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交响曲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复活交响曲,生命的诘问和回响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交响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复活交响曲,生命的诘问和回响,本文是交响曲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诘问和回响和交响曲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交响曲论文参考文献:

交响曲论文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论文生命科学论文2000字关于生命的论文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1893 年,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小镇斯坦因巴赫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古斯塔夫·马勒.时任汉堡歌剧院指挥的马勒正处在个人事业的上升期,然而繁重的指挥工作,加之完美主义的性格倾向令这位志在作曲的音乐家无暇创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缘何马勒一生在音乐创作上所达到的高度虽世所瞩目,却在数量上并不高产的原因.“我靠指挥过活,但我活着是为了作曲.”一刻也未曾忘记初心的马勒终于寻觅到这一处可供他潜心谱曲的清幽所在,并在之后几年,利用两个乐季之间的夏日假期躲进那幢矗立在阿特湖畔著名的“作曲小屋”全心投入创作.自嘲是个“夏日作曲家”的他,正是在这间斗室中完成了第二、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第二交响曲的创作周期跨度六载,但这显然并没有影响这部结构复杂、篇幅庞大的作品内在所具有的完整性及统一性.事实上,早在1889 年前后,马勒尚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职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交响曲的构思.长时间的反复斟酌,预示了这将是一部规模宏大,且承载着深刻思想内涵的鸿篇巨制.“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道路指向何方?死亡能揭示生命的意义吗?”这一系列的终极问题正是第二交响曲的中心题旨.而与此相关的宗教、哲学思索始终贯穿于马勒一生的创作当中.遁身在其丰富、创新的音乐本体语言中的这种深刻的思想性及人文关怀也显示出作为音乐家的马勒在拥有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亦秉持着某种知识分子式的精神追问.

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源自马勒1888 年创作的一部大型葬礼进行曲.沉重的开篇直指死亡,而作曲家正是在借此发问:“你生存的目的何在?你受苦是为了什么?这些是否全都是个可怕的恶作剧呢?”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马勒透露自己将在最后一个乐章中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事实上,类似葬礼进行曲的段落在马勒的多部交响曲中均有出现.联想至其作品中那些对生命、死亡无休止的探讨,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马勒对这种悲剧性、终极性的问题如此纠缠不休、难以释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童年时期的经历.

马勒出生在奥匈帝国波西米亚地区卡利斯特镇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前后共生下14 个孩子,其中竟有一半不幸早夭.朝夕相伴的手足相继离世,这种过早就反复目睹生命逝去的经历,成为蚀刻在马勒心头,且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马勒作品中那些与生死相关的表述,乃至数次出现的葬礼进行曲不能不说是这段童年记忆在其成年后的一种无意识流露.而马勒中后期创作的声乐作品《亡儿之歌》正是这一心理倾向极端而典型的体现.这部满溢着悲伤情绪的声乐套曲竟宿命般地预示了其爱女玛丽亚·安娜后来的不幸早逝,这让马勒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也成为了其久久不能释怀的心结,并加深了其与原本就不喜此作的妻子爱尔玛之间的情感裂痕.对终极悲剧的一次次深刻体验仿佛是马勒无法摆脱的宿命.在第二交响曲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的第一乐章结束后,马勒为接下来的两个乐章设置了一个相对宁静优雅的情绪基调.作为葬礼乐章后的“间奏”,第二、三乐章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与幻想.马勒曾对第二乐章有过这样的描述:“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然后,也许在归途中,你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在连德勒舞曲轻快的节奏中,马勒以流畅的旋律勾勒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知是否是斯坦因巴赫的秀美景致激发了作曲家的灵感,但显然这种对自然万物的表现与赞美在之后同样创作于此地的第三交响曲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发源于奥地利南部民间的连德勒舞曲在马勒的多部交响曲中均有出现,这也隐约体现出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民族主义特点.

如果说,除了童年经历之外,还有什么对马勒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话,那必定是那些令其爱不释手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描绘了诸多充满着奇思妙想故事的德国民间诗篇选集《少年魔角》.受到这本诗集的启发,马勒创作了同名声乐套曲.而他的第二、三、四交响曲在主题上均与这部声乐套曲作品有着直接的联系.譬如,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即是根据《少年魔角》中《圣安东尼向鱼儿布道》的旋律改编而来.该乐章在诙谐幽默的表层情绪下涌动着一股暗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世俗喧嚣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马勒创作理念中对包罗万象的追求.

