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语言文化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沙井文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了?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考察记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语言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沙井文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了?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考察记,该文是语言文化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丝绸之路和从何而来和草原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语言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2017年6月6~8日,《丝绸之路》杂志社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旗委宣传部、中国甘肃网、兰州城市学院联合组织了为期三天的“醉美巴丹吉林: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2015年至今,已经到阿拉善右旗考察五次,感受颇多.结合前后几次考察,写了这组文章.

羊皮筏子载骆驼

本次考察从黄河文化出发,前往500公里之外的沙漠、草原,因此先写一下两种文化代表性的符号:羊皮筏子和骆驼,及其交织情况.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霍去病在黄河南岸的白银境内设鹯阴、袓厉二县.鹯阴城与媪围城仅一河之隔.尽管居延里程简中没有提到鹯阴城,但从黄湾、老庄等密集的汉墓群及平川瓷窑遗址考察,陡城、北武当渡口的繁忙程度不次于索桥渡.其实,黄河流经靖远北湾、红嘴子及水泉、石门、双龙、大庙一带,虽然九曲百折,也有不少适合渡河的地方.古人远行,大多遵循省时、便利、安全的原则,小型商队或逃犯为了躲避管理,很可能有意选其他渡口过河.这样的渡口大概每隔5公里就有一处.

黄河上游、中游渡河用羊皮筏子.就是把宰了的羊完整剥皮,扎住四肢和脖子,外涂桐油处理后吹气形成皮囊,然后将十几个、几十个扎在竹木架子上,渡人运货.民国时期,从兰州至包头是一条重要航线,往往用上百个羊皮囊捆扎成的特大筏子运输石油、木材、羊皮、水烟等物资.至今,黄河两岸的村民往来还在使用古老的羊皮筏子.

羊皮囊也用来盛酒装水.明庐陵人李祯所著《至正妓人行》中写道:“浑脱囊盛阿刺酒,达拿珠络只徐裳.”这里的“阿刺酒”,就是当时从波斯传入的蒸馏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白酒或烧酒.

5月26日中午,与油画家、原兰州画院院长韦博文先生匆匆一聊,又在往邓园途中争分夺秒地了解他近年的艺术活动.韦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创作黄土高原、黄河及丝绸之路文化题材的油画作品,成就斐然,现已年过七旬,但仍孜孜探求,令人感动!

与雕塑作品《黄河母亲》相比,韦先生的油画艺术表现黄河文化更加丰富,更富于文化人类学内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年、少年时代,先生在虎豹口、红嘴子等渡口处经常看到商队渡过黄河的情景.外地商队中的驴、骡怯生,不愿上船.上船后还颤抖不停.而本地驴、骡经常渡河,看见船自己就跳上去了.这些生动细节,非亲见不能演绎也!

过渡口的驼队最为壮观,因木船、汽船承载力有限,往往有很多骆驼拥集河边待渡.渡河工具主要是羊皮筏子和大木船.黄河发大水时,筏子照常,在浪尖上“打闪”,而木船容易摇晃倾斜,进水,导致翻船,于是停渡.人坐在羊皮筏子上牵引漂游在急流中的骡、马、牛、驴可横渡黄河,但没见证过骆驼有这能力.黄河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道天堑,千贾万驼通过大木船、浮桥,冬天冰桥跨越大河,壮观恢宏.韦博文先生说他少年时有幸目睹和体验了这一古老的交通形式,深刻的感受成为日后的创作底色.2015年在上海参加研讨会时,他曾对《青年视觉》杂志的主编关蓓女士说,他是跨越了千年,应该把这些珍贵的记忆都画出来.先生曾创作一幅油画,骆驼就站在大船上.因与惯常所见沙漠骆驼不同,有人提出质疑.艺术家陈伯希先生则高度赞扬:“这才是丝绸之路与黄河文化在靖远交汇生动而深刻的写照!”

当年韦先生上学,常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参加生产劳动时也坐筏子去黄河对面.筏子客最忌讳乘客携带鸡,因为黄河里的大鱼对鸡的气味很敏感,纷拥而至,流连追随,有潜在危险.因自幼浸泡在这种氛围中,韦先生对黄河文化有黄土般深厚的情感,始终不离不弃,实为难以割舍也!2000年,他主导兰州画院进行“黄河万里行”大型采风活动,大创举!

