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样子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不成样子的扯淡》自序(外一篇)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样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不成样子的扯淡》自序(外一篇),本文是有关样子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不成样子的扯淡》和自序和一篇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样子论文参考文献:

样子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师论文6篇一篇完整的论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我曾经做过很多梦,却从来没有将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作自己的梦想.我读硕士和博士的专业,都是文艺学.在我看来,文艺学研究更自由,更有趣;它正像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那样,“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致力于对文学规律性问题的把握,可以自由地介入任何一个文学研究领域,可以将所有文学现象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当然很有趣,也很重要,却是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的学科.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研究文学理论的,看不起分段研究文学史的;研究外国文学的,看不起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看不起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看不起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还有人如此刻薄地表达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鄙夷和不屑:“感冒无药可治,所以世间的感冒药最多;现当代文学最没有研究价值,所以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最多.”

这样的学科歧视,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当代文学研究不仅很重要,而且难度也很大.因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在进行时态的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意味着巨大的阅读量,意味着你必须关注古今中外的文学.就像上游的水不会受下游的水质影响,而下游的水质必然会受上游的水质影响一样,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完全可以不读当代作家的作品,但一个研究当代文学的人,却不能不读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倘不大量阅读当代作品,倘不熟悉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现象,那么,他就无法建构起一个开阔的比较视野,他的研究的深度和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

其实,当代文学研究的难度,还不在阅读量之大,也不在关注面之广,而在它要求研究者要有成熟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完成状态的文学现象来讲,一切都已定型,且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可作依凭,研究者无须面对一部作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处于生成过程的当代文学,却面孔模糊,性质不明,很难把握,研究这样的新鲜的文学现象,既考验着研究者的趣味和鉴赏力,也考验着他的人格和德性.你要有过人的勇气,要摆脱人情世故的缠绕.会呼吸的写作者,就站在你的对面.他们的像笔尖一样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你的嘴巴,看你如何评价他的作品.一个时代的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消费主义时代的市场逻辑,也微妙地影响着你的态度和感受,干扰着你对作品的基本判断和最终评价.

我想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当代文学研究并不是轻松容易的“静态研究”,而是艰难而复杂的动态批评.它所面对的,不仅是作品,还有作者.在一个冲突性的对话情景里,求真的批评甚至就意味着对抗,意味着伤害,意味着冒天下之大不韪,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人民公敌”.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却是高度“和谐”的,是皆大欢喜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处于一种异化性的“认同关系”模式中.没有不满.没有质疑.没有抗辩.没有拒绝.在掌声和鲜花构成的喜气洋洋的欢乐氛围中,在文学“大奖”的令人目眩的光环下面,那些备受推赏的当代作家感觉良好,飘飘欲飞.他们只有“朋友”,没有“敌人”,于是,他们也只有快乐和停滞,而没有焦虑和进步.他们缺乏真正成熟而严肃的读者,缺乏敢于质疑和坦陈己见的对话者.他们成了一群幸福而又不幸的人,因为他们生活在被人群簇拥的孤独状态里.

是的,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停留在不成熟的发展状态,停留在对他者经验的简单化的模仿阶段.我们虽然努力摆脱了“三突出”之类的僵化模式——事实上,有的作家仍然在用这样的方法写作,例如《大秦帝国》就属于“三突出”模式的小说,但是,由于彻底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学传统,我们时代的文学长期处于“拔根状态”.走出解冻状态,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我们怀着好奇而急切的心情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某些著名作家简直就是用汉语来写西方小说.这样的文学显得既肤浅又虚假.中国文学期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个性的成熟.我们需要恢复汉语文学的尊严,需要建构“中国格调的大文学”.

我的文学批评理念,就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知和判断上.我希望,我们的当代作家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问题;我希望,中国的当代文学能自觉和成熟起来.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理念,关于文学批评在当下的境遇,关于批评家的责任*,关于我与某些作家和批评家的“冲突”,许多年来,我零零星星写过不少文章.

本来,将这些文章裒为一集,老老实实地题名为《论文学批评》,是最为妥实的选择.但是,透过表象来看,我的这些文章内里,分明表达着对一种文学风气的不满.这是一种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并不鲜见的庸俗的文学风气.它体现着一种可怕的市侩哲学,那就是“成功即一切”.在这样的风气里,对利益的追求压倒了对真理的热爱,市场的交换原则取代了真理的绝对原则.

是的,在当下的多种样态的文学性表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言不及义而又煞有介事的胡扯.这种用时髦的话语包装起来的胡扯,就是美国学者法兰克福所说的“扯淡”(bullshit).正像法兰克福在《论扯淡》中所指出的那样,“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扯淡”的典型特点,就是不在意“真实”,只在意自己的“企图”和“目的”.扯淡者几乎都是法利赛人.对他们来讲,当下的现实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不在乎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地描述了事实,他只挑选或编造符合他目的的话”.有必要指出的是,一切形式的扯淡,都意味着侮辱.它不仅侮辱人们的人格,也侮辱人们的智商;不仅侮辱听者和读者,而且更加严重地侮辱言说者.

