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pa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产业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产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分析基于企业自生能力的视角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产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产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分析基于企业自生能力的视角,本文是关于产业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产业政策和国产业政策和企业自生能力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形势政策论文格式教育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作为着重于供给能力提高和供给结构改善的供给指向型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政策重点应转向对企业自生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产业政策类型及实施机制等也应相应转变,重点实施的产业政策应致力于为加快技术创新、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的主力军、改革不同产业发展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有为、有限的政府”.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企业自生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6-0001-04

doi:10.3969/j .issn .1003-0166.2 017.06.001

0引言

2016年12月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7年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推进改革.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需求总量调整为主要特征不同,作为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政策则是着重于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供给结构的改善,调节手段主要从供给面进行调节,时间上属于长期性调节;因此,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对结构的调节[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2016年下半年经济学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是否需要产业政策”的激烈讨论.由于历史的不可逆性,我们确实无法验证“如果没有产业政策,中国是否发展得更好”,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产业政策确实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实现“经济振兴、建立完备产业体系”目标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经合组织的观察也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也开始通过产业政策应对长期的结构性挑战.产业政策的目标、实施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因为服务于过去经济发展目标的产业政策与当前经济发展目标的不适应性而否定产业政策本身.对于产业政策研究,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围绕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产业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使产业政策“要准”,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政策调整的内在逻辑及其要求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政策调整的内在逻辑:经济增长动力由总量向结构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无效供给占用着有效供给的资源[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要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举措,是现实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选择:1)需求政策长期累积的供给端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过去30多年,为了快速实现经济振兴、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一直放在总需求上,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的过快发展带来了很多供给端的结构性问题.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需求管理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吸收了部分过剩产能,但长期看也“鼓励”了过剩产能扩张,削弱了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3],加剧了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矛盾.2)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我国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而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环节,以总量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及新一轮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旨在重振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尚未形成人力资本、技术等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技术、要素、产品、产业升级等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3)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冲击.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中,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变革将重构整个经济体系,创新成为各个领域的关键词,经济增长动能必须由总量投入向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转变.

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下.经济政策不能再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应该在接受经济下行的前提下,培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产业政策必须从“供给侧”的“促进产业发展”真正转变到“促进技术创新、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上.

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政策的着力点:提升企业自生能力

供给的微观主体是企业,市场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及其变动、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归根结底是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缺乏竞争力.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4].“自生”能力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种“动态能力”,是一种随着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重新整合、配置现有资源的能力[5].巨大人口红利下低成本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企业除了劳动、土地等资源禀赋的低成本优势外,忽视了能提升企业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品牌等优势的培育,导致产业缺乏竞争力,抑制了产业升级;同时,国内巨大的、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及为应对经济低迷政府惯用的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容易诱使企业将生产锁定在低端产品领域,一方面抑制了产品升级,另一方面生产对低端要素投入的依赖也削弱了要素升级的动力.

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提升企业自生能力和竞争力.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拉动要素升级、推动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企业自生能力、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是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即“有效竞争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的有效结合.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产业政策适应性调整的基本取向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要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类型和产业政策手段及政府在产业政策中的职能定位等都要进行针对性、适应性调整.

2.1产业政策终极目标以培育企业自生能力、企业竞争力为主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供需错配,是长期性、结构性的问题.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投入产出主体的企业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我国传统产业政策对经济干预过多、限制了竞争,不仅阻断了企业能力的进化过程,也挤占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生存空间.扼杀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出现的可能性[6].只有拥有自生能力、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及时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避免库存、债务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自生力、竞争力的培育主要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产品创新.还包括组织模式的创新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通过转变补贴方式、营造创新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投资市场:适应“互联网+”及消费者需求变动对创新生产方式的需求,为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及新模式的推广创造规范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家的微观激励机制.建立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机制,使企业家成为新兴产业成长、传统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力量.

2.2产业政策的发挥应建立在竞争政策的基础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培育企业、产业的竞争力、自生能力,企业、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则要依靠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充分竞争的产业中更容易出现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企业.

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到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引起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及由此引起的对企业的激励扭曲等.地方政府以地方融资平台、政策补贴等形式对某些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倾斜,导致竞争机制缺位,扭曲了要素,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曲线、引致企业的过度投资.产业政策的发挥应建立在竞争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市场配置资源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竞争加强企业的自生能力、培育产业竞争力.

2.3产业政策类型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产业政策逐步收敛于市场失灵的领域

长期以来,得益于发达国家可供借鉴、模仿的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我国产业政策一直采用的是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这种类型的产业政策帮助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工业体系.但随着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尤其是技术水平接近前沿水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面临越来越高的不确定性,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等都使政府的“选择”也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政府“准确选择”的难度加大.选择性产业政策正在逐渐失去其作用产业的现实依据.同时,由于选择性产业政策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受惠于选择性产业政策的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抑制了要素和产品的升级,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突出障碍[7],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应该加快向功能性产业政策的转变.

