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现代化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治理现代化新视域: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现代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治理现代化新视域:中国特色协同治理,该文是现代化毕业论文范文与视域和新视域和协同类本科论文范文.

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作者简介〕刘爱莲(1957-),女,江苏淮安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治理;薛宇鸣(1992-),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治理作为近几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模式反思性认同中的基本趋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分析入手,解析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进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对策路径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协同治理;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3-0051-0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论述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P49).因而研究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同治理,既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启与建构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视域、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是中国在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政府决策机制僵化

“一直以来,在我国,主要由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的相关官员来评析和判定由谁来掌握社会整体利益的主导权.在政策形成过程中, 社会利益群体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将自身的合法诉求反映给主导政策方向的决策主体……政府在政策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都担纲着主要职能,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是公共事务的核心决策者.此外,在政策方案拟订、方案选择、方案修正阶段也会有政府或多或少的主导性行为.”[2]这导致政府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强制性”、“包办式”和“封闭式”的做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进程.

首先,政府决策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特征.传统政府的职责和功能还停留在向多元主体发号施令与政治动员相结合的刚性激励措施上,而忽略了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基层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社会治理不能等同于社会管理,粗放地将多元社会主体视为“管制对象”而不是“合作伙伴”是不合理的.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有时政府与开发商对拒绝动迁人员的行为较草率,有强拆行为;有时补偿又不公开、不透明.这些都会成为滋生征地拆迁问题的重要原因.此类问题都会激化社会矛盾.

其次,政府有时仍采用包办式治理方式.如政府包办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就突出表现了政府包办式治理的低效率特征,政府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生态建设任务,使社会个体逐渐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由于链条安全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管,链条上截留资金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很难被发现,当政府投资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流动时,各个环节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谎报数字、串通等方式来获益.显然,这种政府包办式的生态治理方式,会降低治理的效率.

最后,政府决策有时极具封闭性.在现有决策机制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长期保持着“独家拍板”的惯性思维,缺乏公开透明和公平,政府常常为了提高决策执行的速度、减少推行的难度,而采取逆导向的方式.比如,曾有部分地区对机动车驾驶人闯黄灯行为处罚过于严厉的情况,后由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问题而引起较大争议,相关部门才更改了惩处方式,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但是这些争议并未为政府治理带来正面意义,反而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2. 协同治理目标不一致

在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过程中,因各治理主体受限于自身的性质,协同治理的目标常表现出不一致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目标冲突、目标不明确、目标缺乏等方面.

首先,各治理主体追求的目标存在冲突.各治理主体的生活背景、思想文化、利益目标的差异使各治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存在一定冲突.政府往往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治理的推动工作,而社会则是从人民利益的角度考虑推进工作,公众则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因此各主体间的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此,政府要处理好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我意识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看似对立的价值取向里寻求共性,从而凝聚各治理主体的共识,整合各治理主体的力量,进而确认政府的主导权威,更好地协调各治理主体的力量.

其次,各治理主体目标不明确.治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各主体之间的治理责任推诿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各治理主体的负责领域与范围划分不明确.比如,环保部门对于节能减排目标具备权力权限,但是国家的环保工作也涉及林业、水利、矿产和海洋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对于环境治理的权限存在交叉现象,且因当地环保部门的自身职能和协调能力十分有限,往往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模糊环保部门的职能,给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带来困难.

最后,各治理主体追求的目标缺乏有效监管.由于各治理主体追求的目标存在冲突、目标界限也不明确,因此监管方面也存在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协同治理的目标推进工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进程.各治理主体追求的目标缺乏监督,使得协同治理参与者极有可能忽视或偏离最初的治理目标,而偏离预期目标将导致社会治理各主体间的默契程度大大降低,无法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利益,难以达成治理目标的共识和凝结治理力量.比如,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当企业未完成减排目标时,却只查处企业,未追究与其合作的政府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承担不同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追求,自然难以实现减排这一目标.

3. 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由于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科层制的问题,从而有可能导致政府管理体系内部信息封闭、上下层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阻隔、信息垄断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政府信息的开放度.合理地开放政府信息、扩大信息公开与敏感信息的保护、提高政府信息的可靠性,是有效实施政府数据公开战略、建设开放型政府的必然选择.“任何政府机构均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地、及时地、不加限制地保证提供公共信息,公众能够获取任何形式的公共信息,即使在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能如此”[3]. 过去,有的政府官员习惯于隐瞒坏消息,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不畅.有的政府官员为了维护虚假的政绩数据,将信息封锁,忽视了互联网的传播作用,造成公众对政府行为产生严重质疑.如今,这些做法已经很难行得通,若一味坚持,不透明的决策过程必然会引发群众的不满.

