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美学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和论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论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本文是美学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和本质主义美学和理论和可能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宋国栋

摘 要: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关键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美学;理论可能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艺术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哲学思想、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念都呈现出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理论面貌,对学科内部的理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一种批判性维度.具体到美学,对诸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问题的颠覆性思考,让反本质主义美学在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奇怪的是,在20世纪以来,对何为反本质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家还没有具体的定义,至今也还没有哪位美学家宣布自己的反本质主义美学身份.在这样的理论语境下,美学研究就面临着一种尴尬:当反本质主义美学的边界和内涵不确定时,我们的任何研究都没有了理论上的依据;若沿此思路,那么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依据又在哪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

西方哲学思想史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秉承的是一种理性传统,哲学所坚持的还是对诸如规律、真理、确定性、必然性、客观性的追求.本质主义作为理性的最典型的表征,就是承认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人们可以运用理智与知识,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哲学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给揭示出来.在西方哲学史上,本质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上都有自己的基本主张,既承认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质所在,又认为人通过理智活动可以对本质进行揭示,这样的一种本质揭示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强调科学和哲学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奠基性意义.在具体展开方面,“本质主义”则表现为基础主义、绝对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古典社会,本质主义坚信一切事物都有不变的本质,人类所拥有的理性、真理、正义等是普遍有效的且永恒不变的,人类对其理性有绝对的自信,可以通过其理性的力量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以此确立人类知识信仰的基点.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把这样的一种哲学思维和理论主张称作“方法论本质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纯粹知识或‘科学’的任务是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即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个实在或本质.”而“方法论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本质并且用定义加以描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美学与哲学、艺术的关系特殊而又复杂.从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开始,对美的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紧密关联的主张,具体概括为“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的”,这两个相似度极高的问题,背后却包含着截然不同的问题语境、提问方式和语言表达[3】.在《大希庇阿斯》篇的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不同,并且通过指出对“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不同的提问方式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的讨论与争辩.也就是说,柏拉图“只关心美是什么…‘不关心对于人们来说什么显得美”的理论路径态开启了对美的问题的形而上学之思,也即是后来人们在思考美的问题时把对“美”的关注视野引向了抽象的普遍的“美的本体”,不再重视甚至忽略从个别的具体的审美现象和审美事物入手来思考美.这样的一种转变,意味着从从“具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变,这一转变究其实质既是问题的转变又是方法的转变.如果“美”的问题也存在波普尔所说的“方法论的本质主义”,那就是把握美的本质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事物,“美”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可以定义的科学问题,这也成了美学家们的唯一追求.

这样的一种转变引发的争论在西方美学史绵延不绝,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家们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互相辩驳一直到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黑格尔那里,西方美学思想史关于“美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定义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比如,“美是上帝的名字…‘美是无功利的功利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都是抛开对纷繁复杂的审美现实和审美事物的关注而和聚焦于这些事物和现象背后的所谓“美的本质”,这样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实现了美学哲学化的本质主义的态度和立场.正如吉尔森教授所说的:“事物的本体是事物的根本所在,但我们却不能把它放在眼前作为直观的对象.美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美作为一种喜悦领悟的对象就是它自身的话,那么它必定根植于存在的本质特征中,但由于本质特征是本体亦即知识(认识)的根本因素,因而是难以描述和定义的.”显而易见,如吉尔森教授所说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对“美”的追问并不是对普通的“美的存在物”的认可,而是对具有“恒久”性特质的“美本质”的确定.强调美及美的理念的绝对普遍性在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奠基意义,是本质主义美学最基本的理论设定,由此生发出的关于美和艺术的一系列思考,最主要的就是在对审美现实中的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观照中,突出了“美的事物”对美的本质的表现意义.因为,“美完全不是一个多义的名称,而是一种同一性,它能够在美的所有实例中,被作为不同于例如道德这另一种同一性的因素而辨认出来”.

与这种本质主义美学观念相关联,在启蒙运动对理性和科学的极度推崇和膜拜下,美学学科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一门以“美的本质”及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运用系统而固定的科学理性认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而诸如“美”的事物或“美”的对象等问题,必然是在“美”的本质这一元问题观照之下的次一级的问题.这样,本来属于逻辑和理论上而非审美实践问题的“美的本质”就堂而皇之地成了美学学科中的霸主.

这样做的另外的一个结果是,美的本质与美的事物就必然地同哲学与艺术具有了某种对应与关联,关涉的对象与问题也就有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对“美本身”的思考归并入哲学的思考,而“美的事物”则牵涉到与艺术有关的诸多现象.美学在诞生伊始就内化的这种趋向,为后来的关于美的问题的思考设置了不少的麻烦.分歧与争论也由于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现象;

通过对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传统美学对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创生了特属于审美和艺术的东西来建构自己的范畴体系,并通过这些范畴体系来试图在严格的自律性理论边界内给所有的美学问题做出确定性的理解和解释.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理论自身的严格逻辑性要求,必然会通过既定的概念定义去界定不断变动和发展中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实践.其结果必然导致理论的惰性与审美实践之间不可克服的对立:艺术与现实中的审美始终以自身的实践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而美学和艺术理论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理论和概念边界.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悖反中,理论便无法把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审美实践纳入自己的理论范畴和概念框架中,因此,审美实践就不可避免地向传统的美学理论提问,在这样的提问中传统理论中关于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如何理解就必然地成了问题.这就如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所说“人们在美学的开端就首先必须面对一个矛盾: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处理那些一般概念,但是,人们却只有通过那直接的、非概念的体验才能够理解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样的矛盾和困境就为反本质主义美学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

