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思考论文范文文献 与《陈忠实年谱》引发和期待类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思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陈忠实年谱》引发和期待,该文是思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陈忠实年谱》和期待和思考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说,2016年出版的《陈忠实传》(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评论家、作家邢小利关于陈忠实一生个人生活和文学活动的宏观总结,那么2017年出版的《陈忠实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年谱》)则是其关于陈忠实一生个人生活和文学活动的微观展示.它将是陈忠实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进一步了解陈忠实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阅读《年谱》之前,我就是想通过了解这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日常生活细节,寻找它们与其文学创作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再次丰富此前我对于他的认识.我想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更为真实的陈忠实,在这样的参照下,我们也许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伟大和永恒.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令我颇感兴趣、也令我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一、关于谱主本人

1.对于写个人传记的接受过程

关于写自己的传记,陈忠实有一个逐渐接受认可的过程.在《年谱》里,邢小利详细记载了其发展脉络.

在2002年3月13日到2003年4月1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忠实的态度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那么在此期间,陈忠实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一些事,到底是哪些事,这是读者最想知道的.也许限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人事关系,一些人和事只能留待将来去说:我认为,这是生活本身的要求和艺术.而到了2009年12月17日,陈忠实打电话给邢小利,说同意让邢写他的评传,并强调了两点:“多写与创作有关的,不要关注那些尿的多了还是尿的少了那些琐碎事”;“放开写,大胆写”.这时的陈忠实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对于人事和世事应能以平常、平淡的心态来看待,但我们可以看出,他更关心更在意的还是他的文学创作,而不是对于个人的功过褒贬.他希望将一个真实的陈忠实留给世人.这大概可以视作陈忠实人格风范的具体表现吧.陈忠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如同他所树立的“垫棺作枕”的创作高标一样,他的这种谦逊谨慎的人格风范,为我们当代及后世的作家树立了一面镜子,成为作家们做人行事的一种人格参照.

2.对文化、文学发展的支持

《年谱》中记载,2013年6月,北京人艺在西安演出话剧《白鹿原》,陈忠实买了3万元的票赠送给西安有关人员.这让我颇为吃惊.3万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绝对不算一笔小数目.陈忠实有此胸怀,实属难能可贵.此外,由陈忠实出资提供奖金的“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的壮举,则更为不易.这两件事所体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深远意义,己非具体的金钱多少可以衡量.

作为参照的是,《年谱》提供了陈忠实每一人生阶段的具体工资状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正如陈忠实自己所言,他属于中农或者下中农.陈忠实的经济收入固然非普通的工薪阶层可比,但是他为文化、文学的发展助一臂之力的事实和意义,却不容置疑,也不容忽视.这是陈忠实留给后人在对待文化文学活动时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众所周知,文学活动,其本质上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活动,除了作家的主体作用以外,它的发展进步还离不开各方面物质力量的大力支持.

3.日常生活中的谨慎与坚决

从《年谱》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名人的陈忠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谨慎,在自觉维护个人公众形象方面的小心,也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极强的自律意识.在做人原则方面,陈忠实表现得非常的坚定.陈忠实的小心谨慎和坚定不移是辩证统一的,这两者本质上都体现了他做人行事的根本准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实性的一面.人们尊敬爱戴陈忠实,不仅因为其经典巨著《白鹿原》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感佩其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

4.陈忠实晚年深刻的反思意识

《年谱》中记载了陈忠实对自己人生的三次重大失败的回顾,和对自己在“”中的表现的深刻反思.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个体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制造者,谁也无法站在历史之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看待和审判历史.陈忠实没有把自己作为“”的受害者,而是作为这一段历史的参与者来看待,这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的精神.只有对个人的历史进行清醒的反思,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陈忠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那么他也就具有人性的弱点,也就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犯一些多数人会犯的错误.难能可贵的是,同一些从历史中走来而依然执迷不悟的人相比,陈忠实在人生晚年认识到了自己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所犯的错误.我想,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状态.

5.其他趣闻逸事

《年谱》中记载,陈忠实特别爱听陕北民歌《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听了后常常会特别感动.陈忠实为什么喜欢听这首歌?他是用这首歌怀念上世纪80年代初在车上歪头唱它的小兄弟路遥,还是有感于它所表达的农村男女之间质朴的爱情?这显然是一个饶有趣味的作家心理研究话题.

《年谱》记载了陈忠实对社会生活的一些个人言论,记载了他关于父子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所打下的深刻烙印.这些都会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我看来,一个作家流传下来的逸闻趣事和生活佳话,都是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常常从侧面传递着作家的性情和旨趣,也默默地滋养着那些喜欢他的读者的精神世界.

