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材料浏览

非遗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与当非遗遇上非遗以《白蛇》舞台音乐剧为例谈非遗手工艺跨界当代舞美设计的价值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非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当非遗遇上非遗以《白蛇》舞台音乐剧为例谈非遗手工艺跨界当代舞美设计的价值,本文是非遗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白蛇*》和舞美和手工艺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非遗论文参考文献:

非遗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设计投稿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 要:由徐俊导演的现代原创舞台音乐剧《白蛇》作品于2018 年4 月19 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映.本文概述了《白蛇》剧舞台美术设计中所运用的非遗手工艺,不仅将研究范围圈定在“跨界”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行动策略制定的合理性上,还具体分析了在完成合作项目过程中跨界设计实现的动力结构及其社会性的深层价值.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跨界;舞台美术;设计价值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3-9481(2018)05-0038-04

2005 年12 月31 日,发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江苏省镇江市和浙江省杭州市联合报送的《白蛇传传说》被录入在内.白蛇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近几十年来已被各种艺术形式演绎成内涵丰富的不同版本.作为戏曲音乐剧化的一次尝试,《白蛇》舞台剧(下文简称《白》剧)作品于2018 年4 月19 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映.导演徐俊运用“古典新美学”的创作格律,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解构经典,通过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非遗组织、技艺传承人的深度合作,在《白》剧的舞美设计中融进了大量的非遗手工艺元素.

一、《白蛇》中非遗跨界舞美设计的种类与动力结构

舞台美术设计是对除表演外各种造型元素的统称,包括灯光、布景、服装、道具和化妆等综合设计.在《白蛇》这部舞台剧中,作者讨论的范围仅为非遗手工艺和舞美设计跨界合作的部分.在《白》剧中,运用的非遗手工艺主要有:竹编、刺绣和银饰锻造工艺;涉及到舞美设计的部分为:舞台布景设计、舞台道具设计与舞台服饰设计.

舞台布景和道具部分主要是“断桥”“锡杖”和“酒坛”,全部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红兵完成.大型舞台布景竹编“断桥”长10m,以木为构架附着篾片,每条篾片材料宽5cm,运用了“一挑一压”的编织技法;设计团队考虑到断桥倒映在水中,因此桥分两片,一为“实体”,一为“倒影”,运用了舞台灯光照射表示水面的分隔.十根可移动的竹编“锡杖”在静止成两排时,代表了廊柱,灯火部分依次渐变暗示了寺庙幽远的空间;镂空的杖身上下各点一盏明灯,充满了东方的禅意,除了照明,也象征法海的禅杖,对应了角色的禅师身份.酒坛运用“竹丝扣瓷”的工艺,强化了肌理效果.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设计制作渲染了故事发生地的江南灵意,烘托出玄幻的舞台气氛.

舞台服饰设计主要集中在对女主角白素贞造型的尝试.白蛇银发饰七件套由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刘兵完成,主要运用了苗族的锻造、錾花和花丝工艺;“新中式”高定服装设计师陈冬梅完成白蛇成衣——素紫纱袍的设计制作;sheme 女鞋首席设计师张金弦与蜀绣传承人吴玉英合作完成了白蛇鞋履——《水云间》;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完成了缂丝腰带;常州乱针绣传承人张莉负责白蛇服装叶片部分的刺绣;蜀绣技艺传承人吴玉英负责花朵部分的刺绣;上海露香园顾绣技艺传承人黄辉负责祥云部分的刺绣.舞台服饰不仅可以塑造和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具备独立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白素贞全套服饰设计的主色调为素紫色,色彩的定位不仅暗示主人公的“白蛇”身份,同时也指代精神层面的纯洁高贵与仙灵气质.而鞋履的设计始终贯穿“水”元素,纹样与剧情“水漫金山”呼应.舞台美术本来就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丰富视角,原本不相关的元素相互渗透与融合带来新鲜感、立体感与纵深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白》剧跨界非遗手工艺的完美呈现可以看作是当代舞美设计用交叉共生的创新形式承担了传播非遗的作用.《白》剧是载体也是媒介,可以用下面的箭头示意图更直观表现为:

非遗→当代设计(舞台美术)→大众

这条看似简单的“转换链”实则充满“机关”.它的运行必须在一个完整的动力结构的作用下才能实现,这个动力结构可以分三部分关系具体讨论:舞台设计和非遗手工艺,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导演、跨界策划人和受众.

