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关于节目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基于受众心理看文化类节目的以央视三套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节目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基于受众心理看文化类节目的以央视三套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本文是关于节目论文怎么撰写跟文博和《国家宝藏》和文化类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心理杂志大学心理论文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2017年,文化类节目此起彼伏,皆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但久而久之节目形态保守、内容刻板等问题也逐渐开始出现,实现文化类节目创新,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2017年底三套推出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也给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类节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接受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70-03

2017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下发了《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始终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重要标准,……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①可以说该《通知》为文化类节目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预示着文化类节目将逐渐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一大主流.

纵观2017年,无疑是文化类节目遍地开花的一年,其中一档叫做《国家宝藏》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异军突起,凭借极致的视听体验、创新的节目形态、精确的文化输出以及主流的价值导向,赢得大批年轻观众的认可.在传播学中,著名的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对媒介的使用都是具有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他们希望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获得某种满足.本文试图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基于受众心理对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进行一定分析.

一、视听体验:造就极具东方特色的审美满足

不同于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声音和影像画面都是重要的符号载体②,也是能给受众带来最直观审美体验的部分.纵观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史,此类节目往往更加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反而忽视了视听效果带给观众的心理满足.为了更好地展现国宝的魅力,传递国宝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核,《国家宝藏》试图突破这种节目类型上的局限,致力于打造极致的视听奇观,带给受众独一无二的审美满足.

(一)全新舞美,打造高精科技的视觉震撼.在视觉传达方面,《国家宝藏》的主舞台采用LED开合车台、吊装及移动设备、巨型环幕、冰屏柱等多种全新影像技术,巧妙地利用冰屏柱的升降、车台和天轨的移动,打造出恢宏大气、如行云流水般的震撼效果,给观众带来灵动自在、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极大程度地迎合了中国观众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巨型环幕和冰屏柱纵横交错,层次清晰,从视觉上加强了舞台的纵深感,凸显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变化与融合.

九大馆长集结的副舞台采用了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当每位馆长发言时,国宝的全息影像就会投射在其身侧,观众通过视听双渠道接收,不仅促进了观众对信息的获取,也丰富了视觉内容,丰满了画面结构,增加了节目的艺术美感.

(二)民族音乐,成就东方韵味的听觉享受.在音乐方面,节目坚持以传统的东方韵律渲染雅致的现场氛围,获得了主流媒体和电视观众的一致认可.如开场曲《象王行》,节目非常用心地选择了中国藏传佛教特有的铜管乐器——“铜钦”之声,配合中国鼓,模拟佛教中的象王怒吼,曲调激昂澎湃,气势恢宏不衰,如中国龙之觉醒,一声长啸,翱翔于九天之上,让观众听来不禁热血沸腾.而在第六期小剧场中出现的原创歌曲《帛画魂》,内容充分贴合国宝自身特色,歌词考究,平仄押韵,极富中国文字之美,曲调悠扬,朗朗上口,具有中国古典音韵之美.歌曲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配合古朴的舞台和考究的剧情带给观众极具东方韵味的视听享受,也重新定义了音乐的“中国风”.

《国家宝藏》节目力求突破文化类节目视听效果欠佳的格局,努力打造与众不同的视听奇观,运用高科技影像系统,结合“中国风”的原创音乐,使观众获得极具东方特色的审美满足.

二、节目形态:收获富有原创基因的娱乐满足

随着电视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节目种类的不断丰富,观众之于节目,开始由早期的被动接收,逐渐演变为当下的主动选择.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形态,使得他们对节目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近年来,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老牌国产综艺或者国外综艺改编而成的真人秀带给他们的娱乐感受,甚至对“诗词”“书信”相关的文化类节目也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如何在电视节目形态上实现创新与突破,使观众从中获取更多的娱乐满足,成为当下众多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的一大核心问题.

就《国家宝藏》而言,节目总导演于蕾将它总结为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谈及文博题材的电视节目,形态上稍有不慎就会异变成专家讲座,嘉宾和主持人滔滔不绝地说教晦涩的专业知识,观众无法轻松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既是综艺节目,年轻群体无疑就是它的主流受众,而上述节目形态不仅很难引发年轻人的共鸣,甚至还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和厌烦.作为综艺节目的基本属性,娱乐性往往是文化类节目最容易缺失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文化类节目收视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国家宝藏》一经推出,就凭借推陈出新的节目形态捕获了无数年轻观众的心.它每期以一座博物馆为主角,由馆长推介三样镇馆文物,并为每件国宝甄选一到两位明星守护人,娱乐明星的加盟充分满足了年轻观众的娱乐心理,再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同时节目还设置了“国宝今生故事”环节,诚邀与国宝有关的专家学者或是*讲述文物与他们之间的密切关联.