据已故兰州大学教授魏晋贤先生分析,从里程和古地名的读音判断,霍去病出击匈奴,应是从靖远黄河段的几个渡口过河的.邑人学者黄兆宏也持是说.1936年,西路军在靖远渡黄河以虎豹口为主,上至平堡,下至三滩,绵延百里,同时强渡.

当前,人们似乎遗忘了草原(沙漠)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长城在黄河的壮阔交汇,随着渡河工具大船、羊皮筏子及骆驼的日渐消逝,那种壮观的文化景观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目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抢救性地从健在的老筏子客、骆驼客那里搜集珍贵资料.韦博文先生建议说:“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推出‘黄河与丝绸之路’考察、创作、研讨等系列文化活动.这题目肯定吸引人,很少有人涉及,好多人缺乏历史知识和生话常识,推动下去肯定大有文章可做.”

但愿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沙井文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了?

6月3日上午,为即将启程的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作准备,便到甘肃省博物馆看沙井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铜器、金器等文物,下午回来继续坐在阳台上做功课——探寻沙井文化与草原文化之关系,研究文物出土分布区.小憩时,给花椒树、小杏树浇水,忽然兰天公寓的学生惊叫起来,接着从雒鹏的微信上看到兰州地震了.甘报记者王莉也说:“睡晕了!”

消息很快得到证实,震中在阿拉善左旗与右旗交界处.新闻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叹服!沙井文化时代如发生地震,人们或许只能祭天、祭神或做各种巫术活动禳解.

这次地震在“准无人区”,目前报道没有造成危害,对这次考察影响不大.6日,考察活动启程,我们按照既定设计路线,从兰州出发,经过永登、天祝,翻越乌鞘岭,经古浪、武威、永昌、民勤等地达阿右旗雅布赖镇.这一带正是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缘的沙井文化分布区!

查阅资料可知沙井文化遗址分布、文物出土大致情况:

民勤境内沙井文化遗址有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和小井子滩遗址,自安特生发掘以来,陆续出土有石斧、带孔石刀、夹砂粗红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沙井遗址出土有三角网纹竖线纹彩陶罐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民勤出土的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罐、双耳彩陶瓶、波线纹双耳彩陶罐、单耳彩陶罐等.

紧邻民勤的金昌(永昌)主要遗址和出土文物有: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双耳彩绘条纹罐(现存民勤县博物馆),永昌县柴湾岗出土绿松石镶金耳环、竹节状铜针筒,永昌县双湾公社三角城遗址出土环首铜刀,永昌县双湾公社蛤蟆墩遗址出土铜削、“8”字形铜泡,永昌县西岗遗址出土镏金铜梳、伫马铜饰.

古浪县博物馆藏有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罐.

永登县树屏公社榆树沟出土鹰头铜饰、鹿形铜饰和犬纹铜泡.榆树沟与从兰州市安宁区经过沙井驿往中川机场的道路平行.该沙井文化与民勤的联系,应该通过景泰及乌鞘岭北部与腾格里沙漠之间的地区.这个行进过程也在景泰留下了遗址.根据目前发现的遗址,沙井文化进入兰州的通道主要是永登树屏榆树沟和发源于乌鞘岭的庄浪河谷.在兰州停留后继续向东渡河进入榆中——榆中白崖沟出土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罐.