此外,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治理在逐步形成良好秩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多元主体相应权利方面的制度规定还存在缺失.面对多元主体强烈的权利诉求,我国法律体系还不能满足多元主体的需要,制度问题频繁发生,明显制约着这方面相应权利的实现.同时,因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政府上下关系互动缺失、信息沟通后的思想不能达到统一、行动得不到落实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存在障碍的原因分析

总结和分析当前制约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若干障碍,探寻其背后的原因,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存在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政府决策机制僵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自身的转变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与政府合作的各治理主体自身的发展仍未健全,且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首先,政府有时会片面强调自己的责任,未将不该管的事情转移出去,交由社会多元主体来管理.一方面,政府习惯于一家唱独角戏,对社会进行单向度的管控.这容易使政府忽视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不愿意转变职能.因为职能的转变,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权力格局,打破政府部门原有的利益格局.同时,还存在“难以转”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是多主体、多中心的合唱,需要协调各种配套改革,但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配套改革措施还不够完善.

其次,多元主体的发展还不健全.当前,社会发育的程度仍然较低,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仍不够完善,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多元主体合作网络不健全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对话平台、沟通渠道以及相关制度建设还较缺乏,这些都与现在的治理理念不相符.

2. 各治理主体间利益存在矛盾

参与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各主体,一方面会基于自身的不同需要,追求不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各主体参与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因而直接导致协同治理的目标不一致,进而无法凝结社会力量,提升共治能力.

首先,资源分配不合理.一方面,初次分配过程中更注重效率会造成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很大程度上源自分配不公.另一方面,对弱势群体补偿不够.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弱势群体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相关配套的补偿措施没有跟上,造成这部分群体现状相对较差,失衡心态比较强烈.

其次,资源整合不足.一个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越强,其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资源分为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的内部资源包括员工、技术设备等小环境;而社会资源包括政策、公共关系、市场等大环境.资源要整合,小环境与大环境就要协调发展.由于当前缺乏制度化的资源整合措施,不同社会主体的资源难以进入社会协同平台,导致资源处于较分散的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最后,各治理主体缺乏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直接表现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目的在于改善公共生活,调节公共秩序.当前,社会上有些人的公共精神还比较缺乏,狭隘的私利意识还比较重,使中国难以形成协同治理的社会土壤.所以,公民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政府应该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有时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目标发生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干部与群众关系脱节,因此积极改善干群关系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3. 治理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在治理过程中,掌握信息资源的一方或多方,往往以治理优势主体的面貌出现.当治理主体间出现利益冲突时,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方就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因而,掌握治理信息,对各治理主体而言十分重要.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强调协调共治,进而要求治理信息共享,然而在实践中,治理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易造成治理信息的垄断以及治理的信任危机.

首先,治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造成信息垄断.治理信息不畅或垄断会直接导致部分治理主体话语权不足甚至丧失,进而导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例如,在协同治理过程中,政府这一特殊角色所掌握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相较于其他主体而言都更为丰富、详实,但是信息可能晦涩且不易理解,因而其对于信息更具垄断性.而其他治理主体则难以充分获取治理信息,易丧失自身的话语权,难以参与公共事务.

其次,治理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协同治理的信任危机.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开放性、即时性充分展现,协同治理的各主体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关于治理对象的相关信息.但是,互联网信息的随意性也不可避免,因而需要对协同治理中多元主体所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甄别.治理信息可分为两大类: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宏观信息大多由政府或权威机构提供.对于此类信息,国务院为了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制订了各级政府的信息共享监督保障制度.在该制度的规范下,各级政府基本上能够将自身年度报告进行公开.但此类报告相关信息太过宏观,在协同治理过程中能作为方向性的参考却无法推动具体的治理行为.当前中国治理的微观信息大多由社会组织或社会成员所提供.目前,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关网络平台,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共信息和申诉的渠道,但目前并没有相关保障机制对此类信息的真伪及时效性进行规范,从而有可能影响到共享信息的质量.

三、推进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对策

推进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必须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治理在实践中遭遇的诸多困境,针对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完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对策,才能进一步提升各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应该从推进经济协同治理、政治协同治理、文化协同治理、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协同治理五个方面入手切实发挥各治理主体的协作能力,不断完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1. 推进经济协同治理

经济是一个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国家在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自身与环境、社会、企业间的协同关系.

首先,应积极提倡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说属于生态经济范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重视长期发展,适用于环境友好型经济”[4].循环经济可以大幅度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应对资源紧张的严峻挑战,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方法,有效降低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负荷,不仅污染物处理成本大大减少,而且最大化地利用了资源,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其次,应增强循环经济协同效应.一方面,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在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营造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协调发展.政府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制建设.“近年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5].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要实现企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要认真核对自身的环境成本,准确核算企业的成本和消费,始终保持环境协同效率,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2. 推进政治协同治理

首先,要发挥党的领导协调作用.中国的社会转型,蕴含着对中国与其他党派协同合作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反复强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党乃至全国的战略任务.党只有与各治理主体紧密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共同完成科学的政治决策、共同推动各个政治系统之间的协同.

