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剧本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革命和传奇读喻彬电影剧本《孙中山的女保镖》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剧本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9

革命和传奇读喻彬电影剧本《孙中山的女保镖》,该文是剧本论文例文跟喻彬和《孙中山的女保镖》和电影剧本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剧本论文参考文献:

剧本论文参考文献 读和写杂志中华传奇杂志电影剧本投稿读写算杂志

主持人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开拓艺术新境界,这是本期多数文章的主题立意.周弦影评述《珠江上游传统民歌概论》,不仅填补了曲靖地域民族音乐研究的空白,而且为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何庆莲结合弥渡县花灯剧团的艺术实践,谈了她对历史悠久的弥渡花灯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若干见解.周航说喻彬电影文学剧本《孙中山的女保镖》,读后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巧取辛亥革命的背景,避开宏大叙事的路数,以匠心独运的表述,向人们讲述了尹锐志、尹维俊姐妹作为孙中山女保镖的传奇故事.胡素云对清初画家王原祁的学古创新、意在笔先、理趣兼到、诗画相通等绘画思想作了评述.(胡耀池)

◎周 航

《电影文学》2011 年第6 期以大篇幅发表喻彬近4 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孙中山的女保镖》,读起来峰回路转,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个“新”,当然不是指该剧本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而作,与此相关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正可谓适逢其时.这个“新”,也不是完全指剧本中的各个场景与人物的精心设置与展开,这对第一次写电影文学剧本的喻彬来说,可能并不是最显其特色的,尽管他一出手就很是不凡.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作者巧取辛亥革命的背景,避开宏大叙事的路数,不以政治至上然而却又与政治息息相关,以之前从未有过文学表现的孙中山的女保镖——尹氏姐妹为对象,通过史料记载、民间流传故事、文学创作原则来结构整个剧本,从而达到真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与拍摄的可操作性的目的.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关注这个剧本.

一、关于剧本的创作背景

为更多了解该剧本创作前后的情况,我与作者进行了访谈.2011 年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纪念日.为迎接这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日子,主流意识形态自然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与各类纪念性的活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喻彬发现了孙中山的女保镖尹锐志、尹维俊姐妹的相关史料.他进一步发现,尹氏姐妹是孙中山的数任保镖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两位,可是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叙写她们的专著,也没有该内容的影视片,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文学与影视界的一大缺憾,于是他萌动了写她们的念头.结果是,他不仅写成了长篇纪实小说《铁血姊妹花》,还同期创作了电影剧本《孙中山的女保镖》,在此领域,喻彬填补了一个空白,着着实实地向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呈献了一份厚礼.

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喻彬是下了苦工夫的.他不仅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大量史料,而且还专程赶赴浙江绍兴嵊州,对尹氏姐妹家族的后裔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访.作者得到了尹维俊的孙子裘燕江等人以及当地文史部门的大力支持,整理了流传于民间几近失传的有关尹氏姐妹的口碑传说,由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参阅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为喻彬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田野考察与文献综合基础上的创作,不仅使喻彬的作品真实可信,而且使他充满了写作的信心.

喻彬在背景预设与创作手法上,借鉴了同类题材《辛亥革命》《辛亥风云》《十月围城》等影视作品,使其剧本的创作更见丰富与成熟.就他的剧本的内容来看,其核心内容紧紧围绕着辛亥革命期间,清廷派出大量杀手刺客孙中山,尹氏姐妹联合各界侠客义士营救、保护孙中山,不惜生命与孙中山的清廷鹰犬展开殊死博斗这些历史事件,来展开故事.其中,剧本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有意不涉及孙中山的政务,而是集中笔力再现奋战在孙中山身边的姐妹花保镖尹氏姐妹,舍身救主、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剑胆琴心的保镖生涯的故事.

据作者说,之前的剧本名称有孙中山的女保镖、铁血巾帼、巾帼保镖、国父身边的女保镖、铁血姊妹花等,但出于简洁明了与让观众更易于明白接受之故,最终定名为《孙中山的女保镖》.在作品的成型与修改上,作者参考与吸纳了不少朋友的建议,几易其稿,特别是增加了尹锐志与清廷杀手团二号头目张富宗、怀春阁龟头陈小二(许国春)与怀春阁花魁金香玉之间的感情戏份,突出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性,使得剧情更见真实与感人.在这方面,体现了作者喻彬的诚真的写作态度与极强的变通能力,从而使该剧本更显成功.

二、哪来的“革命”?

