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食物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食物的香气里,有一条通往过去的路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食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食物的香气里,有一条通往过去的路,该文是食物有关开题报告范文和香气和食物和通往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食物论文参考文献:

食物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成才之路期刊健康之路杂志社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1970年,十六岁的上海女青年周静芝,响应号召,来到皖北农村插队落户.

天不亮就下地,干两个小时的活,回村里吃饭.早饭是*粥加*饼;午饭通常在地头解决,*饼拌辣椒,难得有盐水煮黄豆;晚饭是*汤加*干,吃到胃里直泛酸水.那时朝思暮想的,不过是一碗白米饭,外加一碟咸菜炒毛豆.

一间漏风的土夯屋子,住着五个来自不同城市的女知青.遇到雨雪天不用出工,大家就躺在铺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儿.

聊天儿的内容通常和吃有关,美其名曰“精神会餐”.

静芝问苏州的冬珍:“要是现在能回去,你最想吃什么?”

冬珍说想吃八宝鸭,众人来了兴致.冬珍接着说:“一岁大的麻鸭洗剥干净,抹上酱油、黄酒、白糖,鸭肚子里填火腿、冬笋、栗子、鸡丁、笋丁、鸡胗儿、莲子、糯米饭,上屉,大火蒸熟.咬上一口,软糯无比.”

南京的雪梅插嘴:“八宝鸭有啥可吃的,我们南京韩复兴的桂花鸭,吃一口,嘴巴能香三天.”

杭州的红英小声说:“我想吃东坡肉.”众人问:“东坡肉是什么肉?”

红英说:“买上好的五花肉,最好是五六分肥的,切成方块……”

大家一起摆手:“咦,不要吃,不要吃,那么肥,腻都腻死了.”

那是插队的第一年,城里来的女生,哪怕数月不进油水,对大肥肉还是有着天然的抗拒.

红英急了,涨红了脸说:“一点儿也不腻,真的,不骗你们,你们吃一口就知道了……”

盐城的来娣说:“我们老家的鱼松才好吃呢.最小的带鱼一角五分一斤,上屉蒸熟了,剔除头尾骨,加一点儿辣椒炒,炒熟后放凉,装瓶,下饭吃.那个鲜啊,真没话讲.”

大家一起咽口水.

来娣说,她家里一共有五个弟弟妹妹,爸妈规定每个人每顿饭只能夹一筷子鱼松.吃饭时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就怕谁多夹一点点.

来娣问:“静芝,你最想吃什么呀?”

静芝低下头去.良久,听见她轻轻地哽咽:“我想家了,我想吃生煎……”

我知道那家生煎店,印象中,是一个小小的、破旧的店面,藏身于喧嚣的菜市场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门前永远排着长队.每次母亲回上海,总要带着我去吃一回.刚出锅的生煎皮色金黄,焦香四溢,轻轻咬一口,滚烫的肉汁便溅了出来.

我见过母亲插队时的照片,瘦得颧骨突出,扎两个小辫子,穿白衬衫、解放鞋,胸前佩戴着领袖像章,昂首挺胸.

六九届初中毕业生“一片红”,统统下乡插队.静芝的第一志愿是去黑龙江呼玛,只因为“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静芝的母亲心疼她身体弱,偷偷去学校找老师,把志愿改成了离上海较近的皖北.

名单公布的那天,静芝是哭着回家的.同学们说她是“叛徒”“逃兵”.和母亲大吵若干架后,静芝坐上了开往蚌埠的知青专列.上海站红旗招展,挤满了送别的人群.火车开动,哭声一片.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蚌埠,先乘卡车,再换驴车,一路颠簸,来到了这个被称为“皖北西伯利亚”的地方.

迎接知青们的第一顿晚餐是绿豆籼米饭,硬硬的一坨儿.静芝吃了一口,扎在喉咙口,难以下咽.一旁的村民悄悄咽着口水.六八届的“老知青”赶紧劝:“快吃吧,以后连这个都吃不上了.”

静芝诧异地发现,村里的孤儿特别多.有老人悄悄告诉她,1962年断粮,树皮都被吃光了.年轻的父母听不得娃儿饿得整夜哭,一口稀粥留半口给娃.实在饿得没力气了,就卸下门板,躺在家里等死.

