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中庸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庸》的前世今生流传论和升格说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中庸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中庸》的前世今生流传论和升格说,本文是中庸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中庸》和前世今生和升格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中庸论文参考文献:

中庸论文参考文献

杨萌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关键词:《中庸》;流传;成书;影响;升格

摘 要:《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迈进儒学殿堂的金钥匙.岁月更迭,今本《中庸》素来与注入其间的思想产生交叠.霎时间,各家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层见叠出,与儒家文化的光彩陆离交接.那么,在时间的考证下,《中庸》如何流传演变?这不仅与《中庸》本身有着莫大的关联,儒家文化更会因其脉络舒展而熠熠生辉.与其第一性地执着于《中庸》的独特处,莫不如打破砂锅问到底.或许,“循其本、追其原”般探求《中庸》的流传路向,是达至“至诚”的不二法门.故此刻回归本源,只求脉络尽头的明而彰.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2-0138-03

论一物的发展历程,如潜滋暗长,高低参差、迥然不同.《中庸》的发展也是如此,时而竞相突进,时而停滞不前,时而莫衷一是,时而询谋佥同.然而,闭目思索,又觉细微脉络,忽隐忽现、时晦时明.《中庸》似半亩方塘,云影徘徊的缘由始终如一.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故而,穷源溯流、探本溯源,只求源头活水现.

1《中庸》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颇具争议,或是流传成谜,皆是源于内心的尊敬与传承.对于《中庸》的成书问题,现世流传版本合异于同,大概是指留存于《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对这一问题而言,宋代以前异议甚罕,皆认同是孔子之孙子思于战国时写成.其依据如下.

《史记·孔子世家》与《孙丛子·居卫第七》均记载了子思撰写《中庸》的情境问题,认为子思由于“尝困于宋”,故而作《中庸》.到汉代,郑玄将《中庸》诠释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并提及“孔子之孙子思作之”.隋朝时期,沈约在《隋书·音乐志》曾记叙“《中庸》《表记》《防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及至唐代,注解虽繁多,但均持此观点.孔颖达于《礼记正义》中阐述其认同郑玄的言论.陆德明于《经典释文·序录》中以“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为缘由,故得出“《中庸》是子思所作”.李翱于《复性书》记述“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并将此文本“传于孟轲”.综上所述,各家各派不谋同辞,皆赞同《中庸》为子思所著.

然而,跨越宋代分水岭之后,众学者各抒己见,新思潮众说纷纭.根据古籍记述,在《问进士策三篇》中,欧阳修新思想初显,异端矛头浮出水面.这不仅是最早对以往观点存疑的阐述,更承前启后地揭开争论的序幕.欧阳修认为《中庸》所述“自诚明,生而知之也;自明诚,学而知之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等见解,皆涌现“异乎圣人”的思想,故口诵心维“其传之谬也”.欧阳修此番拉开了序端,由此发展而来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种.

1.1传统视角下的观点:《中庸》为子思所著

以儒家正统自居的圣贤均持此种观点,其代表者为二程、朱熹.二程认为《中庸》一书“是孔门传授心法,成于子思.”因而,在此基础上,二程对《中庸》成书原因进行迂思回虑,得出“子思恐传授渐失”的观点.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亦持“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的说法,并阐明此书内容是“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由此可知,这一正统学派皆以《中庸》为道统承传的重要工具,是联系道统次序的关键纽带,故对“《中庸》为子思所著”的观点,深信不疑.

