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国文化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中国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本文是关于中国文化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未来展望和历史回顾类论文范文素材.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期刊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经济体制改革杂志中国文化论文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历经40年历程,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从比较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最鲜明的时代标志与时代使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初步探索、扩大探索、全面展开、持续深化等四个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6-0006-0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动力之源.自此,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而当时我国文艺战线还沉浸在“打倒‘’,文艺得解放”的全民喜悦中.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贯彻指引下,大量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优秀文艺作品重现于世,文艺事业重新运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艺繁荣背后潜藏的体制危机凸显,并越来越束缚我国文化发展.于是开始了以经济体制变革为蓝本的文化体制改革.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起点上,回顾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历程,最大限度地汲取其经验教训,为今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

  一、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一)破冰期:解放思想引领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在解放思想指引下,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于是党和政府在文化体制方面也开始解放思想,进行渐进改革.

  1.电影体制改革.1979年8月,国务院转批、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增大发行收入留成比例,用于发展发行放映事业.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对6家故事片厂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向国家纳税,自负盈亏”的改革;二是改革影片发行结算方法,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对影片实行包销、分成,按发行拷贝数收取发行费[1].

  2.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文化馆改革.1980年5月,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是公共图书馆事业走向繁荣、发展的一个新的开端和重要标志.1984年4月,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业务工作、“创收”和经济效益方面提出改革具体方案.1987年8月,形成《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在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观念和服务方式的改革上起到决定性作用.1990年,在全国对群众文化馆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内部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文艺院团改革.1985年,与国务院转发《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针对表演团体机构重叠、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人浮于事等问题进行改革.国务院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体制渐进性改革,使艺术表演团体能够依法自主地进行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自觉地完善内部的经营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艺术表演人员应当以演出活动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并允许合理流动;要建立和健全符合艺术劳动特殊规律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充分调动艺术表演人员的艺术创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2].

  4.艺术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美术、戏剧、电影、舞蹈、戏曲方面为艺术教育注入活力.1988年下发《关于艺术院校的建设与改革方案》,主要针对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学校缺乏自主权、教育事业缺乏全面规划和具体规则、教学方法内容僵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的问题,从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二)爬坡期:群众路线贯穿文化体制改革的扩大探索(1992—2002年)

  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需要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将群众路线贯彻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92年,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政策”.1997年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若干意见》,专门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既要面向市场又要避免失控,针对文艺院团、电影与电视艺术管理体制提出方案.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性成果.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基层文化“三馆一站”,即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的普及率达到90%,全国广电系统“2131工程”进展显著,农村放映队的装备愈加现代化,每年放映收入增加9%.“村村通”让90%的山村有了电视网络覆盖,农村家庭拥有电视率达到97%.流动图书馆和文化“大篷车”表演队在基层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边疆、矿场、田间地头还有“边疆文化长廊”“心连心艺术团”等从发起的艺术传播途径.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值达到20%,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提高5%[3]71.在文化交流方面,1998年上海大剧院建成,中国观众在国内便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经典歌剧、芭蕾舞、音乐剧.全年引进1200小时以上的国外优秀电视节目,大制作的优质影片也在中国大放异彩.在人民休闲方式上,“吧”文化兴起,“陶艺吧”“布艺吧”“书吧”等丰富了城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种餐厅也开始打出文化消费牌,“茶马古道”云南风情餐厅、“御膳阁”宫廷韵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包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品位.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

  (三)拓展期:“双效平衡”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探索(2003—2012年)

  党的十六大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根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全面推进的十年.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开展试点(2003—2005年).2003年7月,《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35家改革试点单位;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成为文化体制试点工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扩大试点(2005—2010年).2006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

  3.全面开展(2010—2011年).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2011年5月,《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通过有效的优惠政策合力,确保转制院团“早改早受益”.

  4.攻坚克难(2011—2012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平衡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体地位,结合市场经济优势,提升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在塑造市场主体方面,对国有文艺院团、出版、发行、广电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极大地提升了活力与竞争力,成为文化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和主导力量.其次,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合并文化、新闻、广电等行政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比较全面地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再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阶段性目标;陆续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不断实现特定单位的合并、转制,制播分离取得显著进展.最后,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涌现出一批资产、收入过百亿元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建立全方位、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精品产出,打造中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博览交易平台.

  (四)攻坚期: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2013年以来)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丢,阵地不能丢.”[4]2014年2月,在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会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列出的25项重点工作,细化为104项工作项目.2018年前共完成89项,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也标志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建立现代文化服务体系,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政策,逐渐塑造了文化领域的“四梁八柱”,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更加成熟和稳定发展.

  首先,在把握导向方面,坚守五大发展理念,强化落实主体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党始终掌握着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其次,在构建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方面,完善了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强化网络治理展开“净网”“剑网”专项行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再次,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初步建成有用、适用、综合、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启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做好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繁荣文化产品创作方面,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鼓励引导网络文学发展,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做好中华文化在典籍、品牌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振兴地方戏曲.

  最后,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开展“感知中国”“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创新活动.启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加强与国外智库合作交流.

