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服务管理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福利保障:现状、问题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服务管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福利保障:现状、问题和,本文是服务管理论文怎么写与流动人口和服务管理和福利保障有关论文怎么写.

服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服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壮大,我国政府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福利保障政策历史发展的梳理与提炼,发现其在主体、客体、机制、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理念、制度设计、法治建设、协同治理、创新方法和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最终实现公共服务与福利的均等化.

【关键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福利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07-001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8.07.004

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促成史无前例的流动人口浪潮.我国流动人口已从2000年的1.2亿增加到2016年的2.45亿【1].约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虽自2015年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通过对国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及福利保障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1 中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福利保障发展历程

1)严格管治时期(1985-1999年).

在此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得到关注.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达到控制人口流动以及降低城市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管治型”政府对流动人口权利进行限制,在手段上采取严格的控制、管理[2].在户籍制度方面,国发[1984]141号提出城镇务工农民可以在小城镇落户,但无法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计划供应的商品粮,而且必须事先办好承包土地的转让手续[3].1985年7月,《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暂住拟超过3个月的16周岁以上的人员进入城市必须申领《暂住证》”具有开创性意义[4].为了吸引投资、人才,1992年10月的《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出现“”,允许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农村人口以有效城镇居民户口落户,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过渡性举措.劳动年龄人口作为此时流动人口的主体,以“民工”“农民”的称呼出现在各种条例、通知之中.1989-1991年连续发布《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关于劝阻民工盲目去广东的通知》等通知,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劳部发[1994]458号通过严谨的程序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出、跨省招工条件、程序,实行流动就业证制度.1995年9月,《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将收费合法化、明确化,确定“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管治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1997年4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年5月,《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允许在小城镇*城镇常住户口,引导劳动力就近转移.此阶段主要是对流动人口进行严格的管控,针对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或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节育手术,对独生女子女父母进行奖励,其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社会治安、控制流动人口生育,并无福利保障意识,更多的是控制、防御.

2)思想转型时期(2000-2002年).

在这一阶段,福利保障思想开始萌芽.取消各项歧视性条款,但是涉及流动人口群体类型有限,重管理、轻服务.200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的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原则、范围、落户条件和工作要求,取消指标控制和连续居住两年以上并且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的落户前提.福利色彩率先出现在流动妇女、儿童群体中,关注流动孕产妇保健、流动儿童保健和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11月,《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规定每本证书工本费不得超过5元.国务院通过《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首次针对农民进城务工提出“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16字方针.自此,有关流动人口的条例、通知开始出现转变,最起码在文字上开始出现流动人口福利色彩,且称呼从带有歧视意义的“民工”转变为“进程务工者”.

3)服务一管理时期(2003-2007年).

自2002年11月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此时,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以及福利保障主要体现在农民工群体及流动人口子女之中.2003年3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保障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子女可以获得幼儿教育的计划.同年9月,《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的义务,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取消流动儿童借读费、赞助费.从社会保障、工资、职业培训等方面不断保证农名工群体的福利待遇.第一,清理各项具有歧视性的规定.2003年1月《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取消针对流动人口不合理收费、取消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企业对农民的行政审批、职业工种限制等);第二,保障进城务工者就业,通过《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免费培训,规定专项资金,计划总共培训农民工3.1亿人次.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并于2005年2月7日正式废除流动人口就业证制度: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2003年4月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将农名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农民工集中、建筑和矿山等工伤和职业病风险比较高的行业重点推广工伤保险.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2006年1月31日,政府出台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问题》,是我国流动人口融合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迈出了重要步伐.同年,建立“农民工问题部际协调办公室”,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的管理办法.此外,关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状况,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对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管理.200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提出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

4)福利初级阶段(2007年至今).

流动人口政策步入福利阶段是以2007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提出了“公平对待、搞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纳入地区各项中、长期计划中,体现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201 1年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到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户籍制逐渐开始松动,以城市规模为标准实施不同的政策.在各项文件的推动下.2010年11月,中山市正式推行积分制,通过学历、技能水平、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固定住所等进行积分评定,达到一定积分流动人员可申请享受迁入中山市户籍待遇.2018年1月1日.成都市正式实行条件入户和积分人户双轨并行的新型户籍政策体系.还特别加入“个人贡献指标”,对参加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无偿献血等公益行为也进行加分奖励.此外,极力推崇尊老敬老,户籍新政继续执行老年父母可以直接投靠入户,免去是否退休等因素.