其实,反本质主义美学这就是在本质主义思维框架内形而上学地思考诸如“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之类的问题时必然出现理论困境后找寻到理论自身的生长点.既然是由于对无法确定的对象而不是鲜活的感性世界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才导致了美学学科的萎缩和举步维艰,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理论的其他路径.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

反本质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采取的是放逐的态度,并不是一种理论自身发生在内部的蜕变,而首先是对当今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现实所呈现出来的是泛化的趋势的某种理论的回应,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日趋消失无疑给自律性和科学化的本质主义美学传统提出了实质性的质疑和挑战.结果是,我们不但无法根据传统美学理论设定的概念和范畴来理解和解释当代的审美现象和艺术现象,而且用以往美学确定性概念和范畴为已经变得非常复杂甚至面目全非的当代审美现实作出惟一确定性的理解和解释更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自足自律的理论化的美学面对当代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所表现出的处境只能表现出无奈和无能时,必然地会对诸如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等传统美学的价值建构提出解构性反思.在这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无疑充当了先锋者的角色.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通过其“意义即用法”的语用学理论,用语言“游戏说”取代了其早期的语言“图像论”,用“家族相似”概念对哲学中的本质主义进行的根本性的颠覆和瓦解,为当今的审美实践提供了理论上和学理上的支持,尽管维特根斯坦无意于对审美与艺术进行解构.正如英国学者普罗福所说的:“尽管维特根斯坦并不是有意把家族相似的想法运用于一切词语,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个观念特别适用于诸如‘艺术’和‘审美’这样的概念”,他还说:“正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影响,那种试图发现艺术‘本质’的做法已经被抛弃了.”[-1

维特根斯坦之后的美学家如肯尼克和韦兹,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传统美学诸多问题的否定和批判上,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并没有所谓的“美的本质”的存在,艺术是不可定义的.他们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和“意义即用法”的思想贯彻到极致,表现出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美学立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肯尼克和韦兹在美学问题和艺术定义问题上的的简单否定就如同他们所反对的肯定的主张一样,同属于本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维度就必然要扬弃这种方法论和观念论暴力,必然地把批判引入美学理论的建构中.这里的批判不是一种“认同性”的批判,即两种理论之间的处在肯定场域中对否定处境的理论的简单指摘,而是指向了“创造性”的“批判与创造的统一”①.换句话说,就是在对美的本质的否定和肯定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性理论的存在空间,即在反本质主义与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思维之间找到理论自身的制衡点.这样,我们就不能抛开反本质主义的话题而是进入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内核,通过揭示反本质主义美学在美学言说上的局限,开放出理论的多元性.在这里我们依据的理论资源依然是新维特根斯坦主义之后的一些从肯定的立场理解美学和艺术问题,并试图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确定某种有效性的理论框架以对新的艺术现象和美学问题作出新的解释的理论家如迪基(George Dickie)和丹托(Arthur C. Danto)的美学思想以及社会学美学家布尔迪厄的艺术场理论.很明显,他们已不是在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体系内来对美学和艺术问题作出解释,而是通过对变化了的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的考察对传统的美学理论作出了修正,在一种打开的网络场域中奠基一种美学和艺术开放性建构.这种开放性的建构实际上是在两个转变中完成的:一由“美是什么”向“美学何为”的存在论转换;一个由“艺术是什么”向“艺术品的资格是如何获得的”的经验论转变.反本质主义美学在一种变化了问题场域和理论话语体系下,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拓展并完成其理论可能.

再回到美学史和审美现实中来,不管哲学家美学家对美做出了多少个定义和本质概括,美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它可以是用一种科学化哲学化的态度对“美是什么”进行本体论澄辨,但它必然地也要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事物相牵连,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张力性空间中存在.在美学中,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张力性矛盾存在在后现代的艺术实践中,在反本质主义美学那里演变成了审美与判断的矛盾问题,它是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悖论性存在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当对艺术品的鉴赏不再是凭借审美而是通过判断来通达审美判断时,对审美的思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审美陨落之后重提审美就不仅是一种学术使命,它本身就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关于审美世俗化的问题.

我们的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向,完成的其实就是从理性向审美的转向.“这种审美转向,将它作为我们从理性那令人窒息的僵化、同质化和非历史性观念中的解放;进而将它作为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灵活性的鼓励,这种灵活性似乎更适合我们益发‘去中心化’的情境和急速变化的时代.相反,哈贝马斯却通过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转向描述为对一个错误的理性观念——主体中心理性——的不必要的、受误导的、颠覆性的反应,来捍卫现代性.现代性的厄运因而能被这样来解除:不是通过为审美而放弃理性,而是用一种理往模式来取代主体中心理性.”因为“审美活动从来没有最终也不可能带来古典美学家所期望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它是人类感性控制的开始.伊格尔顿说.审美意味着马克斯·霍克海默所说的内化的压抑把社会权利更深地植入被统治者的身体之中,成为政治控制权力得以运作的极为有效的模式.’不幸的是,这种控制权力已经逐渐落入资本的看不见的手中.因此,审美在今天已经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性.”

当“美学的目的不是将人生提升到虚拟的语言领域,而是将人生还原到自身的生存领域.”当“美学就是要将一个人的生活从外在幻象中还原到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时,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困境不言自明,而生长于本质主义理论困境处的反本质主义美学不仅具有理论的可能,也使得反本质主义美学有了一种现实的使命.

此文评论,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美学专业范文可作为本质主义美学和理论和可能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理论的北疆草原牧区生产、生态、生活的建设分析
魏 鹏1,2,侯钰荣2,任玉平2,李 超2,朱 昊2(1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2 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主动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

基于女权主义理论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女性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洗礼后,不甘做男人的第二性,奋起反抗,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获得社会地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角色 结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驴得水沙鸥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女性地位.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0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接受理论,从宏观接受过程、微观接受过程以及关于接受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