沙井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因1924年7月安特生首次在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考察情况在他于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有详细记述.对于民勤及河西地区而言,沙井文化是文明的晨曦,记载史前人类活动的余烬燧影;对于中国陶器史来说,沙井文化是陶器时代的回光返照.正因为如此,学界将目光投向了辉煌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忽略了沙井文化在河西文明开启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1924年7月中旬,安特生在民勤和永昌(昌市)境内考察时,将该遗址文化遗存归为“沙井期”,列在甘肃史前文化“六期”之末.他考察了众多遗址,继而在民勤县柳湖墩遗址、薛百乡沙井子一带发掘.一月后,他的马车满载沙井子40余座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踏上回京道路.受安特生影响,中国考古学家不约而同地关注过沙井文化.1943年,国民政府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博物院筹备处、中国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奔赴甘肃,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主持了沙井文化考察.1948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在民勤考察除三角城之外安特生发现的全部遗址.1976年,武威地区和永昌县门两次派人到遗址现场调查;1979~1981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展览馆复查后发掘三角城、蛤蟆墩两处遗址及西岗、柴湾岗墓地,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金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卜骨、贝币、毛、麻织品及皮革等文物共2112件.这次考古引起关注点较多:第一,以三角城为代表的沙井文化是河西走廊青铜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遗存,石、彩陶、铜、铁并存,先民文明程度较高,有城镇化和集约化雏形.按照陆续发现和出土的马厂陶罐来看,顺应了“马厂文化的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的结论;三角城村涝坝岗的出土文物表明周围有数量较多的马厂类型彩陶出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部分科考人员在察踏时,发现地表有部分陶片与齐家文化彩陶纹饰相近.第二,墓葬以竖穴偏洞墓室为特征,与甘青地区既相承又不同,与中原文化既相似又独立.第三,民族属性独特而重要.起初,专家认为三角城遗址应该是古月氏遗存,近来又有专家考证为乌孙族遗存.兰州大学汪受宽教授考证史前河西走廊武威至张掖地区内的民族,根据史料记载研究得出乌孙和月氏结论.第四,文物丰富独特,自成体系.陶器多为夹砂红陶,青铜器物众多,形制与鄂尔多斯相似又不同,还有镶绿松石的凤首金耳环、铁犁铧、众多骨器、石器,对研究众北方游牧民族演变、发展、消亡、融合历史有考证、佐证、印证的巨大作用.

2015年5月28日下午,我和徐永盛等人考察三角城遗址并参观金川区博物馆.博物馆在幽静的院落中,分为“凿石成器”“抟土成器”“铸金成器”“金川遗珍”四部分.三角城出土的石磨盘、双耳罐、单耳罐、彩陶壶等都较为粗糙,处处显示着陶器文化的衰落.不过,以夹砂红陶为代表的沙井陶罐形制独特.而金箔饰件和各类青铜配饰、铜器、铜具、铜管、铜环,以虎噬鹿、大角羊等精美动物形象铸造的青铜牌饰和青铜生产工具、兵器、马具和服饰饰品则彰显出青铜文化的繁荣兴盛.六连珠、三连珠、四连珠环形牌饰与敦煌壁画中的联珠纹饰似乎也有某种关联.铁器时代农耕文化典型代表是铁犁铧等.还有弥足珍贵的皮革和纺织品.目前为止,三角城村东岗附近出土最晚的文物是两汉时期灰陶罐.据史书记载,汉朝之前河西走廊为大夏、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角逐,直到西汉势力进入.乌孙人最后离开河西走廊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75年.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酒泉、玉门一带发现骟马类型遗址,可能是乌孙在河西走廊活动的文化遗迹.唐朝颜师古《汉书·西域传》注云:“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由此可见乌孙为碧眼赤须、深目高鼻的白种人.苏联伊凡诺夫斯基和中国韩康信等人类学家对考古发现的乌孙人头骨测量分析,证明乌孙人基本属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和中亚两河流域类型,也有蒙古人种特征.

近年来,张掖西城驿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证明该地很可能是一处四坝晚期至沙井早期遗存,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四坝文化的去向和沙井文化来源提供了信息.

沙井文化中心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缘的民勤、金昌,其北边既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又有雅布赖盐场.很可能,“沙井人”能够在今阿右旗南缘兴起并向乌鞘岭和黄河以东发展,与掌控战略资源——雅布赖盐场有某种联系.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此次考察特别邀请考古学家郎树德参加,期望有突破性收获!

雅布赖山中,没有星光的夜晚

6日下午,参观雅布赖盐场、“丝路驿站”(雅布赖镇博物馆)及雅布赖山中的阿贵庙.阿贵蒙古语意为“山洞”.阿贵庙号称“天制窗”,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坐落在雅布赖山主峰南侧.寺庙傍山而建,精美典雅,观内酥油灯明亮,缭绕,普渡众生,八座白塔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置身其中,自会产生庄严肃穆之感.一条长300米的石路是通向石窟的唯一通道,坡度大,特别是临近石窟的30米台阶路,坡度为70°~80°,其余均为悬崖陡壁,行人难以攀登,险峻气势颇为壮观.

