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乐器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三)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谓问题类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乐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2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三)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谓问题,本文是关于乐器类论文范文例文和贾湖和贾湖出土骨质和称谓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乐器论文参考文献:

乐器论文参考文献 去哪里找论文找论文去哪个网站好发表文章去哪里投稿

文/王秉义

(接上期)

先秦古管 地位显赫

结构原始 导致失落

(一)管的名义

管(同“琯”“筦”),自古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统而言之,大凡一段体圆细长、中空通透的桶状物皆谓之管;分而言之,管有乐用管与生活用管的不同功能.制作材料亦十分丰富.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就曾有过骨、陶、竹、苇、玉、铜等多种.但从古文献所反映的狭义之吹管,其取材却以竹、玉为佳.如,《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孤竹之管、園丘奏之,孙竹之管,方泽奏之,阴竹之管,宗庙奏之.”据此可知,周代宫廷雅乐所用古管,无论从取材制作到施用都相当考究.“管文化”在历史上就曾有过“以玉为贵,以玉为雅”的习俗.如,《说文》谓:“琯,古者玉琯以玉.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前零陵文学姓奚,于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凤凰来仪也.”[15]

(二)先秦古管之显赫与辉煌

管,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中与籥共享殊荣.在生活层面,功能多、涵义广.被后人尊称为律、度、量、权、衡之始.“管籥”二字,还经常以联动的方式出现在先秦文献中,用以指代除乐器之外的其他事物.如,《礼记·月令》:“修键闭,慎管籥.”郑玄注:“管籥,博键器也.”唐·孔颖达疏:“管籥云慱键器,则管籥一物,义或然也.”《周礼·司门》:“掌教管键以启闭国门.”郑玄注:“管谓之籥也,键谓牡.”郑、孔二位先儒均指管籥为一物,是以状如锁、钥的连带关系为一体.于是,“管籥同器”说问世,甚至波及今世之音乐学领域.先秦文献早已表明,历史上的管籥功能有别(貌似一物之两部件,如:锁,司“关”;鑰,司“开”),严格说来,各有所指.

在传统器乐层面,管,在周代的“八音”系列中地位显耀.正如朱载堉评价的那样:“竹音诸器管为首,籥次之.”如:

《今本竹书纪年》:“(舜)在位有十四年,奏钟石笙筦(管)未罢,而天下大雷雨……”

《诗经·商颂》:“鞉敱渊渊,嘒嘒管声.”

《诗经·周颂》:“钟鼓喤喤,磬筦(管)将将.”

《释文》:“筦,本亦作管.”

《诗经·周颂·有瞽》:“箫管并举,喤喤厥声.”

显见,此“并举”一词,当为二器无疑.

《穆天子传》:“乐师人陈琴、瑟、笙、竽、籥、、筦而哭.”郭璞注:“疑竽上应作笙,笙亦竽属.,今戟吏所吹者.”

《庄子·盗拓》:“今富人耳营钟鼓筦籥之声.”

《周礼·春官》:“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此箫、管为二器,又一明证.

《礼记·乐记》:“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意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奋聚之臣.”再次表明箫、管为二器无疑.

《周礼·春官》:“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箎、篴、管.”又一例诸器并列.

《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喾令咸黑吹苓展管箎……”

以上引文充分表明,该时期作为宫廷及上流社会雅乐中专用的演奏管,施用频率极高,它不可能是管壁无孔的律管.尤其是管、籥、箫在多种场合同时出现这一史实,彻底否定了“管籥同器”说与“管为箫”说.

(三)古“管”失落与边缘化主要原因的推断

1.优越不再,遭致淘汰.这是先秦古管发展历程上由盛到衰,遭致毁灭性厄运的内在原因.优胜劣汰向来是事物发展的永恒定律,“管”自史前时期诞生以来,无论从吹法的确立到音孔的开发,抑或从音律的萌发到音阶和音域的拓展,都属于先民的创新性贡献,为华夏文明掀开了灿烂的一页,为多元化的古代音乐史谱写了光辉篇章.然而,在兴奋之余,我们对古管的几度衰落似乎应作些思考.