其次,要提升政治体制改革内部的协同能力.政治体制改革直接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应与经济体制、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等互相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实则是内协同与外协同的统一.要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协同,致力于建构从混沌到有序的政治体制改革协同发展模式,就要建立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遵循协同治理发展规律.

3. 推进文化协同治理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还需要关注文化协同治理.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传播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领社会价值观.因此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文化协同治理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治理主体.“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是治理主体不再是单纯局限于政府,而是让包括企业、社会组织、*机构参与到文化治理当中,发挥不同文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文化治理的目标”[6].在文化治理中,诚然政府能起到规范化的作用,但是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应是在政策、法规、制度上去引导,而不是直接插手处理具体的文化治理事务.而且在中国特色协同治理背景下,若没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就很难实现文化治理的目的.构建并实现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就是要让企业、社会组织、*机构、民众等参与文化治理,充分发挥这些治理主体在文化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文化协同治理要充分体现组织文化,发挥文化协同效应.组织文化体现出一个组织的价值取向,体现出这个组织领导者实施管理的价值理念.“当拥有不同组织文化特性的创新主体结合在一起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突,只是冲突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有别……并由此造成利益差异和价值取向不同”[7].文化治理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文化协同治理过程中要兼顾体现各治理主体的文化,以切实形成并发挥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合力.

4. 推进社会协同治理

建构良好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各协同治理主体须树立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社会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从长远利益考虑,自觉树立大局观,不拘泥于局部和狭隘利益得失,才能共创社会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无论协同治理的各主体间存在多少差别,在社会协同治理过程中,各主体都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准则、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社会治理目标.

其次,各协同治理主体须树立平等合作的理念,正确处理自我与非我关系.协同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一元主导”模式,协同治理的各主体间关系突破了陈规的束缚,实现了相互间平等与尊重的关系,这是协同治理各主体得以团结合作的关键.没有平等合作的关系就没有各主体协同合作顺利进行的可能.平等合作的理念体现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赋予各个主体以平等权利、平等义务,予以多元主体共治的可能性与合法性;另一方面,承认治理权力来源的多样性,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合法权力的唯一来源,社会治理的权力不再是单向度的,其他主体同样具有治理社会的权限与能力.

最后,应树立包容尊重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社会治理模式.尊重是相互的、包容也是相互的,这就要求协同治理各主体能够换位思考,不能仅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要多角度、多方位考量,实现协同治理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解决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各治理主体由于自身背景、所占资源、社会地位不同,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必然存在差异,但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协同治理各主体必须在认识上求同存异、情感上包容尊重、行动上相互协调,以便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治理环境.

5. 推进生态协同治理

“生态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嵌套性使得单一主体难以独自承担治理责任,且各种力量要求参与生态治理,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治理的格局”[8].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构建,还需多元主体增强生态协同治理的理念.政府不应是生态治理唯一的倡导者,而应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协同治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生态协同治理应首先从理念上树立和谐思想,从价值观方面进行引导,进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只有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推进和保障生态治理的顺利进行.

首先,各治理主体要树立和谐生态理念.各治理主体只有树立了和谐生态价值理念,才能形成“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共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应只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应作为各治理主体的奋斗目标和实践路线.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治理主体要自觉树立具有整体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生态协同治理,也要求政府发挥建立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的职能.

其次,应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生态协同治理,需要以相对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基础.为此就要从利益激励与利益约束两方面入手,同时注重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以及对政府的规制.此外,还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解决各方利益矛盾,在保证性和正当性的基础上促成各方利益团体通过有效平台进行沟通,并最终达成妥协.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要积极发挥作用,保证利益协调机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真正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间利益和谐共生,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并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

总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社会、市场、公众等各主体间此强则彼弱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适应治理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机制.但是,中国特色协同治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切实推进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梁波.我国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6,(6).

[3]关帅.关于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8).

[4]翟娟,郭晴.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下的我国政府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5]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6]赵志浩.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

[7]张绍丽,于金龙.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6,(4).

[8]朱喜群.生态治理的多元协同:太湖流域个案[J].改革,2017,(2).

(责任编辑 马 凌)

点评,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现代化本科现代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视域和新视域和协同方面论文范文.

开放:课程的新视域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现代化工程中,我们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开放型”课程类型,把整个小学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两大类,核心课程构建了“.

扩散视域下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摘要本文立足于埃弗雷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基于我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不佳的现状,力图从决定接纳率的几种变量,包括新事物本身的属性,接纳的决策万式,传播渠道以及变革推动者的推广力度四个维度来分析我.

跨文化传播视域的中国电视广告经营的挑战和应略
晓枫 黄斐【摘要】垮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广告经营存在着各种挑战,本文认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视广告经营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应对 【美毽词】跨文化传播 大数据技术 新媒体平台一、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

钢琴活动之手指机能观的历史流变兼论高级神经活动新视域(下)
文国曜麟(接上期)心理—技术学派的主张基本可以归结为“训练大脑”,如伊格纳兹·莫舍莱斯(I g n a z M o s c h e l e s)认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