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文素质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弘扬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与路径选择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人文素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弘扬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与路径选择,本文是人文素质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跟人文素质和工匠精神和路径选择类本科论文范文.

人文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生管理系统论文素质论文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项童婕戴海东★/1.温州大学;2.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继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俨然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将“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崇尚技艺、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等内涵融入高职教育之中,对优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教育各环节,是高职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校园文化

继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委员会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可见中国实体经济行业亟需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向高职教育提出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因此可将工匠定义为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这个定义包含了传统工匠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和特征.[1]工匠精神(Craftans spirit)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2]它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技艺技能持之以恒探索的专业精神、对工作成果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三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论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从业人员崇尚技艺、钻研技能的专业精神具备“工匠精神”的人,首先是拥有高超技术水准,并持续传承和提升技艺的专业人士.当前所谓技艺、技能已不再只是行会时期的手工制作或者工业化时期的生产制造,更多是指具备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坚持不懈地钻研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准,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审美和技术标准,不计劳作代价地追求产品或服务的至善至美.只有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不断思考提高效率、提高品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方法,才能在专业领域找到创新与突破的关键所在,实现作为某一领域“匠人”的价值.

(二)从业人员对成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总是竭尽全力将产品质量从99%提高到99.99%,他们的目标并不只是制作出合格的产品,而是要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这些从业人员来说,工作不再只是糊口工具,而是坚持追求完美成果、不断突破自我的信念.优秀的匠人总是能不断用当前的工作成果去挑战过去产品的完善程度,这些都源于他们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

(三)从业人员尊重传统、敢于挑战的守正创新精神守正,既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和坚守行业、专业发展的优良传统,正道而行,弘扬正气.创新,即不断完善更新传统技艺,敢于尝试和探索,实现产品和技能的更新换代.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工匠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重要途径,历史上的能工巧匠之所以能被万世铭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创新品质.鲁班以发明曲尺、墨斗等被世人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奚仲因造车而闻名于世,这些工匠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获得人民的认可并被奉为祖师爷予以纪念.创新是一个优秀匠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工匠才能制作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而守正则为创新提供了底线,为优良传统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工匠坚持住自己的职业操守,因此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追求创新中守正,脚踏实地走出一条支撑行业发展的创造之路.

二、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工匠在过去也被称为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皮匠、钟表匠;在现代则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3]“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战国时称技术高超的匠人为“济世”之“圣人”,到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师祖的鲁班、陶瓷祖师赵概等“大国工匠”;从《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朱熹的“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从曾侯乙编钟、唐三彩到北宋汝瓷、明清丝绸,无不体现着我国古时匠人敬畏自然、忠于职业、精益求精、对消费者负责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在我国古代能够经久不衰,也归功于古时职业教育的艺徒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继承,更是施教与受教双方心理的传授和领悟.[4]师徒共同学习、讨论、钻研技术,师傅不仅传授徒弟技术,并且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徒弟树立正确的从业态度,师徒共同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三、弘扬“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里个人对他人的*关怀与义务.没有人可以在不与任何人交流的情况下独自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或集体负有一定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出现,各种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涌入大学生们脑中,在观念多元、注重个性的社会环境下,一些高职学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情况,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的培养,这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的基础,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奉献和担当精神的职业人,就难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高职教育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精神,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之中,教会学生对产品及产品使用者负责,对所学的专业、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负责,从而将责任感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逐渐形成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对自我的理性认识

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分数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怀疑自身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就更需要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自信,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自我,从更广大的视角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评价,将他们从“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落后观念中拉出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自身的“短板”转移到专业能力的提升上来,促使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之中,用学习与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求学生涯、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

(三)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对职业的全面认知

职业认知是指个体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对某个具体职业的了解及评价,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认识某种职业的过程.高职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既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教育,这就需要联合学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高职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逐渐熟悉日后要从事行业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趋势,掌握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了解学业的进程及阶段目标.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行为规范及企业文化等,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明确胜任某一岗位应养成哪些职业素养.对职业的全面认知,关系到高职生毕业后自身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热爱程度.

