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我比从前更像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张杨:我比从前更像自己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我比从前更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张杨:我比从前更像自己,本文是关于我比从前更像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张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我比从前更像论文参考文献:

我比从前更像论文参考文献

《皮绳上的魂》8月18日全国公映,而它的姊妹篇《冈仁波齐》刚刚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这完全出乎张杨的意料,他本以为这种文艺片知己寥寥.

尽管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爱情麻辣烫》获得了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而后凭借1999年的《洗澡》和2005年的《向日葵》,两次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的《昨天》和2007年的《落叶归根》也都口碑不俗……但那些毕竟都过去10余年了.

2 6 年前,他24 岁,第一次进张杨:我比从前更像自己文| 本刊特约记者 陈 敏藏,带着一台Walkman(随身音乐*)流浪了三个月.“那次旅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它让我变野了,在城市中再也待不下去了.”途中他不断追问,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电影和真实生命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黄沙扑面迷眼.没有一条路是笔直的,他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也曾摇摆,也曾彷徨.

如今,张杨带回了两部西藏题材的影片.在北京繁华的通盈中心大厅,他戴皮帽,留长发,肤色黝黑,像个地道的康巴汉子,稳稳当当地站在一众打扮时尚的人群中.

尽量逼近真实

在拍摄《冈仁波齐》时,张杨带着十几个人的摄影团队,跟着朝圣者一路风餐露宿,跋涉20 0 0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拍了近一年,最终剪成不到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电影.演员是张杨从西藏的普拉村选择的几户村民,包含屠夫、孕妇、老人和小孩.他们也曾被同路的朝圣者质疑:这究竟是在朝圣,还是在拍电影?

张杨回答:“都是.”这种即兴的拍摄手法,也让他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上的自由.

途中,他们遇到一个小伙子骑车摔死了,张杨问当地人会怎么处理.他们说会为他念经祈祷,到了拉萨点一盏酥油灯.但最后,张杨把这段剪掉了,觉得偏戏剧化.在朝圣的路上,有新生,也有衰亡,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他想拍的就是藏族人民普通的生活,这需要摒弃电影拍摄技巧.

拍完后,他首先放给藏族人看,他们都觉得真实,他才认可.

“我认为绝对的真实是没有的,只希望能拍出尽量逼近真实的片子.”

16年前,张杨执导的电影《昨天》被称为当时最勇敢的电影,由演员贾宏声和其家人主演.片中,贾宏声30岁,戒毒成功,出院后过着安定的生活.片外,这个消瘦的男子重回大众视野,但依旧跟自己较劲,缺乏应酬的热情,骂走商业片的导演,孤独到底.43岁时,他从自家的窗口跳下,完成了他一直想要的飞翔.

张杨感叹:“其实,我特别理解宏声,他和世界的那种隔阂,我也有.他的偏执里有我们这群人的痛苦.20世纪90年代,我们都喜欢代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戈达尔、德国的法斯宾德、美国的马丁·斯科塞斯……从小说、音乐、戏剧到电影,我们都渴望摆脱上一代人的乡土气.”

“ 跟自己死磕”的演员贾宏声,磕长头的虔诚的藏族人,张杨理解这种纯粹,也营造出真实的诗歌和远方.如此才能令人落泪,心生震撼.

我们也逼问自己一把:“我们的‘冈仁波齐’在哪里?该用怎样的方式‘朝圣’?”

从西部公路走到内心深处新电影《皮绳上的魂》,是张杨在《冈仁波齐》拍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新建了一个150人的团队,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的.它改编自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一个作家去小说里寻找他创造的人物—这个立意十年前就打动了张杨.

导演张杨也曾在寻找中迷失过.

处女作《爱情麻辣烫》让他一举成名,《昨天》《洗澡》先后上映,投资方开始找上门来,周围的朋友聊的也都是市场和票房,他难免焦躁,变得顾虑重重.2010年,他尝试拍了商业片《无人驾驶》,预估票房为六七千万,实际却只有2000多万;2012年拍了《飞越老人院》,他怨自己“没能坚持把它的黑色、荒诞和个性做到极致”,最终也是票房惨淡.

那段时期,努力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的张导,日渐陷入对自我的深度怀疑之中.

在北京焦灼了一段时间,2012年年底,他搬到了大理名为“归墅”的住所,面朝洱海,欣赏倏忽万变的海光天色,看看片,读读书,闲时骑着哈雷出去,载一车花回来.就这样,他一边发呆,一边思考.