尽管在数千年前,“管”就已经具备了七孔乃至八孔的宽广音域和较为完备的音阶序列,尤其是独具优美而厚重的远古音色.然而,鉴于这种吹法背后隐含着某些难以克服的先天性缺陷,使它的滞后性与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乐器发展史早已表明,边棱体管乐竖吹法与横吹法的出现,实乃此类乐器演变、进化的必然趋势,应视之为吹法上的革命性举措.古“管”难以掌握的原生态吹法,终于影响到它向广度、深度的传承与传播.不然,这件在先秦时期曾居于崇高地位的古器,何以会从主流音乐的位子上滑落千丈而形匿声微?为何至今仍保持“斜吹”法的同类后裔,仅能流传于中原地区的河南、安徽等少数僻静的道观与个别地方戏曲(如,早期黄梅戏)中,抑或远至交通不甚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言以蔽之,结构原始、吹法滞后、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等,均构成古管失落以至边缘化的自身原因.

2.秦人灭周礼乐废绝,管失其制,乐工缺列.此乃雅乐中古管消亡的社会原因.周末,诸侯割据,战乱纷起,随着周王朝的覆灭,礼崩乐坏大势所趋.秦代,由于对前朝礼乐的废绝,《诗》《书》《礼》《乐》之类受到强力禁毁,周礼重器“管、龠”,当难逃厄运,终被扬弃不用,有史为证.

《史记》:“周衰,礼崩乐坏.”

《史记·秦本纪》三十四年秦相李斯向秦皇建言:“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在这样严酷的社会背景下,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藏其器,奏其音呢?

《晋书》:“秦氏併吞,遂专刑宪,至于弦歌《诗》《颂》.干戚旄羽,投诸烟火,扫地无疑.”

《宋书·乐志》:“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案汉初典章灭绝,诸儒据拾渠沟之间,得片简遗文,与礼事有关者,则编次以为礼,皆非圣人之言.”

《隋书·音乐志》:“秦氏灭学……炎历将终,而天下大乱,乐工散亡,器法湮灭.”

《新唐书·礼乐志》:“三代既亡,礼乐失其本,至其声器,有司之守,亦已散亡.”

历史表明,秦汉之际的宫廷乐事已无籥舞,仅存的乐器中更无“管籥”之器.刘氏认为,“这些乐器在先秦周代还广为传习,不可能到了汉代一下子就荡然飞逝.”[16]事实胜于雄辩,此说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断而已.为了做到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准确无误,笔者反复查阅了《二十五史》有关篇章,重点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官修的《白虎通义》等一系列史料作了反复稽考,书中每当述及乐事所用乐工(员)时(包括明器),竟然不见“管、籥”二器的踪影.两千多年来,关于“管”的信息在人们头脑中早已变得相当模糊,一直以来,都以为它在中国音乐史上早已亡佚.然而,近年来笔者通过综合考察,对搜集的大量资料做了相互对比,最终得出结论:古“管”在雅乐中虽遭致“失落”,然而,并未“灭绝”!

汉儒说管 抵牾重重

以意解诂 未得其真

汉初,武帝废百家而独尊儒术,为收集、整理“秦火”后尚存和散佚的先秦经籍,于是,注疏、训诂之风兴起.缘于诸儒不曾见得某些古管乐器原貌,导致各怀已见,歧义叠出,真伪难辨,名实不符.甚或自相矛盾,前后抵牾,且多有相互过录之辞混杂其中,继而使谬误讹传后世,贻害他人.遗憾的是,有人竟信以为真,甚至对某些大儒的不实注疏迷信有加,奉为至尊.结果给“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先人对此早已提出警示,不幸,却鲜有人引起重视.今人若求先秦古管之真貌,建议:务必以先秦文献为本,对汉儒注疏之旧说予以甄别.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弃伪存真.

《新唐书·礼乐志》指出:“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绝于秦.汉兴,六经在者,皆错乱、散亡、杂伪,而诸儒方相共补缉,以意解诂未得其真,而谶纬之书出以乱经矣.自郑玄之徒,号称大儒,皆主其说,学者由此牵惑莫溺,而时君不能断决,以为言其举之,莫可废也.由是,郊、丘、明堂之论,至于纷然而莫知所止.”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中华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先秦管乐重器——管、籥,竟然双双失其制,乃至销声匿迹.事实上,当汉代史料中述及宫廷乐事时,乐工(员)中管、籥编制已缺列,故而正史无载.于是,汉魏之际成为中华传统管乐器史上名实混杂、诱发“管、籥文化错位”最为严重的时期,即由“编管籥”变更为所谓“单管籥”;由“斜吹”的边棱体古“管”,变更为靠双簧哨片发音的“管子”之主因.进而导致管、籥、篍、箫、篴等一大批先秦管乐器“名存实亡”“实存名亡”“名实互易”,甚至“名实俱亡”等混乱局面的产生,给后人造成莫大疑惑,影响至今,难以释怀.

为了让大家共同识别汉说之舛误,现摘录部分有关文字如后,以供辨析.

