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台湾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台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该文是台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著名诗人和余光中和去世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硕士论文台湾问题论文著名期刊著名学术期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下《乡愁》这首诗的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2017 年12 月14 日于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 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 年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后曾在美国求学和授课.1985 年他定居高雄市,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972 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花了20 多分钟的时间写就《乡愁》.40 多年来,这首诗不断引发全球华人共鸣,先后入选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时至今日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它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003 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访美,在会见华人华侨时谈到台湾问题,就引用了《乡愁》片段:“‘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深的乡愁.”

《乡愁》的巨大影响力

很多人对余光中诗作《乡愁》的巨大影响和穿透力觉得不可思议.而且,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诗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反而放大了.以至于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追根溯源,这背后的一个深刻原因,是余光中先生所有诗歌的最终指向,是我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个强大的古典传统,是那种让全球华人魂牵梦萦的永恒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在新诗与传统断裂几十年之后,余光中先生重新接续传统,成为古典的传人,也成为文化中国的代言人.所以,他的诗歌总是浓缩着那么强烈的怀乡情感,总是那么打动亿万华人.《乡愁》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透地域的阻隔,勾起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同感.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首诗歌里的乡愁还可以有更大的内涵和外延.乡愁,不仅仅只是一个空间的地理的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贯穿了古典和现代.现代人总想回过头去寻找故土与家园,这是全球华人的文化共同感和灵魂安定感,也是文化中国不断绵延、扩张、壮大的根本基础和永恒主题.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为什么传诵《乡愁》

40 多年来,《乡愁》这首诗传唱不绝.但是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余光中后来其实不太乐意在公众场合吟诵这首诗.也许是被人邀请多了,自己都觉得腻了,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过于出名,遮蔽了他真正的诗歌成就.确实,余光中一生横跨文学四大领域,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同时还涉足文学评论和翻译.仅就诗歌领域而言,文学成就比《乡愁》更高的也不在少数.但无论哪一首,至今都没有超过《乡愁》的影响力.这从诗人的角度来看或是一种遗憾,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却是时代使然、人心使然,是两岸长期隔绝后两地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诉求.

从朴素的个人情感来讲,乡愁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来讲,乡愁是期盼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吁.这首诗流行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的阶段,许多人从家乡出发外出打工、创业,一年难得回家一趟,难免思乡情切.后来,随着城乡大规模发展,许多人的故乡都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这时候人们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产生浓烈的乡愁意识.这是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人们发自于生活经历、精神需求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也是如今一直提倡的“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本义.只不过,这已经与诗人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关系不大了.如今,诗人之魂已“还乡”,“乡愁”依然将传唱下去.但总有一天,这首诗将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余光中走了,乡愁永远都在

文/ 乔 杉

余光中走了,那位写下《乡愁》的桂冠诗人走了.虽然余光中身上有着很多光环,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诗人身份,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对于这首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也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首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往往是因其以艺术性的手法巧妙地触及了人们的心灵,或者打开了一段记忆,或者开启了一段叙事.《乡愁》的流行,也有着这样的逻辑.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颠沛流离是人生常态.余光中也是这样,他一生都在跋涉,走过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远,不管走过多少地方,故乡只有一个,乡愁永远都在.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曾经的生活经历萌发和充实了余光中的乡愁,但如果有可能,这样的经历谁也不想拥有.

2017 年12 月13 日国家公祭日期间,网上出现了一幅现象级漫画——“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随即这幅漫画被众多网友转发提及.漫画中两名分别来自1937 年和2017 年的女孩隔空相对,一人身边战火纷飞,一人身处和平现代.而人们之所以竞相转发这幅漫画,也是认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更是希望通过这幅画纪念那个时代——力透其中的家国情怀,其实也是一种乡愁,只是这里的乡愁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已经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正是人们有着普遍的家国情怀,所以这幅“催泪漫画”才能成为流行作品.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想想余光中那代人的经历,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去;因为有着那样的时代背景,余光中那一代人的乡愁是那么沉重.那样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现在温故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不让这段历史再次上演.“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不忘伤痛、铭记历史,才能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

在时间的叙事中,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十分渺小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找准了一个方向,认真做一件事,做对、做好一件事也就行了.在文学创作上,余光中并不是只有诗歌,更不是只有《乡愁》,但因为《乡愁》真正打动了人心,余光中也成为人们心中的“乡愁诗人”.当然,文学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但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文学在一些深沉的内容上会有更丰富的表达,譬如乡愁以及作为其升级版的家国情怀,都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余光中走了,乡愁永远都在.

——摘自《北京青年报》

点评

“虽然余光中身上有着很多光环,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诗人身份,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文章一开始作者便抛出了一个结论,再由此展开分析——为何余光中写了那么多好诗,唯有《乡愁》一首能成为现象级作品?随着分析的层层深入,作者将《乡愁》与国家公祭日期间走红的漫画对比,将其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刻,语言圆融,作者表现出的娴熟的时评文写作技巧,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该文评论,本文是适合著名诗人和余光中和去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台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台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著名艺术家刘世龙去世,向我开炮永成经典
人物时事速递>>2017年9月27日,刚刚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因病在长春去世,享年87岁 刘世龙9岁当兵成为小八路,在抗日战争时送过信;解放战争时参加过剿匪,击毙.

余光中:《乡愁》诗人远去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于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 2017年10月23日,台湾中山大学曾为余光中庆祝90岁大寿,那也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

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
一伊丹才让先生1933 年2 月10 日出生在今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亦是青海塔尔寺六部落中的祁家部落,是雪域宗喀人 这里是他双脚落地的世界,是高山擎起蓝天的地方 童年时因家境贫寒,度日如年 为帮助家庭.

笔墨的舞者意趣的诗人简评著名画家刘泳花鸟画系列作品
刘泳是中国北方画派的著名画家,系属燕赵慷慨之地,生于斯长于斯,按说其画风画貌应该是具有雄浑厚重的气度 但是就他个人总体作品印象来看,他却把北方苍茫浑厚之气,隐于南方婉约灵动的秀逸之中,因而使他的艺术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