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敬一丹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敬一丹:怀旧,是一种珍视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敬一丹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敬一丹:怀旧,是一种珍视,本文是有关敬一丹论文范文例文和敬一丹和珍视和怀旧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敬一丹论文参考文献:

敬一丹论文参考文献

那年,那信,那些事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正式从电视台退休.她沉着持重,在央视27年的职业生涯里,获得过很多荣誉,她主持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更是获得观众好口碑,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新闻里程碑式的栏目.

退休这一年,敬一丹以一部《我遇到你》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书中回顾央视27年心路历程,引起广泛关注.今年7月,其记录成长历程的新作《那年那信》出版.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

《那年那信》通过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受到家教家风的传承.提起家教家风,敬一丹讲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十三岁,父母去外地干校,我管家,经常给弟弟们补衣服.那天妈妈临时从外地回家,她在厨房忙活,我和以前一样,在缝纫机前给弟弟们补裤子,一不小心缝纫机针穿透了我的食指……这时我妈并没有安抚我,而是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三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如果不对你二姐好,就太不应该了!如果当年我妈把我抱怀里安慰,我立即就会哭,就会自怜和委屈,会觉得自己弱.但我妈没有这样做,完全是在进行机会教育.既教育了我弟弟,也教育了我.她当时的做法让我没有委屈的感觉,而是唤起了我的积极心态:我要继续帮助妈妈管教弟弟,我要做得更好.一直到现在,我们姐弟之间手足情深,我妈很有性格.”

在敬一丹心里,这些信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刻在她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人和事.她说:“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都是特别感性,特别真实的,它会引着我们了解更大的历史环境,所以我就越来越想写出来,我个人对于信的这种文本,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先天就在意.”

记忆与记录给了我们纪念

“2018年,我梳理了我们家68年来留下的这些痕迹,我希望通过我这样的记录,能让孩子们看到它的时候,不至于那么遥远.”说这话时,已经是耳顺之年的敬一丹眼里噙着泪水.在一封封泛黄的信纸里,有着太多的往事,那是她永远的记忆,无法忘却.

敬一丹是哈尔滨人,她阳光,庄重大方,是一名出色的媒体人.一个好的做事态度其实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自小受父母的影响,无论做人做事敬一丹都很有态度.“我妈很敬业,我爸妈认为敬业是最基本的事,上班比什么都重要.敬业是我长大后才懂得的,在家里潜移默化就会受到敬业教育.我现在想为什么干这行,就是受了我妈的遗传.她以传播为乐,我妈现在是一个微信控,每天早晨看我妈发第一条微信,永远是今天的新闻早报.她在微信上与我们表达的时候,我们觉得家在运转着.她这么大的年龄,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生活难道不是一种言传身教吗?永远散发着积极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都不唉声叹气.”

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家人书信的来往记录着不同时期发生的事.现在,用信纸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习惯了发短信或微信问候,用网络邮箱写信,那飘着墨香的信纸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敬一丹在她50岁的时候,依然能收到母亲写给她的信.母亲在给她的信中说写道:“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盼子女有出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儿女有出息,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你给我们带来的是久久的高兴、满足、骄傲……”

敬一丹的姐姐在60岁面临退休时,年过八旬的父母也不忘写信指点.这些信里都是满满的关爱.在敬一丹看来,这是他们家最自然不过的事.“因为我妈一直给我写信,我都没意识到她的年龄,我妈现在也天天在微信里教导我们,她是特别爱教导人的,所以我没觉得有什么,或者还很惊喜什么的,就是觉得很自然.我50岁的时候,如果我妈没跟我说点什么,我就会觉得怎么没说点什么呢.当我姐姐60岁退休的时候,我妈给她写了封信,告诉她退休后应该怎样,在我姐姐的朋友圈里广泛流传,全是人生经验.她特别喜欢把她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孩子们分享,她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也是做子女的幸福.”人生幸福的事有千万种,在自己也不再年轻时,还能被年迈的父母教导,敬一丹的幸福令人羡慕.

这些书信总能勾起敬一丹的回忆:“小的时候我们家床底有一个木箱,里面是我父母的情书.当我妈开始怀旧整理这些信时,出了一本家人自己看的书,我们起名《我爱我家》.当我看到这些信的时候,我跟我妈说太有价值了,就慢慢地有了一个念头:我想与更多的人分享.现在,我年龄也大了,越来越怀旧,我再看这些信的时候,觉得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我们家.世间图景不就是一家一家的故事拼成的吗,谁家都有故事,不过我们家的故事是幸运地留下来了.记忆与记录给了我们纪念,记忆是本能,记录是自觉.所以,我写这本书是一个接力,我把我妈妈留下的东西梳理、放大,传给更年轻的一代.”