雅布赖山呈东西方向横亘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阻止它继续南进与腾格里沙漠合拢,并形成著名的雅布赖盐湖.据说雅布赖山中有不少汉代烽火台及几处史前文化遗址,它们应该与盐湖有关吧?汉朝烽火台是否昭示这里有一条古道直道居延?或者居延驻军、屯民也食用雅布赖的盐?待考.

雅布赖盐湖与人类发生联系的时间应该比现有文献记录要早得多,惜无更多证据.但古典驼运方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继续.韦博文先生说:“巴丹吉林刮起的沙尘是黄风,雅布赖刮起的是白风和灰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雅布赖运盐的驼队经过靖远古渡口运到陇东、陕西,与靖远运煤的驼队形成黑白两条风情线.”高启安教授去年曾到阿右旗考察.他说:“雅布赖盐一部分通过景泰(盐寺渡口)运往汉中等地.因此,景泰设有盐务局,景泰北滩有‘盐路槽子’.盛时,有10万峰骆驼前来运盐.此盐道与丝道交织.”

烈日炎炎,戈壁滩中的骆驼正在脱毛.尽管驼运时代结束了,但它们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交流中的功绩永不泯灭!实地考察中,虽然乘坐现代交通工具,但还是倍感辛苦.想一想直接暴露在风霜雪雨中的驼队,只有一个字:苦.丝绸之路并非想象中那样浪漫!

盐路通向远方,但没有诗.

夜里,大家在雅布赖山中一处幽静的居民点用餐,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文化风情.

居延到底有多大?

6月7日早晨出发,到巴丹吉林旅游点,我们换乘四辆越野车,在巨大沙丘间冲浪进入沙漠深处的巴丹湖.

置身于浩瀚雄伟的巴丹吉林沙漠,我想起了古老的史前人类遗址和古代交通路线.

2015年,叶舒宪先生在山东潍坊举办的一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议谈曾经担任阿拉善右旗旗长、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的蒙古族专家铁木尔布和先生.他提供了细致的资料并亲自画出路线图,还复印《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中有关当地骆驼道的专题介绍(第41~43页),我这里引用,供大家研究.

阿拉善旗主要有旧时驼道七条:

1.额阿宁驼道由额旗乌兰川景起,经阿拉善旗至宁夏省城(银川)止,全长一三二五里.

2.额金肃驼道本道由老西庙起,经金塔县至酒泉止,全长七四○市里.

3.额鼎驼道由额旗至鼎新,全长二三○公里.

4.额甘驼道由额旗经鼎新之双城子至甘州(张掖),全长四二○里.

5.额高驼道由额旗经沙枣泉至高台,全长四六○里.

6.马古驼道由马莲井子至古乃尔,全长三○五里.冬季亦可行大车.

7.额旗外蒙驼道由老西庙经旗政府策克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常有三路……

驼道当然不是全天候的道路,主要原因是作为运载工具的骆驼有其自身的作息周期:骆驼于端午之后,天热脱毛,不可应用.均放入牧场休息,称为“入场”.直至中秋后,毛已生出,驼已肥壮,直立,即可应用,称为“出场”.这样,骆驼每年休息四个月.新出场之骆驼,可耐20余日不进水草而照常负货前进,故称沙漠船,为沙漠之宝.

拜读过这些非常难得的地方资料,我终于明白,今人视为畏途的大沙漠、大戈壁地带,古代人凭借驼队照样走出四通八达的道路.

2015年6月,我们考察经过阿拉善右旗前,叶老师还曾设想直接穿越沙漠前往额济纳旗.

接下来探讨一些有关居延范围的史料.

居延因汉简而驰名中外.有学者认为“居延”是西夏语,为“流动的沙漠”之意.李正宇先生撰《“莫贺延碛道”考》(《敦煌研究》,2010年02期)考证唐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认为“莫贺延”就是“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车延”应该读作“juyan”,另译作“居延”.