其中获得最多关注的就是“小剧场”环节.该环节由明星参与演出,使其化身与国宝有关的历史人物,演绎一段在史实基础上加以改编的小故事,故事情节风趣幽默却又发人深思,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注重了娱乐效果的传达.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作为“各种釉彩大瓶”的守护人,扮古装化身乾隆皇帝,上演了一出颇具趣味的舞台剧.剧中,乾隆因釉彩大瓶花哨的色彩被戏称为“农家乐审美”,被王羲之、黄公望以及父亲雍正帝托梦诟病,如此诙谐的“吐槽”令人捧腹.而结尾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却道出了一国盛世该有之姿态,令观众不觉泪目.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决感.③小剧场以其多变的形态,兼具了音乐剧、话剧等多种戏剧类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国宝故事,通过“接地气”的故事情节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笑中带泪的娱乐感受,让受众随着剧中人物的起伏而形成心绪上的转换,在虚构的场景中完成了情绪的调整与舒缓,迎合了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使受众在节目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娱乐满足,这也成为其成功的一大亮点所在.

三、文化输出:享受囊括大千世界的知识满足

所谓文化类节目,其核心就在于通过媒介手段向受众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当下快节奏的时代特性,导致人们无法静下心来走进图书馆学习,但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长.作为2017年文化类节目中的成功之作,《国家宝藏》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发掘了当代电视节目尚未深入探究的一个领域——博物馆,巧妙地将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让观众能在轻松氛围中快乐学习.

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每位明星守护人对于国宝的口述介绍,了解国宝的相关常识.如第二期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明星讲述了解越王勾践剑的基础知识.节目将博物馆文物标签上的文字通过明星之口向受众传播,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既能获得趣味体验,也能学习到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充分地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不仅如此,在“小剧场”表演结束后,节目组还诚邀九大馆长联合作阵,围炉畅谈,对该文物进行精准解读,从专业的角度帮助观众了解文物,从而方便观众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使其能从节目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满足.

在今生故事讲述中,观众也能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同是第四期节目中,由杜虎符引发出了对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算法系列的知识科普,守护人请来目前中国该领域的顶级专家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解学知识,让观众大呼“涨知识”.节目组将这些看似庞杂的知识库条理清晰地融汇于节目之中,用知识充实节目,将文化输出凌驾于娱乐属性之上,给观众带来了丰盛的知识大餐,使观众能够有所收获,有所习得,不再为娱乐而娱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有豆瓣网友评价《国家宝藏》:“综艺是它的外壳,可内里却是严肃认真的文化.”迄今为止,节目涉及的知识已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模块,节目组通过精彩纷呈的传播方式,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观众能够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感悟文学艺术魅力,通晓科学技术知识,以此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的求知心,让观众能在节目中获得强烈的知识满足.

四、价值导向:带来具备人文关怀的情感满足

国家新闻出版下发的《通知》中提道,“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始终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重要标准.”其中,“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成为衡量电视节目的重要准则,这是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使用与满足”理论也认为,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条件有很多,其中就包含了他们的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因素.④人们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媒介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体验、群体归属和价值认同.

《国家宝藏》节目组立足于国宝文物前世历史和现代意义的传播,以引导观众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为目的,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第一期节目中,“石鼓”多舛的命运与历代守护者对它不懈的追寻,引发了观众对于“传承”一词的热议,他们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同时回望自身,获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云纹铜禁”折射出中国现代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友直观的感受到祖国当代之富强,因此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文物“大克鼎”则旨在呼吁观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守礼,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礼教,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正确主流的价值导向.不少网友在看完节目之后会用“燃”、“泪目”、“为祖国打call”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来评价这个节目,还有网友在节目播出时留下了“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这样动人的感慨.节目通过对国宝的讲述,牵引出无数中国观众对于自己民族历史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强烈认同,使观众体会到心理归属感,从而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

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谈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相关议题,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而《国家宝藏》节目正是迎合了这一点,用于蕾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从文物传承里找寻到一种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不论是国宝“皿方罍”对于团圆的讲述还是“贾湖骨笛”对于传承的解构,都完美地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了通过大众媒介以老少咸宜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导向,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对节目产生认同.

五、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新闻出版的政策号召和国人日趋强烈的文化需求促使下,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国家宝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高科技舞美技术和原创音乐带来的精湛视听效果,集棚内综艺、纪录片、舞台剧、人物访谈等多种样式为一体的创新“纪录式综艺”节目形态,以及文物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爱国情怀,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节目成为2017年文化类节目中的龙头之作.在如今国家对此类节目持续号召鼓励的大环境下,如何立足于受众心理需求来优化节目内容和形态,使节目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实现创新,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着实值得思考.

注释:

①国家新闻出版.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

②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43.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167.

参考文献:

[1]徐协,张琦.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以《朗读者》为例[G].视听, 2018(1).

[2]梁迎梅.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路——从传播学角度看《朗读者》的成功[G].视听界,2017(5).

[3]李文杰.从受众心理分析《朗读者》热播的原因[G].新闻研究导刊,1674-8883(2017)08-0100-01.

结论:此文是关于对写作文博和《国家宝藏》和文化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节目本科毕业论文节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
央视国家宝藏成了近期不少人的“下饭综艺” 这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讲述故宫博物院……国内9 大顶级博物馆27 件镇馆之宝的故事,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并邀来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

从叙事学视角看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摘要】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影视艺术,都需要通过叙述来传递某种思想情感,综艺节目作为视听结合的电视艺术,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更包含了丰富的叙述视角和层次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国家宝藏,希望从不同视.

中国文博类节目威劝因素分析以央视《国家宝藏》为例
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在央视开播,是在故宫博物院600年之际,整合全国文博资源,集合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