1. 舞台设计和非遗手工艺

舞台美术设计是一种在一定空间里的视觉艺术展现形式.纵观其发展过程,受到绘画、雕塑、建筑、服装甚至是新媒体等艺术的综合影响,是一种相对开放的造型艺术.早期的舞台美术都集中在和表演关系密切的设计中,如化妆、服装和道具的设计,舞台布景设计则起步较晚.当舞美设计恰逢当代多媒体技术,其追求媒介的多元化特性直接带来了叙事方式的多样化,舞美设计不断探索艺术表现手法的新领域,在材料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视觉表现形式的创新.非遗手工艺是世代相传,通过时间考验留存至今的民族文化遗产,而当下社会文化的“创新性”使得传统似乎遭遇了“不合时宜”的尴尬,非遗需要解读当下,扩展其公共性特征,突破原有身份的局限,寻求有效的表达方式才能跨入现代语境.寻找合适的传播载体与表现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作为主体为自己制定的行动策略,这种策略的本身必然会裹挟两种属性: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而《白》剧的既定“文化非遗身份”和宏大的舞美展示平台完全能够将这两种属性完美整合,非遗手工艺跨界舞美设计势成必然.不仅如此,“《白蛇》音乐剧非遗手工艺展”在这次演出的会场外也同期展览,更具体地向公众传达跨界价值.

2. 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

《白》剧的舞美造型总设计师是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师范丛博先生,负责统筹和指导项目的整体实施规划.在与非遗手工艺的跨界合作中,创作的主体是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创作的客体是《白蛇》舞台音乐剧,包括其中的非遗手工艺、设计创作草图、小模型以及最终呈现出完整的舞台美术道具等.其中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并不是特定不变的.分项目的设计师按照舞台剧的内容和人设与非遗传承人协调设计实施的具体工艺,非遗传承人也会就具体工艺的完成效果对设计师提出反馈意见.例如白蛇鞋履与服装的制作过程.但是,有时受项目特殊性或传承人自身因素的影响,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身份重合.例如白蛇银发饰七件套的创作几乎全部由刘兵一人完成.另外,从创作客体的角度看,《白》剧包含了文化非遗和技术非遗的双重内涵:文化非遗表现出的民族*特性为技术非遗提供了更广泛的价值基础;而技术非遗为文化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因此设计师和传承人能否发挥创作主体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影响跨界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导演、跨界策划人和受众

编剧兼导演的徐俊是戏曲专业,并在戏剧学院接受了导演的训练,对整部舞台剧有极强的驾驭能力.《白》剧的跨界策划人是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PACC 此前一直致力于尝试“活态传承、活性流变、活力再现”的理念与宗旨去创新传承非遗技艺,对成功探索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徐俊接触和运用非遗元素具有偶然性,随后大胆修改原先的舞美方案.跨界策划人根据导演的需求对接非遗传承人,联手时尚品牌设计师,针对具体项目负责新团队的组建与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的主动尝试与跨界策划人的“强势”导入加强了设计的内部合作与沟通.另外,导演和跨界策划人必须将个体判断理性化,做出适当、合理的规划,既要考虑创意和审美价值,又要考虑受众对非遗元素与现代性设计融合的接受度;过度强调和提升舞美形式会带来设计的泛美化,干扰剧本情节主体的流畅度.

二、从《白》剧的成功*非遗手工艺跨界当代舞美设计的合理性与价值

非遗手工艺成功跨界当代舞美设计更多地表现出思维与理念的创新.非遗本体经过时空的淘洗,必定具有文化和审美的双重价值.通过转换角度之后的重新解读,创作主体能够突破传统形式的局限,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寻找和掌握规律完成设计,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多向性和独创性.跨界是一种行动策略[2].徐俊导演接受采访时说:“遇上非遗是意外,更是惊喜.”设计的多元化源于时代的需要,源于主流价值观对传统文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迫切诉求.建立在所跨之界各自优秀的基础之上的跨界,其创造的新价值也会超乎寻常.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庖丁解牛式的再整合,需要创作主体具备对本国文化的充分自信,对当下人文价值的充分肯定,创造性思维的跨界能激发活性的感官体验,更具有长效的普遍性意义.

从设计实践的角度看,传统非遗手工艺都是以家庭、师徒为单位或同行内部关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今突破专业的界限,调动更多当代人力资源完成“大设计”,帮助“在野”的传统工艺活力再现.辩证统一的传统哲学观是指导跨界的工作方法,调动个体想象潜力的同时兼顾团队协作与统筹调配,《白》剧中“古典新美学”的命题贯穿全局,明确传达了“和谐观”的价值取向.如此系统的思维方式引导行动主体必须采用协同创新的合作方法,系统论观点认为:“既要做到将设计作为系统并把这个系统放在更大系统中思考,更要从更大系统的总体要求出发来对待自己的直接对象系统,这样才是完整的系统思维.”[3] 在设计系统论的指导下完成协同创新,其本质是“融创”精神与协调关系的能力.