功能性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应关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率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是企业、产业发展的制度“软环境”,另一方面是企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此外,在市场失灵的环境保护、质量、安全等领域,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政府的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以功能性产业政策来“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

2.4产业政策实施机制向法制化、规范化、服务化转变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于不存在不确定性的领域.我国产业政策手段应当加强对法律规制方式的运用,以立法形式来严格规范企业、政府行为,为企业及产业发展创造稳定的、可预期的法制环境.从有利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出发,明确哪些环节要补贴和扶持,哪些环节要调节和控制.科学规范产业政策执行部门、执行主体行为.调整、优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明确职责范围.

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向服务化转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产业政策手段主要有目录指导、审批制、许可证制、准入制、强制落后产能退出等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方式,不利于有效竞争的市场的形成.在供需结构错配环境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将主要依靠企业的能力,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应该服务于企业能力的提升.使产业政策手段逐步由直接行政干预向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等方向转变.

3现阶段我国应重点实施的产业政策

现阶段,我国应该重点实施的产业政策应致力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的主力军、在产业层面为企业培育有效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有为、有限的政府”.

3.1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创新

熊彼特的结构化经济增长学强调的就是创新,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新常态下新动力之一.在新旧动能转化中,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中,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的基础.

弗里曼的研究解释了“国家创新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缺乏能够提供通用技术、共性技术的技术研发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速度.政府应加大在具有较高外部性的通用技术、基础研究等领域的研发投资,为万众创新、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对于高新技术等前沿突破性技术,其高风险、高投资特征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力量,建立产学官的合作研发体制,使高等院校、国家科研机构成为新兴产业的技术高地.对于一般产业或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自主研发中的导向作用,通过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结合等类型的合作创新体制.发挥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行业中高技术的比重,避免行业中低技术比重过高引致的产能过剩.

3.2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的主力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决产品供求错配的关键是产品升级、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也说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创新效率要远高于大企业罔.扶持性的支持政策不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应当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企业创办、融资、税收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通过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产业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制度等手段,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等全方位服务.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环境是创新活动持续性的保证,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3以培育企业竞争力为导向改革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由市场解决衰退产业的退出及产能过剩问题

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要以培育企业竞争力为导向,政策设计上以帮助新兴产业形成为主,在新兴产业形成后政府应及时退出.一般性新兴产业仍由市场选择,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搜集、基础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新能源、环保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又缺乏市场的新兴产业来说,产业发展政策重点应该由过去的扶持产业发展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市场方面,扶持政策重心逐步从生产制造环节向市场需求环节转变:另一方面,加快相关配套市场的发展,如风电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就是电力外送线路建设的滞后等.同时,要加快制订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以免造成低水平过度竞争.在产业布局方面,通过市场容量、企业数量等信息披露,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而产业趋同、重复建设问题则交由市场解决,使企业真正成为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对市场能有效解决的领域或环节,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从横向上为新兴产业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保证新兴产业及产业内的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具备自生能力.对衰退产业及产能过剩、僵尸企业问题,发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对于确实需要政府补贴的行业或企业,政策性补贴应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输血型”政策性补贴会扭曲要素,给企业带来错误的激励.而“造血型”的政策补贴,则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水平,是对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正向激励.

3.4强化产业政策实施中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有为、有限的政府”

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政策应以弥补市场失灵为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也包括环境、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解决“补短板”问题:通过政策、法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为第三方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提升社会诚信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对外开放的工业数据库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中推行终身学习、培训的意识;通过信息搜集、分析、提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缓解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完善并建立政府公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地方考核体系.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政策的调整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升企业自生能力、竞争力为目标,培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产业政策调整趋势是逐步弱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将产业政策收敛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以增进市场竞争为主,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实现由“领航员”向“服务生”的转变.口

参考文献

[1]曹休宁,田银华,江海潮.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中国工业经济,2007 (12):117-123.

[2]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16 (1):4-6.

[3]滕泰,范必,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12.

[4]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卟经济学(季刊),2002 (1):269-300.

[5]Did J.Teece, Gary Pisano,Amy Shuen. Dynaml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 (7): 509-533.

[6]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8):76-86.

[7]江飞涛,李晓萍.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逻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 (3):17-24

[8]黄群慧,贺俊,等.真实的产业政策: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最新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41.

结论,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产业本科产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产业政策和国产业政策和企业自生能力方面论文范文.

关于我国粮食形势变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摘 要 2016 年,我国粮食支持政策调整和粮食形势变化都比较显著,这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 始终保持粮食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状态和不损害粮农利益,与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白羽肉鸡产业
2017年一号文件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东北产业结构调整
高度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 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应当发挥好规划、培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依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在保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转变供给结构,跟随上国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其次,依据比较优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