关教育的辨析,该文是通识教育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通识教育和辨析和教育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通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通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师德教育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对通识教育及相关教育的概念认识与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混淆、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这些混乱的、错误的认识和理解造成了通识教育实践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理清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概念,并对其关系问题进行辨析,为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认识基础.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4-0044-03

在对通识教育历史与内涵进行梳理时我们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对通识教育及相关教育的概念认识与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混淆、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造成通识教育实践上的障碍.本文对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其关系问题进行辨析,为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认识基础.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而深刻的概念.作者在《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的层次建构》一文中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通识教育已经从一种大学理念转变为一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文还提供了一个通识教育的框架认识和不同层次的理解.最后将其归结为基于两个角度的理解[1]:

从理念上看,通识教育以“育人”为出发点,强调大学价值教育的功能,继承古典教育教化育人之道,给学生提供某些价值、态度、知识与技能,使他们认同、选择、内化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的心智与心灵的成长,使之成为“学识”与“品德”兼有的年轻人,为其全面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实践上看,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途径建立这种人才培养的体系,从制度、组织、师资、管理、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是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共同的、综合的教育基础.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探讨二者关系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重要的话题,形成三种观点和结果:(1)将二者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这种观点导致二者独立开来,在实践中体现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阶段实施.一般做法是大学1~2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3~4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2)通识教育是为纠正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与纠正.这种观点导致通识教育的弱化,将其仅仅看作是多开设几门通识课程即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上没有过高的要求.(3)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上位概念,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专业教育是建立在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广泛认识和深厚的通识基础之上的.

从上可以看出,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通识教育实践,故有必要理清二者关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专业教育.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的学业门类.因此,高校的专业并不完全属于某一级学科,而是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属社会分工和学业类别.弄清高校专业的含义,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校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一是指专门知识体系(specializedknowledge)的教育,称作“学科专业教育”;二是指为培养某些专业性的职业人才(professional或professionalvocation)而进行的教育,称作“职业专业教育”.因此,专业教育既涵盖学科专业教育,又涵盖职业专业教育,它们共同组成了高校的专业教育.因为专业会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当社会需要培养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时,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人才的知识结构.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将高校的专业教育理解为专门知识体系的教育,随着学科与专业的进一步分化,导致专业教育出现教育片面与狭隘.通识教育是在片面实施专业教育以及教育功利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目的不仅是克服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端,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是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反思与重构.因此,二者不是矛盾对立的,也不是高等教育的两个独立组成部分,而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是互补、交叉与相互渗透的.尽管高等教育专业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内容.然而,专业教育需要建立在对人文、自然和社会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比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与广阔的视野,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思想和能力,能够在不同学科或专业、民族和文化等领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完善的人格.显然,这是专业教育所不能完全达到的.因此,通识教育成为培养这种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与模式.

三、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识教育在继承古典人文教育传统的同时,也逐渐将科学教育融入其中.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比占据了上风,功利主义盛行,人文教育出现缺失现象.通识教育重新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与相容.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人文教育是用人类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陶冶人与教育人,从而教人学会做人、做事,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人文教育具有以下重要特征[2]: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强调古典人文学科的价值;提出并实践了德智体美和谐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倡使用适合人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反对忽略人的发展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反对人沦为其他功利主义工具的倾向;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强化人文教育的特征,人文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占重要地位.首先要传播人文知识,开设人文知识学科课程;其次要重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通融,强调人文知识对人的教育作用,将人文知识中所体现的价值即人文精神内化于学生.因此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开设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而是以课程、校园文化、各种文化交流学习活动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其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

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是科学教育,人文主义曾经一度排斥科学主义,反对科学主义的功利化倾向与工具性.然而,现今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学教育,高等教育不可能没有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科学教育首先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灵魂.”[3]科学教育中仍然包含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中.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对立的关系,已经走向融合.并且,如果科学教育中没有人文理念的约束,教育就会背离根本使命.

通识教育重视蕴含于二者中的知识、文化与价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构成通识教育的重要范畴.人文教育传递为人之理,将人类的历史经验转化为人存在的自觉,掌握人类的智慧,感悟人类丰富的情感,感受人与社会、自然共同存在的价值;科学教育让人领悟客观世界的复杂深邃、无穷无尽,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四、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二者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争论的一个焦点,目前形成了三种相异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位于素质教育之上的概念[4].其认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更多强调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形式.提高大学生素质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2)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更全面,具有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如“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的名称都是不适合的.而文化素质教育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5];“从素质教育的实施范围与内涵来看,通识教育仅是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6];“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清晰表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比通识教育的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作用更巨大,影响更深远”[7].这种观点不否认二者的相通性,认为通识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对素质教育都具有借鉴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3)二者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属于不同的范畴,存在相通之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或者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实践模式,主张将素质教育渗透在通识教育之中.

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差别和联系,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定位?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清楚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从产生的背景看,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明显不同.面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素质教育成为首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高校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明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是其重点.显然,素质教育是作为教育战略思想而提出的,是一种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更转变为一种教育实践,被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的创新”[8].

通识教育有其历史的渊源,是对古典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肯定传统教育的精髓,又在不断地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对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成为一种优秀的大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经历长期历史的检验与筛选.因此,不要因为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和其他原因而忽略对通识教育的提倡,否认其价值.

首先,从内涵上看,素质教育的范畴显然超过通识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不仅包含德、智、体、美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也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范畴,更重视大学教育的基础性、交融性和理解性,重视人格的完善即成人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较更具宏观性,而通识教育更具微观性.

其次,二者作为教育思想和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人,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的,因此二者都比较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文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9],知识是指广泛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既包含较强的分析、归纳、观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包含社会交往、共事、合作、交流等“做人”的能力.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是知识与能力内化后的稳定的品质.素质教育强调的三要素与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是相通的,通识教育通过知识的广博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有效思考、清晰沟通与交流、能做适切的判断和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其内容涵盖了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领域,其特点是融会贯通,强调古与今、文与理、中与外的通融之理.因此,二者都比较重视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的内涵及其价值.

第三,从实践层面上看,与通识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实施范围过于宽泛,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种宽泛性也给素质教育实践带来了困难,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文辅相谈到素质教育实践问题时,认为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养成”[10].潘懋元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这种思想观念的做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无定法.还认为“素质教育强调专业课程是培养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但在实践方面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模式”[11].其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实践模式及其经验给予素质教育很多的启迪,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一些高校就开展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因此,通识教育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径.

五、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均存在问题,我们也不能否认通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不是矛盾对立的范畴,二者应该相互协作和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但是,通识教育不完全由素质教育来统领,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素质”,“素质”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最终追求的目的;大学还为人类提供和创造思想、文化、生活理念、对社会理解的方式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通识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它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促使我们对大学教育本身进行反思: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追寻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如何让大学教育适应急剧变化与发展的社会?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一一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菊青.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的层次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6(5):27-30.

[2]叶澜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

[3]张金福著.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3):14-21.

[6]宋哓平,梅红.Lib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0-34.

[7][8]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9]袁振国主编,周远清著.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周远清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文辅相.对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3):3-6.

[11]潘懋元,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此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通识教育和辨析和教育方面的通识教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通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全球化时代下艺术通识教育教学录
通识教育是东西方文化演变的产物,融汇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纵观通识教育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与历史传承的时代要求 究其发展源头,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六艺”教育;而于西方则.

通识教育视角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5 081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就广西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

通识教育理念下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优化探析
【摘 要】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功能实现的重要向度;浑厚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为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基础;针对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问题,在&l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