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思维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思维惯性角度下的审美分类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思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思维惯性角度下的审美分类,本文是关于思维类开题报告范文跟思维和思维惯性角度和审美分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期刊分类杂志分类期刊级别分类论文分类号查询

摘 要:审美是社会赋予人类的一项独特能力.个人审美虽由于生活背景及具体情景有所差异,但大众审美的现象都是来自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信息接收而进行心理反馈的一种习惯.根据这样的惯性,可以大致将审美体验从形式上分别分成对这种惯性的遵从、增强、打破、重复.

关键词:审美;思维惯性;审美分类

一、审美分类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早就有了审美惯性的概念,但对于审美惯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在西方现代美学研究中,涉及到审美惯性的是乔治·迪基,他首先提出了审美惯例的概念.他在《何为艺术》一文中针对西方现代艺术、现代文学形式的过于随意性提出批评,并在审美惯例的观念上维护艺术应有的规则.张永山在其《浅谈审美惯性与创造意识》中说,力学中的惯性即物体不受外力影响时, 能长久地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这种惯性,也称“惰性”,审美当中的文化时尚心理定势也是一种文化惯性的反映.张斌在《论审美惯性》中写到:审美惯性是在惯性基础之上形成的情感状态和审美形式状态,是惯性整体的审美化,是表现在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中的社会自我满足、情感自我满足和意识自我满足.另外狭义的审美惯性,是指一个人自己的审美标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审美惯性.

而对于审美体验或美的分类,王一川在其主编的《美学与美育》中,将西方文化的美学范畴分为优美、壮美、崇高、滑稽、悲剧、喜剧以及荒诞;而中国文化中的美学范畴则分为阳刚、阴柔、典雅以及自然.另外,在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最早明确地对美做出分类.他先依据本质与现象把美分为“美本身”(理式的美、绝对的美)和美的具体事物(分有的美、相对的美).然后他把美依据实质与外观,分为实际的美和表面的美;依据审美感官,分为视觉的美和听觉的美.而日本美学家大致把美分为基本的和派生的两类,基本的有崇高、美、幽默;派生的又包括两组:一组是向西洋方向倾斜的悲壮、优美、滑稽,一组是偏向东洋方向的幽玄、怜悯、古雅.竹内敏雄把“美学范畴”分为八种:纯粹美(理想美)、特性美(典型美)、优美(典雅)、崇 高、悲壮、滑稽、幽默、丑.

本文将在思维惯性的角度下重新阐述审美的惯性规律,并从审美思维惯性的特点入手,以全新的视角对美(审美体验)进行梳理分类.

二、思维惯性角度下的具体审美分类

追求美的事物是人类的通性,分辨事物的美丑善恶——审美也是人类具备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种基本能力.说到审美,就不能不提及美学.一般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国语》中记载了“伍举论美”的一段话:“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事物的美与不美,不能从“目观”的角度,而应该从事物对人、对社会的实际利害角度作出判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学在其内涵之外,还有超越其内涵的极其丰富的外延意义.在此我们不谈美学的外延,只从最基本的美学概念与审美体验,以及从思维的习惯角度来分析审美的类型.希望不同视角的审美分析能够引发美学与审美的更多思考.

笔者认为,美感思维或是审美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本质上是人类大脑接收外部持续信息刺激下的条件反射.有人可能认为,追求美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我们不去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世界历史中出现过的多个“狼孩”(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案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审美与其它人类的社会能力一样并非先天生成,脱离了社会生活环境,即使出生为人也不会具备人所具有的任何社会习惯与能力.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是人出生之后,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而得到的技能.另外,这种对于美的判断往往是趋向于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规律,比如我们会认为蓝天白云之下点缀着小花的草原很美,也会觉得斐波那契螺旋线很美.这样的审美感受可能一方面因为人类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本来就是我们现在存在的这个世界或者这个自然界,我们会认为让自己感觉最舒适的东西最美,或者说我们习惯于生存在这样的世界;另一方面,从出生以来的我们会接受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引导、教育,将美的事物该有的样子不断向我们灌输,于是我们便慢慢习惯于社会所认定的美.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类的审美都是基于一种惯性的力量.因此在关于美的塑造中,当你的创造遵从这种惯性,那将是舒适的审美体验;当你的创造增强了这种惯性,这便是一种极致的审美体验;当你的创造打破了这种惯性,你有可能创造出颠覆的审美体验,也可能产生一种丑陋;而当你的创造重复了这种惯性,那将造成审美疲劳等.