从19 世纪中期以来,直到20 世纪中后期,这个时间段中国的历史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社会变动时期.与这个时期密切相关的,自然是与“革命”相连的一切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领导的革命运动,往前追溯到清末的孙中山主导的革命潮流,更是成为中国上个世纪最大最丰富的话语资源.一句话,“革命”贯穿其始终.无论是社会与历史学界,还是影视与文学界,都无法绕过这个丰富的历史内涵.喻彬的这个剧本同样是对这个传统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文学作品(包括电影文学剧本)毕竟不是研究“革命”的,而是形象地讲述“革命”的进程.“国父”孙中山长期从事的“革命”活动,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功勋,更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历史的起源.于是乎,研究与表现他的“革命”,不仅是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而且成为后人文字表述的重大题材.喻彬的剧本也可以划入这个框架之中.只是如何表现这种“革命”,如何重新赋予“革命”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就成为作家们殚精竭虑的写作内容.之前革命神话的缔造,显然已汇成大河,但仍然无法冲决读者的心堤,或者说早已形成某种审美层面上的疲劳.也就是说,过于严肃与正统的文学表述,早已把“革命”历史进程中本来十分丰富的面目涂抹得只有一副面孔;那些充满传奇与民间性的通俗叙说却被排除在外,至少难以受到重视.相信,大多读者面对喻彬的剧本所思考的,仍有很大的犹疑成分.作为辛亥革命的献礼之作,剧本中竟然没有更多的堂而皇之的正面性的革命叙写,这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这样想,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其一,孙中山时期的“革命”还是革命的“初级阶段”,还是“三义”革命时期,还无法用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去装饰它.如果强求用一些冠冕堂皇的革命话语去叙说,反而会使作品失真.这正如在鲁迅的《阿Q 正传》中所提及的,当时大部分中国民众,对革命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与觉悟.也正如喻彬剧本中的许国春,他与革命志士一道杀敌,仅仅是为了挣赏银,好把金香玉赎出妓院领回家生儿育女过日子,在他心目中,“谁做皇上都无所谓,只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行了”.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国情与民情,作为普通老百姓,哪来那么多的“革命”呢?就是从尹氏姐妹来说,她们的义举与奋不顾身,大多也是为舍身“救主”而出现的,多少带有旧时的绿林好汉的色彩.这也正好说明了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缺陷.其二,尽管剧本有引出片名而设置的特写镜头,其中有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而作的慷慨陈辞,但这些最多也只是作为大背景而出现的,也是为尹氏姐妹的出场作铺垫.这样说来,如果该剧一个劲儿地正面表现孙中山的“革命”,那对以表现尹氏姐妹为主线的剧本就会失去重心而不知所云.正因如此,作者才专注一点,不顾其他,抛开孙中山的“革命”因素而轻笔带过,这正体现了作者的才情,而并非离题之举.其三,这个剧本的“革命”性从哪里来?在我看来,一是革命志士与清廷的殊死博斗,这是一种本能的革命与反抗精神的体现,与后来的无数的革命者是同出一辙的.二是当时的革命情形可能正是如此,萌芽时期的革命有大众的倾向,那时革命人士很多是特立独行的侠客形象.如此一来,尹氏姐妹在剧本中才可以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能够融合牵扯到一起,才能为人所接受.究其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关于革命起源时期的“革命”行动,以后的“革命”也是从中升华发展而来.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不会与后来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发生本质上的冲突,才有一种合理的承继性特征,才有更为有效的纪念性意义.

三、如何的“传奇”?

“革命”与生俱来就与“传奇”紧密相联.革命当然存在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但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革命,最为常见的手法,自然还是要与“传奇”联姻.这不仅是如何缔造时代神话的问题,而是本身所具备的性质,正所谓革命历史小说的“宗教修辞”(黄子平语).然而,历来的革命叙事又无非是政治、言情、英雄、男女等的综合体.在这个层面上讲,喻彬的剧本也是符合“大体”要求的.只是,这个剧本的革命“传奇”又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色.这个特色又多与传统的文化欣赏趣味相投.

剧本的一开始,就出现了清廷的“誓师出征”场面.类似场面其实并不陌生,在很多的清廷戏中,或者同类背景的戏中都曾出现过.所以作者操作起来轻车熟路,并不显得艰涩与生硬.其中,隆裕太后刻画特别细腻,举手投足,尤在眼前.大内高手赵振高在扬手之间,四支飞镖同时击中四幅画像的咽喉,画面感颇为强烈.差不多与此同时,上海光复会指挥机关内女子先锋队的会议,其中人物也是粉墨登场,栩栩如生.