发呆发够了,张杨筹划进藏拍戏.面对投资人,他开门见山,说下部电影可能是个赔钱的买卖,但是投进去很值得,因为“它会真正具有艺术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导演手记里,张杨记录了和扎西达娃聊剧本的情形:“七年前,我希望扎西达娃能加强剧本的冲突和戏剧性,强化商业性.而现在,我希望减少戏剧性和商业性,要空灵一些,简洁一些,让整部电影充满冷酷的诗意.”

当剧本做出颠覆性的改变,张杨不清楚有多少观众能看懂.

采访的当天就有观影活动.

电影讲述了猎人塔贝杀鹿后获得天珠,后被雷电击中而亡,但活佛使他复生,让他将圣物天珠护送至莲花生大师掌纹地,以此赎罪,并降服心魔.这一路,他遇上了甘洌的爱情,遭到仇家追杀,因目睹生死轮回而在清晨的湖边俯首大哭.塔贝一度迷失方向,而去掌纹地的地图却神秘地刻在了他的后背上—距离在脚下,道路就在自身.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时空.作家格丹创造了塔贝这个角色,却丢失了他的结局.带上狗,背上包,他决定去剧中找寻.

从西部公路走到内心深处,虚拟和真实层层交缠,每个人物都在他所处的时空爱恨杀离,导演在多时空里展示出数代人之间的追逐……

张杨曾自比作家格丹.广袤的森林、沙漠,独特的丹霞地貌,神秘的掌纹地,其中90%以上的无人区取景地都是张杨自己一步步跑出来的,而他寻找的不仅是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更是电影对真实生命的洞彻.

贾宏声说自己出生于伦敦,是列侬的儿子,现在也有人说张杨就是个康巴汉子.他从大理或者西藏回北京时,戴着牛皮帽子,穿着绑带的皮靴,不声不响地往座位里一缩,大家过了半晌儿才认出是他.

朋友说他变了,媒体说他头发留长了,但张杨自己说,上大学时他就留长发.那时,他和同学在戏剧学院组建了Hospital(医院)乐队,下了课就把大音响搬到窗台上放摇滚乐,让周边的中学生都“入了坑”.

眼前的这个男人没有了当年甩发打鼓的荷尔蒙,他语速很慢,声音低沉,表情也像电影的慢镜头,偶尔抹一把脸,好集中精神认真答题.

当谈到他的穿着时,他说:“甭管我穿什么,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挺摇滚的.摇滚的核心就是自由,是以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我觉得我比以前更像自己了.”

不再摇摆的张杨,把头发留回了当初那位摇滚青年的长度.

拍电影不是为了票房,重要的是你在表达什么

《读者·原创版》:《冈仁波齐》是文艺片市场的一匹黑马,你对《皮绳上的魂》是否也有这样的信心?

张杨:没有什么信心,黑马可能是特例.但能发片就好开心,票房不好我也开心.越艺术越小众,这是电影规律.艺术往往更具实验性和极端性,不会向大众妥协.导演也清楚,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但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只希望有一部分三观相合、知识结构相近的人懂得.影片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读者·原创版》:这是两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片子,同时拍难吗?

张杨:不难,因为我脑子是特别清楚的.《冈仁波齐》比较即兴,也是我的修行.我们曾遇到一群朝圣者,他们计划围着冈仁波齐转1000圈,已经转了两年,600多圈了.虽然面目漆黑,衣衫破烂,但他们的眼神里充满虔诚.

《皮绳上的魂》的剧本20 07年就写完了,2014年才拍出来,因为投资、环境等各种客观条件不成熟.好在十年前读的扎西达娃,现在看也一点儿不过时,他的小说很先锋.

《读者·原创版》:《皮绳上的魂》重点要表达什么?

张杨:个体在自己的困惑中如何寻找和救赎.就像格丹小时候逃避了小女孩递过来的天珠,长大后成了作家,寻找主人公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自我.最后他接过天珠,直面自己的使命,继续走下去.而他创造的主人公塔贝,则映射了作家的另一面,就是想赎罪.两个人最后相遇,作家说“我终于找到你了”,就是指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读者·原创版》:你1997 年就拿到导演奖,这20 年对于“导演的责任”的理解有变化吗?

张杨:基本没有.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种个人表达,希望更多地跟我的生命和生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不会纯粹为了娱乐或者某个概念去拍电影.越个人,就会离大众和市场越遥远,但这两部电影,我都是在往个人表达极致的方向走.拍电影不是为了票房,重点在你要表达什么.

《读者·原创版》:这种表达会受到限制吗?