(一)遵从审美思维惯性——舒适

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慢慢站稳脚跟,繁衍生息下来.在获得生存的权利之后,聪明的祖先们开始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使之更加舒适宜人.他们将石头的一边磨尖作为原始的切割工具,另一边逐渐打磨平滑,使之与手贴合;他们将柔软的兽皮割成合适的形状裹在身上作为衣服;他们甚至将贝壳、骨头、小石子打磨平整作为装饰自己的首饰(如图1).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原始审美趋向大致形成,即习惯于将自然界中使自己产生舒适感觉的形状、色彩、材质等定义为美的东西.进而,在追求这种舒适的惯性中,人类渐渐有了自己的创造,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将一些材料打磨成舒适的极致——圆形,即美感的极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开始创造、开始有了抽象的能力,将自然中美的感觉直接以抽象的手段剥离出来,而不再受限于载体.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审美惯性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源于大自然的各种形态,二是我们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的抽象规律.日本品牌无印良品就是遵从这种基本审美惯性的一个典型案例.

无印良品品牌传达出的日本禅宗美学、极简主义设计,以及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提出的“无意识设计”,都是对这种惯性最朴素的追求.“无意识设计”又称“直觉设计”,是指把“无意识”的行为转变为可见之物.该理念强调设计是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应成为设计师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工具,增添人的“适应负担”.“无意识设计”的理念更多强调在产品功能上创造符合人类基本习惯的产品,使使用者在看到产品的一刻便马上知道如何使用.产品功能的说明正是通过产品外观的舒适审美体验而得到传达的.使用者在看到一件产品时,在几乎没有任何“适应负担”的情况下,立即接受了该产品的形态、材质与颜色,使产品进入使用者生活之中的接触过程自然而悄无声息.

图2、图3展示的是MUJI的一款粉笔的产品.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它,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小时候捡起路边的石头在坚硬的水泥地上面画画的场景.不规则的、模仿石子的粉笔造型符合我们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使整个产品平缓地表达出人类朴素的审美惯性,因而带来舒适的审美体验.

(二)增强审美思维惯性——极致

人类的创造能力与抽象能力是人类智慧、也是自然智慧的体现.上面提到,人类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开始有了对美的追求.而在对基本审美惯性的创造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以及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追求产生更高审美价值的审美体验.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数学逻辑中的美学表现.

数学本身就是对自然规律高度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学科,数学世界中无比精妙的推演和规律总结本身就体现了对美学思维惯性的极致追求.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根据斐波那契数列,人们绘制出了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黄金螺旋”(如图4),并将它运用于各类艺术作品与产品设计中(如图5).这样的产品或是艺术创作,将我们对自然界的朴素审美规律进行概括凝练,揭开表面的美学现象而将抽象的美感精髓集中献出,让我们在感受视觉的冲击时,获得超越平常一切审美思维惯性的极致审美体验,是舒适体验的无限增强.

(三)打破审美思维惯性——丑或颠覆

自人类文明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就一刻不停地展开对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演进,我们从最开始以对大自然的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审美启蒙,到后来逐渐发挥创造能力,对自然审美惯性的规律进行抽象提炼,再后来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形成众多设计风格与美学流派,人类对审美追求的过程始终是稳步向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发散能力,以及对世界探索的无限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之中,我们在设计史的时间轴上,看到了一个不满于已有审美惯性以及与之相关哲学思想的流派——解构主义.