  二、新时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展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实践经验成果将有力支撑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也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方向性指引,以新时代影响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文化体制障碍为着眼点,对症下药,文化体制改革遇到的老问题、新问题、难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悲剧”[6].纵观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发展史、109年革命文化发展史、69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史,其中,40年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是我国文化现代化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这基础来自“自强不息”“精忠报国”“革故鼎新”等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来自“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体系、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中国文化的气度和魅力正在随着党、政府、人民的联动努力而不断辐射到全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凝聚共识,迸发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黄金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引领未来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文化自信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罗素曾说过,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自然、他人和自我,相应的发展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为全人类指明了如何适应自然、他人与自我的方向.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竞争性.其次,文化自信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主要研究为何资本主义方式在西方社会被系统性大规模地发展出“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3]13的起源问题,新教的神学理论为世俗活动提供了道德辩护,成为资本主义动机激励.神意与禁欲主义构成逐利合法性与节俭约束的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文化所产生的国家精神不同,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是人民的广泛参与,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人民队伍中文艺骨干的培养是未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最后,执政党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可靠保证.福山认为,文化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各个社会资本的多寡和信任半径的大小[7].中国与生俱来的先进性与文化自觉,使其解放思想,紧随世界趋势.在文化体制改革40年中,总结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目前,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和占比仍然偏低.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人民的文化需求、消费能力、鉴赏力都在迅速提升,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是未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现实需求、服务人民生产生活、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文化,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与质量,克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艺创作的缺陷,让人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者、创造者和享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和任务.

  充分发挥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上极具发展潜力.美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25%以上,而我国仅为45%.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力量远远没有释放.另一方面,文化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引领、凝聚共识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利益矛盾与思想认识交织,、道德困境、“三观”扭曲,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导致为了迎合需求点,不惜牺牲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品质.文化具有超时空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激发人体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结合现代科技形成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重视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地位与艺术价值,鼓励其创作扎根基层、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多种形式推进文化惠民,提高思想站位、提升内容品质、优化载体建设、重视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共识.

  进一步健全文化对内、对外的体制机制.对内:一方面,文化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不平衡,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利益交叠,行业壁垒、条块分割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不充分,具体表现为文化事业单位效率低下,管理部门管理手段单一,文化企业无法“断奶”,缺乏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公众需求.对外:涉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至今在国际社会中从不欺压弱国,挑起国际争端,专注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对外援助从不缺位,因此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我国以文化价值观为主的软实力还不强,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筹兼顾是推动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式

  1.在政治方面,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在政治层面最鲜明的表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10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同志提出我国新时期文艺事业指导方针:“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化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在经历初步整合、深化调整、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四个时期的改革,有效地推进了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与分工;不断推动文化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履行政府职责;陆续取消、下放、划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不断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文化立法、文化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方面严格遵循文化战线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健全文化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从政治制度层面为我国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2.在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决定着我国文化体制的构建与发展.经过4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格局,在国有文化单位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基本属性划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经历过划分的阵痛期后,国有文化企业2017年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文化企业共计14838户,资产总额369371亿元,营业总收入156739亿元,国有文化企业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探索新业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完善文化市场结构,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发展广播电视电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资本、金融、产权、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文化*组织,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措施,逐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在文化方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促进我国文化创作承上启下追本溯源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两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体系改革.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显著提升了中华典籍整理传承能力,包括《中国文化与文明》出版工程、《大众化文库》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儒藏》工程;改善了文物保护状况,包括文物法制建设、文物普查工作、文物队伍建设等工作,文物出入境外交也成为一大亮点;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包括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制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名录体系的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成效的提升等.在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不断推出政策红利、投入专项资金构建重大工程、完善文化产品创作评价制度、提高文艺评论与实践的互动频率、创立国家艺术基金,优化资助方式等措施.

  4.在社会方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上,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社区、乡镇、县、地市的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施重点文化惠农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截至2014年,解决15亿广播电视覆盖“盲村”群众接收广播电视的问题,共享工程覆盖602万个村(社区),600449家农村书屋初步解决8亿农民读书看报的问题;有效地提升改革创新,发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数字文化;整合部门与地方资源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量,例如,“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大文化”,取代“公共文化服务门办”的“小文化”的发展思路、地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不断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5.在生态方面,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性传播的中国生态文化开放格局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全球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根源,而生态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既是全世界每个人都切身感受与正在经历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总书记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自然演进史、中华文化发展经验等角度,高度凝练提出“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无疑站在人类命运的制高点.以此为契机,构建我国现代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引起全球民众的共鸣,有利于我国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以前受制于人的文化发展路径,转为增强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国家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8].建立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格局,建立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阿、中非等人文合作机制;发挥市场积极作用,打造对外文化贸易骨干企业,打造文化贸易品牌,支持文化出口政策体系;提升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通过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维、新领域、新方法,用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指引新时代文化实践方向,在新时代文化实践中,丰富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理论与实践并举,科学推进我国文化体制创新发展.

结论,本文论述了适合文化体制改革和未来展望和历史回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中国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摘要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生.

中国监察体制改革掷地有声
文/孙亮全……在太原市长风西街,刚刚挂牌成立的新机构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已在山西省纪委、山西省检察院同处的办公大楼内开始了新的工作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挂牌成立的省级监察委员会 随着任建华、张硕辅、任泽民.

温州中行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珍贵历史图片展
1 1月12日,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珍贵历史图片展在分行本部大楼拉开帷幕 展览分“萌生”“蝶变”“奋飞”三个篇.

资产短缺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新主线
摘要本文以资产短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资产短缺的影响因素并探求解决方法,选题新颖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资产短缺指资产的供应不能满足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影响资产短缺的因素有经济增长拉动、金融发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