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中国文化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葛浩文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中国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1

葛浩文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该文是中国文化类学术论文怎么写和葛浩文和走出去和中国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中国文化论文

摘 要文化“走出去”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之一,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翻译保质保量的文学作品并送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美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五十多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使中国的文学作品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 翻译葛浩文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8.070

1 文化“走出去”与文学翻译纵观历史,中西方在文化交流上有过几次高峰期.明朝末年,即16 世纪,以耶稣会士为主的传教士为了扩大旧教势力而来华传教,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期.期间,包括《道德经》和《论语》在内的一些中国典籍都陆续被翻译成多种西方文字.当时中国文明尚且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以输出为主.到清朝末年,即19世纪初,大批新的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峰期.但由于晚清国力衰弱,渐渐落后于已经步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所以此次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以输入为主.

事实上,不同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有和低谷,但是从未停止过.从历史上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常常以单向流动为主,以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军事实力等为基础的强势文化流向弱势文化并发生影响.在近现代,工业革命爆发,带动西方文化逆势反超,并且借助军事实力强势登场,取得了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当代,与多元化是主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歌德),[1]中国文化“走出去”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得到认可,取得话语权,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走出去”是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是文化产业深度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和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经济“走出去”在文化领域里的延伸.翻译足够多的文学作品并将其“送出去”是目前让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文学作品需要走出去,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双向的需求.近年来,翻译工作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如莫言的作品获得201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的作品获得2015 年的雨果奖,曹文轩的作品获得2016年的安徒生奖.

为了让更多更好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国内译介领域一直在对译者问题进行探讨,或出于保护中国元素完整性的考虑提出中国译者模式,或出于译介内容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考虑提出“汉学家”模式,或者出于融通中西文化的考虑而提出中西合译模式,如翻译家杨宪益与英国籍夫人戴乃迭以及陈迈平和他的瑞典籍妻子陈安娜.美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则属于第二种.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指出,像葛浩文那样兼具中文天赋、中国经历、中国情谊以及中学底蕴的汉学家是理想的译者模式.

2 葛浩文其人

葛浩文,1939 年出生于美国,原名Howard Goldblatt,目前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葛浩文”这个名字便来自于一位中文老师.1974 年,葛浩文完成了以萧红为题的博士毕业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萧红评传》.1979 年,《萧红评传》的中文译本在香港出版,1980 年于台湾再版.借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饱受诟病的天才女作家萧红,在新的时代得到了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葛浩文的作用功不可没.

让葛浩文名声大噪,走向翻译事业高峰的契机,是莫言的《红高粱》.葛浩文将《红高粱》翻译成英语,瑞典籍翻译家陈安娜把《红高粱》翻译成了瑞典语.最终,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其英文译者的葛浩文不可避免地成为译介的焦点.于是,葛浩文在中文英译领域的地位一时无人能及.

《狼图腾》自出版后在中国总计发行240 万册,突破了历史销售纪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版社是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买断了《狼图腾》英文版权后,决定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狼图腾》的3 个英文译本:覆盖北美和拉美地区的美国版、覆盖整个欧洲地区的英国版和覆盖亚太地区的澳洲版.3 个版本均交由葛浩文来完成.至此,葛浩文的翻译从现代转向了当代.

3 葛浩文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葛浩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二、对中国地方性的民俗与文化的推介,尤其是东北文学与民俗文化;三、丰富了中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

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在《纽约客》杂志上,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这样写道:“在英语世界里,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几乎成了葛浩文一个人的事情.”[4]葛浩文翻译的作品涉及很多作家,包括萧红、陈若曦、冯骥才等二十多位,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他的译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在译文质量上也是无可挑剔的,曾经多次获奖,提高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领域里的知名度.他与夫人林丽君合作翻译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荒人手记》获美国翻译协会1999 年年度奖,独立翻译的贾平凹“商周系列”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孚飞马1989 年的文学奖,当代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入选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候选名单,姜戎的《狼图腾》英译本在香港国际文学节上获得2007年年度文学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再复说:“葛先生堪称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成英文的翻译家中最积极、最有成就的一位,是中国文学的知音和积极传播者.”

对中国地方性的民俗与文化的推介,尤其是东北文学与民俗文化.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东北作家群,如舒群、萧军、萧红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地方话,即方言.方言是因地域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只通行于局部地域,是地方性民俗的主要载体.但是,代表着不同民俗的方言彼此之间差异巨大,给异域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对原语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真实地传递他族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兼顾译文作品的可读性,让译文读者能够认识到真正的他族民俗文化.在葛浩文所翻译的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体现东北文学与民俗文化的乡土文学类,如我们熟悉的《呼兰河传》《红高粱》和《狼图腾》等.葛浩文的翻译保证了原著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让世界的多民族殿堂上,中华民族的形象因具有了东北地域性特征的分支而更加立体和完整.

丰富了中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葛浩文除了翻译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以外,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撰写了大量有关文学评论和翻译理论的文章.他的翻译理论和原则,归纳起来共有两点:一、保证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才能让翻译工作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他曾撰文严厉批评英国翻译家韦利Tunbridge Wells(1889 年-1966 年)的翻译原则,指出一味讨好目的语读者,用熟悉的语汇替换陌生概念,消解原文中的异质因素,就无法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桥梁,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交流.[6]二、翻译活动是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必须准确而辩证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尺度.所谓“忠实”,并非逐字逐句地死译,而是要运用创造手段,更好地忠实于原作;所谓的“创造”,不是天马行空式的乱译,而是必须以原文为依据.[7]葛浩文的翻译理论不多,但是对从事中文外译的工作者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具有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葛浩文的翻译基本上保证了原著文化内涵的完整性,不会受某种目的或利益的驱使而肆意扭曲原著作品.究其原因,共有两点:第一,他对待文学翻译的态度非常严谨.这一点在他写有关萧红的论文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他不仅仅通读了萧红作品和生平资料,甚至亲自前往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寻访萧红故友,搜集第一手的相关史料.第二,他对中国有特殊感情,而且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不会出现曲解和误读,因此能在译文中准确传递原著的文化内涵与情怀.

葛浩文翻译的五十多部中国现当代小说已经为广大的英语读者所接受,他的方法常常是不拘一格的,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原语和译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真实地传递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和文化,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近似于原文读者的感受.葛浩文的翻译工作还在继续着,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小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葛浩文和走出去和中国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国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意见领袖和中国文化典籍的走出去
摘要媒介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呈现两级流动,信息的传播是经由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而传递给其同事和追随者,意见领袖在此过程中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进行审查筛选 文化典籍传播是纷繁信息中的一部分,其中意见领袖.

走出困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田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屈辱,国家也逐渐衰落,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在不懈探索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彻底走出这一困局 国家的困境,尤以文化的困境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

走出去,中国文化自信从容
千百年过去了,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朋友圈越来越大的“一带一路”,其基本属性既包含经济合作共赢,亦囊括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英译策略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的不断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作品进一步扩大了走出去范围,逐渐延伸至“一带一路&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