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创意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文化创意课程的实践和以《舌尖上的茶香》为例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创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文化创意课程的实践和以《舌尖上的茶香》为例,本文是文化创意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跟《舌尖上的茶香》和实践与思考和文化创意课程方面论文范文集.

文化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国是茶之故乡.一杯清茶,蕴含着清、静、和、美的生活哲理,安抚着浮躁的心灵,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别样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文化创意课程恬尖上的茶香》,就开启了学生“茶文化”之旅,传递了“和人生”的态度,表达了“创学习”的方式.

一、探寻茶之源,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生于草木间的茶,集天地之灵气,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突破了单纯的药用、饮食作用,成为道德、礼仪、经济、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阅读茶之典,感知茶之悠久历史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代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传说.茶与我国农耕文明一脉相承,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朝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地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探访茶文化,引导学生从《涤经》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了解茶的起源、种植、泡饮等方面的内容,也构建了“舌尖上的茶香”寻访路线图.阅读“茶百科”图解隙典》舷《茶具图赞》,欣赏《煎茶图》《品茗图》等名画,可使学生了解历史名茶、茶的种类、茶的产地与民俗.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三千多年茶史,探寻文化之根.

(二)阅读茶的故事,感悟茶文化的包容兼蓄

中国茶文化,是在道、儒、佛“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透过一杯茶,儒家看到了礼法;道家实践了修行;佛家悟出了禅定.有多少饮茶人,也就有多少对于茶的体味,对茶道的感悟.因而,通过了解种茶、采茶、泡茶、饮茶等方面的知识,得到茶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走进诗词、对联,品味茶之含蓄隽永

数千年来,数千首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茶诗、茶词、茶联成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些诗词、对联,或赞美茶的功效,或以茶寄托诗人的感悟,或表现出对茶农生活的描述,都反映了茶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吟诵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中的“止为茶薜据,吹嘘对鼎立”,我们仿佛看到姊妹俩嬉戏喧闹后想要饮茶、不停对着茶鼎使劲吹气的细腻形象.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志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元稹的“一至七字诗”,采用宝塔诗的形式,叙述了茶的品质、人们对茶的喜爱、饮茶习惯以及茶叶的功用.诗歌描写了茶的动人芬芳:香叶;茶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茶的生动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同时指出,茶还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朗诵这首诗,学生饶有趣味.“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北京万和楼茶联)有茶楼、茶庄、茶艺表演的地方,必有茶联.学生搜集茶联,吟诵茶联,茶香与书香交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品赏茶之艺,感悟茶文化和乐之美

茶能养心,善茶能提升人生境界,使人心性平和地面对生命困境.有茶相伴,爱茶、悟茶、敬茶、赏茶,人生必会洋溢着浓浓的茶香.

(一)品壶趣,蕴哲理

李吉林老师说过:“儿童在观察时,能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景象,那是真真切切的、最鲜活的信息.儿童获得了表象的积累、思维材料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由此儿童走进了世界,进而亲近世界,幼小的心灵开始拥有了世界.”

好茶配好壶.一把好茶壶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台北故宫*的一把茶壶,茶壶盖上有这样五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是一句循环可读的回文句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有学生从中读出了“喝茶,可以心若止水”;有学生读出了“不同的人喝出了茶的不同滋味”.这样的文字,让学生读出茶世界的妙趣横生.

(二)泡壶茶,静心性

在“茶文化”活动中,三五个学生一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品茗组的同学利用周末到茶社学泡茶,练泡茶,并作了详细的记录.他们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三种泡茶的方法:

第一种“关公巡城”,先将水从碗边注入,大概注有八成满的时候,便把碗盖盖上,再将水沿着碗盖和盖碗相接的边缘巡一圈;第二种“韩信点兵”,先注入八成的水,然后一点一点地把水滴在茶叶上,最后是把碗盖盖上;第三种“八宝追夫”,注水时,沿着碗边注入,分八次注水,每次都必须在不同点上注入,而这八次刚好是沿盖碗一周.