为了表达自己对文学上的种种“扯淡”现象的不满,为了引起大家对“扯淡”现象的警惕,我接受朋友的建议,索性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题名为《不成样子的扯淡》.如此命名,虽然略显唐突,或贻“野哉”之讥,但是,循名责实,似乎也还不失恰切.

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对读者理解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状况,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和微末的帮助.

(《不成样子的扯淡》,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什么阻遏了陈忠实的“豹变”?

真正伟大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人类的盗火者.他们是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之子.他们像丹柯一样,举着自己的燃烧的心,引导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来到洒满阳光的大草原.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仿佛漫长而孤独的夜行.无边的黑暗包围着你.没有可以交谈的旅伴.没有可以休息的驿站.

你走在无边的旷野上,走在没有道路的荒原上.目的地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何时可以到达?不知道.你唯一知道的,就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不能停下来,都得义无返顾地往前走.

倘若身处一个不正常的写作环境,你的文学之旅会更加艰辛,所感受到的痛苦还要更多,所要承受的压力还要更大.除了旅途的孤独和疲劳,你还要体验莫可名状的恐惧感和焦虑感的折磨.

恰似一只被幽囚的虫蛹,你被千丝万缕的线织进厚厚的茧里.没有人能帮助你.你要想获得新生和自由,就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从内部咬破那层壳,从黑暗里,破茧而出,来到一个可以看见阳光的世界.

这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工作,一件艰难而伟大的工作.

只有摆脱这幽囚心灵的壳,你才能创造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作品.

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你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人们管这叫“蝶变”.

也有人称它为“蜕变”.

在《被禁锢的头脑》中,切斯瓦夫·米沃什讲述了一位波兰诗人的困惑:“一位波兰的民族诗人,描写了他在1824年作为沙俄的政治犯被押往东方的经历.他把俄罗斯精神比作蛹,他忧心忡忡地问自己,当自由的太阳照临时,是什么昆虫将破茧而出:‘是鲜艳的蝴蝶飞临大地,还是掉出一只黑夜肮脏的昆虫——飞蛾?’时至今日,没有任何迹象可预卜这只蛹中会飞出欢快的蝴蝶.”(切斯瓦夫·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一个像俄罗斯这样的前现代国家的未来,的确扑朔迷离,很难预知,然而,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精神上的蝶变,却是可知的——他的精神的虫蛹,一定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国家生活必须有一条上进之路,有对“大道”境界的追求,而且,只有通过变革,一个国家才有可能日新又日新,渐臻文明境界.在司马迁看来,所谓“道”,即“变”之“道”;人类生活的发展和国家生活的变化,有着无可抗拒的规律,甚至有着数学般精确的时间节点,就像他在《天官书》里所说的那样:“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1页)人类必须认识这个“大道”和“天运”,顺应这些规律和变化.

国家生活如此,个体生活亦然.对求道君子来讲,个体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变化,似乎也有一个季节般井然有序的内在规律.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仲尼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验,揭示了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志于学”的人,每隔十年,便有一次明显的心理变化和人格发展.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真正的作家,都有一种努力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高尚和美好的冲动.

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在自己的一生里,都要经历几次精神上的蝶变.

蝶变意味着思想的成熟,也意味着写作经验的成熟.

诗人的精神蝶变,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几乎无规律可循.但是,小说家的精神蝶变是有规律的,甚至还有一条“黄金律”——他们最大的精神蝶变,大都发生在孔子所说的“不惑”和“知天命”两个里程碑式的生命节点之间.

准确地说,许多伟大的小说作品,都是在作家44岁甚至50岁之后完成的.

爱伦堡在评价契诃夫的时候说:“安东巴甫洛维奇总共活了四十四岁,最后几年,还是在重病之中,住在雅尔塔与世隔绝.(四十四岁时托尔斯泰还没有开始写《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在写《罪与罚》、冈察洛夫还不是《奥勃洛摩夫》的作者.如果斯丹达尔四十四岁时便死去,那么他只会留下《阿尔芒斯》和几篇论战性的文章).”(爱伦堡:《捍卫人的价值》,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契诃夫是这规则的例外,因为他在44岁之前已经写出了足以传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但是,许多第一流的伟大作家,却用自己的写作,证明着这规律的存在.

雨果最伟大的小说《悲惨世界》完成于1862年,是年,他60岁;《九三年》完成于1872至1873年间,即作者70岁至71岁之间.

司汤达的《红与黑》完成于1828—1829年间,也就是完成于作者45岁至46岁之间.

托尔斯泰艺术上最完美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1873-1877,也就是他45岁到49岁之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完成于1866年,是年,他45岁;《卡拉马佐夫兄弟》完成于1878至1880年间,也就是他57至59岁之间.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完成于1859年,是年,他47岁.

由于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普遍早熟和短寿,所以,对他们来讲,45岁的年纪,就应该算相当成熟的年纪了.

这就是说,除了契诃夫等人少见的天才般的作家例外,许多伟大作家的经典之作,都是在44岁以后写出来的,甚至就是50岁之后写出来的.