后来,剧本主要画面全部转向上海,特别是怀春阁的情状描写,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民俗痕迹,对妓院的来龙去脉的叙写与各色人物的性格描写,不仅颇具知识性,对故事的推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粗略说来,比如,鸨母对乔妆前来的尹锐志进行考察质询一节,特别精彩独到,这在以往影视表现中是极为少见的.作者在这方面明显是下足了工夫的.再如,上海南京路静安寺的打擂现场与赵振坤在一临街三楼内的暗中监视,也都有精彩纷呈的场面出现.包括怀春阁内的打斗,与最后哈同花园后院的决斗场面,作者都下了相当的笔力来作了细致的铺排渲染.如果从电影拍摄效果与吸引力方面来说,这些都是十分可操作与吸人眼球的场景.光从剧本的文字的节奏速度来体味,就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其渲染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说,这些“传奇”因素还是浅层次的话,那么与之相应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应是一些最能体现人性的人物故事与场面描写.最出彩的,莫过于尹锐志乔扮成清倌与二号杀手张富高的接触、隐姓埋名做龟头的许国春与花魁金香玉之间的缠绵的戏份.尹锐志乔装打扮成清倌混进怀春阁,除了打听情报之外,当灌醉了张富高时,她的任务应该是用砒霜除掉他,在听到他一番颇为真诚的肺腑之言后,竟然动了恻隐之心:

“应该是这样,假如没变数的话.我就升官了!我就娶你回家,让你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尹锐志听到张富宗这么一说,突然心里一咯噔,手抖了一下,“当”地一声,茶杯盖子掉在地上了.

作者极为细心与巧妙地处理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又通过电影镜头能处理的细节来体现.

这是革命的摇摆性吗?当然不是,这是极逼真生动的人性体现.

对于许国春与金香玉的情感戏描写,作者更是下了大笔力.一是对许国春的杀敌动机上,作者很客观的作了真实的铺垫,这也为他不惜参与杀敌埋下令人信服的伏笔;二是他本真的爱情动机,他只是出于本性,为了真爱,显示出他朴素与憨厚可爱的一面.

尹维俊:“保护孙文先生,捍卫中华民国,推翻清朝统治!”

许国春:“谁做皇帝我不管,我是个穷人,只要让咱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拥护.你让我杀谁就杀谁!”

这就是许国春杀敌的动机.他与“革命”无关,只是被裹挟进“革命”潮流之中.这与“革命”的精神是明显存在冲突的,但同时也是很实在的本真书写.

许国春说着蹲下来深情地看着金香玉惊惧的面容(特写),想伸出双手去抚摸她的脸,又羞怯地收回来了,“香玉,别怕,他们不会杀你的.我这就去了,一会儿,我就拿银子回来,把你赎回家去.”

许国春说完转身就跑.

……

半瞑着眼的许国春,听到金香玉的叫唤,又睁开眼,两行清泪夺眶而下(特写、定格),“香玉,我们回家,给我生个胖娃娃,好好过日子……”

许国春的朴素憨厚的性格与真情流露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可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表现主人公尹氏姐妹的同时,许国春的形象起到了十分感人的衬托作用.同时,也使得剧本的“传奇”成分更为厚重与精彩,也更符合观众的、民间传统的审美趣味.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无疑是整个剧本的神来之笔.

结 语

作为一部向辛亥革命献礼的电影文学剧本,喻彬的这部作品有超出俗套的意义.虽然有些场景与之前已有的影视作品中的场景类似,有明显借鉴的痕迹,但仍然有很多匠心独运的地方.作品不仅走出了历来就有的革命政治话语的固有的重复的腔调,而且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内容,并通过电影剧本的方式来进行形象的精彩纷呈的表述,这是有价值的.如果将之拍摄成电影,我敢大胆地预言,肯定会好看与卖座.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 林

概括总结,这是关于喻彬和《孙中山的女保镖》和电影剧本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剧本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剧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正文化之本塑新闻之魂读李彬教授《水木书谭:新闻和文化的交响》
2016年3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的新作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以下简称水木书谭)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历时两年多时间在新闻爱好者杂志开设“新闻与文化书谭”.

边看边说的高度读沈栖杂文集《边看边说》札记王俊良
杂文家王春说,沈栖先生杂文集边看边说,宜在车上读 新乡杂文年会结束当天,他还特意叮嘱我 王春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以“在路上”的姿式,用心去体悟一位杂文家,在改革年代对家国情怀的感.

那条漆黑的路走到了头--读石一枫《借命而生》
石一枫在他的小说借命而生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位于1988年,这显示出几分不同寻常 石枫是少数几个对于当代生活有着巴尔扎克式的好奇心的作家 当代生活,于他而言,不止是在素材意义上而存在;准确地说,当代.

智慧和信仰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3 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 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 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