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社会工作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社会工作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本文是有关社会工作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专业硕士和社会工作和实践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摘 要:目前专业硕士教育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文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实践不足等突出问题,从实践能力提高角度提出建议,旨在完善培养计划和增强实践环节来促进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提升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司武林,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问题;张頔宸,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张彩云,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8 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号:GERP-18-45)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3-0127-03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种类增加和人数的扩大,专业硕士教育中专业特色不足、“文凭主义”、粗放管理等问题逐渐出现.最先开办专业硕士教育的西方国家也遇到过此种情况,其应对的主要措施是在理念和实际操作方面加强化职业导向,如提升“实践能力”、落实日常课程的“职业化”考核以及代替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设计”等;在具体培养过程中,集中体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我国硕士专业教育也应强调和突出“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授课、实训、论文设计等各个培养环节.本文拟就如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进行分析.

一、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概述

专业硕士教育及其培养模式始于美国,并首先在发达国家得以推广.设置专业学位和招收专业硕士之初,其教育目标就被定位于实践能力而非理论能力,因而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习过程和培养重点等方面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有明显区别,即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导向”清晰明确.“美国的专业硕士培养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为从事现职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位提升教育;二是为大学本科毕业生及其他职业者等有意愿将来从事某一特定领域职业的人员提供课程项目.”[1]我国自1990 年首先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后,专业硕士种类日渐增加,目前招生专业门类已达40种;所培养的专业硕士人数显著上升,2009年累计已有48.97万人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同年,我国开始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专业硕士报考人数自2013年的59万人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85万人,占当年全部报考人数的48%.[2]

然而,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使得专业硕士教育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应用性不强、职业性缺失等问题,导致其就业缺乏优势.对某高校2009年第一批入校的390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生的调查发现,“实践能力是否提高”是影响学生对全日制专业认可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超过半数(51.5%) 的受访学生认为,一年的专业硕士学习“对自己提升实践能力没有帮助”.[3] 有学者对5 所“985”“211”重点高校1022 名专业硕士的调查发现,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最大的不足”这一问题,65%的学生选择了“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教学与实践”五项内容平均得分为3.86,而“通过学习,能力方法和水平提高”仅得分3.77分,居于最末位.[4]在对MBA/MPA 专业硕士的研究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别12所高校回收的626份问卷显示,专业硕士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59.1%,对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的满意度仅43.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满意度也只有44.2%.[5]

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问题

2010年,我国在33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试点,目前开设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高校已有105所.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根本目标,但目前很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相对丰富,而实务能力欠缺.[6]究其原因,乃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不突出.具体而言,该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有:

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特征不足.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践教学,包括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行动教学.全国社工专业硕士学位教指委也明确要求,各招生学校“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而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不足,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不够贴近现实,案例教学内容和活动偏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不明确等.并且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偏向理论,较少针对个别问题和探讨可操作性措施,这都使得学生对现实问题不敏感、不清晰.

2013 年针对某高校两届社工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课教学评价最低的两项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课程设置合理、目标明确,其分别占比48.6%和34.3%.[7]在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认为“课程中师生互动频繁,有效组织和开展讨论”的仅占55.6%,勉强过半.[7]而实践特色更强的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行动教学,其比例之低就可想而知了.

2.实训实习落实不够,专业督导缺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要求实践倾向,实训实习则是完全进入实践活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指委2014年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88所学校中,平均实习基地个数近17个,其平均经常使用率为68.79%.”[8]但该调查数据主要源于各学校的自我评估,实际情况可能不完全如此.对华中地区4所高校134名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上,只有2/3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实习,……甚至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因各种原因难以达到该专业实习时数的规定.[9]不能充分保证实训实习,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评价低,社会工作职业选择比例低.此外,实训实习不能完全在专业社工机构进行、专业督导严重不足、实习指导老师很少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等,也都使得实训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3.对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评价指标宽泛甚至缺失.MSW旨在培养研究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各学校强调论文的实践应用特色,学生的论文选题逐渐贴近现实,研究对象也更为具体,但研究方法仍多为文献研究,立足实务过程的研究其实不多.究其原因,偏重理论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长于理论思考而短于实务研究.此外,硕士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评价标准或者太宽泛而不够精细,使得社工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实践特征不能形神兼备,“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成为实践根基不足的无病.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导致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自身评价状况均不理想.

三、实践能力提升的思路和措施

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培养计划和增强实践环节,努力提升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质量.

1.完善培养模式,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特色,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尝试诸多新模式,如工程硕士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的“知行研合一”培养、出版专业硕士的“专业特长”模式以及“复合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培育发展快而急,至今还少有对他们能力及地位的清晰界定,对于其培育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定位与培育方向仍需进一步探索.[10]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应更多面向现实、朝向实践.对社工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精准定位,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突出本土知识、实务能力和职业*.总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上,要持续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培养体系.”[11]

2.实践能力培养应充分形成专业特色.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专业机构合作培养,是提升社会工作硕士实践能力的根本依托,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也只有在专业机构中才能得到有效培训和强化.“开展‘校—政—机构’联合实践教学,是有效提高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2]对此,应注重以下几点:在建设更多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按照培养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机构导师的实践特长和督导作用,围绕学校、机构合作的“双导师”培养机制,探求其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和毕业要求方面,形成更具专业性的评价标准.

3.注重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性.2014年的调查显示,“现有的MSW教师队伍中,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师资仅占19.1%,……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只占不到五分之一.”这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发展.从业资格考试作为检验其理论和实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应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推行“双证书”制教育,即专业学位硕士既要有高校的,也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种以资格考试强化学生专业实务能力的思路,可能是以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培养的大势所趋.

4.建立和运用关于毕业论文实践性的评价指标.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中,必须侧重研究具体问题,具备实践性、应用性特色,并建立评估指标,基本内容如下:研究主题的实用性测评;研究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时间长度;研究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数量;遵守职业*情况;实务工作的评估情况.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有赖于培养理念、教学方式、职业性引导以及论文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创新,而这些创新都应着眼于应用性、职(专) 业特征和实际操作.对此,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高校应有充分认识,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和环节,以满足学生从业、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发展等多重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冬清.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现状、特征及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65.

[2] 万玉凤.2016年考研专业学位报名人数占48%[N].中国教育报,2015-12-28.

[3] 张乐平、刘金程、王应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认可度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78.

[4] 张文玺、樊晓志、陈一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对其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基于5所重点高校的问卷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25.

[5] 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9.

[6] 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0—162.

[7] 张会平、吴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主观效果评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 [13]谢立中.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在中国: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会治理,2017,(3).

[9] 苗艳梅、林霞,高层次青年社工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73-74.

[10]罗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项目培养方案探析[J].社会工作,2014,(6).

[11]张岭泉.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4.

[12]仰和芝、赵玲玲、游河.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政—机构”联合实践教学途径探讨[J].教育观察,2016,(12):112.

责任编辑秦俊嫄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专业硕士和社会工作和实践方面的社会工作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社会工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
摘要数控技术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人才培养过程忽视实践技能培养,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重点探索了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卓越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卓越教师”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2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联合颁发关.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
1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文.

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做出了简单探讨与分析,通过分析高校美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意义以及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