《任尚碑》和《裴岑碑》是现存有关呼衍王在最西部活动的珍贵文献资料.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8~105)对匈奴发动多次战役.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永元三年(91),任尚以司马随右校尉耿夔参加破北单于的金微山之役.金微山指东天山,即喀尔鲁克(qarluq)山,唐代文献作“折(析)罗漫山”,北单于西奔不知所终,其弟右谷蠡王于涂鞬自主为单于,在蒲类海遣使表示归汉,被封为北单于.永元四年(92),任尚以中郎将持节卫护率部屯驻伊吾(哈密).永元五年(93),汉和帝刘肇便派长史王辅带兵出关,协同当时驻守伊吾的中郎将任尚联兵在蒲类海边打垮北匈奴叛兵,擒斩北单于于涂鞬.《任尚碑》系擒斩北单于而勒石纪功,在新疆巴里坤发现.《裴岑碑》又称《镇海碑》,全称《汉燉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记载了破呼衍王碑的发现经过,雍正七年(1729)由征西大将军岳钟琪将军在巴里坤石仁子乡石仁子村发现.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裴岑率本郡三千兵马出击北匈奴,斩杀呼衍王,取得40年来汉朝在这个地区的重大军事胜利,赢得该地区13年安定局面.碑文中所说呼衍王为任尚、王辅击溃的北匈奴残余势力首领.《后汉书》无记载,碑文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1974年,破城子出土著名的居延里程简(E.P.T59:582)虽有缺漏,但记载了汉代长安到坻池的地名及历程,是当时东西交通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文献明证.其中一段涉及到居延:

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鲽里九十里,鲽里至揟次九十里,揟次至小张掖六十里.

从里程简中提到的地名来看,媪围、鲽里、揟次是县名,唯独居延置与悬泉置一样,仅仅是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据考证,媪围即景泰窵沟,居延置或为老婆水(又叫白茨水),距寺滩、永泰不远,鲽里在古浪、大靖一带.

因为居延海和居延汉简的遮蔽,我们常常误以为居延部落仅仅活动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根据古代史书及上书二碑及居延里程简记载,居延其实应为汉朝对匈奴的笼统称呼,活动范围非常大,除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及河西走廊等周边地区,甚至还包括黄河以东广大地区.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设置金城县并命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汉初称为典客)李息在兰州西固黄河南岸筑城.浑邪王与休屠王欲降汉,“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驰传以闻”.这次“外交事件”影响深远:浑邪王率部渡河降汉,被发于河南地,分属五属国;“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侯者到而希也”.

当时,汉朝对匈奴称为“居延”,因此可能才有媪围、居延、鲽里等匈奴语音译地名.

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一度掌控西域.

大家尽情释放.我们可爱可敬的编排人员大多是“90后”的年轻女性,正当青春年华,却长年累月伏在案头,早出晚归,加班是工作常态.田野考察时也认真绽放,我因此也很开心.短暂考察之后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拍照中,偶遇三粒遗落在沙滩上的鸟蛋.于是,石岩讲了一个故事,我以自由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鸟蛋与狐狸

野鸭孵出小鸭后

要赶到水里学游泳

小鸭乱跑

狐狸看见了

就跑过来

配合大鸭赶到水边

然后离开

这不是童话

好多沙漠边生活的老人

都看到过

这耐人寻味的情景

两次参观阿右旗博物馆

这是第二次.2016年11月13日,暮色苍茫中到达巴丹吉林镇后曾直接参观过博物馆.

以下是那次参观笔记:

一楼展厅是骆驼文化.展出与骆驼有关的汉代画像砖图片、唐代乐舞俑图片或复制品、银驼造型、岩画中的骆驼、包头《晋义驼栈》文件、信封、邮票、民国纸币、铜水别子(可能是“扁壶”子,民勤人把扁读为“别”,后来省略“壶”,演化成现名).还有用绳子捆住的“碱垛子”,应该取自碱甸子或碱水湖中,草原人用它熬成食用碱.我的家乡在腾格里沙漠以北,土地上生长着一种耐碱植物“水蓬”,秋天收拢起来可以烧碱.小时候,母亲和面用碱就用它.正宗兰州牛肉面和面也用蓬碱.蓬碱产量远远低于熬“碱垛子”.

这里还展出芦苇、芨芨草、紫槐、沙打旺、老芒麦、红柳、梭梭、盐爪爪碱菜、沙葱、甘草、霸王、白柠条、沙蒿、臭蒿子、花棒等、沙米、苜蓿、沙拐枣、沙冬青、白刺、苦豆子、杨柴等沙生植物的种子.它们以高度凝练的生命方式展示了巴丹吉林的另类绚丽.