翻阅那些信时,敬一丹常常热泪盈眶,因为她发现自己的父母年迈以后,他们有的事情已经开始淡忘了,但她非常感谢父母在他们没有忘的时候,给子女留下了这些,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她说:“我将来也会忘,我就在想,我的女儿如果不知道来路,她怎么看前面的路呢?让我女儿和接下来更小的孩子们能够知道这一家走过的路,我就觉得我在中间应该做一个记录者,所以这本书就采用信中信的方式,我给我女儿,给我侄子、侄女写一封信,再给我们下一辈更小的孩子写一封信,通过我的这封信引出我们家更久远的,我父母留下的那些信.”

不愿忘却,希望年轻人能记住过去

敬一丹生于1955年,父母从事法律工作,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之间信件的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敬一丹觉得很多事是她人到中年以后才感觉出来的.“我第一次跟我朋友说我家有一千多封信的时候,我《焦点访谈》的朋友睁大眼睛,非常惊讶.我以为谁家都能这样呢,他说不是,他说自己小时候的东西都没有留下,而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多么幸运,我父母看重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精神交流,这种文字记载,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在意,从这里就能看出他们在意什么.”

敬一丹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有坎坷有欢乐.她曾说自己考了3次才在30岁的时候考上研究生,33岁进了央视,直到40岁才走进《焦点访谈》演播厅.这个年龄还在主持的前沿,那时她看到了越发游刃有余的自己,也是她职业生涯走向巅峰之时.而现在的敬一丹很容易感怀,和母亲一起看信时,又哭又笑,这些家信,每封信都有触动点,她喜欢写信的感觉,但是敬一丹也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写信了,其实,她并不是鼓励大家在这个年代都要手写信,而是希望大家偶尔在白纸黑字之间,找到这样一种感觉,也挺可贵的.“所以我在这个信里说怀旧,这是一种态度,不愿忘却,珍视.我们现在有很多方式交流,也未必一定要白纸黑字,但是白纸黑字有独特的力量,能触摸的感觉.”对于很少写信的年轻人,敬一丹说:“不妨在某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写一封信试一试,不要在生日的时候只接受别人的祝贺,要给妈妈写一封信.”

敬一丹认为,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敬一丹希望自己的读者里更多的是年轻人,因为当他们回望过去岁月的时候,多多少少可以是一个参照.对于信这种文本,敬一丹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里面,因为在这些平和的信件中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历史.“我自己觉得,感情最浓重的是我的少年,那段时间也是我对信最在意的.”

现在,敬一丹感觉自己的状态很好,挺忙活,除了不主持《焦点访谈》以外,什么事还都跟以前一样,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事.比如这种文字表达,让她找到了很愉快的感觉,更个人化.她说:“我退休以后写了三本,这是我的第八本书,这也是我最个人化的一本书,我没退休之前的五本书都是偏重于业务的,退休以后的三本书都是偏重怀旧的,《我遇到你》是回顾职业生涯的,《我,末代工农兵学员》是回望青春,《那年那信》是回望家庭,尤其是回望自己的少年,我曾经控制,现在我不加控制地在怀旧.首先我不想忘掉,有的时候,有的回忆是有痛感的,但是如果说过去就过去了,选择遗忘的话,我觉得我们白过了,所以我不想忘记.我也不想让我女儿不知.所以内心两个非常平常、朴素的愿望使得我写这本书.”

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敬一丹专业范文可作为敬一丹和珍视和怀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敬一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敬一丹的1700封家书
生于1955年的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爸爸妈妈的信 1950年12月23日,敬一丹的爸爸在“恋爱第一封信”中写道“无论那寒风吹得多么紧,.

刘晓辉:覆盖,一条通往可靠的路径
刘晓辉两个动作香格纳画廊 北京201834 – 201848有关何为真实与可靠的问题始终贯穿于刘晓辉的创作思考之中 通过对画面的反复涂抹与覆盖,作品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中形成了无数作为经验.

王继才:国土,在我们手里一寸都不能丢
王继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跌宕曲折的传奇 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守岛;一辈子只干了一件大事,为国守岛 在祖国漫长的边防线上,不仅有日夜与界碑相伴的边防军人,还有像王继才那样默默坚守的民兵护边员 &.

恢复考研40年:1978,我带着床头柜去读研
1978年1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高……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1978两年招收研究生合并进行,统称为1978届研究生 我也是1978级研究生,走过了一段滋味特别的考研.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