常年在歌剧院担任指挥的经历使马勒对交响曲及声乐作品格外熟稔.而这两类作品也构成了其个人创作的主要形式,并在主题及内容上相互交融渗透.第一交响曲与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第二、三、四交响曲与声乐套曲《少年魔角》;第五、六、七交响曲与声乐套曲《亡儿之歌》的联系极具规律地体现了马勒交响乐作品与声乐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此外,有别于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创作的那些以钢琴为伴奏的艺术歌曲,马勒的同类作品大多以交响乐为伴奏,这种器乐部分的交响化使其艺术歌曲产生了一种歌剧般立体磅礴的效果.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中那段在交响乐伴奏下空灵唯美的女声独唱即改编自《少年魔角》中的《原光》.作为庞大激荡的第五乐章的导引,纯净的乐音为心灵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安详.

面对生命与死亡这样的终极问题,任是才华横溢如马勒者亦不能轻易参透.在写至第五乐章—这一马勒承诺给出所有问题答案的部分时,作曲家踌躇再三,未能落笔.第二交响曲的创作也因此一度搁浅,直至一个事件的突然发生戏剧性地打破了这一创作上的僵局.1894 年,马勒在汉堡歌剧院的同僚汉斯·冯·彪罗去世.

尽管这位一代指挥大师对马勒的指挥才能赞许有加,却并不欣赏其颇具实验性的音乐创作.据说,马勒曾在钢琴上为彪罗弹奏过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旋律,而彪罗的反馈却是:“ 这让《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变得像是首海顿的交响曲……”转投音乐保守阵营的彪罗显然是在嘲讽马勒的音乐因摇摆在传统性与实验性之间而显得不伦不类.讽刺的是,曾对这部作品发表过如是评价的彪罗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的葬礼竟激发了马勒的灵感,从而间接促成了这部作品的完满收尾.在彪罗的葬礼上,当合唱团唱诵出克洛普斯托克的诗作《复活》中的第一句“复活,是的,你将复活”之际,马勒登时茅塞顿开.于是,宗教的救赎成为了解除精神困顿的出路.在经历了反复的诘问之后,马勒最终以来自上帝的恩赐—“复活”为答案,将整部交响曲引入光明、希望之域,也由此将作品提升至宗教思想的高度.第二交响曲的标题“复活”正是来源于此.

在极富戏剧性张力的末乐章中,作曲家先是以管弦乐营造出末日审判的气氛.倏然爆发的起始乐句之后,若干音乐主题交替出现,生动描绘出末日审判到来之际人类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在经历了一系列起伏发展之后,远处再次传来最后的号角,象征夜莺的长笛吹奏出恍若来自天境的旋律.在一片静谧祥和的气氛中,无伴奏人声轻缓地唱诵出复活的圣咏.随着独唱与合唱愈发昂扬的情绪发展,钟鼓齐鸣的乐队与人声交相呼应,将音乐逐渐推向,整部交响曲在辉煌壮丽、澎湃激昂的恢宏气势中完美收官.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后期的代表,马勒的作品是连接19 世纪音乐与20 世纪音乐,传统维也纳古典音乐与新时代音乐的桥梁.其作品在内容上涵盖了对自然万物、神秘主义、民间艺术、宗教、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表述及探讨,具有一种浮士德般包罗万象的浪漫主义精神.而复杂的配器、丰富的音色、含混的调性、变幻的和声,以及庞大的结构则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形式特征,有力地支撑了其在创作中所追求的丰富的情感表达、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极强的戏剧张力.在体现对一切美好事物热切向往的同时,其音乐又难以抑制地流露出一种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羁绊.而第二交响曲“复活”,作为马勒的经典作品之一,鲜明而集中地呈现了存在于其创作中的几乎所有上述内容涵盖及形式特征,从而以一种成熟的范式树立并奠定了其极具代表性的个人风格.

上文总结:该文是适合诘问和回响和交响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交响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交响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心花常怒放,生命才健壮利用正面评价的重要性
教育在于唤醒,无非是唤醒学习者的积极情绪,让学习者可以用更高涨的热情去学习,可以用更愉悦的心态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也就是教师,应该利用更多的正面评价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情绪.

南希,生命从嫁给里根开始
张之豪2016年3月6日清晨,美国第四十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4岁 找到“罩得住”的贵人1921年7月6日,南希.

白血病妈妈悲壮生女,生命突围共同绽放
2017年10月的一天,带着假发的钟雯细心地照顾着女儿周小朵,牙牙学语的小朵蹒跚地跑着,钟雯时不时地扶起摔倒的女儿,替她掸去身上的尘土,极其简单的一幕,却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一年多之前,钟雯被查出.

天仙汤,生命本真的味道
前两天,闺密突然给我打电话,神神秘秘地对我说“最近有空就来我家吧,我请你喝‘天仙汤’ ”论起吃,我也算得上是一枚十足的吃货,但是“天仙汤&r.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