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魏晋南北朝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出土文献看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特征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魏晋南北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从出土文献看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特征,该文是魏晋南北朝方面本科论文范文跟魏晋南北朝和楷书和文献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魏晋南北朝论文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检索网站论文中怎么引用文献书籍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汉字,在这一时期隶书作为成熟的字体被广泛使用,同时草书、楷书、行书在这个阶段形成、壮大和流行,出现了四种书体同时并存的局面.不仅如此,在文献用字中,有时也很难找出纯粹的书体.以较早时期的三国吴简为例,其中隶书、楷书两种特征在同一个字中出现的情况极为常见,同时还有行书、草书等书体特征.张显成先生认为:“现在从简帛提供的材料来看,楷书产生的时间应当在三国,最晚不过西晋初年.因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除草书、行书以外的字,其字体已是‘准楷书’,除带有波折的横笔还残留有一点隶书的风味外,其它笔画,特别是竖、竖钩、横折、点等,已是标准的楷书了.”[1](P.313)在稍后的楼兰出土的简纸文书中,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均已出现,有时有些字还很不好确定究竟属于哪种字体.一个字同时出现几种书体,这是文字过渡时期特有的交叉形象,它为我们研究文字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我们通常认为楷书是从东汉隶书的俗体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到魏晋时盛行一时,在唐始定型.所谓“楷”是模楷、标准之意,楷书即用以作楷模的书体,在魏晋又称为隶楷或今隶.晋代卫恒在《四书体式》中说:“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其中所谓的隶书就是楷书.楷书在魏钟繇那里已经十分出色了.张怀瓘《书断》目之为“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稚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现在所存的碑刻中,《葛府君碑》被认为是楷书碑刻之祖,而一般认为三国吴的《谷朗碑》是极具楷书性质的刻石,只是由于碑刻的保守性质,有些字存在着有意仿古的情况.裘锡圭先生认为楷书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早期行书.裘先生认为钟繇的《宣示表》等帖的字体是脱胎于早期行书的.“如果把规整一派的早期行书写得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钟繇的行书本来就比一般的早期行书更接近楷书.他在一些比较郑重的场合,如在给皇帝上表的时候把字写得比平时所用的行书更端庄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楷书.”[2](P.92)但这种楷书使用很少.裘锡圭先生说:“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是在整个魏晋朝代,使用楷书的人却一直是相当少的,恐怕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士.当时一般人所用的仍然是新隶体或介于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之间的字体.”[2](P.92)而另一个来源是新隶体.“东晋时代的有些新隶体,跟行、楷已经相当接近.到了南北朝,就出现了钟王楷书的影响下由新隶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楷书.”[2](P.94)这就是魏碑体.到南朝齐梁时代,魏碑体开始向钟、王靠拢,到唐代最终演变为统一的标准楷书.而目前学界,特别是书法界,一般认为裘先生所说的新隶体就已经是早期楷书了.如果这样看,则楷书就是从新隶体中发展而来.

由于楷书是新隶体的进一步规整化的产物,而标准的楷书到唐代才完全确立,所以整个魏晋南北朝楷书均处于不断完善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一种从隶到楷的过渡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楷书略存波磔挑法

楷书至南北朝已基本形成,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仍然保持着隶书的神韵.首先表现为横笔仍然微存波挑之势.这种横笔的雁尾一直比较顽固地保持着.例如1981年发现的湖北鄂城出土的东吴初期的墓藏中的六枚木刺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中的长横都还稍微保留着隶书的雁尾.第二,捺笔多有波磔.魏晋时期楷书的捺笔虽然对隶书的标志性波挑进行了收敛,但并没有完全削除,多呈微露锋或不露锋,保留隶意,而唐楷中的捺笔则是出锋收笔,无波磔,如魏碑《张黑女墓志》中的“故”“人”等.第三,长撇靠近尾部的地方稍粗,明显有微微按压的痕迹,收笔时末梢微微上扬或沿水平方向运行,如《始平公造像记》中的“父”“大”“夫”“奄”等字.“因为当时人们书写撇时有个按笔,然后收尾,保存隶意;而唐楷中长撇画的运行中头部人笔无斜向运行,头部最粗,胸、肚、尾部运笔越来越轻、越来越细,且向右下方运行.”[3]这种笔法其实在上面所举的钟繇的《宣示表》中同样存在.同时,在楼兰简纸中也大量出现.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判断当时的字体时根据标准的不同,有时把同一件文字作品看作是不同的书体.甚至上文所提到的《谷朗碑》字体都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楷书,有人认为是隶书.