陈忠实的《白鹿原》写于1988至1992年之间,也就是他46至50岁之间,与上列伟大作家完成自己的经典之作的年龄段,大体吻合.

最后,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诗人可以将“出名趁早”的话,当作自己扬名立万的励志格言,小说家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无妨将“大器晚成”,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诗人需要充沛的青春,小说家需要充分的人生经验,所以,优秀的老年抒情诗人与优秀的青年小说家,就都比较少见.

陈忠实就经历过至少两次精神蜕变和文学蝶变.第一次蝶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接近他的不惑之年;经此一变,他渐渐认识到了“本本”里的教条主义问题,摆脱了“新八股文学”的窠臼,从而完成了从虚假的“概念化写作”和“公式化写作”,向贴近“生活体验”的转化.从1985年到接近知天命之年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第二次脱胎换骨的精神蝶变——他完成了从“生活体验”向“生命体验”的转化,从而塑造了一群会呼吸的人物,叙述了他们的真实而苦难的人生,最终创造出一部悲壮而凄凉的民族秘史.

后来,陈忠实曾经用比喻性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获得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体验:“我后来在多种作品的阅读中,往往很自然地能感知到所读作品属于生活体验或是生命体验,发现前者是大量的,而能进入生命体验层面的作品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少数.我为这种差别找到一种喻体,生活体验如同蚕,而生命体验是破茧而出的蛾.蛾已经羽化,获得了飞翔的自由.然而这喻体也容易发生错觉,蚕一般都会结茧成蛹再破茧而出成蛾,而由生活体验能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即使写出过生命体验作品的作家,也未必能保证此后的每一部小说,都能再进入生命体验的层次.”(陈忠实:《陈忠实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2页)

陈忠实此处所说的“生命体验”,其实就是人性体验、心灵体验和情感体验,就是写出人的内在体验的全部复杂性——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追求和挣扎,他们的绝望和无奈,他们的幻灭和毁灭.就此而言,所谓“生命体验”其实就是深刻意义上的“苦难体验”和“悲剧体验”.

《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伟大作品.它凝结着人物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悲剧体验.它所表现的,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生活体验,而是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人性体验.这部长篇小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学高峰.它给陈忠实带来了巨大而不朽的光荣.如果不用更高的理想标准来要求的话,人们可以说,陈忠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文学使命.

陈忠实本来是有可能写出新的厚重之作的.

他也有继续创作长篇小说的抱负和计划.

卵变而成虫,虫变而成蛹,蛹化而成蝶.

蝶变之后,是更加艰难的豹变.

对作家来讲,豹变是比蝶变更艰难的人格发展和自我超越.

陈忠实没有完成精神上更彻底的“剥离”和文学上更彻底“豹变”.

不仅如此,他还从《白鹿原》的精神高度上,滑落了下来.

站在白鹿原下,他举目四顾,茫茫然不知所向,慭慭然莫敢舒怀以命笔.

文学之外的搅扰,也让他心神不宁.

文学体制内部的耗散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是文学体制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他的心里雾数极了.他称那些让他雾数的人和事为“龌龊”.这是一些极不堪的人和事.陷此困境,他几乎一筹莫展.他晚年的散文作品,记录了他内心的愤懑和痛苦.他甚至在新世纪所写的几个短篇小说里,反复表达“一位作家”被“龌龊”所羞辱的烦恼和郁结.

他的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写作,就这样被自己内心的羁绊和外部的干扰,给阻滞和搁置了.

这是他自己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学的损失.

为了完整地理解陈忠实的写作历程,理解他的并不舒展的晚年心境,并不理想的写作状态,我们有必要对他起步阶段的写作和晚年的写作,进行梳理和分析,最终回答这样一些问题:陈忠实的写作是如何起步的?如何完成文学上的过渡阶段的?他是如何在“宁静”的状态里写出《白鹿原》的?他的晚年写作为何没有达到和超越《白鹿原》的高度?是什么阻遏了他由美丽的“蝶变”而达猛勇的“豹变”的精神升华?

研究陈忠实的艰难而非凡的创作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他自己的创作历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制约作家写作的种种复杂因素,有助于我们回答那些迫切而沉重的问题.

(本文是《陈忠实的豹变》一书的引言,标题为本刊所加.该书即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汇总:本文是关于《不成样子的扯淡》和自序和一篇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样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样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制(修)订对行业提升是个好时机
毕玉安 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生产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技术进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委托,由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的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写到母亲》(外一篇)
此刻,母亲瘫软地斜靠在轮椅上,嘴角的口水慢慢地滑落到下颌,她像马拉草原上的一个日渐衰老、失去首领地位的雄狮,孤独地闭着眼睛,……待时间的宣判 她真的老了 写到母亲,很多人都会用“伟大&rd.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刘再复摘要没有一个像高行健如此给我启迪 这启迪,甚至改变了我的某些文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高行健,前后至少有四次“人文发现”1 发现二十世纪的“现代蒙昧”.

读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札记(二)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荟萃了自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名家论杜、评杜之语,历来研究价值颇高 深研细读,比互参校,既有利于加深对杜诗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就各家的不同说法进行重新审视,个中得失易见 诸家观点未妥未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