在艺术设计领域,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的批判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很显然,在美学方面,延续数千年的美学格局都是对人类已有审美思维惯性的延续与升华,但解构主义不再遵循这个规律,而是打破了这种惯性,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当属建筑设计中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如图6).

1997年10月,68岁的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毕尔巴鄂设计修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堪称石破天惊之作.它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得世人的瞩目,更被媒体冠以“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使这座一度无人问津的没落工业小城,一跃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和艺术殿堂.当年参观人次突破400万,缔造了用一座建筑拯救一座城市的奇迹.

然而,人类已经成型的审美思维惯性有着强大的惯性力,打破这种惯性需要巨大的力量、迥异的天赋以及合适的历史机缘,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颠覆性的伟大创新.即使是先锋的、颠覆的解构主义自出现起就伴随着很多的争议,如果对惯性的打破没有足够的积淀,这种打破造成的可能就是对传统审美格局的破坏,产生没有美感的作品,甚至丑陋.如图7这样一款鞋子,将两种不同使用情景的鞋结合在一起,这种设计理念就是对现有思维惯性的打破,然而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颠覆的审美体验,而会在视觉上感觉到一种怪异,或是产生丑的感觉.

(四)重复审美思维惯性——疲劳

我们因适应自然所形成的审美思维惯性是普适于自然界基本美学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因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最终带给我们的是千变万化的审美体验.如果一个人因为所处环境、工作性质等原因长期接触同一类型的事物,即使是很美的事物,也会削减美对我们的刺激.“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是说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

正因为人类是具有创造性的动物,因此不会满足对单一形式美的追求,而投入到纷繁复杂的美的发现与创作中.在时间维度,人本身就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件及其精美的艺术品.但对于异性来说,相伴多年的夫妻在退却热恋的浓情蜜意后,如果双方没有智慧的处理手段,即使对方再完美,审美疲劳也会带来一定的危机.而在空间维度,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现代主义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其设计风格越来越让人们感到沉闷.1972年,日本建筑师山崎石在美国圣路易市设计的“普鲁迪·艾戈”住宅的拆毁(如图8),宣告了现代主义的终结.虽说为低收入人群建造的艾戈住宅被拆除,折射出了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忽略了建筑的社会功能,以及当时美国政府对社会情况的错误预判;但艾戈住宅社会功能的缺失一定程度上的诱因就是过分考虑功能性,而产生大量重复的审美疲劳.

三、结语

审美惯性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从社会与历史中继承的美感思维基因的延续,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有效工具.将这种思维惯性加以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运用这笔宝贵的社会财富,从而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创造出更加多样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2]柯汉林.美的形态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杜,1995.

[3]邢建昌,姜文振.美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4]谢梦茹,段海龙.无意识设计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6):212.

[5]袁新华.中外建筑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吴广川.关于审美疲劳[J].词刊,2016(8):59-60.

[7]张朵朵.图说北欧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严尧,深圳大学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上文总结,此文是关于对写作思维和思维惯性角度和审美分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思维本科毕业论文思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欣赏,从短暂停留到思维对话美术欣赏教学单向传输现象与审美能力需求的矛盾转化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朱慧摘要在以图片信息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时代,欣赏能力和视觉鉴别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然而,当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单调……问题 因此,.

原始思维下傣雅女子传统服饰的审美取向
摘要千百年稳固的文化生境促成了傣雅服饰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使得其浓郁地方特色的装上艺术能在历史长流中世代相传 文章以傣雅女子传统服饰及所配刺绣图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原始思维下延伸出的吉祥图形、自然崇拜.

改变思维定势
摘自作者博客”徐超 文彼得·德鲁克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一家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 ”遗憾的是,当前不少企业最薄弱的是营销,最差的.

在德国,垃圾分类是门学问
对垃圾分类的精细和严格管理,是德国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中国借鉴 初到德国柏林,我生活了一周都不敢倒垃圾,主要是因为不会分类 在我居住的公寓楼后的垃圾储放点有4 个大桶,分别装放厨余垃圾、纸类垃.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