为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和升学考试办法,经过几年的发展.2016年7月,国务院文件《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流入地要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进行混班管理,不得针对随迁子女收取有异于本地子女的费用:有关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已从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管理率到实现随迁子女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均等化.2016年12月,更是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要求流动人口目标人群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90%:有关少数民族.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建立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保障各民族群众平等享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在社会救助这一块,杭州市在流动人口福利方面走得比较前沿,2016年12月13日出台的《杭州市“春风行动”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实施细则》,是国内首次针对流动人口制定的最为具体、详细的政策文件;在公共服务方面.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在农民工流动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但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列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中未涉及有关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此外,将是否拖欠农名工工资纳入省(区、市)政府考核,采用分级评分法,注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提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

首先通过对各个时期流动人口条例以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最初是通过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自由流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其次,是通过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进行限制.进一步对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方面的限制,以期达到对流动人口流动行为的控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松动,就业政策转向公平.公共服务开始均等化,但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福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不管运用什么类型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管理主体、客体、管理手段与方法所带来的限制.从管理主体而言,主要有人员一资金一设施困境:从管理客体与方式而言,主要有流动人口融合困境、不配合困境、流动人口流动性困境和出租房主搭便车等困境.

1)管理主体.

流动人口管理主体多样化,可分为网格包干型、联管型、村企联管型和依托协会型四种,但是各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职权不清晰.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机构众多,如、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人口等等,涉及部门多、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差、易流于形式,很容易受到各部门自身利益的影响.尽管目前各地相继建设部门合作机制.但是没有统一规划,公共资源未能充分得到共享,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流动人口涉及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地之间服务管理主体之间的协作也至关重要. 2)管理客体.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过程中.缺少双向合作,单一的行政管理,使得流动人口产生抵抗心理.流动人口的不配合无疑是加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难处.同时,未能充分调动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流动人口进行自治,也是资金、人员缺少的情况下的一种良性选择.

3)管理方式与机制.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过分注重管理和政治,对流动人口的需求了解不多,直接面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更少,造成流动人口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采取被动、不合作的态度.在就业证制度取消之后,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三项基本政策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以房管人缺乏对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关心、管理不到位、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部门协作机制未建立、流动人口与房屋出租者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导致管理困境.此外,以证管人仅处于人口信息登记,缺乏相关的福利待遇而导致大量流动人口不主动*.而以业管人,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低端服务业,拆除违法建筑,优先使用本地人口,但是此举忽视一个城市的生物链,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上升.

4)外部运营条件.

(1)立法缺失.

有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法制不够健全,不仅存在无法可依、立法层次较低,而且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目前各地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主要来自或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立法形式确认的比较少.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政策的不稳定性、不持续性,很有可能随着职能机构和领导变更而发生改变.即便是发布一些法规,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使政策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可操作性【9].

(2)信息壁垒.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庞大性”给人口信息采集与更新带来了困难.而流动人口对信息的采集心存疑虑,也影响流动人口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另外,多部门出于不同的技术标准对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大量重复的数据采集,而数据间又缺乏兼容性.使得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存在壁垒.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可以根据手机指令对流动人口进行实施动态监测,针对手机指令反映出的信息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信息的使用是否合法性、信息的监控都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3)福利色彩较薄.

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的确保,通过以往流动人口政策的梳理,发现流动人口相关的福利待遇缺失,提供的服务、福利待遇比较少.在就业服务方面,职业培训力度不够、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较少: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虽然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还是有别于本地户籍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升学政策也有待研究:妇女儿童保健,尤其是妇女保健停留在原始基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带的免费项目:绝大部分地区通过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之外,社会救助基本处于萌芽状态.

(4)改革停滞.

“居住证”的出现,使得原本就多元的社会阶层变得更加的复杂,本意想剥离户籍制度与各项福利政策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慢慢出现有意或无意绕开户籍制度改革这个难题的倾向.如何解决“居转户”是一个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出台.规定了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但是相关的政策和操作办法并未有出现,在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注重创新管理方式,但是比较少涉及根本的户籍制度.

(5)管理观念落后.

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服务行为,习惯行政管制,将管理等同于管制,认为管理就是将人管住,不出乱子,缺乏“服务”“自治”“共治”“合作”等理念,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重管理防范轻多元服务,轻事前预防重事后处置.过分注重管理和政治,对流动人口的需求了解不多,直接面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更少,造成流动人口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采取被动、不合作的态度.

3政策建议

为改变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缺失、管理手段单一、福利待遇明显分割的现状,其服务管理理念、内容、工具、程序、制度在内的一整套体系需要从静态防控型向动态服务管理模式转变,根据服务管理进程和环境的关系及时调整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建立具有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主动承担为民服务的职责.

1)更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理念.

始终将以人为本最为最根本的准则,将流动人口的需求作为服务的第一信号,使管理更加的人性化、精细化,让流动人口权益与尊严受到保障:此外,将“管字当头”转变为“服务至上”.通过服务赢得理解与支持.减少流动人口的抗拒性:更要树立公共参与的理念,做到多方共同治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将基层政府与社会力量整合成最大的合力:还要树立事事以预防为先的理念,抓头源,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的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达到善治的状态.