二、关于作者和谱主

在《年谱》中,仅正式提到的陈忠实给作者邢小利打电话的次数,就有20次之多,由此,读者可以窥见两人联系之密切、关系之亲近.读者要了解邢小利和陈忠实的关系,《年谱》中的记载就是最好的依据.作为读者,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点:邢小利和陈忠实年龄相差约16岁,可以说是属于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文学的关系,因为人格理想的关系,他们的人生却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生命交集.在我看来,在陈忠实的晚年,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不再是普通同事的关系,而是一种水融、密不可分的生命情感关系.邢小利成为陈忠实可以理解、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志同道合的文学兄弟.从《年谱》中可以看出,陈忠实在诸多的文学活动和个人生活事件中,都会征求邢小利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邢小利全程参与了陈忠实的文学生活.这样,两人之间自然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邢小利在《陈忠实的寂寞》一文中说:“晚年的陈忠实,人是孤独的.但他的内心也翻滚着波澜.这种波澜,化成了他后来写成的近百万文字.晚年的文字,透着深重的寂寞,也翻滚着滚滚的波澜.”也许,只有他能够理解陈忠实的这种孤独.山中玉少石头多,世间人稠知音稀,伟大,也是要有人懂的.

对邢小利个人,陈忠实充满了关心和鼓励.《年谱》中记载:“2002年1月22日,在和邢小利的聊天中,陈对邢说,你这个人心性淡泊,现在房子和家庭问题都解决了,安顿下来以后,要多写东西,搞评论,应该关注并参与全国性的文学话题讨论,研究一些全国性的文学问题,普遍性的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造成更大的影响.然后,陈忠实又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谈到了人生的紧迫性问题.”“2009年6月17日,(陈忠实)早上打电话给邢小利,说在今天的《西安晚报》上看到邢写的《五十一岁感怀》,说能理解邢的心态,陪孩子、闲散一些是可以的,但邢现在正是成熟的时候,还要在事业上有进取心.”这些都表明了,陈忠实在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着邢小利.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年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这句联语,如果套用来形容陈忠实与邢小利的关系,大概也是十分恰当的.这当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关系的最高境界吧!从作者和谱主的这一关系看来,正因为如此,《年谱》才显得字字是思,句句是情,在情真意切里,寄托着作者对于故人的无限怀念.

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明白一点,任何年谱,无论编者多么追求客观地展示谱主生平事略的编纂目标,事实上都难以摆脱其个人眼光和自身见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片面性.邢小利的《年谱》自然也没能摆脱这一局限,所以,我们希望这一局限被以后其他的同类著作所弥补.辩证地看,无论哪一种年谱,作者的视角都可为读者提供全面理解谱主的崭新视角,而这正揭示了谱主生命存在的无比丰富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以愚之见,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又绝非某一本年谱——邢小利的《陈忠实年谱》自然亦不例外——可以一劳永逸地一网打尽,自然还需要人们——包括原编者——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不断去补充完善那些后来发现的对研究谱主有重大意义的细节,而这正是一本年谱的开放性之所在,也正是作为读者的我所期待的. 《欢乐诗学: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

与文化嬗

傅守祥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以辩证思维和跨学科视野,直视大众文化崛起及其相关文化现象与审美变迁:以鲜明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展示时代进步、引领社会风尚.从美学分析与哲学批判高度,研究现实性极强的、以大众文化现象为焦点的文化泛化与美学变革,原创性地提出大众文化审美化的文化合理性与时代弊病,深刻阐明社会学美学的理论范式,力倡文化化人、艺术养心.

归纳上文:上述文章是关于《陈忠实年谱》和期待和思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思考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思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教师专业成长之道读《菜根谭》引发
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 ”作者洪应明,明朝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 菜根谭这本书是洪氏备尝人世艰辛,但又不失奋发进取之志而写成的一部感悟人生、体验生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村庄转型的检视和抉择由《远逝的天堂》引发
摘要中国村庄的转型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由此引发了对村庄发展前景的激烈论战 而美国康拉德·科塔克的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化背景下阿伦贝皮这一渔村长达40年的跟踪.

展现民族秘史的恢弘之作重读陈忠实《白鹿原》有感
刘昌宇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当代既赢得评论界,又同时广受读者交口称赞的宏篇巨著 十多年前,曾看过一次白鹿原,目光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故事情节上 此次,先生辞世后,再次重读这部巨作,沉浸在.

《第二次考试》引发的波澜与余响
一1979年的高考,还在中国青年读书的非常特殊时期 粉碎“”未久,整个国度人心思变,从一个“读书无用”的阶段挣脱过来,读书进修,成了一代知识青年强烈追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