郑司农(西汉经学家,人称“先郑”)注:“管如箎,六孔.”

许慎《说文解字》:“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郑玄(东汉经学家,人称“后郑”)注《周礼·春官·小师》,“弦管箫歌”句,引“先郑”云:“管如箎,六孔.”又曰:“玄谓管如篴而小,并两而吹之,今大予乐官有焉.”

张揖《广雅》:“管,像箎,长尺围寸,六孔,无底.”

蔡邕《月令》:“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

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夫建钟鼓,列管弦.”

注:“管,箫也.”

为了使“管”文化的考证,尽可能做到客观、翔实,有必要先辨别各家所喻指的箎、篴、箫诸器的结构特征及其吹法上的异同,藉以通过比较研究,彻底厘清汉说之误.

(一)关于“管如”说

此说的核心是以“箎”为喻指对象.《尔雅·释乐》云:“大箎谓之沂.”[晋]郭璞注:“箎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

小者尺二寸.”从音响学角度分析,[汉]刘熙《释名》曰:“箎,啼也,声如婴儿啼.”李巡曰:“大箎其声悲也.”孙炎云:“箎声悲.沂,悲也.”从考古学角度观察,上世纪,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前433年)出土的两件箎,以及1954年长沙杨家湾战国墓出土的吹箎乐俑得到印证,吹箎的特征,为横吹.双手“虎口”平托器身,手背朝外,掌心向内按孔.吹孔设置在管体,与指孔呈90o角,左右各三孔分别列于吹孔两侧.管体两端有“堵”封固.据古文献记载,吹孔处应有突出如酸枣状之“翘”,因原物已腐朽,此件不存.该器发音原理与发音方式类埙,两者同属“闭管发音”.因而,有国外学者认为,埙为箎之祖制,箎由埙演化发展而来.[17]有理,不失为一种新说.

前文已论证,古管为“斜吹”之器,历史上从未发现有横吹之“管”,更未发现有竖吹之“箎”的相关信息.以上几位先儒笔下“管如箎”的所谓“六孔”说,其要害在于,不谙“管”乃“断两节间而(斜)吹之”及“箎”为横吹的结构特证.疑某些注疏文字有人云亦云,相互过录之嫌!(如,郑司农、许慎、郑玄三家皆误用“管如箎”三字.)正如郭沫若在《释龢言》中所指:“汉人是皆未见古器之实状而悬拟之耳.”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矣.

(二)关于“管如、双管”说

此说出自郑玄注《周礼·春官》:“玄谓管如篴而小,并两而吹之,今大予乐官有焉.”这位经学家先引用了“先郑”的“管如箎”说,紧接着又提出“双管”说.之所以采用前后矛盾,两说并存的模式,足证其从来就不识古管真貌.更有甚者,竟然将从西域引进而靠双簧哨片发音的管乐器——筚篥(俗称:“头管”,今称:“管子”),误当作古管训注,造成“张冠李戴”的结局,以致严重地误导了后人.对此,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一书论及“双管非管”一节时曾指出:“先儒旧说,谓管如篴而小,并兩而吹之,今大予乐官有焉……今按:八孔双管声如头管,俚俗有之,不入雅乐.旧说非是.”由此足证,郑氏两说皆误.遗憾的是,今仍有人迷信其说.

参考文献:

[1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16]刘正国.《笛乎 筹乎 龠乎—一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载《音乐研究》

[17](英)G.T.加勒特主编、陶笑虹译《印度的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待 续)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贾湖和贾湖出土骨质和称谓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乐器本科毕业论文乐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谁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上)
文 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 如果用很大的经历去对付次要敌人,那就坏了 什么是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当前,世界和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都是食源性疾病(美国学者Snyder1998年.

术后为何要去枕平卧?(等3则)
术后为何要去枕平卧前不久,亲戚生孩子做剖宫产,出了手术室医生嘱咐我们家属要让她去枕平卧,这是为什么呢北京 王女士答以前,手术后,医生和护士总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发生呕吐,导致.

回不去的人生(中篇小说)
前几年,我一个大学同学范宜坤,外号“饭袋”,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 范宜坤在一所中学里混得不错,已当上了副校长 那次聚会, “饭袋”带了他一个朋友来,是他.

忧伤的西部,我回不去的故乡(散文)
青岛 雨 桦那年夏天去新疆,最想去看一条河,孔雀河 新疆有好多风光优美的湖泊水系 不知道为什么独独要去看孔雀河 我顺着孔雀河走向她的荒原深处 依如我想的一样,孔雀河的白天和黑夜一样寂静,日出和日落同样.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