(三)茗茶香,悟人情

小屋一隅,一杯香茗,一本小书,幽幽茶香,伴着书香,何等高雅;或三五朋友,小聚一处,清雅音乐,品茶谈心,何其惬意.

文学作品中有太多品茗的情节,《红楼梦》中“妙玉奉茶”当属经典.曹雪芹描写了妙玉懂茶好茶、讲究茶器、区分煎茶之水的细节;亦写出了妙玉奉茶讲究各符身份的做法以及含蓄地赞美贾母是老寿星的得体用词.更妙的是妙玉对待宝钗、黛玉“不用侍儿烹火,而是亲自动手,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可见这体己茶之尊贵;当她知道刘姥姥使了她的杯子,便立刻弃而不用,且说:“幸亏是我自己没使过的,不然砸了也不给她”,可见其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偏偏就是这样清高的一个人,最终的结局却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曹雪芹看似在写茶,实是在写人情冷暖.

(四)赏茶艺,明其道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茶”与“艺”的相联,表现在制茶、冲茶、饮茶,以及与茶相关的音乐、服饰、书画、环境、氛围等.

茶艺表演不同于一般表演,它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要表达出清淡、明净、恬静、自然的意境.在茶艺表演中,茶具的选择与茶叶的搭配、环境与音乐的协调、茶艺表演者的内在气质都至关重要.活动前,选择以祁门红茶茶艺表演的视频激趣,使学生感受茶艺师自信、从容的气质以及茶道的工夫与细腻;活动中,学生走访茶室,感受茶艺师的技艺,品评茶香,观赏别具一格的功夫茶表演.

在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欣赏和乐唯美的茶艺表演,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陶冶,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三、书写茶之情,创造语言实践之乐

(一)评茶,知茶语

茶叶品种繁多,学生能说得出名字的茶叶也很多,但品鉴茶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感受大多只是:多数的茶闻起来很香,初喝有点苦,再喝很爽口;茶开始是涩的,后来越喝越甜,这叫先苦后甜,人生如茶.

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在阅读中广泛积累,在评茶的过程中,识茶性,知茶语.学生给龙井茶的茶语是: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西湖龙井,恰如秀丽高雅的江南女子.黄山毛峰的茶语则是: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香气如兰,韵味深长,黄山毛峰像盛装的演员.茶语在学生的细致观察、耐心品味下丰盈起来.

(二)奉茶,学交际

三百多年前,泽庵禅师在絛亭记》中写道:“礼节以敬为本,其用即以和为贵.此乃孔子礼用之词,亦是茶道之心法.”在课堂上,学生泡茶之后,自觉地实践茶礼,给听课的专家、老师敬茶,并当场评价.茶之道,人之道.茶道中最讲究一个“敬”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虔敬之心孝敬父母、敬亲尊长.

我市举办了主题为“塑造茶文化悠悠茶道品香茗,传承国粹经典体味雅士闲逸”茶文化艺术节活动,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观看茶艺表演,品赏茶味,当现场小小解说员,向市民和游客介绍茶叶的品类和功能,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茶的了解,也提高了其自身的沟通、交际能力.

(三)写茶,抒情怀

未来的社会应该从人类的根源处萌发出新的世界.同学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进茶的世界,感悟茶道,记录在茶文化活动中的收获,分享自身的感悟——

我看着这杯茶入神了.老者慈祥地说:“怎么不品茶呢?”我这才醒过神来,端起杯子,轻抿一口,嗬,苦极了.我吐了吐舌头,不想再喝.老者静静地看着我:“不要总想着苦,学会发现其他味道……”听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舌面上有点甜,忍不住又喝了几口.果然,喝下去时依旧苦中带涩,过了一会儿,就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

蔡佩窈同学从喝茶中品出了深刻的道理: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要学会换一个角度,寻觅不一样的感受;在学习上,更要“先苦后甜”,这样才能让最后的“甜”更胜一筹.