非遗手工艺的跨界“再设计”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工艺与材料的现代设计表现方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非遗手工艺与其他行业在形式、材料与工艺上的结合将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不同的物理材料具备不同的性格特性与审美效果,同一种设计由不同的材料表现也会造成视觉效果的差异,这种审美特性促使创作主体主动考虑材料的选择与创新.然而,成功嫁接的前提是理性的实践,不假思索地拼接只能流于怪异的视觉表征而无法指*想中的象征或符号美学.如《白》剧中东阳竹编首次运用于舞美设计,用“乱编法”制作“锡杖”灯具,材料形态的渐变镂空有助于灯光层次的渲染;材料质地的轻巧稳固又符合可移动道具的实际需求,公众本能的揣测漂浮于“暗夜”里隐约灯火的禅意,手工竹编抛弃了传统器皿的思维定式,转而诉诸于象征主义的微妙知觉体验和含蓄暧昧的东方美学.

跨界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是直接的结果,而是后续产生的跨界效应,通过合作后的效应对跨界两方进行再定位,并重新寻找跨界合作所能产生的偶然性,所得出的必然就是稳定的新的存在方式.[4]《白》剧成功的意义远超出戏剧领域,它更代表一种开放的精神,传统文化场域通过多元化的合作跨界获得了突围与新生,非遗手工艺工匠的历史命运正在被改写.苏珊·桑塔格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产生的问题不再允许某种门类化的处理方式,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无分类的社会,将事物再分门别类是绝对不合时宜的[4].随着文化与艺术消费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艺术界限会被打破,艺术的现代性精神要求审美独立、去除藩篱,“艺术化生存”与“日常生活审美化”[5] 的趋势要求设计的价值必须在普通大众生活的合理性中建立.所谓非遗跨界设计的内涵有两层:一个是为非遗产品的商业化或非遗手工艺的传播注入时代价值;另一个是提取非遗文化的“文本”或视觉元素为当代设计服务.无论是哪层含义,传统非遗已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再现活力,重新回归公众视野,主动修补与时尚生活的断裂关系,甚至在今后可能会成为时代引导性价值的缔造者.

三、结语

非遗手工艺与当代设计跨界既是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得到公众和学术界的关注.非遗手工艺重建了与当下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价值联系.在创作《白》剧的非遗跨界设计部分,导演和跨界策划人努力搭建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沟通合作的平台,其实质是通过人与人意识形态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递.阿部雅世说:“和谐的中心点随着世界的进步在不断转移……去年还是很好的东西,也要随着今年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6] 非遗跨界设计作品的最终形式以当代舞台剧的多媒体效果展示,在声、光、电的都市时尚休闲生活背景下,公众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可,这种文化的创新是当代艺术的独特气质.当代设计是一种展示媒介,这种“*机制”在市场化中逐步引导与满足大众对本土文化消费的需求,非遗跨界设计引导下的艺术创新与大众消费文化将形成良好地循环.因此与其说非遗在被动传承,不如说是时代需要,“自觉”回归大众审美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章莉莉. 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J]. 上海艺术评论,2016(5).

[2]海军“. 跨界”的综合性思考——行为、方法、态度和价值[J].创意与设计,2010(2).

[3] 苗东升. 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3).

[4] 李雷. 艺术跨界正当时[J]. 艺术评论,2012(1).

[5] 张伟. 艺术跨界与艺术观念的变迁[J]. 艺术评论,2012(1).

[6](日)原研哉,阿部雅世. 为什么设计[M]. 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34.

作者简介:

金丹(1986-), 女,湖南湘乡人,硕士,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都市手工艺与当代非遗文创设计.

该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非遗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白蛇*》和舞美和手工艺相关非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非遗乱炖嫁接当代艺术
一度给人留下“深奥晦涩到不可理喻”印象的当代艺术,如今正大踏步尝试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在不少展场,当代艺术作品披上了“非遗”的外衣—&mdas.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释意
从杜甫对陈子昂的理解看,“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两句,是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抒发了陈子昂对李唐王朝的忠义之志 陈拾遗故宅中称赞的赵彦昭和郭震,是捍卫李唐王室的忠臣 杜甫很可能.

闯入市场的非遗传承人
几乎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其中有辉煌、亦有坎坷,而其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坚守,在这个“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时代,他们如何树立品牌、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