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西厢记论文范文集 与文本视角下的《西厢记》抒情艺术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西厢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3

文本视角下的《西厢记》抒情艺术,该文是关于西厢记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西厢记》和文本视角和抒情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西厢记论文参考文献:

西厢记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摘 要:《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杰出典范,“《西厢》之为梦也,皆生于情.”王实甫践行“曲贵传情”的审美原则,构建出宏伟严密的抒情结构,在情景交融的抒情环境中,运用生动的抒情语言创造性格独特的抒情主体,唱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之至真至情名句.

关键词:文本视角;西厢记;抒情;戏曲

作者简介:刘元坤(1996.3-),男,汉族,吉林省松原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 中图分类号] :J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02-148-02

一、基于社会真实的抒情真实

中国戏曲艺术与文学艺术一脉相承,延续了文人墨客“言志”、“载道”、“兴观群怨”的传统,大量戏曲是以生活现实为基础的艺术变形,广泛而艺术地反映了社会真实与人类精神世界.这一创作原则也内化在《西厢记》这部作品中.传统社会中的青年男女受封建礼教与秩序的羁绊、束缚,难以追求由心而生的自然情感,无法主宰爱情与婚姻,更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对婚姻的包办与决定,人的个性与情感被禁锢.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与严格的礼教秩序下,一部分人把对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渴望寄托于艺术之中.艺术真实源自社会真实,王实甫版《西厢记》叙述的是青年男女崔莺莺与张生,在普救寺一见钟情,继而克服重重阻碍,最后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感人至深而又普遍深刻的社会愿景.这一爱情欢歌正是基于社会与人生现实,再现了历史社会背景,塑造了典型冲突矛盾,抒发了真实情感追求,使得其拥有赖以焕发活力的基础和源泉.

二、宏伟严密的抒情结构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诗人元稹早在唐代就著传奇《莺莺传》.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以前人版本为基础,进行了大幅修改,著述了别称为“董西厢”的《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在前人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为崔张故事艺术性的提高作出巨大贡献.与“董西厢”相比,“王西厢”题材更加集中.王实甫对曲文唱词也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宾白,极大提高了崔张故事的艺术性,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扣人心弦.

在形式与规模上,王实甫借鉴其他演出形式,使《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般以四折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通例,有五本二十折之多.形式与规模的改进,为更加合理控制故事节奏、集中安排矛盾冲突、丰富人物性格创造了有利条件,情感的抒发也得以在宏伟严密、曲折变化的结构中更富艺术性.

《西厢记》的矛盾冲突设计别具一格.在王实甫的操笔下,崔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关于婚姻、爱情的斗争成为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表现青年男女崔莺莺、张生为追求爱情勇敢与封建礼教斗智斗勇; 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感情线索作为另一支矛盾,与主要矛盾交织推动剧情发展.剧中主角的感情在相互勾连的观念矛盾与性格冲突中产生、显现、发泄.

三、情景交融的抒情环境

情与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学核心问题之一.自然之景因投射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而有情有灵,转笔便成文中之景、文中之情.《西厢记》对情景交融的拿捏堪称传统戏曲的标杆,其中长亭送别最具代表性.

[ 正宫] [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寥寥几笔,长亭送别的动人情境便浮现在眼前.作者即便没有直接铺陈人物的感情世界,但其描绘的物景已经沁染了一层离愁别绪,情景浑然一体.“西风紧”、“雁南飞”,更将这种怅然的情绪催化得更加强烈,可谓“一切景语即情语”.“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二句直将自然物景迅速点化在人物情感之中,四散传播,将自然景物附上了人性之灵,情景交相辉映,渲染出悲伤色彩.

四、优美传神的抒情话语

王实甫是元杂剧文采派享有盛誉的大家,他在《西厢记》中也展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力.《西厢记》的抒情唱词不但纯熟运用修辞手法,化用诗词名句,使剧作更富文采性;而且还用动作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剧作能够入乐歌唱与表演相结合以适应舞台演出,形成一套文辞精美流畅,文笔细腻传神的抒情话语系统.如:

[ 赚煞] 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人情牵.

这折唱词以秀美流畅的艺术语言道出张生对望眼欲穿般的相思之情,一折一本所提“临去秋波那一转”更是婉转动人,成为整部剧作的“关窍”.

再如:

[ 二煞] 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

[ 尾] 我和他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着牙儿慢慢地想.

作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后的心理和动作细节,“捣枕槌床”“手抵着牙儿慢慢地想”的表述更是尤为传神.将张生对莺莺的喜爱之情、思念之情和内心的悸动抒发的淋漓尽致.

五、性格独特的抒情主体

《西厢记》里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具有感染力,通过对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和勇敢追求的描述,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纯洁、真挚,有温度.以崔莺莺为例,她是一个敢于遵从内心真实情感,敢于违背纲常礼教的女子.她在普救寺与张生四目相投,一见钟情,彼此互相吸引,别前对张生“回顾——觑末”.她热切希望和张生接近,对张生处处留情.四本一折的唱词叙道:

[ 旦唱][ 四边静]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 二煞]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如此种种,一个热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她对张生的爱热切真挚,对追求爱情有着纯洁的动力.崔莺莺便是如此一个抒发感情、追求感情的主体.

不过崔莺莺的性格并非只有勇敢追求爱情这一面,社会现实的压力与封建礼教的熏陶塑造了她热情而又冷静的性格,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富立体.在崔莺莺性格急急切切、忐忐忑忑之间,二人感情的发展增加了困扰,情节也愈为忐忑曲折,更使得红娘甚至读者为他们感到焦急.不过情节的曲折婉转,也让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变得更加畅爽.

六、结语

王实甫所撰《西厢记》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称赞其“天下夺魁”,读起来使人意趣盎然,正所谓“王实甫之词,如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不仅《西厢记》的文本历久弥新、广为流传,《西厢记》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是影响甚广,是京、昆、川等传统剧种中的重要曲目.难以否认《西厢记》高超的抒情艺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王实甫对社会真实的深刻把握、对抒情结构的精巧构思、对抒情环境的艺术描写,对抒情话语的纯熟运用,都造就了《西厢记》杰出的抒情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实甫. 西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苏舒.《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戏剧情感表达手段之比较.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王海波.《西厢记》作为抒情性叙事文学的蓝本及其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001.

[4]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言而总之: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西厢记》和文本视角和抒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西厢记本科毕业论文西厢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雷建德《西厢记》,不疯魔不成活
山西晚报记者张瑾“不疯魔不成活”指的是一种职业精神,敬业 更深一步,“不疯魔不成活”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无论对戏还是对事物具有一种深深的迷恋,.

《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描写之异同
摘 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最为动人的两部作品,但就其人物塑造、爱情所受到的阻力以及其爱情结局而言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其中异同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异同.

李绅《莺莺歌》和王实甫《西厢记》对比分析
【摘 要】“西厢”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 西厢记的成功得益于深厚的文学传统,从元稹的莺莺传、.

《史记》辨识的智慧
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he.

论文大全