文物展厅里的恐龙化石、木化石等表明白垩纪时巴丹吉林并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大量遗迹表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频繁活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已发现5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细石器加工遗址就有三处.用各色玛瑙制作成的石叶、石核简直是古朴优美的工艺品!一块较大的类似玉璧状、带孔石磨盘与前些年农村加工粮食的磨盘类似.一方石印中的图案似为什么巫术符号,可能与萨满有关.用当地岩石加工磨制的石刀、刮削器、石斧、石磨棒、石磨盘告诉我们,巴丹吉林沙漠底下或许掩埋着不少史前绿洲.它们传递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的古老历史.当然,为了抢夺资源而进行的战争在任何一个史前部落都存在,即便石镞由玛瑙制成,也无法消解激烈战争的.夹砂尖底红陶罐粗糙,有烟火熏烤过的痕迹,与通常所见尖底瓶不同.但其尖底部分放置进支架里,犹如锅底坐进锅灶.这让人产生联想:沙漠边缘的古人类发明尖底瓶是否插进流沙中盛水或烧水?

还有一些彩陶、陶盆、灰陶盆、灰陶罐,粗糙不堪,远不如青铜刀、马具耐看.而图片中的塔林拜兴障址、暮呼日沟塞墙、龙首山汉代“界壕”提供了新的信息.范荣南、景学义、张震洲合著《草原文明的见证》中有记录.目前,阿拉善右旗查明并收录入档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67处,其中烽火台126处,界壕9处,古寺庙及古寺庙遗址18处,城障9处,新石器加工遗址3处,驿站8处,其他古文化遗址124处,另外还有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等.

博物馆馆长范荣南近期还在跑田野,得知我们来,风尘仆仆赶回.我既表达对不能考察这些文物点的遗憾,又建议他们能够将珍贵田野经历记录下来.他心脏不好,加之长年累月在外奔波,面色焦黑.范馆长赞同我的想法,但沉重地沉默着,沉默不语.

龙首山和雅布赖山是阿右旗两大主要山脉,地势险要,自古就是边塞重地,分布着秦汉以来的烽火台150座,界壕、塞墙百余公里,城障、关隘10余处.这些烽火台置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之地,西起合黎山,自西向东横贯龙首山脉,再从雅布赖镇起纵穿雅布赖山脉北上,由塔木素格布拉格回转西进,跨过浩瀚大漠,直接居延塞.几小时前,我们在龙首山与雅布赖山之间空阔寂寥的古原中朝着太阳沉落方向驰骋时,但见一轮红日闪耀着亘古不变的灿烂光芒,雄伟壮丽,缓缓降落在龙首山后.短暂沉寂之后,大地迅速黑暗,将古代遗址与纷繁往事不动声色地抹去了.

这次考察时间较为从容,先看博物馆门厅中摆放的天然巨大羊肩胛骨象形石头,其上搁置一串写有藏文经文或人名的羊肩胛骨.古代,蒙古人将这种重要羊骨烧烤开裂,根据裂纹决定迁徙方向、路线,也用以其他占卜或禳解、巫术.后来,原始巫术功能转化为警示.例如,悬挂在某些路段起点处,表示该地段有强盗出没或存在其他风险,与现代交通中的路牌文化功能类似.解放前,临夏有些村口树上挂着羊头骨,提醒路过的人们:此地不可以唱“花儿”,否则罚一只羊.类似文化符号(如彩陶纹、青铜纹)在西北存留很多,如果溯源,大多都能延伸到悠远古老的刀耕火种时代或者更远.马林诺夫斯基田野考察的脚步未能到达中亚、东亚,不过从他慨然赐吴文藻先生《文化论》翻译权来看,或许他已感觉到东方文化的久远魅力,曾长久痴痴凝望.设若他当年考察地不是南太平洋而是中国西北,人类学的研究状况将是何等兴盛!