张杨:限制是多种多样的.你过去可以说是审查制度,后来你发现资本和商业也都是限制,创作还是一样难.但重点还是,你内心的自由度有多大?你是否彻底放开去表达?最起码,我觉得自己获得了对电影认识的一种自由,不会让资本构成限制.

比如我用手机拍一个几分钟的短片,也是一种表达.我把《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片子放到一起拍,花了3000万就拍完了,这就是一种自由.钱多了就不自由了.

《读者·原创版》:现在你拍的电影和过去相比,表达上有什么变化呢?

张杨:我拍电影是有底线的,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像《洗澡》《昨天》,虽然每个阶段表达的重点不同,但我当时都挺喜欢的,不然不会去做.

《飞越老人院》关注的是老人面对死亡的态度.这个浮躁的市场,缺少跟普通人的生活对接的电影.到《无人驾驶》,我开始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摇摆.它有点儿拧巴,自己有点儿不满意.当时就觉得必须刹车,再这样拍下去可能会把自己拍丢了.

相对来说,这两部西藏题材的电影,是我在思考之后,徘徊之后,比较坚定地想要去做的.它们都侧重“精神”层面,是我愿意聊聊的.我深知会做得很艰难,尤其在必谈票房的今天.但这次创作很自由,很自我,没有什么障碍,让我重新坚定了电影的本质.

也许观众能从看完电影的那一刻重新面对生命.

无解,年轻人只能自己去经历

《读者·原创版》:前几年你搬到大理,思考自己要往哪里走.能跟年轻人分享一下你的解决途径吗?

张杨:无解.你很难教育别人,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什么都是无用的,年轻人就得自己经历.导演也没有别的能力,只能拍个电影让你看看,或许对你有影响,或许改变不了任何人.或许看的时候,你的心会突然软一下,共鸣一下,但走出电影院,回到生活中,一切照旧.

《读者·原创版》:那“逃离北上广”搬到大理或者丽江呢?你说人生总要有自在的、接近内心深处的、不由自主的刹那.

张杨:那倒无所谓.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自由,只是我个人很喜欢大理闲适和散漫的生活.在北京就是聊电影聊得太多了.

城市是我的一部分,在路上是我的另一种生活状态.西藏、云南我都很喜欢,那里的那种开阔的视野是城市无法给予的.当你站在旷野之上,内心就会有一种震撼.路上的风景永远都在变幻,大理每天的云彩和星空都不一样,怎么看都不会厌烦.

在路上,你才能感受到世界如此之大,永远有和你的生命截然不同的故事在发生,陌生的景色和新鲜的人们,让你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格局.

《读者·原创版》:有人说你的新作是在过度消费西藏.

张杨:关于西藏的电影很少,所以不存在过度消费.西藏本身就有很好的故事,有人文环境、历史风俗、宗教传说,但呈现在电影里的非常少,九牛一毛.我反倒觉得拍摄西藏的电影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西藏.

《读者·原创版》:对拍电影这件事情还有野心吗?

张杨:我就想拍几部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好电影,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鲜明的独特性.与这个密切相关的,是导演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是电影绝对不能躲开的东西.当然导演也在发展,一点一滴地建立他的世界观.对我来说,如果这个东西缺失了,那拍电影的意义就不大,无非就是你做了一个叫作导演的工作.

不过,创作永远都有焦虑.在焦虑和困惑之中不断思考,才能拍出好电影.

这两年来,我觉得自己更艺术了,更坚持了.我在用最笨但最真的方式表达着自我.

该文结论,本文是大学硕士与我比从前更像本科我比从前更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张杨方面论文范文.

张杨:为梦想而战的留学达人
在留学界说起张杨几乎无人不晓,他拥有清华和哈佛双重学历背景,是留学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曾担任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总经理,集团市场总监,启德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最近,应世界顶级的饥构投资人IDG资本之邀.

张杨:让摄像头成为照妖镜
本刊记者 秦梦琪 通讯员 孙康2009年毕业于山东学院的张杨,现在是长清刑警机动中队的一位民警 年纪虽小,资历不浅,醉心研判工作数载,自成一体,钻得进去,跳得出来,总有一套解题思路 工作时的那股子钻劲.

张杨联合是如何诞牛的
1936年12月12日,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他们派兵扣押了正在西安视察的,以兵谏的形式迫使放弃“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改而联合国内一切力量共同抵御外辱,收复失地 .

绣郎张雪:在针尖上走绣
●田秀明“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白居易笔下的太湖静谧而深远 濒临太湖的苏州小镇镇湖,是传统工艺苏绣的主要发源地,镇中心的绣品街,店铺扎堆,大师林立 8000多名绣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