1.2怀疑视角下的观点:《中庸》非子思所作,为后人伪造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適继欧阳修之后,对这一观点心存疑虑.由于孔子将《中庸》置于登峰造极的地位,认为“中庸之德民鲜能”.进而,叶適从两个方面生疑:第一,假定《中庸》为孔子遗言,则出现“是颜、闵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的异议,故而“非是”.第二,倘若《中庸》为子思所著而“非上世所传也”,则与“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相违背,故而“必有谬误”.此是从孔门弟子所学层面,解释其为谬误的缘由.至清朝时期,学者袁枚、叶爕、俞樾诸氏等将忧思疑虑汇总,认为《中庸》似有“载华岳而不重”的舍近求远之嫌,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时空颠倒之疑,有“直乎仲尼”的尊卑不明之惑,故推测《中庸》是产生于秦朝或西汉时期的著作.然而,在这些众多的怀疑者中,崔述的“三重疑”之影响最烈.可疑一:《中庸》与孔、孟的言论不同,其“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可疑二:《中庸》文字独繁而晦,不仅“上去《论语》绝远”,且“下犹不逮《孟子》”.可疑三:孟子为何独述“在下位”之言,此前“孟子述孔子之言皆称‘孔子曰’”,而非据为己语.故在此疑虑之上,得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的论点.这一怀疑观点历经朝代愈演愈烈,近代学者中也存在众多否定论述.冯友兰先生晚年将前人慧识加以提炼,认为《中庸》论及“命、性、诚、明”等诸多概念“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者”,因而得出《中庸》“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所作”的说法.劳思光则从文体、用语、思想三个方面思疑《中庸》并非早出作品,认为“其大致成书时代,必由秦至汉一段时期.”钱穆亦持《中庸》为晚出著作的主张,并阐述“就鄙意,《中庸》与《易传》,同为晚出书.”

1.3不偏不倚中立视角下的观点:《中庸》确为子思所著,但今本《中庸》已与其不同

宋代时期的王柏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先贤,他认为今本《中庸》所含部分众多,子思所著仅为涵盖于整体中的一面.受此影响,冯友兰先生早年间认同此种观点,徐观复更将此概念明确为《中庸》由两个部分构成.

2《中庸》的流传缘由

《中庸》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是谜题,观点繁多,各执己见.可纵然在此般情境之下,《中庸》依然闪烁光辉,流传不朽.今本《中庸》也即是传世本《中庸》,其流传始于汉代,在宋朝时期发展至顶峰,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那么,《中庸》历经时间的勾勒,却愈显重要性的缘由为何?它本为《礼记》一篇,至宋上升为儒家经典,这绝不是一时发现,更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内含源远流长的独特性.它以较小的篇幅收获尊贵殊荣,又岂能寥寥带过.因此,了解发展而后挖掘缘由,方知因果.

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历史下,逐渐收获正统的一席之地.因而,关注焦点便一步步地迈向《五经》,进而研习《礼》.流传于今的传世本《中庸》,最初是由戴震所整理编辑的《礼记》中第三十一篇.儒家学者对《中庸》给予高度赞赏,评价《中庸》是“忧深言切,虑远说详”,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实用的学问.概括而言,《中庸》是人性存于自身修养,自然纯正,反省内求“极高明”的境界;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外王教化“道中庸”的理想.《中庸》流传至今的原因在于通达“致广大而尽精微”,进而实现“极高明而道中庸”下的“合内外之道”.故《中庸》不仅是传统修身养性下人格修养的集大成者,其自身亦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性,不仅对于解决各种争端与矛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本体亦是搭建儒学文化桥梁的中流砥柱.

2.1至诚之道

《中庸》的目的则是要实现“至仁、至善、至诚、至德、至圣的理想人格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圣贤观念不谋而合,与圣人观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为此追寻的耿介贤士,均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不只是在内在品质、修养上达到“至诚”,并且还要在日常行为、生活中做到“修己”.故至诚之道是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的化育相参,是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的乐守不移,是自然合乎万物之道的融会贯通,也即是精识万事之理的炉火纯青.

2.2和谐之境

《中庸》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包含着社会发展的良好状态,它致力于寻找社会中的平衡性,以达至和谐之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也彰显着立足多数、着眼全部的治理方式.《中庸》不是强行说教,不是刻意执着,而在于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于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故而,行此教化下,滋养生长的是为官者自修向上、自律有度,百姓理解包容、同心同德,上下齐心,共同致力于营造和谐之境,进而实现“笃恭而天下平”.亦可称,因纠偏补弊之用,得民胞物与之果,终“与天地参”.