还有一幅反映蒙古神话传说中的鹿头马尾形象雕刻画,《醉美巴丹吉林》一书中记录了这则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骆驼有着一对健壮的长犄角和浓密的长尾巴.有一天,它的领地上来了一只鹿和一匹马.见到骆驼后,小鹿迫不及待地说:“可否将犄角借我一用?”话音刚落,马又说:“可以将您漂亮的尾巴借给我用一下吗?”听到此话,善良谨慎的骆驼问:“你们借我的犄角和尾巴有何用啊?”他们异口同声说:“我们要把自己装扮一番,去参加动物大会,去压压熊和牛的嚣张气焰……”说着说着,小鹿还流下了眼泪.骆驼看到小鹿如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的泪水,于心不忍地将自己的犄角和尾巴分别借给了小鹿和马,还自我安慰说:月亮不也是借助太阳的光芒在发光嘛.小鹿和马分别带上犄角和尾巴,离去时说:“我们明天早晨来归还.”第二天早晨,太阳如约地徐徐升起,但小鹿和马却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出现.骆驼心想:“小鹿和马可能是太高兴而喝醉了吧?”确实,它们因为锋利的犄角和浓密的尾巴而得到赞叹,高兴之余饮酒过量,整整睡了三天三夜.酒醒后,小鹿因失言而汗颜,觉得无脸再去见骆驼,就躲到了森林深处.这对犄角本不属于小鹿,所以每年都要退换一次.等待无果的骆驼,焦虑万分,一个月都没有进食草料和水,所以骆驼能不吃不喝走一个月.焦虑的同时,善良的骆驼也暗自告诉自己:“小鹿一定遇到了什么麻烦,它会来的.”因此,骆驼每次喝水的时候都要凝望着远方,久久不肯离去.失约的马却主动来给骆驼道歉,为了表示诚意,马说:“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我都为你分担行囊,帮你驮载重物.”骆驼被马的诚意深深打动,索性将浓密漂亮的尾巴送给了马.

根据这个神话故事创作的雕塑矗立在博物馆门前,发在朋友圈中,众人称奇.有位朋友发来在山西忻州私人博物馆拍摄的跪姿载重骆驼,令人不快.我见过很多骆驼造型,都信心十足,昂首阔步,威风凛凛,从来没见过这样猥琐的造型!骆驼生活在苦难中,我们不会诅咒苦难,但歌颂战胜苦难的勇气!

与骆驼互相呼应的是广场上的夏力宾雕塑.夏力宾雕塑以民间传说“夏力宾背负年迈母亲及蒙古包参加搏克赛”为题材所制,寓意“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阐释了阿拉善人民至孝至亲的精神内涵.夏力宾是清代乾隆时期的阿拉善摔跤王,相传出生于原阿拉善旗巴丹吉林巴嘎(现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一带),力大无穷,善于搏击,善良正直,不畏强权,被誉为“搏克夏力宾”.

参观门厅两处陈设之后,进博物馆.在郎树德先生指导下,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发现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齐家、四坝文化彩陶和石器.可惜没看到沙井文化陶片.

沉默寡言的范荣南老兄下田野了

在大漠深处

这次只看到他的留言

和他从沙漠里捡到的四坝四耳罐

郎树德先生喜不自胜

但很冷静,滔滔不绝

四坝罐的四只耳朵认真听讲

似乎在追溯历史

四坝文化从河西走廊一直向四

这支带彩青铜文化

因何向北穿过龙首山

进入巴丹吉林腹地

遗落3900年后被骆骆踩破

然后就再回人间

比它更早的还有齐家石器、陶器

也从南向北

不知沿着石羊河,还是河雅盐道

三足陶鬲来自遥远的鄂尔多斯

还有环首铜刀

都闪烁着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子

草原文化浩浩荡荡,从此南下

农耕文化沉雄深厚,从此北上

于是就碰撞出了一条漫长的

多元文化交融带

以阴山、贺兰山、祁连南北两山及

黄河、长城为筋骨

虽然,我们看到的

仅仅是4000年来激荡起的几朵浪花

但也心驰八荒

醉美巴丹吉林

点评,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语言文化本科语言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丝绸之路和从何而来和草原方面论文范文.

有文化,意味着什么?
农忙双抢时节,我们城里来的知青都下到了各自的户口所在队里,我自然下到了7队 住,是在柯云清家的一间耳房里,吃呢,则是一家一户地吃“派饭” 那时候农民干的还是大集体,日子大都过得.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第二辑)隆重推出
由丝绸之路杂志社组织编辑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近期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丛书编委会顾问范鹏、郑欣淼、田澍、梁和平、王柠、吴亮、梅雪林;编委会主任叶舒宪;委员叶.

咋装有文化?
●于文岗文化,高雅有品,古今中外都是人的最好招牌和点缀 但文化的获取不比野生人参生长容易,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16 年才弄个学士,且未必就诗书满腹 而一个人若混得个一官半职、大小老板,没点儿文化,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