二、楷书的形体结构尚未完全成熟

魏晋南北朝的楷书,特别是早期,其结构体式虽然已经开始由八分的偏平横式结构向方长纵式结构发展,但总体上并不一致.据刘涛研究,即使到了十六国时期,南方的楷书在王氏父子的引领下已经摆脱隶书的影响走向成熟,但在北方楷书依然有四种结构形态:横平式、横斜式、纵平式、纵斜式.这是早期楷书的典型特征.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偏平结构与方长结构相混合楷书体.如前凉时期沙纸938中所见,此纸中的字几乎可以认定是楷书的笔法,但是所结成的字体却并不是整齐如一的长方的纵式结构,而是任随各字的实际或纵或横,也体现出早期楷书结构不成熟的特征.在早期楷书的魏碑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魏碑结字的特点:“第一,自然安排笔画,平均分配空间.常随着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安排笔画,笔画较多的一边写得更密,并不把一个字的笔画平均分配,因此邓石如形容这类结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使不透风’.《中岳嵩高灵庙碑》《元怀墓志》《元诊墓志》、龙门造像题记以及宋代重摹的《吊比干文》等,都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魏碑文字的拓扑图形直接构件基本上平均分配空间,不顾及整字结构的匀称、笔画疏密的协调与整体效果的美观……第二,结体茂密,粗细均衡.在结字方面,北碑文字比较密,结构不讲究匀称,字形重心多偏下.从唐碑楷体开始一直绵延至今的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的汉字结字原则,在北魏石刻文字中几乎没有体现.北碑中这种结字的茂密由于各种笔画基本粗细一致而使整个字更加显得排列紧密,甚至密不透风.”[3]李崧也说:“从结构上看,典型的魏碑书法基本上都是‘斜划紧结’,即笔画不像隶书那样横平竖直,笔画之间的排比也不以均匀布白为主,而是有疏密变化,往往是中宫收敛向四周舒展,它的结构安排还不像后来的唐代楷书那样成熟、规范化,往往有特别的结构方式,给人以新颖的视觉感受.”[4]

三、楷书的笔画尚不稳定

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笔画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石刻而言,魏晋时期的笔画大多保留了明显的隶书风格;南北朝前期的笔画虽已具备了楷书的特点,但和隶书仍然有很多牵连,到南北朝后期楷书笔画才得以形成.正是由于与隶书藕断丝连,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东晋之前,楷书笔画中常常夹杂着隶书的笔形,显现出一种过渡形态.

当然,关于楷书成熟的时间也有争论,西川宁根据尼雅出土的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的《诣鄯善王封检》(N.XV345)中文字的横画、转折部均使用了三过折的楷书标准笔法,同时“邑”部使用了悬针的写法,认为楷书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成熟.我们认为个别的案例中可能存在成熟楷书的笔法,但从整体上来说并不能认为在泰始时期楷书就已经完全成熟了.

注释:

[1]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杨宏.试论魏碑楷书的字体特征[J].中州学刊,2004,(6).

[4]李崧.新魏碑体的特点与渊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7,(5).

上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魏晋南北朝和楷书和文献相关魏晋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从新疆出土考古文献看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
尼扎吉·喀迪尔1,2(1 新疆喀什大学思政部,新疆喀什844006;2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信奉各种宗教,并在他们生活的各领域皆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在.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综合的新成果
从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研究,较多借鉴了印欧语系的研究框架,而与印欧语系的语法体系相比量词丰富显然是汉语的突出特点之一,因此量词研究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但量词并非为“华文所独&rdqu.

基于墓志文献的五代丧葬习俗
摘 要墓志文献保存了大量的丧葬用语,记录了多样的丧葬习俗,为进一步研究五代丧葬礼俗提供了真实、宝贵的文献材料 从第一手的墓志语言中可以推断出,五代虽适逢乱世,但丧俗礼制依旧繁杂、规范 除了丧葬的一般.

变迁和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著”内涵丰富,构成复杂,既有“蛮夷”,也有华夏 “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武陵地区在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