3《中庸》的升格影响

打磨个性,捏合共性的两端是《中庸》;出离世间,未绝尘世的俗见是《中庸》;适可而止,洗去棱角的凌冽亦是《中庸》.它教化人们如此,而又不尽于如此.《中庸》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超世境界,亦是“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俗世,更是“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超世不绝俗.因而,我国哲学流传开来的传统就是求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底”的境界.这既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也是天地境界,更是《中庸》境界.在这一境界的指引下,圣人愈发明心见性,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有内心的坚定;俗人亦会张弛有度,在滚滚红尘里持有灵魂的执着.无人高下之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庸》.

因此,《中庸》是捍卫精神的最后一丝执着,亦是安适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不仅影响了祖祖辈辈思维方式的选择,淘染了世世代代原则态度的形成,教化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与此同时,《中庸》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让历史经验得以浓缩积累;具有重大的导向性,让优秀品格得以宣扬传播;具有宏远的使命性,让民族特色得以流传升格.此即是《中庸》不废江河之缘由,亦是《中庸》独有千古之影响.

此时,是人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刻;此地,是人们孕育民族风情的摇篮.不能忘却初心,不应淡忘使命.《中庸》如内心的十方净土,是人们的初心,更是人们未来道路上的执着.因此,建构一种更适宜当下发展的,更能够迎合大众需求的中庸精神,不仅是心之所向,更是时代召唤的结果.如此,纵然前路是芬芳馥郁,抑或是荆棘坎坷,拥有这样的依靠便能够撑起人们的选择;纵然未来需思索沉淀,抑或是外王教化,持有这样的寄托便能够抵御人们的蹉跎.故而,让内心萌芽,让果实壮大,既是初心,亦是使命.

4结语

《中庸》如谜题,似宝藏,踌躇困扰于它的流传论,笃定坚守在它的升格说.无论是流传论,或是升格说,每一侧面皆如共相中的具象,终会交汇于一.拨开云雾,皎洁如月徐徐而来;未拨云雾,月明千里依然如故.因而,说清道明是途径而非目的,是过程而非最终.不可骑驴觅驴,切莫顾此失彼.流传论与升格说如鸟之两翼,不矛盾,而互补.归根结底,《中庸》依旧是人们辗转反侧难入寐时的含宫咀徵,是人们几经思量无所解时的迎刃而解,是人们捶胸顿足不成泣时的笑逐颜开.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5-1626.

[2]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17.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675-676.

[4]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0.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

[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153.

[7]张心瀓.伪书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448-449.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4.

[9]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48.

[10]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0:308.

[11]邓球柏.论中庸之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40-46.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4.

(编校:崔萌)

总结:这是一篇关于经典中庸专业范文可作为《中庸》和前世今生和升格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青春吟罢沧桑现《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王干杜少陵的诗歌,“沉郁顿挫”,极富沧桑感,而李太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洋溢着青春美 李白、杜甫二人不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构成唐诗的双子星座,照耀着盛唐的天空 当然历来扬李抑杜或.

茶事种种妙为用《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王干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大到皇室,小到蝼蚁,悉数写入 中国人说到日常生活,无论雅俗,都离不开茶,雅人说琴棋书画烟酒茶,俗人说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红楼梦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
的 沁园春·雪 一词,最早是因为在1945年重庆和谈期间写赠给柳亚子而流传开来的,这是今天大家较为熟悉的史实 柳亚子自己曾写过一篇关于咏雪词的考证 (原载 文汇报1951年1月31日)略.

长春市桂林路的前世今生
在长春,有一些地方是不得不去的,桂林路就在其中之一 这条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的街道几乎囊括了这座城市所有年轻、时尚、朝气的元素 桂林路的繁华可以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桂林路的热情可以从暖春延续到寒冬;桂林路的.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