村北河滩边有一片沙地,种不了粮食,只能种西瓜.村里有个老鳏夫,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专门负责种瓜,大家叫他“瓜把式”.夏天,西瓜熟了,两分钱一斤,可以从工分里扣.这是难得的可以敞开吃的日子.那些天,从老人到小孩,个个肚子*.瓜不扛饿,一天要吃上好几个,人们仿佛要把一年的甜全装进肚子里.

女知青们搭班看瓜,没有工分,但瓜可以随便吃.大热天,在沙地上搭一个凉棚,摆两把竹椅,女知青砸开一个瓜,只咬瓤心那一块,嘟囔一声:“不甜.”瓜把式劈手夺过,甩得老远,说:“再挑!”扔瓜不算浪费,那时村里不通公路,瓜运不出去,来不及吃的都烂在地里了.

吃饱了,瓜把式在肚子上搭把蒲扇,卧倒在竹椅上,酣然睡去.

静芝在上海时学过一点儿素描,便拿出纸笔,画下瓜把式的睡相.画毕,张贴在瓜棚外,路人见了都笑.瓜把式醒来,见大家纷纷掩口而走,心中疑惑.等发现了原委,气急败坏,跳着脚骂了一通.骂完了,自己歪着头端详作品,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兔崽子,画得还蛮像咧.”

皖北*多,*干三分钱一斤,做成粉条则卖五毛钱一斤,是绝对的奢侈品.那时,静芝一天的工分才八分八厘七.

粉条一般在冬季农闲时做,一来做粉条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来做好的粉条要冻了才能吃.村里有个河南来的粉匠,人称“粉把式”,负责全程指挥.

*切片晒干,大磨碾碎,小筛子筛过,大锅里煮成糊糊状,倒入漏勺压.几个精壮小伙子一齐发力,糊糊便从漏眼里齐刷刷地往下掉,落入滚水锅中成形后,迅速捞出,挂在竹竿上,晾成半透明状,粉条就做好了.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会请粉把式特别做一点儿绿豆粉条,跟猪肉、白菜搁在一锅里煮,晶莹剔透,入口爽滑,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大餐.

我记得母亲从来对市场上卖的粉条不屑一顾,她半是骄傲半是遗憾地对我说:“可惜了,你是没吃过我们队做的粉条.”

有一次,静芝和生产队队长张见本去公社开会.开会的规矩是自带干粮,统一交到公社食堂,黄豆、绿豆、粉条、豆腐、玉米面……都可以,公社按一定的分量向每个人收取.

两个人去仓库领了一斤黄豆.快到公社时,张见本有了主意,他对静芝说:“小周啊,咱们今天不吃食堂了,俺带你吃点儿好的.”

那时黄豆是硬通货,一斤可以换三斤豆腐.张见本跑了几个摊子,拿黄豆换来一斤豆腐、四两粉条,外加一把葱.又找了个认识的人家,把豆腐和粉条一锅煮了,撒上盐和葱花,滴几滴麻油,热腾腾,香喷喷.

很多年后,静芝还记得那碗豆腐粉条的味道.

快到年底了,静芝要回上海探亲.大队会计算盘一打,刨去饭钱,静芝一年总共挣了十块钱,可队里连这十块钱都发不下来.张队长过意不去,给知青们凑了些黄豆、绿豆、花生、瓜子、粉条,还有极其珍贵的芝麻油.在城市,这些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静芝还偷偷找村民买了些鸡蛋,用锯末垫着,包在衣服里,捆得严严实实.一辆驴车,载着大包小包,送姑娘们去火车站.

坐了一夜的火车,抵达上海北站.静芝下了车,提着行李,东张西望.突然,行李被一把抢去:“阿姐,我来.”回头一看,是两个弟弟灿烂的笑脸.他俩天不亮就在车站等了.“阿姐,这么重,带什么好吃的啦?”“阿姐,姆妈一早去买了带鱼,晚上有口福了.”“阿姐,我学徒工转正了,过两天请你们去‘梅龙镇’撮一顿.”“阿姐,‘梅龙镇’不划算,阿拉多去吃几顿生煎……”

静芝和小弟坐公交车回去,大弟怕鸡蛋挤坏了,执意要步行回家.

当晚,小小的屋子里热气腾腾,蒸锅里搁着带鱼,铁锅里炒着花生、瓜子,静芝的母亲做了蛋饺肉皮汤,父亲特意开了一瓶酒,一家人欢声笑语.觥筹交错间,静芝掉下眼泪来.一年的辛苦别离,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小弟夹给她一个蛋饺:“阿姐,趁热吃.”