(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个人在对待及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顺境、逆境时持有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乐观与悲观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分.人生态度影响着个人对生活出现各种矛盾、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成每个人不同的精神状况和未来走向.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跻身社会的心理准备——人生态度的引导,要把他们培养成既有合格专业从事技能,又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合格人才.[5]“工匠精神”的培养既能增强高职学生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在坚持不懈提升自身技能、追求工作成果卓越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不怕挫折,积极应对难题的人生态度;还能够防止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面对工作中的成功、社会地位的提高能够不骄不躁,对技艺和产品都能保持初心,不停下探索和努力的脚步.

四、高职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实行互助,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但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落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的有效方法,也是通过真是工作环境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促成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从而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首先,企业应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应用“双元制”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引教学进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相辅相成,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可否寻觅到符合要求的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可否合理有效组织实践教学事务,都会影响到企业最终能否发挥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改革授课方式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可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内容两部分,基本教学内容由高职专业教师负责教授,岗位实践内容则由企业骨干员工在学生顶岗实习时负责教授;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可采用“5+2”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一周的前五天完成基本内容教学,企业人员利用周末两天专门传授给学生岗位技能.[6]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专任教师培育机制,鼓励学校里的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性实训,或参与企业某个工作室的项目,以此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并更好地承担“工匠精神”导师的责任.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及专门保障机制,切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其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要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主要内容和载体.将真实的生产任务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全真的实际操作中学习技术技能,通过企业高标准的质量验收规范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作室小组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实施前提,教师将学生分为5-10人的工作室小组,不同小组承担企业不同的生产项目,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生产性项目实训任务;教师在生产性实践教学中担任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生产组织者,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和技术指导,同时负责项目的承接、以及产品验收等工作.通过生产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工匠精神”.

最后,构建校企行协同考核机制.当前本国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证书作为岗位考核的主要方式,然而这一方式却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考核应将学校学习情况、企业实践成果及行业引导三方面相结合,构建校企行协同考核机制.首先,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主要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其次,由行业协会指定的企业承担考核任务,企业在设计考核形式及考核内容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其三,高职院校要为考核任务的完成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其四,校企行要共同为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技能合格证书,合格证书上要盖有高职院校、企业及权威行业协会的证书,表现优异的学生要优先推荐给合作企业,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差、就业难的问题.

(二)重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由高职院校的专业任课教师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组成,不但改善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使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不断探索、发掘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新途径.

1、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重视对“工匠型”教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及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提升他们自身职业精神,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选派品格高尚的教师陪伴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以身作则并及时提供关怀、帮助和教育,引导他们在专业课程、顶岗实习等环节中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榜样作用,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统一.

2、建立“工匠型”教师团队,提高专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对校内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培训,开展教师分类与专项培训交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鼓励他们参加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技术能人、优秀校友等校外专家担任教师,坚持资源共享,利用好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教师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宣讲活动.由专教师共同设计具体项目,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同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修订完善教师考核内容,将教师的“工匠精神”纳入考核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三)重视文化育人作用,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创设体现“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

1、打造精神文化确立崇尚高超技能和高尚职业精神的校训,积极创设的人人推崇并积极塑造自身“工匠精神”的校风,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风,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并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里添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如标志性的建筑或塑像,以及随处可见的标语等,通过职业文化的渲染影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让高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制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并推进各方严格执行.

4、推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及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提升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就业性特征.在校内创建以专业实践为载体的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创造、精益求精,并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

[2]王*.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杨卫明.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9.

[4]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5]张清涛.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24):4.

[6]刘文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

★通讯作者:戴海东

作者简介:项童婕(1993-),女,汉族,浙江平阳人,法学硕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与管理;通讯作者:戴海东(1965-),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博士,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简而言之:该文是关于人文素质和工匠精神和路径选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文素质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文素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思政课程拓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本文在立足于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拓展思政课程的维度,延伸思政课堂,尝试通过拓展思政课程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思政;拓展.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日本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总结出匠人培育规范匠人须知30条 秋山先生认为,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也算不得是一流工匠 他始终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重要&rdqu.

语文教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讲授汉语言文化,使学生了解掌握汉语言知识,更是要通过语文学科这一载体,向学生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

基于经典诵读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提升策略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2 042摘要经典诵读是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该文通过阐述“经典诵读&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