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戊戌变法类有关论文范文 跟走近历史人物感悟历史精神从《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说起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戊戌变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走近历史人物感悟历史精神从《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说起,本文是戊戌变法类有关论文范文跟历史人物和《戊戌变法》和一课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戊戌变法论文参考文献:

戊戌变法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人物论文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摘 要]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5 分册《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中,通过课前构思、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总结出导入环节设计的新模式.明确课堂主题,是设计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案的根本前提.运用神入历史与移情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是设计导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精神;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79-02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贯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历史教师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我也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积极尝试着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导入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时的一些感想.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前构思

在研读课本、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以康有为这样一个核心人物为导入线索,以人物为主线,介绍戊戌变法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还可以跟随人物的命运起伏,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人物.可随之而来的困难也有很多:如何既能加入历史人物的简介,又能保证将各个知识点,特别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落实到位?如何在精选材料,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尤其困难的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如何去把握课堂节奏,应对难以预料的学生反应?

既然要通过历史人物,让学生感悟历史,那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常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方式有: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排练历史小品等.但这些教学活动都要花费过多的课堂时间,很难在本课中开展.那么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吗?于是我联想起前几天区里组织的观摩课上,一位来自市区的教师在讲授《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时的情景.该授课教师首先展示了一张民国初年街头剪发辫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眼神,让学生感悟民国初年普通民众对剪发辫此类新做法的冷漠和无知,引发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体味和思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幅图片进行解读,就深入浅出地再现了民国初年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举措与普通民众接受程度低下、革命意识淡薄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决定也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教学设计,于是选取了康有为的一张画像,尝试通过对康有为眼神的解读,引出康有为的生平简介,进而导入新课.

二、基于人物经历的课堂导入实践

确定了导入方案之后,我开始在课堂上进行第一次实践.

教师(展示康有为画像):同学们观察康有为的眼神后,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眼神?

抛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像炸开了锅一样.

学生:无神、迷茫……

第二次试讲,我来到一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展示画像后,没有出现前个班级的热闹和七嘴八舌.于是,我选择了一位女同学来回答,其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看到的是一种期待着自己的理想实现,却又对现实境遇有点无可奈何的眼神.

听到这个答案,我一边说着很好,一边感叹学生间的差距.然而答案出现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两个班级进度一样,教师相同,怎么会有差距如此大的答案呢?展开康有为的画像,仔细观察了半天,又联想回答问题的几位同学,突然豁然开朗:作为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通过平时的阅读和初中的历史学习,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由于学习经历不同,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问题的答案没有必要追求一致,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走近康有为,了解康有为,就达到了设问的目的.随着对戊戌变法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既然如此,那么介绍康有为的生平,就非常有利于理解他在图像中的眼神了.在反思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教学衔接的好方式.于是,就有了第三次课堂导入的尝试.

教师(展示康有为画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康有为的眼神,然后告诉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眼神.

学生:呆滞、迷茫、两眼无神……

教师:看来大家对康有为的眼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大家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康有为这个人的了解程度不同.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康有为的成长经历,也许这样,大家会对康有为的眼神有新的认识.(简单介绍康有为生平)解决了衔接问题,比较自然地引出康有为的生平简介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对康有为生平事迹的选择问题.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了,在他三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应该选取哪些细节,使学生能够在简单的介绍之后,理解康有为从一介书生到后来维新变法领导人的转变呢?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后,我选取了两个片段:幼年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以及成年后康有为初步接触西方文明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未果的经历.通过两个片段的讲述,学生对康有为的成长经历有了简单的了解,也更能理解文弱书生康有为领导变法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动机,并由此引出康有为实施变法的策略——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四个字简单明了地指出了康有为变法的策略,但是学生对隐含在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了解甚少.作为导入的环节之一,只能用比较少的笔墨来解释.在备课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孔子改制考》的英文译名为“Confucius as a Reformer”,中文书籍的英文译名一般是根据书本的主题翻译的.依照上海高二学生的英文水平,这几个单词应该还是能理解的.于是,在讲解“托古改制”这一名词的过程中,我运用了简单的英文书名作为切入点,采取了归纳法进行讲授.

教师:康有为编写的《孔子改制考》的英文书名是“Confucius as a Reformer”.仅从该英文书名来看,是什么意思?

学生:孔子是个改革家.

教师:没错.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康有为把孔子描写为一个倡导改革的圣人,他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借孔子之口进行改革.

教师:很好.我们把这种借孔子之名推行改革的策略称为“托古改制”.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康有为和他的徒弟梁启超一起倡导了一场由文弱书生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改革——戊戌变法.(进入新课学习)这样,本课的导入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背景和解释问题.不仅介绍了康有为的人生简历,更交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策略.最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的解读和分析,创设出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情境,再现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拉近了学生与100多年前历史人物的距离,为新课的讲授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易其稿的导入方案终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个定稿,但这其中引发的思考却是久远的.

三、基于课堂导入实践的反思

1“.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一直被认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我确实也看到过许多非常精彩的课堂导入,它们无疑都起到了渲染气氛、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次的导入设计过程,我深深体会到,要使课堂导入真正达到以上目的,首先要从整体上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主题把握.明确课堂主题,是设计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案的根本前提,课堂主题的高度也往往决定了导入方案的高度.只有明确了历史教育的目的,树立了正确的历史教育理念,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应该放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导入中确定的线索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可我在整个课堂教授过程中,显然忽略了这个问题,把课堂导入仅仅作为引入新课的工具,没有很好地与新课内容融合起来,特别是在课堂结尾部分,没有做到首尾呼应,导致在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竟随着课堂的结束不了了之.假如我能够在课堂结尾处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就“康有为的眼神”进行一次“再认识”的自由讨论,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结合历史事件感受问题以及最后重新分析问题的过程之后,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够在了解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作为及戊戌变法的过程后,感知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最后以自我组织的语言再述对康有为眼神的感受,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史料研读基础上的历史体验中,得到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会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处境和无奈,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承担民族振兴重任的责任感.这样看来,移情也好,神入也罢,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感悟甚至表达历史.作为历史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真正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唤起对创造性的表达和认知的欢乐,是教师的最高艺术.”基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之上的教学设计,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现代历史教学新理念,不拘泥于旧思路、旧方法,积极尝试各种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在掌握科学的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对于从事历史教学的我来说,只有夯实专业知识、拓宽教学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积极反思,才能使历史课堂既成为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过程,又成为师生共同的思想之旅,完成新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使命.

[ 参考文献]

[1]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M]. 长沙:岳麓书社,1998.

本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戊戌变法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历史人物和《戊戌变法》和一课相关戊戌变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教学因主体探究而精彩执教《天鹅》一课有感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向文本质疑,向权威挑战,为学生终身学习创建平台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决定教师教学方向,决定教师的教学动态,更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因此.

关于《包装》微课教学设计的实践和
王晓玲(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北京100054)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 微.

时间、剧情、人物的融合分析电影《芳华》
【摘 要】本文以冯小刚的青春题材电影芳华为研究对象 旨在以影片中故事的内在联系为研究视角 通过对影片中多个构成元素的分析,研究认为,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时间、剧情、人物的融合 【关键词】时间;剧情;人.

小人物塑造大武汉的历史画卷感悟大型原创舞剧《江湖》
【摘要】由武汉市文化局出品、武汉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舞剧江湖,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汉口小市民们的生活与爱恨情仇,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原创舞剧;江湖;辛亥革命中图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