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风格类硕士论文范文 与蒙古族学生文化认知、认知风格与心理特征对汉语学习的影响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风格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7

蒙古族学生文化认知、认知风格与心理特征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该文是风格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心理特征和蒙古族和认知风格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乌兰哈斯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认知风格和心理特征会支配和导引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运用民族文化学、文化比较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对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认知风格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阐释这些因素对他们学习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 蒙古族学生; 文化认知;认知风格; 心理特征; 汉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7-0155-03

我区的蒙语授课学生主要来自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区,农牧区学生居多,其母语为蒙古语,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蒙一汉”双语教学,属于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也是我区蒙语授课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提高蒙语授课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蒙汉兼通人才的关键.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知风格会支配和导引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研究和认识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心理认知风格,将会对汉语教学产生有益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实施蒙’.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一、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具有草原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包括认知、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习惯等的复杂系统.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象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领域内的具有该民族特点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保留一些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文化因素,如宗教信仰、社交礼仪、风俗习惯、规章制度、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等,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传授、模仿等方式,产生出该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

从文化学角度看,民族传统文化由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语言文化四部分构成.语言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时代变迁、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习惯密切相关,这些内容一定会体现在语言中.蒙古族传统文化,就是指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蒙古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成员都必然深受其影响,因此,蒙古语中体现了鲜明的草原文化的特征,而汉语主要体现的是农耕文化的特征,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表现出草原文化的认知特点,这种草原文化的认知特点主要来自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接受的蒙古族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语言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对语言产生影响,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因素往往可以追溯到自然环境因素.“文化实际上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任何一个民族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展开他们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对该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在高寒地区,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雪飘冰封,冰雪消融滋润草原,给草原带来生机与富饶.蒙古民族对白雪有着特殊的认识与感情,地理环境引发了他们特别喜欢白色,又加上游牧民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洁白的乳汁及其白色乳制品是劳动成果,也是主要的饮食,由此在蒙古族文化中特别尊崇白色,白色隐喻圣洁、善良,将奶食称为“查干伊德”.正月为“查干萨日”,心地善良者为“有白色心的人”.而汉族为农耕民族,土地是赖以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为,《说文解字》中有“黄,地之色也”的解释,汉民族特别崇尚,隐喻富贵、高贵,汉语词汇中有“黄道吉日”、“黄(皇)榜”、“黄甲”等.由此可见,蒙古族与汉族在颜色词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价值取向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自然环境的不同还可以影响语言的气质”[2],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要驯服牲畜,在草原上放牧,由于地域广大,牧人之间的交流必然是高声呼喊与应答,因此造就了强悍的民族文化气质,也形成了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汉族是农耕民族,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正常谈话声音就能顺利交流,形成了温和的文化气质,表现为柔美的语言气质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上都会有所反映和体现.

2.物质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们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人们总是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把握事物的特征,经过心理的内化来创造和使用语言.

蒙古族文化中比较喜欢褐色,因为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以驯养牲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用褐色表示牲畜的毛色和脏器颜色,使用频率高.由褐色组成的词、成语和谚语较多,褐色隐喻“温顺、老实”;在汉语中褐色基本没有象征意义.黑色在蒙古族和汉族文化中尽管都有“阴谋、罪恶”的隐喻义,但在蒙古族文化中,黑色还有“巨大、神秘、尊贵”的隐喻义,如大风为“哈日萨日哈”,全身的力量为“哈日呼庆”等,而汉语中没有此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马代表了蒙古族独特的精神,与马有关的熟语很多,如“好汉一言,快马一鞭”、“好马主人多,好人朋友多”等,还常以马来喻吃苦耐劳的精神;汉语中则以“牛”来喻此精神.

3.精神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很大的作用,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宗教以及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对语言,尤其是对语言隐喻认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主要崇拜自然现象、动物图腾和鬼神灵魂.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几乎都是萨满教崇拜的事物.蒙古族信奉长生天,就是源于萨满教对天的膜拜,认为天是神圣的,即“永恒的蓝天”,它能够赐福于人类.由此蒙古族也非常崇拜喜欢蓝色,此种信仰是蒙古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主观反映,蒙语中的“呼和腾格里”、“呼和蒙古里”就是这一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蒙古族学生的心理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称为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3].认知风格有很多类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划分为两种,即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至今,场依存——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适用范围从知觉领域扩大到整个认知领域,乃至社会领域.