此刻已是万家灯火,流离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坐到饭桌前,吃上了一顿团圆饭.

食物,是家长里短的温暖,是艰难人生的补偿.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没有比食物更能安慰人的了.

村里的老地主,山穷水尽了,一家家去敲门、借钱、借肉票,能借多少是多少.揣着钱和肉票,老地主去集市上买了半斤五花肉.据说,老地主回村的时候,全村的狗都围着他转.

关上房门,一条条切下肥肉,熬成猪油.剩下的肉切成薄片,用猪油煎,煎到两面金黄时,撒上粗盐.肉吱吱地响,用筷子夹一片,送到嘴里慢慢嚼.

五岁的小孙女坐在小板凳上,咽着口水,眼巴巴地望着他.家里好几个月没见过油荤了.

老地主把半斤五花肉吃完,半口也没给孙女留.他抹抹嘴,把孙女撵了出去,再次紧闭房门,用一根裤带了结了自己.

一直难以忘记这个故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地主在想什么呢?强烈的味觉、嗅觉刺激,饱腹感带来的充实,是否动摇过他赴死的决心.食物是这人间最后的慰藉,食物也把他逼上了绝路—买肉欠下的债,猴年马月才能还清?他早就盘算好了,乡邻仁厚,他死了,绝不会为难他的后人,这笔债就算跟着他一起入了土.

好嘛,时辰尚早,慢慢地嚼.

六十八岁的老生产队长张见本坐在门槛上喝着*粥,他低着头,捧着偌大的碗,把*一块块扒拉进嘴里.

我叫了声张队长,他放下碗,吃惊地看着我.

“张队长,从前这儿来过一个叫周静芝的知青吗?”

“有过,有过.你是?”

“我是静芝的儿子.”

“我的个娘嘞.”

我告诉他,我来蚌埠出差,发现离母亲当年插队的地方不太远,便一路寻到了这里.张见本唏嘘不已,三十多年了,我是头一个回到村里的知青后代.

老队长放下碗,领我去看母亲她们住过的土屋,那里现在已是一片废墟;又指给我看她们走过的路,犁过的田.他对每个路过的老人吼:“看看,静芝的儿子.”老人们张大了嘴.一位大娘攥着我的手不放,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我问老队长,村里还做不做粉条.

“早不做啦.现在方便,哪天想吃了,就去村口的超市买点儿.就是那个味……唉,没滋味.”

“还种西瓜吗?”

“那都是啥时候的事情了.瓜把式一走,再没人愿意种.麻烦,还不赚钱.”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笑眯眯地问:“你妈妈现在还爱吃生煎吗?”

我诧异:“你也知道生煎?”

他大笑起来:“谁不知道那个一提生煎就想家哭鼻子的女娃子.我们问她生煎是啥,她说就是把肉包子放在锅里煎……”

我没有告诉他,母亲当年心心念念的那家生煎店,后来开了许多分店,成了著名的连锁品牌,却不再是从前的味道.

食物的香气里有一条通往过去的路,当食物消失,记忆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代人老去,他们曾经迷恋过、惦记过的滋味也随即被遗忘.

临走时,张见本非要送我一壶芝麻油.“拿着,”他说,“是自家的小磨推出来的,香.”

此文评论,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香气和食物和通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食物本科毕业论文食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谷声熊当你谈到美食时,谈的其实是你的生活品位和态度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正如他所说,食物这东西,不求吃多,只求吃对 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在熊爷眼.

冬日里,一碗滚烫的汤粉
闻着诱人的油香,顺着沿江路往东走去,街道两侧散布着许多早餐店,卖包子油条的,卖饺子馄饨的,卖面包蛋糕的,而卖汤粉、汤面店的有五六家,价位都是四五块钱 其中生意最好的要数东门菜市场对面的那家正品原味汤粉.

常在暖房里,注意暖气病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待着,把寒冷关在门外 但是整天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待着并非健康之举 因为长时间待在有暖气的屋子,很可能会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焦躁不安、皮肤发紧、口鼻干燥.

近代500年里,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一项来自中国
张维迎导读近代 500 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不要说与美国、英国比,我们甚至连瑞士的一个零头也达不到 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重写世界发明创新史,中国能否改变过去 500 年史上的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