2)法治建设.

首先,必须重视法制建设,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法制不健全、立法层次不高的状况,全国人大常委应尽快制定具有最高效应的法律.修改影响流动人口根本利益的《户籍管理条例》,废除具有歧视性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在流动人口群体中加强法制教育,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引导流动人口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避免使用极端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具体实施的效果如何,跟基层执法情况紧密相关,加强基层人员素质,严格执行法律政策,提高执法效率.

3)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上,首先必须树立有利于确立治理政府行政模式的行政理念,然后建立纵向良性互动、横向分工合理的科学行政架构,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在目前的研究中比较偏重流入地政府的服务管理协作.需要加强对政府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基础上的沟通和协作.可以借鉴美国建立生命登记制度(vital registration system)和社会安全号制度f Social Security Card),生命登记制度主要侧重记录出生、死亡、婚姻、领养、胎儿死亡、流产、父母等基本信息.而社会安全号制度则注重记录公民身份及日常生活的围观信息,记载迁移、居住、纳税、驾照、补助金额等,是申请入学、贷款、信用卡、银行开户等重要事件的凭证,终身使用一个号.以“福利引导、责权统一”为动力,吸引流动人口主动进行登记.建立“双核心”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还原“户口”的人口登记职能.与各种公共福利与户口脱钩.通过抓住流动人口公共福利需求.达到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的目的.

4)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建立协同治理模式.

首先.政府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者,其地位与其他主体是平等的.同时,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市场性、非排他性,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府在多元协同治理中又处于首要位置.其次,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提高作为协同治理的主体地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可以发挥政府起不到的作用,达到一种优势互补的状态.还可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乱摆摊问题,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强行驱赶,可以合理设置疏导区,引导其流动.可以采用“以少管少”“自我管理”的方式,积极吸收少数民族中积极分子,利用生活世界的一致性进行服务与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强调改进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的同时,主张推行国家与社会合作方式,使政府、市场、公民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效互动网络,达到帕累托最优.

5)创新管理手段.

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实现彰显人性关怀的城市社会融合的管理目标.美国和日本两套人口信息登记系统告诉我们,我国应该将各种公共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从户口上剥离下来,并运用居住证的形式,将这些福利分阶段、渐进式地给予流动人口.我国部分城市进行居住证制度改革时,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第一,要实行居住证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发放不同阶段的居住证,以达到渐进式给予公共福利的目的.第二,要重点区分“真诚居住”和“福利旅游”的两类人群.要通过居住时间、纳税记录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流动人口是否仅仅只是为了享受城市较优的公共福利或优惠而迁移流动.第三,凸显居住证的综合管理职能.要将居住、纳税、子女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驾照、贷款等多项事件记录于此证,使之成为流动人口必须使用的件,从而达到政府部门掌握人口流动信息的目的.第四,通过居住证,建立流动人口的诚信系统.通过居住证记录的各项记录,建立人口信用指标体系,提高违规成本,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如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等【10].

6)强调多样化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进互联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提供服务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管理,而服务的提供最基本的就是对基本信息的依靠.而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通过手机终端与基站之间每天以480毫秒报送一次用户测量报告,检测员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海量、客观、及时的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和流动情况.通过与移动通信的合作,政府能够对流动人口实施动态监测,能够将静态服务管理向动态服务管理转变.建立信息技术部门.打散权利割据状态.将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为一体的基层政府管理体制进行分离,一方面可以避免虚报、瞒报,数据由专业人员、专业部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重复获取数据而导致的无用功.打破对数据的垄断,实现各部门的平稳对接,通过严格的统一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信息威胁.

7)公共服务与福利均等化.

针对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增加相关的城市病,当务之急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注意保障流动人口基本衣食住行需求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权益.在此基础上围绕“人口服务”导向的居住证制度.建立符合所有常住人口发展需求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福利为诱导,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而实现人口合理流动的关键在于地区间公共福利相对无差异供给.其背后是以财政税收体制为支撑,要通过深化分税制改革,使流动人口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11].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口

归纳上述,该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流动人口和服务管理和福利保障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服务管理本科毕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班本德育课程:现状、成因与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为例
【摘要】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rdq.

关于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问题与的分析
张湋樱 江苏省常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流动人口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流动人口的服.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策略选择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人口的流动解决了人们就业难的问题,也加速了城市化的建设速度 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深圳拟发布内地首部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
记者近日从深圳卫计委获悉,近日该委起草了深圳市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而这也是内地首部家庭医生服务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据介绍,该办法明确了现阶段家庭医生服务是团队式服务,因此与居民签约的是一个家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