最宜在月色入户时,待清辉满堂,备香茶一盏,若这时再品味品味那些写茶的诗词,可让茶香和书香交织在一起,能不由体会到了“宜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豪情壮志;“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生,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舒适闲静;“北苑春风,方圭圆壁,万里名动京关”的华贵典雅.如果是以茶会友,想起那“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更会兴致勃发.

李雨含同学在访茶活动中悟出了品茶可以“健身心,觅诗意,怡心神,悟人生”.

在每日早晨,家里都回荡着茶水倒入茶壶的声音.那清脆动听的声音,就是爷爷房间传来的.每次喝茶,爷爷都会津津有味地说:“这茶啊!不能少喝,也不能多喝,它可以养身.你看看你们总上火,多喝点茶还能去火呢!人家不都说‘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女做茶人.”’

董静菲同学则从爷爷身上读懂了“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四、教学茶之道,探索创意文化之思

(一)以文化茶,以茶化人

中国有茶艺,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前者代表“俗”,后者则意味“雅”.茶作为“压轴”的角色,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承载着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既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但是,现在满大街的茶艺馆,大多只是一种养身的“茶商文化”,并不是能养心的“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茶文化传承贵在坚持“以文化茶,以茶化人”.以文化茶,就是我们在品茶的时候,要把文化融入其中,在品茶的同时去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以茶化人,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用茶所“浸润”着的“礼”“道”去教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世,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让文化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让孩子们诗意栖居在大地上.

(二)文化课堂,创意课程

弘扬民族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面向未来.在和孩子们进行的这一文化之旅,我一直处于亢奋之中.我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丰富的内容;我提醒学生分组,学生在组内碰撞出许多展示的方法;学生得到了知识、感悟了礼仪、思考了人生……孩子们参与的和老师们热烈的评价,让我坚定了探索文化创意课程的信念.

文化创意课程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独特的视角,在校园和课堂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根本、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以文化的方式传承文化

文化的传承须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为了引导孩子走进茶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茶室,查找资料,品茗茶香,寻找创意.在氤氲茶香中,我们制定了茶文化课程目标:

1.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社区等信息渠道,了解茶知识,理解茶文化,感悟茶道,开启茶文化探索之旅.

2.围绕茶文化课程建构,组织阅读交流及社会活动,品茗茶香,评赏茶艺,咀嚼茶语,感悟茶文化和乐之美.

3.开展茶文化语言实践,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将茶文化融入到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赋予茶文化以新的意义、新的内容,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复兴始于教师,创新源于实践.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自己,充实心灵,自觉吸纳经典文化,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1015.(9).

[2]祝禧,意象建构:读出文学的真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健康大讲堂编委会.茶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陈平原,凌云岚.茶人茶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014.

[5]朱自励.茶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程启坤等.唯茶是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013.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上文总结:上文是适合《舌尖上的茶香》和实践与思考和文化创意课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创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创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见字如面》为例
【摘要】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是国内首档也是唯一一档读信节目,其用书信讲述中国故事的节目形式也为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本文借用“传播仪式观”理论,从节目现场设置对仪.

编码解码视域下文化节目娱乐化分析以《中华文明之美》为例
摘 要中华文明之美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第一档在寓教于乐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自7月24日首播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收视率和火爆程度却远不如湖南卫视的其他节目 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

慈溪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现造业融合路径以越窑青瓷为例
摘要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现造业深度融合,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重要举措 本文结合慈溪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越窑青瓷以及传统制造产业发展后.

台湾原住民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不同呈现以纪录片《巴拉冠誓约》为例
【摘 要】台湾原住民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如今仍然延续着他们自己的传统,保护和传承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让后世人不要忘记并且以他们的原住民文化为傲,那么在影视中是如何展现他们的生活的呢,不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