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范文与马克思主义和人学和共同体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内容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思想,而且将中国具体实际融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内容.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视域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证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既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又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进行了更深一步地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国实际文化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一方面存在一些冲突,另一方面又需要密切合作.如果国际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使当前的合作终止,甚至失去更多合作的机会,极大地影响国家利益,导致更多矛盾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背景下,总书记认识到国家之间应该更包容,更积极地展开合作,努力消除矛盾,共同建设荣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为此,他在发表演讲时多次提出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而这一主张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密切相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视域下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研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高度探索,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世界和平共处.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观点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学习和研究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后,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生产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还生产了社会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会一成不变.“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如果人脱离社会关系,那就不再具备社会性,就变成了孤立的个体,就会脱离现实,脱离社会,以至于脱离人类历史,就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他还认为实践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实践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的属性.实践可以改变人自身,甚至可以改变世界.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可能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研究的重点和归宿.在原始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能力受到了抑制,很难发展和提升.因为那个时期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人们只能依赖唯一的共同体来从事相同的实践活动,但不能在不同共同体间建立不同联系.所以马克思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因此,人如果想要全面发展,就要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突破自我,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不能仅靠个人的努力,还要依赖社会的发展.社会影响人的发展,而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个人能力的全面施展也带动了社会各类产业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那人的发展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国际性难题面前,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全人类团结起来,组成同一个共同体,同心协力解决世界性难题.从此这个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为此,近年来,中国人不断学习,陆续发表的很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都意图向全世界阐释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性,表明中国想和其他国家一起促进国际社会友好和谐的决心.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折射出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在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各种交流日益密切,社会联系也不断加强,所有国家和人民都由于商业、贸易和网络而联系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这个时代,全世界既可能共同繁荣,也可能共同陷入困境.各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互鉴可以扩宽各国的发展路线,加强各国的产业链发展,提高就业率,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当一国陷入困境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国可以优势互补,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态度,共同面对困境,团结一致解决问题,走上繁荣共赢之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人的本质告诉我们人要处于社会关系中,要与他人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坚持了人的社会性,认为全人类应该合作共赢.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生存环境却逐渐恶化.自然生态持续被破坏,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类资源开始紧缺.环境整治措施跟不上环境的破坏速度,优良的整治措施与条件仅局限于极少数国家与地区,些许国家与地区因为各种原因,对环境的现状不尽了解,加上整治技术措施有限,盲目的经济推进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更加严重,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模式亟需改观.因此,以一国之力或几国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应该团结起来,组成命运共同体,优势互补,加强各类环境整治技术的交流.例如,各类废污的处理技术指导交流,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等,既推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对环境整治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做到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起保护整个世界的环境,节约大自然的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认为实践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人类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保护自然,团结一致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做到环境保护,一举两得.

另外,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受限的情况下,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冲突和对立,因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可能需要牺牲部分人的发展,而人与人的发展如果出现不和谐的冲突,又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如果社会治安不好、制度腐朽,那么这样的社会就会暴露出其黑暗暴力的一面,为了抵抗这种不人道,人们就会努力与其斗争.也就是说社会资源一旦匮乏,社会整治不良,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对立性,干扰和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社会努力寻找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总书记认为中国梦的实现要认清中国具体实际,不能只求发展,不求稳定.他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看清中国现实,站在时展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国化.他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实际行动为立足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并矢志不渝的坚持,渴望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联系,组成命运共同体,以和平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结合起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内容.因为从古至今,我国都传承和弘扬“和”文化,崇尚和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都在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但总书记意识到,光靠中国的努力其实远远不够,应该让“和”文化扩展到全世界,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本意所在.因此,先后几十次在国际社会宣传“和”文化,而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等主张,这些主张拓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让人类在合作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如此,中国还努力践行着这一理念.例如,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极大地推进了亚欧非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我国意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决心.“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等行为,也都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上升到实践的表现.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现代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目前,中国已经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合作的同时,始终保持本国的独特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这一理念下,中国的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素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关于人如何发展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当代世界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正如总书记所说:“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法西斯战争留给全世界各族人民和国家的历史共识和历史遗产.”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将中国具体实际融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有利于改变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促进和谐友好型国际社会的形成.

四.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础之上,又使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从现实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视域探索并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总书记的初衷,更好的推动各国之间和谐相处,推进国家间更近一步地合作,也能在新时期以新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参考文献

[1]赖大仁.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人学观点”[J].贵州社会科学,2017(02):43-50.

[2]汪盛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学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6(05):56-61.

[3]吴朋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探析[D].安徽大学,2016.

[4]秦莹.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J].文化与传播,2016,5(02):33-36.

[5]潘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引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赤子(中旬),2014(02):80.

(作者介绍:孙玉玲,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综上所述: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马克思主义本科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马克思主义和人学和共同体方面论文范文.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全球传播秩序变革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分析
2018年5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下文简称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落下帷幕 当天,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社会各界人士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文化节游园会 据不完全统计.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论断,最早由同志在1985年提出的 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摘 要】在全球化问题频发的当今,各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共同解决问题,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此应运而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