场依存性者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场独立性者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即是依靠外部问题情境的参照还是依靠内部自我经验的参照的倾向性.反映到语言学习,场依存性者对客观事物较感兴趣,擅长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习得语言,如喜欢从校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获得言语会话能力.场独立性者以分析见长,善于借助课堂或其他正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的结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梳理和归纳,而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方面较为欠缺.

陈中永等学者在对我国汉、黎、蒙古、鄂温克、回等民族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社会化倾向、学校教育、信息媒介等现代化影响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观察与研究,蒙古族学生的认知风格及变化特点符合以上研究的结论.蒙古族学生中来自农牧区的学生较多,农牧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较多地依赖自然环境,因此.他们比城市学生呈略高的场依存性倾向,蒙古族大一新生比汉族大一新生要经历更长的调整期,蒙古族新生在上大学之前主要用蒙古语交流,交际群体主要由本民族成员组成,进人大学的新环境,面临语言交际、交际范围、汉语掌握程度等差异上的问题,导致他们的场依存倾向较大.随着对学校环境及交往群体的熟悉,也是由于蒙古族喜交朋友、性格开朗活泼、胸怀宽广包容性强的性格使然,蒙古族学生的认知风格也呈现出变化的状态,从大二开始逐步由场依存性向场独立性变化,表现为他们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和其他民族学生有了交往,逐步习惯用汉语与他人交流.

三、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知风格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蒙古族学生在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他们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知风格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跨文化影响.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极具民族性,各民族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修辞系统和文化内涵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了各民族在对自然界、对自身的认知和探索的无穷进程中,彼此的着眼点不同.

蒙古族与汉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中,相互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蒙古族接触到更大的汉文化环境,但由于蒙汉文化的差异,蒙古族学生在理解与运用汉语言中依然存在跨文化的影响.单凭语言结构的操练,要精准地掌握一种民族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蒙古族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汉语学习积累了不少汉语知识,一般也能够与人交流,但是对于汉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往往“习焉不察”,如“吃苦头”、“吃错药”等词语中隐含着汉民族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化因素造成语言信息的增值,往往造成蒙古族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语言中的真正含义,形成了汉语理解中的高原现象.理解隐含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语义,正确运用语言至关重要.

2.语言思维转换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第二语言学习中存在着语言思维转换的问题,蒙古族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中,表现为先用蒙语思维,然后转译为汉语,这样就多了一次思维的过程,思维的速度自然就减慢,因此,培养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的能力是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能力的关键.

3.认知风格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我院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汉语课程属公共必修课,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通过上文的分析,大一的蒙语授课学生作为新生,认知风格倾向于场依存性,又由于新生的交往群体主要是自己的同学,同本民族学生交往得更多,在日常交流中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运用汉语交流相对较少,基本限于在汉语课堂上使用汉语,汉语使用频率低,这样也影响了他们汉语运用能力的迅速提升.尽管认知风格是发展变化的,蒙古族学生从大二明显向场独立性变化,但汉语学习已进入到个人学习和提高的阶段.因此,在大一开设汉语课程中,教师要针对蒙古族学生此阶段的认知风格,有效实施教学.只有善于针对学生的认知风格设计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

场依存性学生依赖于以外在的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较易接受他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鼓励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赏识教育法,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此外,场依存性学生对环境更敏感,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学有所得.

4.心理特征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民族,蒙古族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生活,孕育了蒙古族人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性格.蒙古族大学生有很多优秀的性格,他们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喜结朋友,活泼开朗,敢作敢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已有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地处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先进发达地区依然落后,蒙语授课学生受生长环境影响,表现出相对闭塞的心理特征;多数学生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动机相对较弱;有理想愿景,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汉语学习中,表现出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有的学生汉语语音不标准,表达能力差,怕人笑话,羞于张口,这些原因也制约了蒙语授课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加强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至关重要.

科学地认识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认知风格和心理特征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将对我们教学中设计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快速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意义重大.

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心理特征和蒙古族和认知风格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风格本科毕业论文风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知能力提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提升为例
学生在自我教育、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和提升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努力之外,更多还取决于其自身认知能力水平的高低 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发,从而培养出自觉、自.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和印象《2019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一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

韩国儿童对中国的文化认知以对韩国全罗南道宝城南小学的调查为例
中韩交流源远流长,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自2012年起, 中国与韩国合作成立CPIK项目(在韩汉语项目,Chinese Program in Korea),国家汉办每年都会派出赴韩国.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偏好《2019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三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